徐連應
(浙江醫藥高等專科學校,浙江寧波 315000)
由于近年來,市場對人才的需求出現了變化,導致高等教育人才培養方向也必須做出相應的改變。當今社會,企業更重視人才綜合素質培養,在綜合素質培養中,職業道德、理念信念等均是重點內容。而紅色文化作為我國文化的中心,將其融入到高校三全育人體系中,不僅符合當代社會環境下的人才需求,而且也有利于紅色文化在青年人群中傳承與發揚,進而形成文化自信,培養出具有堅定理想信念的新時代人才。
紅色文化是“紅色”與“文化”兩個詞的組合。從廣義上理解,“文化” 的概念即所有人類社會歷史上創造出來的物質財富與精神財富。而“紅色”表面是是指顏色,實際上具有特殊的政治象征意義。紅色文化的內涵,兼具“文化”與“紅色”的雙重含義,泛指歷史上中國人民革命斗爭中展現出來的堅定理想信念、愛國主義精神和革命奮斗精神[1]。作為中國特有的文化形態,紅色文化具有豐富內涵,根植于馬克思主義指導思想,吸收中國優秀傳統文化,歷經千年發展不斷豐富,成為革命文化的主要內容。紅色文化的表現形式主要包括三種:一是戰爭舊址、烈士陵園、紅色博物館等紅色物質實體文化形態; 二是紅色制度文化,包括黨領導人民奮斗的方針、路線,以及革命斗爭過程中形成的各種政黨制度等; 三是紅色精神文化,包括延安精神、井岡山精神、八一精神等[2]。可以說,紅色文化是紅色傳統、紅色資源、紅色基因等內容的集中體現。
三全育人簡要而言,即高校思政實現全員、全程、全方位育人,體現了高校思政教育工作對時間、人員與空間這三大要素的實際需求[3]。其中,全員育人對應的是對人員要素的需求,要求國家、社會、高校、家庭、學生本人等所有相關主體,均要參與到育人工作中;全程育人是對高校育人的時間要素需求,要求高校育人要做到無間斷、 無斷層地貫穿于學生生活、學習的全過程;全方位育人是對高校育人的空間要素需求,要求高校育人要注重思政教育內容與載體,內容上要覆蓋一切具有育人價值的教育資源,載體上要開發并充分利用所有具有育人功能的教育載體,做到處處育人。
全員育人的關鍵在于凝聚育人合力,而形成合力,要充分利用各方育人主體的作用,凝聚各類主體的力量,將這種力量凝聚到高校育人工作中。全員育人最重要的主體,即高校思政教師,其必須要注重自身育人意識的提升,增強責任感,不斷提高自身育人能力[4]。然而,在實際教學中,由于教學任務繁重、精力有限等客觀原因,導致部分院校教師關于立德樹人等重要精神理論的學習明顯不足,對育人工作的探究不深,尚未認識到自身的育人職責,進而導致育人主體的綜合素質不夠高,育人主體的責任意識也不強,各個主體之間缺乏有效的育人工作銜接,導致的實際結果就是,各個育人主體合力凝聚非常有限,難以實現真正意義上的全員育人。而紅色文化作為一種優秀傳統資源,其中包含的理想信念教育價值、意識思想引導價值等,可提高育人主體的綜合素質、責任承擔意識,進而推動全員育人模式的構建,提高各個育人主體的凝聚力,發揮育人合力。
全程育人的關鍵在于有效銜接各個育人過程,在各個育人主體多點發力的前提下,實現全“線”發力,確保橫向、縱向的每個環節之間有效銜接,消除斷層[5]。但是,以現階段我國高校三全育人體系建設情況來說,由于缺乏經驗,大部分高校在理論與實踐探索上存在一定不足。一是從學生全面發展的角度來看,高校教育僅是一個育人階段,如何讓高校教育與學生之前所受教育實現有效銜接,沒有斷層,還需要進一步探索;二是三全育人要求高校與社會、家庭等相關育人主體形成有效對接,但由于工作機制協調不平衡等客觀問題,在育人環節中經常出現協調不佳、配合不暢等問題,導致育人工作出現斷層,這些問題的存在嚴重影響了高校育人效果。紅色文化不僅具有豐富的內涵,也具有廣泛的外延,將其融入高校三全育人中,可以豐富育人資源,以有效緩解目前在育人過程中存在的銜接不夠、出現斷層等問題。因此,將紅色文化融入高校三全育人體系中,有利于消除育人斷層,形成具有持續性的全程育人模式。
全方位育人的關鍵在于全“面”發力,基于全員育人的多點發力、全程育人的全“線”發力,織成一張“育人網”;同時,全方位育人模式的實現,還要求全員育人、全程育人的橫向鋪開與縱深挖掘,這就對育人“點”“線”資源的利用、方法運用、載體選擇等提出了要求[6]。然而,現階段我國高校在全方位育人實踐中,存在很多問題,如優質育人資源挖掘力度不足、載體單一、方法陳舊、缺乏育人氛圍等,未能實現對育人資源、育人載體的深度挖掘與整合運用,尚未形成有效的全方位育人模式。目前,我國對于紅色文化資源的挖掘雖然還處在探索階段,但已經逐步趨于成熟,可以為高校育人提供豐富的內容資源、載體形式、方式方法,為全方位育人模式的構建提供關鍵節點。因此,在高校三全育人體系中融入紅色文化,符合深度整合育人資源的迫切需要。
紅色文化是我國奮斗史的濃縮,更是中國共產黨堅定理想信念的心路歷程。所以,紅色文化是一種具有導向價值的先進文化,展現了中國共產黨奮發圖強、為崇高理想而奮斗的精神風貌,可以為培養祖國事業的新時代人才提供源源不竭的動力源泉。對于中國人民而言,堅定的理想信念是培養新時代人才的重要精神食糧。尤其是在全球化趨勢不斷加深、國外思想嚴重入侵的背景下,高校學生的價值取向呈現出一種多元化、多變性的特點,導致部分高校學生理想缺失、信念不堅定,這對于青年人才的培養十分不利。而紅色文化是堅定理想信念的導向標,利用紅色文化教育,能夠讓高校學生正確把握人生方向,明白自身的歷史使命,進而形成正確價值觀,肩負起中國崛起的重責。總而言之,在高校三全育人體系中融入紅色文化的核心目標,即利用中國共產黨的堅定理想信念激勵高校學生,引導其價值觀的形成,充分發揮紅色文化的導向價值。
在不同時代背景下,對愛國主義的具體要求不盡相同,且愛國主義與當時時代的經濟、政治、文化等具有直接聯系。在近代歷史上,愛國主義是“反侵略、反封建”,而在新時代,愛國主義是“實現中國夢”“推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實現國家富強、人民幸福”。紅色文化是中華兒女家國情懷的千年延續,更是進行愛國主義教育的基石,紅色博物館、烈士陵園、紅色紀念館等紅色文化資源,均是中國人民強烈愛國情懷的重要體現。在高校三全育人體系中,融入紅色文化教育,要充分發揮紅色文化資源中愛國主義情感的凝聚價值,為高校育人指明方向,在育人過程中,使二者相輔相成、相互配合,以培養高校學生的愛國主義情懷。利用紅色文化展開育人,發揮紅色文化的凝聚價值,激發學生的民族意識、 民族自豪感,進而減輕外來文化入侵對我國大學生的影響,使其養成熱愛國家、熱愛社會的行為意識,增強大學生群體的凝聚力,提高國民素質。
習近平總書記不止一次在重要會議、 講話中提到,教育的根本目標即立德樹人,高校教育必須始終圍繞著立德樹人這一根本目標展開各項教育活動。紅色文化中蘊含的甘于奉獻、勇于奮斗、積極創新等精神,是立德樹人的最佳教育資源,可以為高校育人提供教化價值。將紅色文化融入到高校三全育人體系中,要充分利用紅色文化的教化作用,讓高校學生在學習紅色文化的過程中,將紅色文化中的艱苦奮斗精神、愛黨愛國精神,內化于心,轉化成具體實踐,進而培養出德才兼備的新時代人才。而且,在紅色文化的長期熏陶下,高校學生會產生強烈的使命感與責任感,驅使其做一名有追求、有理想的人,進而養成健全的人格。總之,在高校三全育人體系中,融入紅色文化教育,有利于利用紅色文化資源中蘊含的高尚道德情操,培養學生道德品質,使其具有完善人格,成為合格的社會主義事業接班人才,為中華崛起貢獻自己的力量。
高校育人過程中,應注重對紅色文化教育理念的宣傳,為全員參與育人模式的構建打好基礎。首先,高校應通過黨建社團組織,積極開展紅色文化教育理念的宣傳工作,尤其是針對新生。很多新生渴望通過加入社團,獲得志同道合的朋友,形成社交圈,增強對學校的歸屬感。高校應利用新生這一心理,組建各種紅色文化社區,或者要求學校的各個社團在發展中融合紅色文化,借此向學生宣傳紅色文化教育理念,提高學生對紅色文化的接受程度。其次,在黨校培訓過程中,或團員學習時,融合紅色文化資源,通過引導對學生展開思政教育。同時,利用高校獨有的輿論陣地,提高紅色文化育人的宣傳力度,讓學生在耳濡目染的過程中,感悟紅色文化的魅力與內涵。此外,教職工人員,還應積極組織各種形式的、與紅色文化相關的教育活動,如紅色主題班會、班級主題活動等,進一步增強學生對紅色文化的自豪感。最后,積極鼓勵學校一線教師加入紅色文化教育與宣傳隊伍當中,尤其是近代史教師、思政教師等,構建“學校—學院—教師—班級—學生”教育宣傳體系,做到分工明確,形成全員參與的紅色文化育人模式。
要想形成紅色文化全過程育人機制,必須要充分發揮課堂教育的主渠道作用。第一,教師要在各專業學科的課程體系中,找到紅色文化的切入點,通過在課堂教學中播放紅色歌曲、播放紅色電影、講解歷史事跡等方法,讓學生以一種更加直觀的方式,接近紅色文化。第二,利用線上線下混合式教學模式、翻轉課堂教學方法等,調動學生學習紅色文化的主觀能動性;或者組織開展紅色經典書籍推薦、紅色經典故事重演等活動,進行學分獎勵,或者將此作為評優評獎的考察指標之一,通過這樣的方式來鼓勵學生參與其中,讓高校學生更加深入地了解紅色文化。第三,充分挖掘課程體系中的思政教育內涵與育人力量,并將紅色文化融入其中,讓紅色文化與高校育人實現深度融合。一方面,高校教師要做好自我提升,用共產主義信仰武裝自己,在教學過程中發揮自己的榜樣力量,展開潤物細無聲式的思想教育,引導高校學生形成正確的共產主義信仰。與此同時,高校教師要積極進行創新,探索更適合的教學方法,采用學生更能接受的教學方法,將紅色文化引入課堂。具體而言,高校教師要綜合考量學生的身心特點、接受能力,以及紅色文化的特殊性,針對性地采用不同教學方法引入紅色文化內容,做到有的放矢。例如,在教育類課程教學中,可以向學生介紹那些為我國教育事業發展做出重大貢獻的人物的光榮事跡; 而在機械制作類課程教學中,可以為學生講述中國改革開放以來,機械制造業的領軍人物;而在醫學類課程教學中,可以向學生講述近代以來涌現出來的醫師事跡,讓學生在學習專業知識的同時,感受偉人的敬業奉獻精神。
隨著教育改革的不斷深入,實踐教學已經成為高校育人的另一個主陣地。為打造紅色文化的全方位育人體系,必須要抓住實踐教學這一“戰場”,將紅色文化融入到高校的社會實踐教學中,通過全方位覆蓋的方式,增加學生對紅色文化的認同感。一方面,將紅色文化與校園活動相融合。高校應定期組織各種類型的以紅色文化為主題的校園活動,如紅色文化知識大比拼、紅色詩歌競賽、紅色文化演講比賽等,同時,高校還要充分挖掘本地紅色資源特色,利用區域資源優勢,通過本地革命人物、歷史事跡等展開論壇、講座等學習性活動,鼓勵學生積極參與。另外,還可以展開各種類型的重大紅色歷史事件紀念活動,或者安排學生參觀校史館、紅色博物館等,通過親身參與、 近距離觀看歷史文物、 革命資料等方式,進一步激發學生的愛國主義情懷,幫助大學生樹立正確三觀。另一方面,探索校外紅色文化實踐活動,如看望老兵活動、革命區義務支教活動、參觀紅色教育基地活動、慰問革命烈士家屬活動等,拉進學生與紅色文化之間的距離。同時,充分利用新媒體,進行紅色文化教育,通過現代化載體,更加直觀、立體地將紅色文化內容呈現在學生面前,讓學生通過短平快的方式,接收所需的紅色文化資源。此外,在網絡信息技術如此發達的背景下,“互聯網+教育”這樣的模式在國內高校教學中已普遍應用,高校應利用互聯網的傳播優勢,通過建立微信公眾號、 微博公眾號,以及在學校官網上建立紅色文化板塊等方式,實現紅色文化教育的網絡覆蓋,進而構建其全方位育人體系,利用紅色文化培養新時期社會發展需要的人才。
綜上所述,紅色文化在高校三全育人體系中具有重要的應用價值,高校應將紅色基因融入到全員育人、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過程中,發揮紅色文化資源的豐富內涵、育人要素、載體、方法等,提高高校育人工作效率與工作質量,增強高校思政教育的實效性,培養新時代具有堅定理想信念與責任意識的人才,引導高校學生自覺肩負起中國崛起的重任,走好新時代的長征路,在復雜的國際情勢下,做好人才武裝,提高國家綜合國力與核心競爭力,為中華民族的崛起、國家的國富民強,培養具有高尚道德情操與思想品質的新時期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