賀小敏,劉馨蕾
(東北大學 藝術學院,遼寧沈陽 110004)
道家以“道”為核心建立起一套完整的哲學體系延續至今,已將其哲理性思想注入了中華民族的文化基因中。道家的美學觀念對文藝創作影響至深,李澤厚先生也肯定了道家在文藝中的重要性,認為道家在藝術審美和創作方面的研究是超越儒家及其他任何流派的[1]。中國自古代就具有豐富的美學思想,但是,直到近代才有學者將老莊哲學思想中的文藝部分獨立,稱其為道家美學。從橫向來看,老莊的哲思落實到藝術領域形成了中華民族獨特的美學關照,構成了與儒家既對立又互補的道家美學思想。從縱向來看,道家美學思想對后世的文藝理論影響深遠,劉紹瑾先生的研究認為,老莊的藝術精神為中國現代美學的構建起到了導向的作用,通過“視界融合”,西方理論思潮與老莊思想碰撞、融合,從而拓展了中國美學的理論視野[2]。
老莊思想一直是中國哲學的核心。道家將“道”看作世界的本源,認為:“有物混成,先天地生”[3],強調天地萬物由“道”化生而成,構成萬物的根本。古代先賢以及現代學者無不被“道”的魅力吸引,他們極力追求“道”的境界,夢想窺見一二。葉威廉解釋了自己對道家美學的理解:“道家美學是從《老子》《莊子》激發出來的,中國人獨有的觀物感物的方式[4]?!毙鞆陀^將道家藝術精神上升為純藝術精神,道家思想并不是以藝術關照為目的,古哲先賢以及近代學者的不斷闡釋印證了這一點,在現實人生中體道、悟道,到發現道家思想是最高的藝術精神[5]。圍繞“道”來闡釋藝術與美的道家美學,將老莊的哲學思想作為發展基石,經過先賢們數千年的不斷闡釋和印證,形成了其獨特的審美思維。
老莊將“道”奉為萬事萬物之本,涵蓋著政治、經濟、科學、倫理等內容,因此,藝術的最高本質也是“道”。道家將宇宙萬物的最高法則歸于“道”,主張以思辨的方式來“體道”。在《莊子·知北游》中“夫體道者,天下之君子所系焉”[6],可知“體道”的重要性。老子認為“道”只有在“無”的境界中才能被通曉:故常無,欲以觀其妙。天地之開端是無影無蹤的混沌狀態,“道”無形無象卻主宰萬物的規律,只有在這種混沌的“無”的狀態中才能體悟到“道”的奧妙。對藝術和美的觀照,道家提出了“心齋”“坐忘”的藝術體悟論。在“坐忘”的狀態中進行審美感知活動,這是審美自由的前提條件,心愈靜便愈能體會到藝術中的美,便愈能體會到“道”。
在道家美學思想中,老子反對世俗之美,認為:“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聾,五味令人口爽,馳騁畋獵,令人心發狂?!币虼?,老子強調:“圣人為腹,去彼取此”,返璞歸真、抱真守一。莊子延續老子的思想認為:“樸素而天下莫能與之爭美”,在藝術審美中,藝術創造應該堅持樸素之美。那么如何超越世俗之美達到“至樂、至美”的境界呢? 莊子給出了答案:德將為汝美。莊子在寓言故事常常設計一些殘缺丑陋的人物形象,例如兀者王駘、闉跂支離無脤、甕央瓦大癭,他們的共同特點是外表丑陋,不被世俗接受,被世俗之美否定。但“與為人妻,寧為夫子妾”的兀者王駘,被衛靈公、齊桓公所欣賞的闉跂支離無脤、甕央瓦大癭,透過其粗鄙的外貌,顯現的其本真本我正是:“才全而德不形”。真正的才德不以形為美,真正的“道”不以世俗為美,“至美”是不以世俗的界定為標準,正如王弼在《老子指略》中所說:“夫物之所以生,功之所以成,必生乎無形,由乎無名?!?/p>
道家對言語的表達持否定的態度,認為:“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老子在開篇即講述了語言與道的關系,“道” 作為宇宙萬物之規律是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的,闡明了語言具有主觀性,影響了“道”的表達。老子對言語持反對態度,認為語言是主觀的、世俗功利化的:“知者不言,言者不知[7]”。莊子對老子的思想做了進一步的解釋:“可以言論者,物之粗也;可以意致者,物之精也;言之所不能說,意之所不能察者,不期精粗焉。”有形的“粗物”可以用語言來論述,無形的“精物”可以用意念來體會,而“道”是言不能說意不能察的。因此,道家美學注重“言外之意”,“言不盡意”成為了藝術創作的獨特方式。在古典詩學的創作中,有意為之地將“言”的作用降得很低,以避免主體的表達被形于外的言語所支配,重“意”輕“言”方式造就了中國古典詩學的獨特風格。[8]
對于人與自然的關系,老子主張:“域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焉。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薄暗馈笔窍扔谔斓厣桑毩⒉幌ⅲ芏鴱褪迹艘Хㄌ臁⒌?、道,而最終是要效法自然,達到天人合一的境界。莊子繼承并發展了老子的思想,指出“天地與我并生,而萬物與我為一”。莊子“物我齊一”的思維方式要求消解主客的界限,是一種審美的思維方式,在這種狀態下,藝術創作所達到的最終目標是天人合一的審美理想。
莊子不僅道出了審美的終極目標,更道出了實現這一目標的方式:物化。“魚相造乎水,人相造乎道”,拋卻主觀的我便感受不到外物的束縛從而得到精神的自由。莊子認為,要達到物我混同、天人合一的境界必須消除物我之間的隔閡:“獨與天地精神往來,而不敖倪于萬物。不譴是非,以與世俗處。”
國產動畫電影在創作之初就深受道家美學的影響,是將“道”作為創作的價值導向來展開的。陳鼓應先生曾解釋道,“老子書上有數千計的“道”字,但在不同的章節脈絡里,其表達的含義也是不同的?!暗馈笨梢允侵感味系膶嶋H存在的客體;‘道’可以是宇宙間的一種規律;‘道’可以是指導人生的一種準則、指標或典范[9]?!薄暗馈弊鳛樗囆g的最高本質,落實到動畫作品中便是精神的自由與解放,便是對美的追尋。對“道”的追尋延續在動畫作品之中,便是給“道”一個形而下的解釋。電影《羅小黑戰記》中,風息因家園遭到人類破壞想要毀滅人類,而無限和小黑阻止了他,他們的理想是人類和妖精的和諧共存;電影《哪吒之魔童降世》中,哪吒因是“魔丸”轉世,遭到百姓的厭惡,他用戾氣掩飾本我,卻仍在關鍵之際選擇遵從本心的善,救了全城百姓。將無形的“道”形象化為人類精神理想的典范,使“道”直觀地顯現在動畫作品中;當這種直觀的“道”作用于人們的感覺知覺時,便脫離了形而上學的色彩。
動畫人物的塑造同樣離不開民族文化的滋養,不同國家、不同民族的作品其人物風格往往具有本民族的鮮明特點。美國的移民文化造就了他們敢于斗爭的精神,他們的作品中主角往往出生于底層卻向往獨立自由,希望獲得尊敬,敢于在存亡之際奉獻自身,充滿了濃厚的英雄主義色彩。例如,《功夫熊貓》中的阿寶,一心想成為神龍大俠,在別人的否定和懷疑中堅定不移,最終打敗邪惡勢力,獲得小鎮人的崇拜。日本環海而立,惡劣的自然氣候以及匱乏的資源使日本形成了嚴謹認真的民族性格,他們重視自然,重視家庭,日本人將這種民族特點賦予到動畫角色當中創造了唯美、感性的動畫形象。日本動畫中的人物大都被家庭問題所困擾,他們心思細膩,希望被人關愛,往往在一次次的困苦經歷中逐漸獲得自信。
與美、日相比較,道家美學反對世俗之美,主張見素抱樸。因此,中國早期的水墨動畫延續了繪畫中道家推崇黑白兩色的觀念,用黑白的水墨來表現萬事萬物的別樣風貌。以動畫作品《牧笛》為例,它以中國傳統的寫意繪畫手法來塑造人物造型,雖無五彩之色,但是人物形象生動傳神、別有韻味。當下動畫創作對道家美學樸素的審美觀念不單單拘泥于形式中,而是產生了思維的轉變。不同于歐美動畫,中國動畫中人物形象的塑造中往往不會設計華麗精美的外形,甚至會故意“丑化”主角外形以突出其本真的內在形象。比如《哪吒之魔童降世》中,哪吒不再是人們印象中大眼睛胖娃娃的可愛形象,它有著厚厚的劉海、濃濃的黑眼圈還有鋸齒形的牙齒,配上痞氣十足的表情,兩只手常常插在酷似燈籠的褲子兜里,儼然一副混世魔王的形象;同樣《西游記之大圣歸來》中的美猴王褪去了金甲戰衣,一個瘦長馬臉、形態佝僂、暴躁自閉、衣衫襤褸的孫悟空形象映入眼簾。
語言在動畫中表現為臺詞,包括人物對白、旁白、獨白、解說等。道家美學闡述了言語的局限性,認為真正的道不需要言語來表達。莊子在《天道》中提出:“意之所隨者,不可言傳也”,他又以“輪扁斫輪”的故事為例,借輪扁之口指認,言語表達記載的是“古人之糟粕”。老莊對于言意的觀點模糊了言與意的邏輯聯系,語言不再是解釋意的必需工具,也形成了中華民族獨特的言意觀念。
臺詞是觀眾與動畫作品思想溝通的要素,是動畫中不可或缺的部分,但并不是臺詞越多,動畫越精彩。觀眾在觀看國產動畫時可以明顯地感受大量的沉默和留白,降低了臺詞、對白的存在感。例如,由上海嘉定區投資制作的《中國唱詩班》系列作品,采用動畫的形式來演繹國學古詩,“輕言” 的藝術處理方式為影片營造出濃厚的古典韻味?!断嗨肌分v述了少年王初桐與六娘的愛情,他們幼年時以紅豆定情,長大卻難得相見,在長街偶遇是一步三回頭,是他們無言的思念;礙于門戶之見,六娘被迫出嫁他人,王初桐遠走他鄉,沒有爭吵,沒有嚎啕,沒有追趕,有的只是他們無言的悲慟。無需言語,觀眾同樣可以深深地體會王初桐與六娘愛情的凄美,這正是“輕言”所營造的審美體驗。
不僅臺詞,道家也顯現出對音樂的重視,莊子對人籟、天籟、地籟的區分從側面印證了這一點?!耙魳返某霈F,不僅能彌補畫面語言的不足,更由于其強大的藝術表現力承擔著敘事、抒情、渲染、描繪等多種藝術功能[10]。”《白蛇·緣起》的開篇,由一片花瓣伴著音樂隨風飄落水中,這正是白蛇修煉的谷底,白蛇修煉時花瓣變成一道道符咒將其困住,白蛇修煉入魔。這段由琴、簫、琵琶演奏的音樂配合劇情的展開,引出白蛇因缺少與許仙相愛的記憶而無法完成修煉的線索。無需言語,便交代了故事的開端及基本脈絡,增強了影片的戲劇張力。
對人與自然的關系,道家美學講求順應自然,以達到“天人合一”的境界?!疤烊撕弦弧本辰缡侵袊囆g創作獨特的審美追求,通過“絕圣棄智”“見素抱樸”實現對藝術、生命甚至宇宙的獨特理解以達到精神的自由。“莊子將‘天’與‘人’對立起來,主張‘不以心捐道,不以人助天’”。他認為,人為的干涉自然是違反天“道”的,人不能違反自然的發展[11]?!洞篝~海棠》中的自然規律規定了“人的靈魂在人間漂泊了很久,最后來到海底世界天空的盡頭”,椿為了報答鯤企圖反其道而行,讓來到海底的靈魂重回人間,結果遭到了自然的反噬,洪水淹沒了大地,椿也付出了生命的代價。
不僅僅是自然規律,自然山水也是古代文雅士人追求精神自由的載體。古典文化中,山水是繪畫哲學的表意存在,山水與“道”相通,文人雅士便以畫山水、觀山水畫的方式去體悟“道”。在動畫作品中,對自然山水的崇敬也是創作者無法忽視的。《哪吒之魔童降世》中太乙真人為了讓哪吒拜其為師,在山河社稷圖的世界中用仙法,將桃樹變成小舟,乘水流急速而下,后飛過藍天穿過雪山、荷塘,過程驚險刺激,每一幀畫面制作精良,此場景也成為影片的一大看點,山河社稷圖里的自然山水正是創作者對仙境的想象。
道家美學思想在國產動畫創作的價值導向、角色塑造、語言表達、情節構思等方面上得到了充分的體現,也為當代國產動畫電影的發展提供了新的視角。新時代的動畫作品在創作過程中必須以民族文化傳統為依托,以民族審美精神為內涵,傳達中國文化價值。
不是所有的傳統觀念都適合在當代動畫作品中展現,當代動畫作品需要表達當代價值觀念、體現當代審美精神。將道家美學思想注入動畫作品創作之中需要注意兩點,一方面,道家美學思想應被賦予時代意義,而不是照本宣科式的表達,動畫電影制作者應以更開闊的眼光、更深入地理解來領悟道家思想,挖掘“道”在人生經驗中的當代表達;另一方面,制作技術的升級給動畫藝術帶來無法想象的渲染表現力,制作者必須用現代的審美形式和表達方式,利用現代科技和表達手法,實現道家美學思想的現代化表達。當代國產動畫跨越了傳統動畫的技術障礙,而邁向世界領域,動畫創作必須以道家美學精神為根基,古今結合,走上民族創新之路。
無論從何角度出發,道家美學思想對國產動畫電影審美思維、審美風格的影響都是客觀存在的,無一不展現著中華民族獨特的文化魅力。不僅道家美學思想影響著動畫作品的制作,動畫作品對道家美學的應用也是現代思維模式下的必然選擇?!暗馈钡闹笇б约暗兰颐缹W思想的運用,是國產動畫電影打開國內甚至國外市場的敲門磚。藝術創作者只有對本民族的文化特色、審美特色有一個深入的、系統的理解,才能以其為優勢進而不斷創新,推動國產動畫電影更上一層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