冷錦英
(遼東學院 英語系,遼寧丹東 118001)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使得中國的政治、經濟、文化等領域都實現了長足發展,對外交互越發頻繁,文化交流日漸頻繁。翻譯是國際交流的橋梁和中介,能實現語言間信息的傳達和接收。但語言的翻譯,并非單純地將語言的表層意義直接對應地翻譯成另一種語言,每一種語言都建立在一種特有的文化基礎之上,語言的翻譯轉換過程中,需要充分考慮兩種語言背后所隱藏的文化內涵。中英兩種語言文化存在較大差異,若在英漢口譯時,僅將中國文化特色詞進行轉碼,無法準確地表達內涵意義、無法實現對外宣傳的目的。但若詳盡翻譯解釋,則打破了口譯的即時性原則。基于以上這些特點,現場口譯中國特色文化詞的課題研究備受熱議。釋意理論強調在翻譯過程中擺脫源語語言形式的束縛,專注于內容的翻譯,這一概念能指導中國文化特色詞的口譯翻譯活動。該文將搜集中國文化特色詞的口譯的翻譯實例,從釋意理論視角,研究中國文化特色詞的口譯翻譯策略,以期更好地完成中國文化走出去的戰略。
釋意理論誕生于20世紀60年代的法國,由著名的口譯教育家塞萊斯科維奇經過大量實踐和系統研究提出,融匯發生心理學、語言學和邏輯學等學科,并引起了口筆譯比較和口譯翻譯過程等方面的討論。區別于奧萊隆、巴瑞克等人的研究,塞萊斯科維奇更注重口譯的實踐,認為口譯可以分理解、脫離語言外殼的記憶、表達等三個步驟。其中,脫離語言外殼作為口譯的關鍵過程,強調譯者從認知加工中得到意義,盡量擺脫源語言的形式桎梏,實現意義在語篇層次的留存[1]。因此,釋意理論的核心是將翻譯視作一種交際行為,譯者在充分理解源語、原作者講話意圖的基礎上,將語言意義與非語言意義區分開來,配以譯者的合理認知補充,將語言符號之外的深層次意思傳達給對方,由此來實現不同語言之間在意義上的對等。釋意理論,又稱達意理論,認為翻譯即釋意,是譯者通過語言符號和認知,對原文意思所做的一種解釋和補充。
釋意理論指導下的口譯,可以幫助譯者過濾無效信息,提高工作效率,提高交流雙方的深層信息交流,更有助于不同語言雙方的溝通,使其能夠更好地達意表意。該文將在釋意理論的視角下,探討中國文化的特色詞的口譯策略問題[2]。
語言本身作為文化的載體,在很大程度上與這個民族的發展歷史、審美價值、風俗信仰等息息相關,在詞匯的背后承載著海量的信息。中國的歷史文化底蘊相當豐厚,是華夏文明的重要發源地,中國文化特色詞意蘊深遠,且呈現出覆蓋面廣的特點。例如,禮、義、仁、信等富有精神內涵的古典詞匯;三個代表、絲綢之路等特色政治經濟詞語;老狐貍、拜托等生活化概念詞;生、旦、凈、末、丑等國粹文化藝術詞匯;水墨畫、旗袍、中山裝、書法等文化遺產詞匯。這些均是中國特殊時代環境下的產物,代表了中國文化特色詞的幾個不同的品類。但也正是因其語言結構的特殊之處,才使得對這些詞匯的口語翻譯實踐中的等值表達困難重重。尤其是在招待會、開幕式等重大公共場合,中國文化特色詞的引用是彰顯民族個性與魅力的有效手段,對其進行精準翻譯是樹立大國風范的關鍵保障,亦有助于升華民族自信、文化自信,使更多的國外受眾都能夠對古老的中國文明進行更加全面而深入的了解,從而切實感受到中華文明的魅力之處。
在該研究中,中國文化特色詞劃分為文化負載詞匯、口語表述詞匯及經濟政治生態新詞三大類。文化負載詞,指的是特定文化范圍內的詞,從中能夠直接或間接透漏出民族文化意蘊。這些詞匯有著十分厚重的思想精神內涵,是非物質文化遺產的重要構成,包括俚語、成語、諺語,以及與工藝美術、古典著作、傳統節日等相關的傳統文化,除上文中提到的那些外,還有除夕、風水、八卦、壓歲錢、厚德載物、民俗廟會等,這些詞匯均飽含深刻的文化內涵,需深諳民族歷史、文化才能理解得透徹,對口譯者的知識素養提出了較高要求;口語表述詞顧名思義多偏向于口語化,多出現在日常生活中,有著幽默詼諧的審美趣味,更加符合大眾的日常用語習慣,主要為一些民間俚語,如“棒棰”“兜圈子”“遛彎兒”等,以及近年來流行起來的“硬骨頭”“打工人”等,雖然這些詞匯對于信息的傳達具有簡潔明了的特點,但在口譯實踐中卻并不能完全進行直譯,需要在充分理解這些新詞語用要求的基礎上進行適應性的翻譯;政治經濟詞是伴改革開放孕育而來的,有著十分鮮明的中國特色,與黨的執政理念、戰略決策等緊密相關,如“十四五”“簡政放權”“一帶一路”等,對其翻譯有著十分嚴苛的要求,通常具有固定的表達范式[3]。
從上文的討論中可以看出,釋意理論認為,譯員理解、轉換和表達的是講話者所表達的意思,要擺脫源語的語言形式。這就對譯者的翻譯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僅要求譯者掌握大量的雙語詞匯、語法、句式等,更要求譯者能夠在理解的基礎上,對隱藏的深刻寓意進行翻譯,準確把握講話者的意圖,即語境信息[4]。該文在釋意理論的指導下,將中國文化特色詞從詞匯的內容上劃分為中國文化負載詞、口語表述詞和政治經濟詞三個類別,對口譯的翻譯實踐進行分析。
3.1.1 直譯
釋意理論指導下的中國文化特色詞直譯口譯,適用于具有相同概念意義和聯想意義的詞句表達,以此來彰顯文化負載詞的特色內涵。作為一種常見的口譯策略手段,直譯是指基本按照原文的形式和內容進行翻譯,但是,這并非意味著字字對應,而是源語與目的語有相同的表達方式,將之轉換為最接近的對等。例如,中國領導人引經據典,一句“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形象闡述了中國立足人本、以和為貴的格局追求。此句源自《論語》,強調換位思考的同理心,口譯實踐中可直接表達為 “one must not do to others what one does not like to be done to himself”,在場的聽眾能夠清晰地把握中文譯文的內涵。
相比于其他口譯方法,直譯的方法較為簡單,無需大量時間進行思考,使用直譯的翻譯方法降低了譯者的壓力。同時,跨文化交際視角下,使用直譯,還在一定程度上保留了中國文化詞的語言風格、審美趣味,更有利于中國文化的傳播[5]。
3.1.2 增譯
過于直譯,可能會導致英語的譯文過于冗雜、晦澀,甚至背離中文、說話者的意思。在釋意理論視角下,為了有效避免上述問題,口譯實踐中亦可適當地輔以增譯,通過運用解釋性詞語,明確特殊語境下的詞匯含義及指向。英語和漢語作為兩種不同的語言體系,在詞匯、句法等構成上存在顯著差異,逐字逐句翻譯的情況并不多見,以文化負載詞“打小算盤”為例,對于國際友人而言,如果直譯為“making calculations”,則很難明白“算計”的意蘊為何,違背了釋意理論原則,也違背了雙方交流對等的原則。對此,口譯實踐中應當運用增譯策略,對“算計”這個動詞及其目的進行說明,加入“for personal gain”,進而口譯為“making calculations for personal gain”,令聽眾了然其中的情感色彩。
3.1.3 意譯
根據釋意理論,對中國文化特色負載詞的口譯,應當強調“脫離語言外殼”的過程,直取其核心意義,即“賦予舊事物新生”,牢牢把握新技術應用對賦能傳統增長動力的因果關系。意譯即是根據原文意思、原作者的意圖進行翻譯,是重要的口譯翻譯方法,相比于直譯,并不完全遵循目的語的語言或語篇規范,對不通順、晦澀難懂的文體進行轉換。例如,李克強總理率先提出了“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的偉大戰略思想,強調創新驅動發展,力求打開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新格局。在2017年的記者招待會上,李克強總理引用了“老樹開新花”來形容“創新創業”所造就的影響效果,形象刻畫了舊業態向新業態轉型升級的過程。因此,可將“老樹開新花” 意譯為“the result of traditional drivers of growth being given renewed life”。
3.2.1 簡譯
顧名思義,簡譯即是適度刪減或省略源語中不必要的語言單元,避免信息冗余。如上所述,釋意理論重視從理解到脫離語言外殼再到表達的口譯過程。對于口語化的表述詞翻譯,應當注重充分理解源語的表達意義和目的,進而對譯句進行簡潔化處理,降低大量信息沖擊對聽眾的理解障礙。例如,隨著我國市場經濟體制的深化改革,國家堅持以經濟市場為導向,通過簡政放權,讓企業“輕裝上陣”,降低企業的收費。在這樣的特殊語境下,李克強總理講話中的“輕裝上陣”,沒有必要說成是減輕“企業面臨的負擔”,簡化翻譯為 “things will be much more conve nient and easier for our businesses.”
3.2.2 整義
通過對中英文化的系統對比,中國人和英語人的思維上存在很大的差異。國人更加偏向于綜合性思維,語言表達上重視意合,強調體會。而西方人的思維則偏于線性,習慣以具體部分切入事物認知,看重其內在的邏輯關系,語言表達上重視形合,強調具體化。正是因此,中國國家領導人的部分口語化的表達會呈現結構、意義零散的特點。釋意理論視角下,譯者對口語表述詞的翻譯,應基于對發言人表達意義,用整義策略對口語化、碎片化的信息進行有效處理,以符合西方人思維習慣。例如,李克強總理強調政府職能轉換,要求“喊破嗓子不如甩開膀子”。如果將之直譯為“action speaks louder than words”,雖然字面意思無誤,但是,語義表達上卻有所欠缺,沒有將“喊”“甩”兩個動詞表達出來。對此,可按照釋意理論,使用“talk”“walk”來巧妙地整合處理“說”和“做”兩種語義。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是世界上獨一無二的,涉及到一些具有中國特色的政治經濟詞時,常常令英語聽眾不明白這些詞匯的所指意義和內涵意義。在相關詞匯的口譯中,通過解釋性翻譯,對原文進行補充和轉換,則可有效解決上述問題。按照釋意理論來說,需要口譯員做進一步的解釋。一般來講,解釋性口譯的策略應用分為兩種情況。首先,對于政策、文化、經濟等認知上的壁壘,可補充背景信息、維護源語的文化意識形態不變。例如,“放管服”作為經濟新常態下的戰略部署,為了實現信息的等值傳達,需對深化改革的措施及目的進行補充說明,即可翻譯為“reform of streamlining administration and delegating powers”。還有一種情況,中國傳統文化博大精深,相同詞語在不同的語境下會產生不同的意義,應當結合上下文進行解釋性翻譯。如,“觸動靈魂”的“靈魂”,口譯為“soul”過于抽象,可口譯為“mindset or thinking”,用以進一步解釋改革對物質層次和精神層次的雙向影響[6]。
綜上所述,中國文化特色詞豐富多樣,劃分的標準不同,不管怎樣分類,承載著豐富的中國特色文化內涵的詞匯,對口譯翻譯提出了較高的要求和挑戰。釋意理論為該怎么翻譯、如何翻譯提供了重要的理論指導與支撐。在具體的中國文化特色詞口譯實踐中,應按照釋意理論的理解,脫離語言外殼的記憶,表達的翻譯過程,靈活采用不同的翻譯策略,如直譯、意譯、增譯、解釋、整義等,最大限度地追求中英文意義等值,實現中國文化特色詞匯信息的精準、簡潔、有效傳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