賈懿
(太原工業學院,山西太原 030008)
政治文本作為關心中國發展的外國友人了解中國改革發展進程的重要橋梁和窗口,其重要性無須贅述。將中國道路、中國制度和中國改革開放、現代化建設的實踐講清楚,將政治文本譯得好,譯得精尤為重要。該研究認為政治文本英譯有三個策略:準確性、可讀性和召喚性。
“準確性是政治文本翻譯的第一要素。準確是政治翻譯的基本要求,譯文必須確切無誤地反映原文,不能偏離原意,更不能曲解原意”[1]。對準確性的要求首先,是內容的真實、可靠,符合中國的實際發展情況;其次,是表達正確、得體,不僅要弄懂原文的字面意義,也要領悟其內涵的意義,切不可望文生義,生搬硬套。
例1:
經濟衰退重創民生福祉,強權政治、冷戰思維沉渣泛起,單邊主義、保護主義逆流橫行,世界進入動蕩變革期[2]。
People's livelihood and well-being was hit hard by the ensuing economic recession.In an increasingly fluid and changing world,anachronistic practices of unilateralism and protectionism were on the rise,driv en by resurgent power politics and Cold War mentality.
在譯文中,“民生福祉”“強權政治” 等政治術語都得到了妥善的處理。這里譯者采用非謂語動詞“driven by”指出了“強權政治、冷戰思維沉渣泛起”正是“單邊主義、保護主義逆流成行”的原因,點名了這兩個分句之間的內在邏輯關系。因此,我們不僅僅要在翻譯中國特色政治詞匯時運用準確性原則,同時,也應將這一原則“擴大化”,在語篇中正確運用。
政治文本的特殊性,使其中包含著大量的中國特色政治術語及慣用表達,這就要求我們在翻譯時必須考慮譯文的可讀性與可接受性,靠近外語讀者的理解方式、思維習慣和審美態度,從而使得譯文達到更優的傳播效果。
1.2.1 “增”的策略
“增”的概念,并不僅是指一般意義上單詞、短語的“增譯”技巧,同時,也指譯文在語篇風格、表達風格及相關背景知識等方面的“增譯”,其目的在于保證譯文的可讀性。
例2:
40年來,我們堅持“摸著石頭過河”和頂層設計相結合,踐行觀念創新、理論創新、實踐創新、制度創新,不斷完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不斷革除阻礙發展的各方面體制機制弊端,解放和發展生產力,讓一切勞動、知識、技術、管理、資本等要素活力競相迸發,使人民激發出前所未有的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
Over the past 40 years,bold experiments have combined with top-level innovations in ideas,theories,practice and institutions,which has seen China improve its system of socialism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and remove systemic and institutional obstacles hindering development.This has in turn emancipated productive forces,brought out the dynamism of the labour force,knowledge,technology,management and capital,and stimulated the enthusiasm,initiative and creativity of the Chinese people[3].
英語句式多呈現“主句+從句”,通過句式結構便可窺知大概的行文內在邏輯。而漢語多“流水句”和“無主句”,其內在邏輯主要通過上下文所傳達。原文中并沒有“in turn”的表達。即我們需要增加相應內容,以使得這種漢語中潛藏的邏輯關系顯性化,符合英語表達習慣,向讀者靠攏。
1.2.2 “減”的策略
“減”的概念與“增”一樣,并不單指“減譯”等狹義的翻譯技巧,同時,也指在翻譯時將句篇中贅余的成分刪去,以使譯文更符合英文的語篇風格和表達風格,保證譯文的可讀性。
例3:
這些成績不是天上掉下來的,也不是別人的恩賜施舍,而是全體中國人民披荊斬棘、銳意進取,一步一個腳印干出來的。
These achievements are neither windfalls nor hand-outs.They are the result of the persistent efforts of the Chinese people[4]。
漢語在行文上往往增加不必要的范疇詞、辭藻堆砌并且同義重復;英語行文講究簡潔明快、邏輯嚴謹、文風質樸。“披荊斬棘”等這類漢語特有四字結構集聲美、形美、意美于一體,聽起來抑揚頓挫、節奏鮮明、鏗鏘有力,的確會起到排比和加強語勢的作用。但如果生搬硬套到英文中,效果必然適得其反。這些詞語內涵經提煉后,無外乎“通過不懈努力取得成績”之意。因此,此處翻譯為“persistent efforts”是得當的。正如謝天振說言,翻譯時“不應當像數錢幣一樣把原文詞語一個個‘數’給讀者,而應當把原文重量‘稱’給讀者”[5]。
1.2.3 “調”的策略
英漢兩種語言在表達風格和句式結構上有本質的不同,漢語通常先總論,再分論,一般具有“總—分”的特點,傾向于先述“理念、背景”,再述“具體措施”,最后給出結果或發出展望。而英語則相反,喜歡開門見山,直入正題。正是基于此種不同,在翻譯時應該根據情況進行必要調整,以使得譯文貼近目的語讀者。
例4:
對比21世紀的亞太地區,人們曾經有不同的看法,有人認為亞太人文薈萃,潛力巨大,前景光明。也有人認為亞太問題叢生,麻煩不斷,不容樂觀。
People used to remain divided over where the Asia-Pacific region would go in the 21st century.Some believed that Asia-Pacific region would enjoy a bright prospect given its cultural diversity and enormous potential,while others reckons that the Asia-Pacific region would face a gloomy future as problems and challenges keep cropping up.
如前文所述,漢語傾向于由遠及近,先抽象地描述,再具體地展開,即“先判斷,后結論”,而英文恰恰相反。英文傾向于“先結論,后判斷”。“潛力巨大,前景光明”和“麻煩不斷,不容樂觀”是作者得出的“結論”,“given”及“as”引導的原因狀語從句也將這種邏輯關系“顯性化”,譯文按照英語的語篇風格和句式結構進行了相應的“調”,是得當的。
紐馬克(Peter Newmark)將所有文本分為三大類型,即“表達型文本”“信息型文本”和“召喚型文本”[6]。某一種文本具有某一種主導功能,但也可能兼有其他功能。如政論和演講是以召喚功能為主,同時具有表達和信息功能。其中“召喚型文本”強調以讀者為中心,目的是“召喚”讀者去行動、去思考、去感受。因此,政治文本譯得準確和可讀仍嫌不夠,要想讓讀者更好地傾聽“中國故事”,政治文本的“召喚性”愈加不容忽視。
例5:
記得英國軍歌中有一句名言:“老兵可以退役,但精神永不謝幕”。我會繼續關注和支持中英關系,并堅信,在兩國各界人士的共同呵護下,中英關系必將經受嚴冬酷寒的考驗,早日迎來春暖花開!
As a British military song goes,“Old soldiers never die,they simply fade away.” I will continue to follow and support the development of China-UK relations,and I believe that with the care of the people of all walks of life from both countries,this relationship will withstand the test of the cold winter and embrace a warm spring at an early date[7].
“嚴冬”和“春暖花開”在中英文化背景中含義相近,“嚴冬”代表著困境,“春暖花開”代表著復蘇和回暖。故而這里省譯了“花開”,“寒冬”和“春暖”相互呼應,表達了劉曉明大使對中英關系的良好期盼,起到了召喚和呼吁的作用。
例6:
共產主義絕不是“土豆燒牛肉”那么簡單,不可能唾手可得、一蹴而就。
Communism is not as simple as a meal of goulash,and it cannot be attained easily.
“土豆燒牛肉” 不應該翻譯為 “roast beef with potatoes”或者“stewed beef and potatoes”。20世紀50年代,赫魯曉夫訪問匈牙利,在一次群眾集會上說,到了共產主義,匈牙利人就經常可以吃 “Gulasch”了。當時赫魯曉夫把共產主義簡單化為“土豆燒牛肉”。原作者采用了借用的修辭手法,譯者同樣借用了俄語的同義詞表達“a meal of goulash”,起到了“追本溯源”的效果[8]。
政治翻譯意義重大。基于此,該文探討了政治文本翻譯的三個策略,即準確性、可讀性和召喚性。在翻譯過程中,譯者應該根據實際情況靈活選用恰當的翻譯策略,只有這樣,譯文才能準確向外國讀者傳達中國的發展現狀,同時也能貼近目的語讀者,達到傳播效果的最大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