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龍江,黨存紅
(1.中共甘肅省委黨校 馬克思主義學院,甘肅蘭州 730070;2.蘭州城市學院,甘肅蘭州 730070)
生態文明是人類文明的一種形式,是以人與大自然、人與人、人與社會和諧共生、全面發展、持續繁榮為基本宗旨的社會形態。生態文明理念的內涵特別豐富,首先,它是人與大自然和諧共生的文化價值觀,是把對自然的愛護提升為一種不同于以人類為中心的內在精神信念;其次,它是生態系統可持續前提下的生產觀,人類的生產活動要節約和綜合利用自然資源;最后,它是滿足自身需要又不損害自然的消費觀,是倡議“有限福祉”的生活習慣。
2017年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十九大報告中提出了“社會主義生態文明觀”的生態文明理念,并指出“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1]。通過對甘南藏族文化中的生態文明理念的挖掘,梳理藏族文化中的優秀生態文明理念,并結合新時代生態文明理念,來解決甘南藏族自治州出現的生態遺留問題,是非常有必要的,也有利于甘南藏族自治州在“生態興州”戰略指導下,更好地走出有自己特色的生態發展道路。
通過查閱文獻和實地走訪,我們發現甘南藏族文化中的生態文明理念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生態文明理念蘊含和體現在人們的日常生活習慣中,甘南藏族的生活禁忌體現了其保護生態的生態文明理念。
甘南藏族同胞認為,無論大小的生物都是有生命的,不能隨意殺生,否則就是犯了殺孽。殺生對于虔誠信仰藏傳佛教的教眾來說是很大的罪孽,對于隨意傷害其他生命的行為會被他人所唾棄。一切生命體,小到螻蟻,大到猛禽都不能隨意殺害。特別是日常生活中并不常見的動物,人們會認為那是某個山神所飼養的生物,或者是山神靈魂的一種寄托。捕捉、驅趕任何飛禽,食用飛禽的肉和蛋對于藏族來說都是禁忌。不得驅趕、宰殺放生的任何動物,也不能捕殺除了牛、羊以外的大型動物,比如說熊、虎、禿鷲、雄鷹、狼,更不能在大型宗教活動期間殺生。這些生活禁忌對甘南州的生態多樣性的保護和該地區的生態平衡起到了很大的作用[2]。
山林對藏族來說是很神圣的,不能隨意地開采和砍伐。嚴禁開墾神山以及在神山附近挖藥材,打獵和隨意攀登。甘南藏族同胞會嚴格劃分農牧區。在牧區,禁忌亂挖草山、草地;在農區,開墾土地時要事先進行祈禱。不能在草地上隨意亂扔以及焚燒不潔或有異味的物品,更不能隨意地砍伐樹木。
水域與藏族生活也是密不可分的,是不能隨意污染和浪費的。禁忌隨意觸動水域。在甘南的很多地方都有神湖、神泉、神河的說法,嚴禁在這些地方洗滌衣物或者其他物品,不能在其附近水域游泳。也不能在其中傾倒血污及大小便,更不能有吐痰或者擦鼻涕等一些不潔行為。禁忌亂挖河湖山泉,不能捕捉水中生物。這些禁忌習俗對林泉水和生態環境的保護起到了至關重要的積極作用。
在藏族的生活習慣中禁忌食用鳥類、貓、狗等有爪類的動物,尤其是狗。藏族人民認為這種動物是特別忠誠的,能夠看家護院,為他們做出了很大貢獻。禁忌吃馬、驢、騾等動物,認為這些動物在他們的交通出行方面起了不可或缺的作用。禁忌食用魚蝦、蟹、蛙等水生動物,在甘南藏區有很多地方實行水葬,并且每年會定期放生很多魚苗,因此不能食用。禁忌食用蛇、蟒等爬行動物或者是軟體動物。藏族文化中禁止獵殺食用野生動物,不僅是對草原生態鏈、生物多樣性的一種保護,其實也是一種保護人類自己的做法。
綜上所述,藏族獨特的飲食禁忌很好地保護了藏區生態的多樣性,對藏族人的生命安全也具有一定的保護作用。
藏族人認為人是大自然的一部分,整個藏區的一切資源和生物是大自然所賜予的,所以,使用權也應該歸于該領域的所有生物,人不能為了滿足一己私欲,而去剝奪其他生物的生存權利和需求。在牧區,除了要給自己所飼養的牲畜足夠的草地之外,也要留一部分給野生生物食用。例如,藏族牧民會在相對低洼的牧區放牧,而將高山部分留給野生動物。他們認為未被挖掘破壞的地是“活地”、而被開采的土地則是“死地”。藏族人的這些自然禁忌對極為脆弱的高原草場起到了很好的保護,對保護生態的平衡和多樣性具有積極的作用。
政府應通過制作宣傳片大力宣傳藏族生活習慣與禁忌中的生態文明理念。并通過在甘南藏族自治州各地放映的方式,使更多的人學習和了解這種與大自然其他生物共存,保護生態平衡的理念。也可以通過評選生態保護文明個人、文明集體等方式,對保護生態作出杰出貢獻的人給予相應的表彰獎勵。
喪葬是人類社會發展到一定時期所產生的特有文化習俗現象。藏傳佛教中的舍身飼虎、割肉喂鷹、輪回轉世等宗教說法對藏族的喪葬文化影響頗深。其喪葬文化和漢族傳統文化中的喪葬文化大不相同。藏族同胞認為人就是大自然的一部分,生于自然,歸于自然是一種最好的解脫;靈魂不滅,死亡是對死人活著的時候所造的孽的一種補償。甘南藏區的天葬、水葬、火葬等方式體現了補償和回歸自然的理念。
天葬這種喪葬方式在12世紀傳入甘南藏區,對甘南藏區喪葬文化有著很大的影響。甘南藏族家中有人去世后,在家停尸3 至5 天,然后將逝者抬至天葬場,經過誦經超度之后,由天葬師將肉體肢解剖開,讓禿鷲吃掉逝者的肉體,以啄食干凈為吉兆。這樣吃飽后的禿鷲就暫時不會去吃別的生物,拯救了其他生物的生命,算是對自己一生所造殺孽的一種補償。
水葬是一種極為簡便的喪葬方式,沒有固定的水葬場。主要流行于有江河的沿岸地區,如甘南州瑪曲縣一帶。人死后經過卜算和超度,將死人背到河邊,解去衣物將身體肢解剖開,在水深急流的地方進行水葬。這種喪葬方式和天葬類似,都是將去世的人的肉體貢獻給其他的生命,以求彌補自己的罪孽。
火葬以前流行于藏族中的高官或者僧侶之間,現在常見于甘南州的“多兒”一帶。人去世后經過誦經超度,停尸幾日之后置于木轎之中,抬到火葬場,將木轎放置到堆架好的柴堆上,如果死者是僧人,便將骨灰中的“舍利子”放到靈塔之中在寺廟供養。如果死者是俗人,則將骨灰留在火葬場或者將骨灰與紅土攪拌制成小佛塔形狀,拋撒至高山或者江河之中。這種方式體現了人歸于自然的理念。
無論是哪種喪葬方式,都是藏族人對藏傳佛教思想的一種踐行,讓藏族人生于自然,歸于自然。不會因為肉體的死亡再去破壞極為脆弱的草原生態,再去占用活著的人與其他生物的空間,而是想著用自己的肉體,為大自然做出最后的貢獻。這種思想對防止草原的沙漠化、保護物種的多樣性、合理的分配有限的土地資源,有著重要的積極影響,也是對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有效保障。
藏族人歷來非常重視自己生活區域的生態環境,認為包括人在內的一切生物都源于自然,人與生物在長期生活過程中形成了相互依存、互相影響、共生共存的密切關系;人和其他生物在神靈面前都是平等的,人不能因為自己的生存而剝奪其他物種的生存權利,從而造成其他物種的滅絕。因此,藏族人產生了限制自身生產的觀念,踐行的是一種對自然界進行有限利用的生產生活方式。
在甘南州畜牧業中存在著一種較為理性的非營利性的畜牧方式,即追求發展經濟和保護草原生態環境相融合的方式,也是優勝劣汰保護整體的一種方式。即在冬天通過將老弱病殘的牛羊及時出售或者宰殺,避免第二年春天牧草干枯、氣候惡劣的時候被餓死或者凍死,是一種以犧牲弱者來保護整體的方式。這種做法也是保護草場的一種適宜做法。
在生態特別脆弱的草原,選擇合適的家畜是很重要的,因為如果選擇飼養的家畜不合適,會對生態及草原造成很大破壞。綿羊相對于牦牛來說生長繁殖快、食草量少、毛產量高。但是,甘南藏區更多的是以飼養牦牛為主,綿羊為輔,這種選擇是有其科學根據的。甘南州海拔高,氣候寒冷,牦牛的生活習性剛好與這種惡劣的環境相適應,牦牛能夠適應高寒環境且善爬高山,能食高寒地草,能夠適應高原寒凍、雪災、大風等惡劣環境。從草原生態來說,牦牛有平衡草原生態的作用。牦牛可以在夏天食用夏季牧場最高最冷地方的牧草,也可以食用綿羊難以食用的濕生植物,綿羊則食用相對低緩地帶的牧草。綿羊與牦牛這種互補的生態關系,使本來稀缺的牧草資源得到合理的分配和充分的利用[3]。
游牧是適于青藏高原的一種典型的保護草原生態的畜牧方式。牧民根據自然規律的變化,逐水草而居。每年5月底到6月初,海拔高、氣候寒冷的草原進入暖季,草原青草慢慢長出。牧民從冬季草場進入夏季草場,這時冬季草場已經沒有牲畜,草地及食草動物、食肉動物等組成的生物鏈系統能夠在這時得到充分發育。夏季高寒草場,各種植物在短暫的夏季迅速生長,牧民早出晚歸,讓牲畜充分地食用生長期快的牧草,放牧在高山沼澤地或灌叢草地。8月底9月初,高寒草場轉冷,此時牧草停止生長,逐漸變得枯萎發黃,牧民又將牲畜趕入山地草場,也稱秋季草場。在秋季草場過度放牧之后,10月下旬草原進入冬季,牧民將牲畜趕入冬季牧場。冬季牧場一般在海拔較低的平地或山谷,避風向陽,氣候溫暖,牧草屬于旱生牧草,牧草枯黃較晚[4]。而且經過夏秋兩季的生長,牧草長勢較好,足夠牲畜在冬季食用。這種輪牧方式不會使牲畜缺少食物,也不會使草場超過其自身的承載力導致草場退化,牧民們通過合理的利用地形、氣候及牧草的生長習性分配草原草地資源,保護了草原生態環境和生物的多樣性。
輪牧的畜牧制度和牲畜數量的控制很好的保護了脆弱的草原生態,政府應該對這種畜牧制度加以推廣。嚴格規定每公頃的牲畜數量,如有超出,通過警告或者罰款的方式來限制牲畜數量,不能超過草原所能承載的“度”。
農耕文化與藏族飲食風俗密切相關,甘南州氣候寒冷,在甘南州農耕區多種植以青稞、馬鈴薯為主、油菜為輔的農作物。開墾的農田與天然草地相分離,實施耕休結合的方式,耕三休一或耕二休一的耕作制度。并且只使用農家肥,不使用化合肥,減少對草原環境的破壞。例如,種植青稞用于制作藏族人喜食的糌粑。藏族同胞一般在河谷灘等氣候溫暖、地勢平坦的地區進行小規模的青稞種植。與海拔較高的牧區剛好相結合,從而對甘南州的土地資源進行合理利用。甘南藏族不會為了經濟發展去大肆開墾農田,去破壞承載力極為脆弱的高原生態,導致草場退化,沙漠化加劇。這也表明,甘南藏族的農耕文化在很大程度上起到了保護環境以及合理利用資源的作用。
這種理念啟示政府可以通過實行農牧民輪休耕作的制度,以生態補償的方式,規定農牧民耕種一些對草原土地肥沃力影響較小的農作物。規定每公頃補償的標準,種的土地越少補償越高。在輪休的那一年,鼓勵農牧民種植一些觀賞性的植物,政府全額補償,以便更好地發展生態旅游[5]。
藏族對生態環境是非常重視的,有不少為保護生態而制定的法律法規,這些法律法規對生態保護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
吐蕃王朝制定的佛教“十善法”有相當嚴密的生態保護的規定:不能對土地、水草、山嶺等歸屬問題存在任何爭議。該法律法規使得藏族人不會因為土地而去爭議,或者為了占有更多的土地去亂占草山,保護草原生態[6]。
17世紀頒布的《十六法典》中規定:為了保護圣靈,施舍肉、骨、皮給野生動物。從神變節開始,到十月份期間,發布禁山封川的禁令,不能在這期間進山打獵、捕捉水生和陸生大小生物。如果有人違反,不論地位尊卑,都要進行相應的懲罰。這些措施對這些棲息的水陸野生動物具有很好的保護作用。
這些法規中有著一個明顯的時間限定:就是在春夏季節要封山蔽澤,保護高原地區的野生動植物,使生物有一個足夠的生長繁殖的時間。避免藏區的牧民在春夏兩季過度使用本就稀缺的高原資源,導致冬季的時候沒有資源可以用。這種法規維持了高原生態平衡,為保護高原生物多樣性和生態環境提供了法律根據。
部落法規同法律法規同等重要,其中的規定對藏族生態倫理的建設起到了制度保障的作用,使藏族人的行為規范趨于一種文明的生態理念。
部落法規的主要規定有:如果引起草山失火則違反了部落草山管理規定,將導致失火者的全部財產罰去三分之一。如有燒火熏洞的則進行罰款,如果導致牲畜受傷或者死亡的罰金會翻倍。如果有違反部落打獵規定的會根據打獵生物的不同和雌雄的不同,受到適量的罰款。對于違反封山季節不能進入神山打獵、砍伐樹木、挖藥材和蟲草等規定的,除了罰款以外還要受到體罰,這種處罰對違反規定的外鄉人會更加嚴重。
這些部落的規定不僅對甘南州藏族人起到了約束作用。更有甚者會將這些違反規定的人所在的部落首領和部落長輩也進行問責。所以,在甘南州藏族人心目中,違反這些規定是特別羞恥的,會遭到其他人的嘲諷和蔑視,因此,規定無論是從制度上和道德上都對保護甘南州生態起到了不可忽視的作用。
全國人民已經深刻認識到生態文明的重要性,在新時代背景下,甘南提出了“生態興州”和“旅游興州”的發展戰略,開展了環境衛生整治活動,建設了生態文明村,制定并完善了環境保護相關的法律法規,力圖通過將生態元素融入到社會建設、把生態理念與經濟發展相融合,構建一個“青山綠水、藍天白云”的多彩甘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