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光紅
(云南民族大學,云南昆明 650500)
教育部早在2010年就提出過高校要加強自身創新創業教育的要求,這使得創新創業教育成為了現代高校教育發展的主要趨勢。民族地區高校也要積極響應。現實情況是,民族地區高校雖然在創新創業教育方面具有得天獨厚的優勢,地區內有很多特色商品、特色文化等資源可以融入到創新創業教育中,但在辦學工作資源上又相對較低,導致創新創業教育出現質量缺陷,得天獨厚的優勢難以發揮。教育評價是促進雙創教育發展的重要推手[1],因此,民族地區高校必須通過完善的創新創業教育評價體系來明確當前缺陷,以便改進。該文對民族地區高校大學生創新創業教育評價體系的發展現狀及存在問題展開了研究,并提出了針對性的完善路徑。
雖然,現代民辦地區高校正在努力開展創新創業教育,想要讓創新創業教育發展得越來越好,但是,很多民族地區高校的創新創業教育評價體系呈現不完善現象,且未能朝著完善的方向發展,大多數民族高校主要通過主觀認知與工作經驗去探索雙創教育發展路徑,不會深入分析配套評價體系是否完善、是否存在有待改進,使得評價體系在創新創業教育中的作用無法得到全面發揮。創新創業教育很早就引起了教育界的關注,有很多人早已開始積極探索建構完善的創新創業教育評價體系,并取得了相關研究成果,這些成果在競合作用下逐漸統一,形成了一個標準框架。基本上,只要民族地區創新創業教育評價體系符合標準框架,就說明評價體系完善。而事實上,大部分民族地區高校在缺乏應有重視的問題影響下,仍舊采用早期建立的評價體系,該體系必然是不完善的,存在明顯的指標缺失問題。為此,要解決這一問題,民族地區高校除了要抱有應有的重視以外,還要圍繞標準框架去分析現有評價體系的缺陷,做出改進[2]。
因為不同民族地區高校的創新創業教育評價體系存在差異,完善路徑沒有定式,為此,該研究將論述評價體系標準框架的構成指標,圍繞高校該框架即可針對現有體系缺陷進行完善改進。
基礎投入是創新創業教育的根本,也是教育發展的前提條件,基礎投入質量如何,對創新創業教育有著直接的影響。廣大研究者提出的創新創業教育評價體系中都包含基礎投入質量指標,說明該指標可以作為標準框架指標來使用,應當被納入民族地區高校評價體系中[3]。細分之下,基礎投入質量指標內包含了多個二級指標,一般包括高校政策指引、高校資金投入、社會扶持三項。(1)高校政策指引:國內對創新創業教育的重視度很高,因此,對高校提出了統一的創新創業思想或理念。民族地區高校應當根據這些思想、理念設立校內創新創業教育政策,建立相關的教育基礎,類如科學的創新創業教育活動審批流程、創新創業教育基礎設施體系、校內創新創業文化氛圍等;(2)高校資金投入:民族地區高校作為創新創業教育的執行者,必然要對創新創業教育運作負責,因此,高校要對創新創業教育投入一定的資金,這也是該教育活動的基礎物質保障。不同高校對創新創業教育投入多少資金取決于自身重視程度與經濟條件,若高校對創新創業教育重視不夠,或者受經濟條件限制,無法對創新創業教育投入足夠的資金,則創新創業教育的質量必然會下降,因此,應當將高校的投入量納入到創新創業教育評價體系中;(3)社會扶持:民族地區高校創新創業教育活動的最終成果是作用于社會的,因此,社會層面上的創新創業氛圍、支持程度會對高校創新創業教育造成影響,即假設某高校所在城市并不支持大學生創業,認為大學生必須先進入企業內歷練,待其成為一個成熟的社會人員時才能進行創業,則社會環境中能支持大學生創業的資源、渠道就會變少,這會限制高校通過創新創業教育鼓勵大學生創新創業。相反地,在社會扶持程度高的條件下,高校的創新創業教育活動開展就會變得非常順利,大學生也能很順暢的創新創業[4]。因此,社會扶持程度也要被納入標準框架中,作為基礎投入質量指標的一項二級指標來使用。
民族地區高校的創新創業教育中,所謂主體泛指師資,即高校是執行創新創業教育的組織,而教師是高校內執行教育工作、負責工作不同環節的個體,因此,當教師在創新創業教育工作方面存在問題時,創新創業教育必然在某個環節上出現缺陷,無法全面落實創新創業教育要求。同時,這也說明教師是創新創業教育的主體,高校師資力量(即主題質量)對創新創業教育有直接影響,應當對此進行評價。主體質量指標下同樣可以細分出多個二級指標,一般包括教師創新創業教育教研工作積極性、教師創新創業教育研發水平、教師創新創業經驗[5-6]。(1)教師創新創業教育教研工作積極性:該指標代表了教師對創新創業教育的重視程度、創新創業教育發展意識及工作態度,若教師對創新創業教育不重視,或沒有研發意識與良好的工作態度,首先,會導致創新創業教育停滯不前,無法繼續朝前發展,其次,教師在工作中也會比較隨意,不會認真關注創新創業教育質量。因此,創新創業教育必然受到負面影響;(2)教師創新創業教育研發水平:創新創業教育研發并不是一項簡單的工作,對教師的專業能力有很高的要求,還要教師懂得如何搜集創新創業教育現狀信息,因此,教師必須具備良好的創新創業教育研發水平,才能保障教育工作的發展,得出準確、科學的研發成果,反之,無論教師對創新創業教育研發工作多么重視、態度多么端正,都無法推動創新創業教育發展;(3)教師創新創業經驗:創新創業本身是一項富有實踐性的活動,有助于提升學生創新精神與實踐能力[7],因此,在教育層面上,如果教師本身具備豐富的經驗,這些經驗便能讓學生受益匪淺,相反,學生就只能學習到一些理論,在實際情況中還要自行摸索,使得創新創業難度上升。可見教師有無創新創業經驗對創新創業教育質量存在影響,民族地區高校有必要對此進行評價。
教學管理工作是民族高校必須開展的一項工作,該項工作涉及到很多方面,其中有很多都對創新創業教育存在影響,因此,創新創業教育評價體系的標準框架中包含了教學管理機制指標。一般情況下,教學管理機制指標包含課程規劃、課程質量保障體系、師生監督體系三個二級指標。(1)課程規劃:課程是實現創新創業教育的必由之路,因此,課程體系對教育質量存在直接影響,如果民族地區高校的創新創業教育課程體系不完整,則學生就得不到全面教育,或者創新創業教育課程體系不合理,難度過于大,則會導致學生學習變得更加困難,由此,民族地區高校在創新創業教育中必須對現有課程規劃進行評價;(2)課程質量保障體系:該體系是確保創新創業教育課程體系完整實施的基礎,涉及到很多校內政策,例如面向教師的激勵政策、競崗政策,或者是面向學生的競賽、獎學金政策等[8-9]。總體而言,若民族地區高校的保障體系完善,且有力,則師生在創新創業教育中的表現就會變得非常優異,這樣課程質量就得到了保障;(3)師生監督體系:該體系是對教師教學工作情況、學生學習情況進行監督的體系,其作用與課程質量保障體系類似,均具有保障創新創業教育質量的作用,但該體系主要是依照標準核查師生活動是否符合要求,若發現師生活動不符合要求,則進行干預,矯正錯誤行為,以保障教學質量,或者通過監督發現現有創新創業教育中的問題,明確創新創業教育發展方向。可見師生監督體系對創新創業教育有直接影響,高校應當進行評價。
創新創業活動富有實踐性,所以,在創新創業教育中也要對學生進行實踐訓練,這時實踐條件就會影響到創新創業教育的質量,說明民族地區高校有必要對實踐條件進行評價。實踐條件指標下包含了兩個二級指標,分別為校內實踐條件、校外實踐條件[10]。(1)校內實踐條件:學生在學習完創新創業教育理論之后,依舊沒有創新創業經驗,無法直接進入真實的創新創業環境開展活動,還需要進行過渡,所以民族地區高校就需要通過校內實踐來幫助學生完成過渡。這時高校內部是否具有實踐條件來實現過渡、實踐條件水平如何等,就是高校必須關注的問題。這些問題對創新創業教育質量具有重要影響,因此,需要進行評價;(2)校外實踐條件:等學生在校內實踐中完成了過渡,高校就可以組織學生進入校外真實環境中,開展創新創業活動。這時校外實踐條件就會對學生創新創業活動造成影響,如某些企業在學生任職參與實踐時,并不會采納學生的新想法,只要求學生做好分內事,由此導致學生的創新創業意識與能力被壓制,創新創業教育效果不良。但是,如果企業鼓勵學生提出新想法,創新創業教育質量就會水漲船高[11]。說明民族地區高校有必要對校外實踐條件進行評價,以便于給學生創造良好的校外創新創業教育環境。
教育成果是反應創新創業教育質量的核心指標,學生在自身創新創業活動中是否有良好表現、是否實現了創新創業目的等,代表了創新創業教育的成果,民族地區高校應當對此進行評價。教育成果指標下包含了兩大二級指標,分別為:創新創業教育學習成果、創新創業活動成果。(1)創新創業教育學習成果指標:從教學內容來看,大學生創新創業教育開設課程主要涉及的內容大體可以劃分為三類,即創新創業概念、創新創業理論、創新創業素質,旨在讓學生了解什么是創新創業,并接受創新創業,同時掌握相關理論,在個人良好素質下堅定不移的開展創新創業活動,因此,在創新創業教育中學生學習后是否能體現教學宗旨,就說明了民族地區高校創新創業的教育質量;(2)創新創業活動成果指標:在學習成果下學生可以開展創新創業活動,其活動成果一般是指創新創業活動內容是否符合學生理想、學生開展的創新創業活動是否呈良性發展趨勢等,高校也要對此進行評價,用于檢驗創新創業教育質量[12-13]。
綜上所述,雙創教育是高等院校尋求自身發展的必然選擇與趨勢,而構建完善的教育評價體系可以實現對雙創教育的全面監控。該文對民族地區高校大學生創新創業教育評價體系的完善路徑進行了研究與分析。通過分析可知,現代民族地區高校的創新創業教育評價體系并不完善,導致高校不知如何提高創新創業教育質量,為此,文中論述了評價體系標準框架,介紹了其中各大指標,高校可將現有評價體系與標準框架進行對比,明確現有評價體系缺陷,隨后采用標準框架內容進行彌補,建立完善的創新創業教育評價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