霍楷,馬飛揚
(東北大學 藝術學院,遼寧沈陽 110000)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在潛移默化中成就了中國人最獨特的思維方式和行為習慣,積淀了中華民族自古以來最深刻的思想追求,它支撐著中華民族走過了千年的風雨洗禮,是中華民族最獨特的精神象征和精神財富。中國優秀傳統文化蘊含深刻的內涵和思想價值,是解決人類社會發展問題的重要文化先導,它不僅是中華民族的精神內核,也為世界其他國家和民族的發展提供了有益的價值啟示。今天,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為我們承前啟后、繼往開來建設屹立于世界的社會主義文化強國啟智增慧、指點迷津,提供著堅守正道的定力和砥礪前行的勇氣[1]。
創新是一個國家和民族不斷進步的動力,弘揚設計創新精神是高校設計競賽育人的核心目的。當今社會需要的藝術設計人才不僅要有優秀的設計技能和基礎知識,還要擁有良好的思想文化素養,簡言之,需要有文化的設計師,只有這樣才能更好地體現設計的文化內涵,符合人們的使用需求,以適應快速發展的社會環境。為了充分發揮設計競賽的創新精神,圍繞創造性教學原則,要在教材選擇、課程內容、教學方法以及考核制度等方面展開進行。在具體落實設計競賽育人改革實踐當中,要始終注意處理好以下幾點關系:必修與選修的比例關系、設計競賽課程與專業課程的比例與銜接關系、跨專業課程編排等,用全新的創作方法表達更深刻的思想主題。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蘊含著無限生機與活力,是無數中國古代勞動人民創造力的結晶,其散發的文化魅力激勵了一代又一代的人們不斷奮斗前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為設計競賽育人提供的豐沃土壤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第一,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博大精深、源遠流長,為設計競賽育人改革提供了強大的理論支撐和廣闊的創作題材,儒家思想是中華文化的核心,孔子將“仁”作為教育的思想內涵,在教學實踐中主張立志求仁、親身躬行等方法。
第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可以陶冶人的美好情操,達到“天人合一”的思想境界,教育的真正目的在于“育人”,一個優秀的設計師不僅要有高超的專業技能,更要有崇高的理想和廣闊的胸襟,更好地為人民服務。
第三,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能夠直接激發學生的創新能力。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無時不散發著無窮的創造力,除了藝術設計領域,在科學研究中也尤為重要,新的科學發展不僅需要嚴謹的邏輯思維和科學的審視,更需要大膽活躍的思維去發現全新的探索。所以,促進科學與人文、科學與藝術的深度融合是改革研究的中心環節。
藝術設計教育的本質是讓學生們學會獨立創新與思考,并把這種能力運用到自己的設計實踐中[2]。設計競賽育人不僅可以拉近優秀傳統文化和師生的距離,讓學生在繁忙的課業之余走進傳統、親近傳統,還能賦予優秀傳統文化更多的時代特征,通過傳統文化的創新設計打破階級壁壘,從而促進文化的發展與傳播。具體表現為:競賽育人可以緊隨時代特征,逐漸突破工業產品的功能化設計語言,回歸傳統手工藝品的精良制作,為傳統手工技術傳承與推廣提供可能;競賽育人可以加強傳統與科技的契合度,增強傳統藝術的情感性、互動性和共享性,使人們可以身臨其境地體驗藝術創作的魅力,實現信息交流共享,從而讓藝術創作不斷成長。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與競賽育人的關聯十分緊密,意義十分重大。首先,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在精神文化方面為設計競賽育人提供了理論支撐,將中國的優良價值傳統融入到設計競賽育人當中。Daniel Bell 認為工業化和現代化進程造成人和社會出現嚴重的精神危機,新的穩定意識形成前,舊的信仰不復存在,人們的信仰出現空洞,在每一個處于現代化轉型階段的國家里,形式化、物質化和功利主義的心態都逐漸增強,人們的精神需求受到嚴重壓抑。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具有強烈的感染性、形象性,可以在潛移默化中使學生受益終身,這是任何專業教育無法做到的。
競賽育人可以讓沉寂的傳統再次“活”起來,傳統文化傳承視角下的設計競賽育人給予了師生親近傳統的契機,一定程度上推動了優秀傳統文化的大眾化傳播,增加了高雅藝術的通俗性,并擴大了受眾群體,在客觀上促進了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傳承與發展。進入20世紀,隨著傳播工具的多樣化擴展,圖像逐漸代替文字,對觀眾產生了視覺沖擊,在信息時代的今天,這種狀況進一步加強。設計競賽育人有助于促進傳統文化傳播途徑的多樣化,利用視覺可視化語言和大眾傳播手段可以使高雅文化走出象牙塔,在保留文化內涵不變的同時通過商業手段進入普通大眾的視野。
中國設計在千年的歷史中積累了豐富的經驗和方法,它們都是無數辛勤的中國人在勞動和生活中創造出來的。比如《考工記》,作為《周禮》的一部分,它是當時造物、用物的規章制度,能夠反映當時的設計和觀念[3]。因此,在設計過程中不僅要注重傳統元素的色彩、樣式,還要深度挖掘其背后的文化內涵,了解它出現的原因以及它和文化、社會、藝術之間的關聯,讓學生不僅學會如何設計,還要明白為何設計、為誰設計? 人文學科的相關內容,如“文、史、哲”對于學生提升文化底蘊、形成科學的世界觀和方法論具有重要作用[4]。因此,在設計教學中必須重視人文科學的教育,設計出的作品要符合中國的文化背景,照顧中國人的喜好和習慣。只有能夠更好地服務于人們日常生活的設計才是好的設計。
中國古代對藝術教育的重視最早可以追溯到周朝初期,早在那時就形成了“制禮作樂”的獨特文化體系,用音樂培養統治人選,到了春秋戰國時期整合前人的文化精髓形成了較為完善的儒學思想體系,“仁義禮樂”也因此成為了古代教育的基礎,具有教以人倫、維護社會秩序的作用。歷史上的禮樂教育對社會產生了重大影響,維護了階級統治的社會秩序。而在西方工業文明沖擊的今天,取其精華的禮樂文化能夠培育人的良好道德、提升人的精神境界,有利于實現人的自我完善。因此,在設計競賽教育中要時刻關注人文精神的貫穿,注重設計的人情關懷。
現代科技日新月異,新科技的出現改變的不只是設計的工具和方法,更是改變了人們的認知方式,改變了人與人、人與機器甚至人與世界的互動關系。創作媒介的豐富讓藝術家從傳統的枷鎖中得到釋放,藝術家們的創作思維不再單純的照著鏡子模仿這個世界,而是不斷突破形式上的束縛去探索建立新的規則[5]。研究的重要一環就是利用科學技術的力量進行形式創新,在文化的領導下促進優秀傳統文化的繼承和發展。
19世紀,世俗民間文化興起,暢銷小說取代了《圣經》成為人們的日常娛樂內容;20世紀文化形式最重大的改變就是以圖像取代了文字,看電影、閱讀書刊成為空閑時間的必備;而21世紀的文化形式則變得更加多元,知識、信息和服務等無形因素在生活中所占比例逐步提升,設計逐漸從有形走向無形,不確定性和藝術性逐漸加強,設計師不再只為消費者提供某一產品,還要注重產品使用中的情感交流和互動體驗。例如,來自巴基斯坦的藝術家Anila Quayyum Agha 在美國的博物館中展示了自己創作的大型裝置藝術作品,這是一個刻有伊斯蘭幾何圖案的巨大鏤空箱子,箱子中心的燈光透過精美的花紋向周圍的墻體和天花板投射了神秘的伊斯蘭傳統圖案,該藝術品的魅力在于一瞬間讓空白的房間充滿了神秘和震撼,令人徘徊其中、引發無數浪漫的遐想。
通過回望傳統,我們能夠更清晰地辨認當代的視覺風格。它在新的技術條件、生活方式中展現出新的面貌[6]。和過去相比,新時代的傳統文化設計融入了更多的感官體驗,體驗的過程不僅是感覺和感知的過程,也是注意力、思考產生的過程和改變情緒的過程,感官也不再局限于視覺方面,還包括了多重感官體驗,最終呈現出3D 或4D 的全新效果。在新形式的設計中,使用者不再是傳統文化的旁觀者,而是參與者,文化產品也承載著聲、光、圖像、文字等多種傳輸功能,是實時性、互動性的。另外,巧妙運用現代科技可以制造一種超現實的審美體驗,100年前,超現實主義畫家們只能用畫筆在紙上進行創作,如今,魔幻大膽的想法可以更直觀的展現在人們面前,使人們獲得了在現實中不可能體驗到的審美感受,令文化的呈現方式更加有沖擊力,更好地激發了人們對傳統文化的興趣和熱情。
隨著近些年來中國大學計算機設計大賽舉辦工作的圓滿成功,學生參賽作品的主題和創意來源也逐漸多樣化,各個學科的關聯度也逐漸增強。2021年大賽作品相較于往年加深了對環境效應和社會道德觀念的關注,更加體現出綠色設計和人性化的設計理念。以2021年第14 屆大賽入選的135 件優秀作品為例,將參賽作品按題材主要劃分為傳統文化、社會熱點、醫療健康、科技、農林環保、文旅融合、學習與生活、其他這八大主題,其中社會熱點主題作品數量占比最高,總數多達44 件,學習與生活29 件、傳統文化16 件、醫療健康11 件,其他10 件,文旅融合6 件,農林環保4 件。
以優秀設計作品《神話運動》為例,該作品以古代體育運動為主題展開設計,畫面的主角均為中國古代神話人物,根據每位神話人物自身的特點與典故配之以相應的運動項目,如后羿射日,配以射箭;夸父擅長奔跑,搭配蹴鞠;蚩尤身強力壯,適于武術;盤古開天辟地,搭配角力;嫦娥身姿輕盈,搭配秋千;哪吒活潑,配以捶丸。畫面采用扁平化的流行風格,色彩對比強烈,除此之外,作者還為每個角色設計了主題衍生圖形,作品選題既關注體育競技熱點話題,又與傳統文化緊密貼合,實現了形式和內容的有機統一。
近年來,大賽參賽作品的形式越來越多樣化,設計方案的制定也愈來愈新穎、全面。逐步打破了以往單一的平面化視覺效果,且各個學科之間出現了“強強聯合” 的優勢局面,設計類參賽作品也打破了常規,一改過去單一的表現形式,目前已經擴展到了產品設計、插畫設計、海報設計、信息設計、室內設計、動畫等多個設計領域。例如,優秀作品《嘻嘻造物》以2022年北京冬奧會為題材創作IP 品牌形象,選取冰上運動中具有代表性的六個運動項目,它們分別是單板滑雪、跳臺滑雪、冬泳、冰壺、花樣滑冰、短道速滑,在其運動形象的基礎之上進行創意再設計:將人物形象簡化為幾何色塊,并在人體比例方面進行了大幅度的夸張處理,色彩強烈、飽和度高、多采用撞色處理,強化了品牌識別,達到“過目不忘”的視覺效果。除了平面視覺方案上的精巧設計,參賽者還將目光拓展到了3D 領域,再創作了四款金屬文創產品,并設定了相應的材質、尺寸、價格,四款產品也有各自的昵稱,分別是“夜空巡游員”“銀河眺望者”“宇宙探險家”“星空圓舞曲”。
設計類參賽作品的整個制作過程主要分為題材選擇、調研考察、草稿繪制、成品制作這幾大環節。在題材選擇方面,相較于以往更加關注社會現實,更傾向于發現問題、提出問題、解決問題,在傳統文化題材方面也積極尋求創新推廣,而不是僅僅局限于文化本身。在制作之前,學生通常會根據作品主題進行相關調研,調研通常分為線上和線下兩大類,線上主要包括網絡問卷調查、資料搜尋,線下包括實地考察、現場采訪、文獻查閱等,積極爭取獲得第一手資源。作品在制作過程中充分運用計算機技術,僅在軟件方面的使用就多達數十種,例如平面繪圖類有Photoshop、Illustrator、Sai 等、模型制作類有3DMax、Sketch UP、犀牛,視頻制作類有Premiere、After Effect 等,線上小程序制作有秀米、墨刀等。待成品制作完畢后,會根據需求進一步思考設計作品的推廣問題。
目前設計作品的推廣主要聚焦于線下產品以及線上應用這兩個部分,線下產品主要包括文化創意產品、廣告招貼、生活用品等,而線上應用主要有H5小程序、微電影、益智類小游戲等,種類豐富、樣式齊全,是學生豐富的創意思維在設計中的集中體現。但參賽作品設計在應用推廣中仍存在眾多突破點,例如,線下產品多為平面印刷品,工藝和制作效果較為單一,在技術層面可以嘗試運用多種印刷新技術進行創作、開發,比如UV 印刷、燙金、起鼓、覆膜等,紙質上也均可以選取不同材質的紙張,從視覺、觸覺、嗅覺等感官上給予使用者不同的用戶體驗,在創意層面可以注重產品的仿生功能,在設計中觀察、研究和模擬自然界各類動植物,為自己提供創意靈感,讓創意產品回歸自然、忠于環保。隨著近些年信息技術的不斷發展,線上應用開發逐漸在設計類比賽中嶄露頭腳,學生緊隨時代潮流充分挖掘互聯網平臺優勢,制作了微電影、短視頻、動態海報等內容精美、易于傳播的優秀作品。目前參賽作品的線上推廣和數字化、信息化、智能化科技的結合更加緊密,采用多維度、立體化的設計手法進行開發及推廣,例如多媒體推廣、云服務、智能終端等。
從藝術設計的視角展開來看,設計是同時代背景下文化的產物,是文化的標志。在人類歷史發展的長河中,人類的創新與發展都會率先通過設計得以體現,因此,優秀的設計成果代表著一個民族的文化內涵和文化前進方向。
綜上所述,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視角下的設計競賽育人改革在大學素質教育中的意義十分重大,為促進改革項目的順利推進,需要做到三個方面的緊密結合:(1)促進人文科學教育和設計競賽育人緊密結合;(2)做到時代特征與設計競賽育人緊密結合;(3)促進文化創意事業與設計競賽育人緊密結合。總的來說,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視角下的設計競賽育人改革有利于促進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回歸高等教育的主導地位,實現科學教育與人文教育的緊密聯系。目前,遼寧省新文科研究與改革實踐項目正在不斷推進,已初步形成高校人文教育建設的良好事態。只要心中充滿對傳統文化的熱情,相信優秀傳統文化傳承視角下的競賽育人改革會更上一層樓,成為教育中的一種常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