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玉玲,劉瑞棉
(1.肇慶學院 外國語學院,廣東肇慶 526061;2.德慶縣教師發展中心,廣東德慶 526600)
“U-G-S”(University、Government、School) 教師教育實習模式由東北師范大學率先提出并實施,目的在于協同高校、政府、學校開展對教師教育人才的培養[1]。基于“U-G-S”教師教育模式,全國諸多師范院校陸續開展了越來越多的教師教育創新試驗區的實踐探索,旨在通過試驗區的建設,開展頂崗實習,更好地實現教師教育過程中的實習教育和人才輸出。當前“U-G-S”教師教育模式已成為我國對教師教育協同培養新機制探索的核心內容,并成為教師教育試驗區構建的代表性模式[2]。自2013年開始,肇慶學院參照“U-G-S”教師教育模式在肇慶市D 縣與當地政府建立了教師教育改革創新試驗區(后文簡稱試驗區),每學期安排大批各專業師范生到試驗區的中小學校參加頂崗實習,初步實現“高校—政府—學校”三位一體的教育實習協調聯動機制。為了更好地提升師范生實習的效果,完善“U-G-S”教師教育實習模式的協調聯動機制,該文以肇慶學院(D縣)教師教育改革創新試驗區為研究對象,調查分析了頂崗實習模式在協調聯動方面表現出的優勢、存在的問題,進而提出了相關對策建議,可為國內相關師范類高校運用完善的“U-G-S”教師教育實習模式提供經驗借鑒。
由肇慶學院駐D 縣實習帶隊教師和地方教育行政部門的教研員組成調查小組,采用結構化的調查問卷、聽評課及深度訪談,于2018年9月至2019年1月,對D 縣試驗區的12 所中小學的60 名實習生進行了跟蹤調查,并對相關指導教師、實習學校校長、實習生所教班級學生等展開了調查和訪談。調查問卷和實地訪談的內容主要包含實習生基本情況、教學實習過程、能力培養情況、實習生活情況及實習收獲等5 個方面。協調聯動現狀與優勢主要表現為以下幾個方面:
政府和高校聯合創建“U-G-S”教育改革試驗區,實現政府、高校與實習學校的協調聯動,一方面為師范院校的師范生提供充分的實習機會和實習崗位,另一方面在實習學校實施充分的實習教育也能更好地實現教師教育和教師人才的輸出。調查樣本數據表明:100%的樣本實習生都認為新的“U-G-S”頂崗實習模式能更方便地實現實習教育,徹底解決了實習單位難找的問題,能為未來的教師工作打好良好基礎;基于“U-G-S”的頂崗實習模式能更好地匹配實習生的專業,實現專業對口,95.3%的樣本實習生認為自己的實習崗位與專業可實現對口,80.8%的樣本實習生認為在學校所學的專業技能較好地用于實習崗位的工作,65.0%的實習生認為大三下學期推出頂崗實習較好,有利于理論與實踐的緊密結合,可避免大四實習影響畢業論文寫作與找工作等。在整個“U-G-S”頂崗實習模式的協調聯動過程中,實習生普遍認為能較好地處理實習教學中的重難點問題,能通過教學目標制訂與闡述、教學過程的優化設計獲得更好的實習技能。
能力培養是推行“U-G-S”實習模式的重要目標,而更好的政府、高校與實習學校的協同聯動才能達到更優的能力培養目標。在“U-G-S”實習模式的框架下,師范院校的實習生在所在大學老師的指導下,到政府協同的地方中小學開展頂崗實習工作,在進行基本的教育教學能力訓練的同時,還能在管理、文體、 生活等多方面得到能力培養和訓練。調查表明,45.8%的樣本實習生參與到了實習學校的教務和思政類管理工作,77.2%的樣本實習生參與了實習學校組織的大中型文體活動。通過參與“U-G-S”教師教育模式下的頂崗實習訓練,85.0%的實習生認為在實習過程中教育教學能力得到充分訓練和提升,56.7%的實習生認為實習過程增強了生活和生存能力,而48.3%的實習生還認為人際交往、協調能力得到充分鍛煉。
因實習生到中小學校實習都屬于短期行為,加上很多學校還處在山區農村,生活條件較差,通過“U-G-S”頂崗實習模式的協調聯動,實習生的教學生活條件可以得到大大改善。協調聯動后的教師教育實習過程不再是一個短期臨時行為,而是長期的協同合作關系,政府和學校為了獲得更好的教育質量并吸引優秀師范院校畢業生,必然有著更高的積極性通過政府和實習學校的協調聯動為實習生提供更好的教學生活條件。調查表明,55.6%的實習生住的是學生宿舍,31.5%的為學校的教師宿舍,剩余12.9%的實習生因所在實習學校宿舍緊張住的是學校空閑教室改造成的實習生宿舍。總體而言,無論是教師宿舍、學生宿舍還是臨時改造的教室宿舍,實習生均能保證得到良好且安全的居住條件,55.4%的實習生認為實習期間的飲食居住狀況良好。
通過“U-G-S”教師教育的頂崗實習模式下的三方協調聯動,高校完成了教師教育的實習教育環節和人才輸出,實習學校獲得了源源不斷的優質青年教師人才,政府實現了區域整體的教育質量提升。調查表明,頂崗實習期間,86.7%的實習生認為積累了小學或中學教育教學經驗,63.3%的實習生認為對自己的薄弱環節有了更充分的認識并確定了今后努力的方向,46.7%的實習生認為提高了課堂教學及班主任工作的能力和信心。
政府對高校的實習計劃與自身作用定位不清晰。地方政府與教育行政部門雖然與高校簽訂了共建教師教育改革創新實驗區及相關的頂崗實習協議,但對高校具體的頂崗計劃與自身作用定位還不夠清晰。地方政府與教育行政部門的職責主要是為教師教育改革的有效運行提供政策支持和資金保障,為高校在區域內遴選合適的教育實習基地[3]。地方政府與教育行政部門通常只是選定了實習基地,并提供了較少的政策和資金保障,并沒有深度參與高校的頂崗實習計劃的制訂等,在“U-G-S”教師教育模式中的應有作用沒能充分發揮。
財力、人力等支撐條件薄弱。雖然地方政府和實習學校在實習生教學生活條件方面給予了較大的支持,但受地方政府財力的限制,總體的財力和人力支持還是比較薄弱。實習學校一般以鄉鎮學校居多,但實習生仍存在較大的生活開支缺口。另外,地方政府與教育行政部門對實習生的頂崗實習工作沒有落實專職人員跟蹤負責,教育行政部門主要負責落實實習學校的選定和與高校對接實習生的分配等,對于對接分配之后的實習工作缺乏關注。
缺乏制度保障。地方教育行政部門還沒有相應的政策和制度用于保障和指導師范生頂崗實習活動,相關制度的缺失制約了師范類實習生實習活動的有效開展[4]。
實習生頂崗實習時的工作和生活條件與預期存在較大差異。盡管地方政府教育行政部門篩選了實習學校,但實習的中小學仍然是以農村鄉鎮學校為主,鄉鎮學校離縣城較遠,交通不便,工作、生活條件相對艱苦。特別是部分來自大城市的實習生,他們生活上、心理上都比較難適應,把頂崗實習這種難得的經歷當成了“劫難”。由于大學與實習學校不同的生活條件,實習前后生活狀況的變化與差異導致一定數量的實習生不能及時適應,影響了實習期間的工作表現[5]。
實習學校工作、生活條件有待提升。據該課題調查,實習學校的教學設備,能滿足教育教學的基本需要,但大部分實習學校普遍存在功能場室不足,部分教學資源、軟件需要實習生自己上網搜索等情況。另外,實習學校生源素質也與城市生源有較大的差距,這表明實習生需要為所面對的學生學習能力的提升付出更多努力。總的來說,實習學校環境條件仍然比較艱苦,實習生需要克服比較多的工作生活困難。
實習生頂崗實習崗位與所學專業不能完全匹配。實習學校基本為鄉鎮中小學,現階段鄉鎮中小學普遍教師缺編嚴重,部分學科專業教師不足。因此,部分實習生頂崗實習的學科與所學專業不符。實習生實習期間存在重頂崗輕實習的傾向,一些學生頂崗實習在很大程度上是頂崗而不是實習[6]。
缺少置換培訓。正如前文所說,由于實習學校教師缺編嚴重,所以基本上只有頂崗實習,沒有置換培訓,因此對于實習學校的教師培訓不夠,從而不能更有效地指導實習生高效提升教育教學的實踐能力。頂崗實習的內涵是高校選派師范專業學生到農村中小學進行頂崗實習支教,被頂崗的中小學教師回高校開展知識和技能培訓。根據該課題的調查,安排實習生的中小學校中,實習點頂崗的是空缺崗位,無法實施被頂崗教師的素質培訓工作,這使得頂崗實習的雙向服務作用不能有效發揮。
高校未能全面系統做好頂崗前、中、后各項計劃與效果評估。在師范生頂崗實習中,高校主要負責統籌頂崗實習的全面工作、擬定頂崗實習計劃、安排實習生職前實踐性課程與培訓等。在實際操作中,擬定頂崗實習計劃環節,有時把實習安排在大四,令當批實習生參加實習與撰寫畢業論文、 工作應聘等有沖突,難以兼顧。高校派出實習生時往往不能根據實習學校實際需求選拔性地篩選安排實習生,一方面出現實習學校有需求的學科專業與提供的實習生的學科專業不對口的現象,出現實習學校和實習生兩難的情況,另一方面,未能通過雙向選擇,尊重實習生的實習意愿,安排能吃苦耐勞的優秀學生到農村學校實習。安排實習生職前實踐性課程與培訓方面,未能根據實習學校和已完成實習任務的實習生的反饋意見使職前實踐課程與培訓更有針對性,實現實習即能立刻上崗,縮短實習生的適應期。與地方政府簽訂合作協議時未能明確地方政府的權責,爭取獲得地方政府對頂崗實習更大的支持,如保障頂崗實習生的生活經費、 協調駐地教師開展調研指導工作時的交通出行等,使得工作開展效果欠佳。
指導教師配備不足。“U-G-S”實習模式應該采用大學帶隊指導教師與實習學校科任教師聯合指導實習生的雙導師組,從而加強大學與實習學校之間的協調聯動與有效合作[7]。但是實際上高校由于師資有限,只派了一個駐地指導教師管理跟蹤五六十個實習生,而且沒有安排學科指導教師,期間只有學院領導和學科教師偶爾到實習學校了解實習生的工作和生活情況,對實習生的學科教育與教學指導不足。
“U-G-S” 教師教育實習模式是一項系統工程,牽涉到政府、高校和實習學校等多個部門,牽涉多方部門和人員,管理運作比較復雜,需要多部門多單位跨區域的長期合作與協調聯動[8]。政府、高校和實習學校三方應按照公平、開放、合作的原則簽訂長期的合作協議,并在協議中明確規定各自的權利與義務,規定經費、人員、設備等方面的制度保障。只有重視制度化管理,加強組織保障,建立長效合作機制,才能保證合作各方深度合作與協同發展。
以往的教育實習,高校、地方政府與教育行政部門、實習學校缺乏專人負責,遇到問題很難明確誰來負責解決,也沒有暢通的溝通渠道。在“U-G-S”教師教育實習模式中的利益三方,構建包括政府部門、高校、實習學校在內的組織管理機構,促進組織管理及運行機制的不斷完善。因此,科學制訂并簽訂三方合作協議,安排專人負責并定期會商,將使各項工作中遇到的問題,通過有效的協調聯動,得以更加快速地解決和改進。
資源的投入(包括人力、財力等)是各項工作順利開展的基礎。投入不足將使“U-G-S”模式下的頂崗實習工作捉襟見肘。一方面,地方政府應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和資金支持力度,另一方面,派出高校也應加大學校資金投入。無論是高校、地方政府還是實習學校都應該加大人力、物力的投入,保障頂崗實習工作所需的教學生活資源,為頂崗實習工作提供完善的服務。
美國教育學家古德萊德認為,大學與中小學校是互補的伙伴關系。中小學校要改革進步,就需要優秀的教師,而大學要想培養出優秀的教師,就需要到中小學開展實習實踐。而中小學校要想提高教學水平,保持高質量,就必須不斷從大學接受新思想和新知識,若要大學幫助中小學培養出能提高教學水平、提高質量的教師,大學和中小學校就必須建立共生的利益共同體關系。雖然,高校、地方政府與教育行政部門、實習學校關注的問題焦點不同,但只要圍繞提高地方教育水平這個共同的目標,追求利益多贏,建立起協同文化,“U-G-S” 模式協調聯動性才能更加高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