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王 虹
一曲富有閩南風格元素的優雅旋律,在頗具意境的舞臺上漸漸回蕩,一盞別具意義的馬燈獨立于礁石微微閃爍,背景大屏淡淡閃現出上世紀40年代南洋青年華僑微笑傲立的面容和身影:一個、二個、三個、一個群體……泉州市閩南民間歌舞傳承中心傾力打造的原創大型舞劇《南僑機工》拉開序幕,以富于意境的空間形式開場,微妙而直接地呈現南洋愛國青年華僑抗日于滇緬公路的那段光輝歷史。獨特的舞臺空間調度,讓我們意識到舞劇將在大屏背景呈現的人物和舞臺場景中展開第一個戲劇行動與令人期待的故事。隨著舞臺畫面的推移,舞臺燈光的配合,一名男子從二道幕出現在舞臺,以深情的表情與體態,尋找著什么,表達著什么,隨后蹲坐于臺口,目視遠方,又站立回望,緩緩走向觀眾席,走向遠方……緊接從舞臺上場口出現一名女子,仰視天幕大屏,尋望四周,追尋記憶……畫面設計調度把控空間敘事,下意識的舞臺延伸將舞臺空間拓展,觀眾視覺與情緒立刻被吸引,又借助臺中一盞普通馬燈的設計,寓意清晰地交代序幕的場景和內涵、即將要推移的敘事時空行動。編創設計遵循全劇思想禮儀與總體形象的處理原則,孕育人物與事件沖突和行動的獨特形式是導演準確把握劇本的規定情境和人物關系與沖突的內容、巧設起點過渡之編創手法的獨到之處。舞臺調度最終通過導演和演員共同創作而完成。舞劇《南僑機工》調度圖形成為劇中人物有機行動的組成,導演善于將演員的創造作為舞臺調度的雛形加以提煉和加工,在自己的圖形結構風格中表現出演出的風格。運用現實主義和浪漫主義結合手法,時空穿越、憶實疊加、交換寫意,逼真性和假定性相融。導演縝密的構圖想象,嫻熟的編創手法、舞臺調度手段和技巧,充分體現出自己的藝術個性。在安排演員的體態、行動、空間、活動以及與景物的組合時,用多變方位和姿勢,錯落有序的章法來揭示人物的思想情感、鋪敘故事情節。構思的宏觀把握,調度的微觀處理,兩者把控融合精巧。豐富的舞臺調度語匯,強化戲劇節奏,渲染情緒氣氛,表達了南洋青年華僑機工這盞閃爍明燈的深刻內涵。人物思想感情、行為邏輯處理、舞蹈內容、路線、畫面的編創設計與調度通順和流暢,所表達的舞蹈語匯藝術特征極強。
舞劇分《序》《上篇》《下篇》《尾聲》四個部分組成。劇作以阿良、阿華、家興、阿慧等青年南洋機工和親人為主要人物,以那個年代南洋青年華僑機工奔赴國難、在滇緬公路抗日戰線上付出寶貴生命的抗戰事跡為敘述主線,從表現他們的思想、情感交織,以及獻身滇緬公路的壯舉與情懷等不同角度設計調度敘事結構和場景畫面,用單、雙、三、群舞的不同舞蹈形式完成。情節舞、情緒舞的“起、承、轉、韻”的設計調度,對所敘事件做出反映。全劇形式錯落疊加、情節生動、畫面美感,講求焦點、線條、平衡、對比清晰的組合表現,循序合理的布局變化,巧妙的細節穿梭,精巧的段落過渡銜接。運用民族民間舞形式及基礎元素,創新編創設計思路,突破傳統模式的舞劇敘事方法,精巧借鑒影視戲劇時空穿越、夢幻意境等二維三維并進之手法,在“空間變敘”“憶實換敘”“穿越憶敘”的方式上,大膽設計,微妙合理的調度變化敘事,獨顯特性。導演給這部劇的特點是非傳統模式的舞劇敘事展示,采用一種“空間變敘”的方式完成,與眾不同的敘事方法,特殊的敘事結構,讓觀眾不是一目了然、觀前就知后的簡單條框敘事調度,而是給予觀眾一種有新意的多角度體驗,注入戲劇性變化,層層推進,扣人心弦,引人入勝,為當代舞劇的手法創新做了富于時代感的大膽嘗試。
劇中舞蹈的編創設計與調度,語匯的表達,舞段語句結構的安排,敘事空間的處理,不是一來一去的調度,而是準確把握規定情境,把握行動與動機有的放矢、藝術化地展開。設計劇中人物的地位安排、轉換和移動,人物之間的體態與體態的組合,連環動作等來刻畫人物形象,展示人物特征,強調事件行動。通過一組形體動作過程構成舞蹈語匯,給舞蹈生活形體化、生動化、視覺化。劇中阿良、阿華、家興的三人舞,阿良與阿慧的雙人舞以及南僑機工“月夜裝車”“遠征血路”中群舞的設計安排,線路變換,構成的動作動律行動,形成的舞韻語匯準確切入且豐富而有內涵。劇情內容的發展又準確運用敘事與敘情結合的手法,通過不同風格的舞蹈形式組合完成。從舞蹈的造型設定、內容安排、規定情景、人物思想感情、行為邏輯推移合成設計調度。講究了結構的新穎,畫面的美感,視覺的沖擊,手段的疊加逆進,產生很好的美感效果、情緒效果、戲劇效果。舞蹈架構與形態把控在靜態時似畫似浮雕,在動態中展示技藝張力,舞臺活動完美體現空間與時間的藝術融合。隨著激情和舞蹈的變化,在觀眾面前展示出一幅幅有美感和動勢的美奐舞臺畫面。又充分利用舞臺空間、行動路線、區位重復增強舞蹈闊度與力度。劇中運用半寫意的手法,完成一段傣族女子群舞與南僑機工阿興的男子獨舞的設計調度,組合變化,構思富于戲劇性、美感性、意境性,完美地完成了一段情節與情感交融的舞蹈結構,呈現出一幅奇妙的舞臺畫面,堪稱一絕。劇中的舞蹈場景設置并非一般地標示人物行動的環境,而是為動態的人物形象提供新的動作類型,在思維上大膽用元素去再造,得出的畫面更有意想不到的表意意象,可見,創作不僅需要發現,更重要的是去完成。當劇情到了一群惠安女出現于舞臺時,舞臺的后區變化到閩南特色的紅墻,人物與場景形成立體交織,這種人物與場景的交織再造,給予觀眾廣闊的想象空間,又仿佛躋身在那特定的場景,這就是元素再造表意意象達到的寫實畫面與營造觀眾情緒的特有效果。而劇中的主要環節,人物行動和場景的基本造型形式,把生活的具體特性和藝術的概括活性以及生活氣息與裝飾美感相結合的特點又是完成舞劇中生動內容的新穎編創設計。劇中何華臨行前夜為母洗腳的一段戲,編創設計賦注了簡明生活情節的手筆,減化了常規的雙人舞技巧動作和語句詞匯,把動作如何進入生活化精心設計,提煉生動性的舞蹈語言詞匯,轉換表意的畫面生活化、美感化、生動化。充分以人物的情感交流情節表現組成雙人舞的語句結構、身段體態的交替交代,以實意敘事性的推進完成。當然若在舞蹈空間與演員姿態的組合變換中,再多些韻律變換與交替沖突升華,那么寫意真實性的特征會更完美。
舞劇的開場與結尾追求個性統一,講究平衡與對比,產生強烈的戲劇效果為劇中的又一亮點。開場一盞明燈推開劇的開始,通過舞臺空間的變化,以敘事形式展開,靜中賦予動的視覺與空間。給的第一個意識,是一盞燈的行動,借助這特殊的一盞燈,推移展開故事。悄然的意境空間,引深故事的時空,表達南洋青年華僑機工這盞閃爍明燈的內涵。還是這盞燈,還是置于這塊礁石上閃爍。尾聲再次呈現開場場景畫面,劇中人物再次出現,獨舞點綴渲染。即頭尾呼應,又有尾聲敘述形式的不同個性,設計升華劇情。
劇中章節的不同調度手段和編創立意設計的完成,遵循事件的情境和內容的時空過渡,運用特性與形象描述,場景與事件描述,時空與空間描述的藝術手法加強表演表現。《序》中運用影視空間敘事的手法,一開始的碼頭紅燈,南僑機工碼頭合影,一段字幕顯現,一張人物的畫面定格,直接運用舞劇推移敘述的主題特征。多維的空間調度,完成寫意情景的編創設計;《上篇》從“月夜裝車”“生死運輸”“營地休整”“雨中歷險”“密林穿行”五個章節,五個場景的構思設計,緊密順暢的銜接調度,穿越變換敘事,勾畫出章節的詳實內容場景和事件內涵,敘事環節緊扣鮮明,舞臺的呈現力和藝術的展現力明朗豐富;《下篇》在“夜半夢魘”“遠征血路”“歸途何處”“離合別情”“赤子歸心”等章節中自然過渡延伸《上篇》敘事情節,又細膩變化的推移并注入激情舞蹈語匯與舞段的元素增強內容,以及運用閩南舞蹈藝術拍胸舞的元素,在單、雙、三、群舞的不斷折疊變化,空間的結構技巧調度,空間質感的不斷錯落,人物內心的多維路線設計上,更具藝術性地表現劇情的升華,從而使整場舞劇由淺入深、起伏有序、變化有韻、意味深長;《尾聲》的調度在設計思維上走浪漫主義的路線。目的是突出人物的行動,揭示人物的內心世界,交代人物的相互關系,引導觀眾視線的焦點。達到渲染氣氛,創造意境,推進戲劇高潮的效果,是一個性格鮮明、精力充沛的結尾。比如碼頭燈的再現、紅墻背景中變換出現的劇中人物,復活劇中人物的設計等等,產生共鳴,牽動觀眾情感,是一種極好的寫意手法。
從當代舞劇的思維創新到創造個性化藝術作品的整體藝術調度的完成,舞劇《南僑機工》顯現出調度成就編創設計的藝術效果。具有模式創新、調動精巧、藝術設計、渲染豐富的特征。當然在全劇尤其是下篇章節的調度中能夠在加強變化的同時,線條再明朗些、編創設計再豐富些,舞臺表演的張力再強勁些,就能更完美呈現劇中的敘事情節的情緒和戲劇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