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令雷,屈 峰,戴廷龍,趙 冬
(曲阜市自然資源和規劃局,山東曲阜 273100)
平歐大榛子,由遼寧省經濟林研究所選育研究培育,學名為平歐雜種榛(Corylus heterophyllaFisch ×Corylus avellanaL.),又名雜交榛子、大果榛子、平歐榛子。其品系‘平歐349 號’(84~349),屬亞喬木樹種,樹姿開張,樹勢強壯,葉脈清晰,雄花序少。堅果灰褐色,具溝紋,形狀橢圓。原產地7~8 年生樹高平均2.5 m,冠幅直徑2.25 m。平均單果質量2.6 g,果殼厚度1.1 mm,果仁光潔飽滿,出仁率為40%。該品種越冬性較強,適宜在年平均氣溫8 ℃以上的地區栽培。
榛子屬榛科榛屬,為世界著名的四大干果之一,也是我國北方重要的干果,含有豐富的脂肪、蛋白質、碳水化合物及多種維生素和礦物質,有很高的經濟價值[1]。榛子是食、材兼用的優良樹種,外殼堅硬,果形似栗,仁肥白圓,油脂含量大,可提煉出優質的食用油和工業用油;榛仁中含多種營養元素,具有人體所需的8 種氨基酸,其制劑有消炎、防腐和擴張血管的作用;榛木是十分珍貴的木材,質地堅硬,紋理美觀,適宜做小型細木工材料,也是常見的園林綠化樹種。
榛子是經濟林木,相比其他樹種容易成活,抗旱、抗寒適應性強,榛子果營養豐富,有很高的經濟價值和生態價值,不僅有利于農民增收致富,還有利于環境保護,是國家退耕還林的優質樹種[2]。相比其他干果樹種,平歐雜種榛屬于灌木,生產栽培管理簡單、采收成本低、經濟效益高,5~6 年即可進入盛果期,投資回報率高[3]。近十幾年來,在山東省除臨沂、濰坊等市進行了引種試驗外,其他地市幾乎沒有發展種植大榛子,為了填補大榛子在魯西南地區的空白,充分利用魯西南地區自然資源,豐富樹種生物多樣性,引種并推廣經濟效益好的平歐雜種榛系意義十分重大。
試驗林建成于2016 年3 月,位于曲阜市國有石門寺林場Ⅲ林班1 小班,栽培面積2 hm2。試驗基地東、北、南三面環山,小氣候明顯,海拔161 m,坡向南,坡位下,坡度≤5°。土壤類型為棕壤,質地砂壤,土層厚度≥60 cm,腐殖質層厚度≤2 cm,pH 值6.8,地表礫石較小,土壤中巖石、碎屑含量≤5%左右,土壤肥力較差,水澆條件便利,適宜栽培榛子。
結合魯西南地區的地理位置和自然資源條件,選擇了越冬性較強的品系‘平歐349 號’(84-349)為實驗材料。該品種是1984 年以‘平榛’為母本,‘歐洲榛子’為父本雜交培育,代號為84-349,2006 年通過國家林木品種委員會認定,定名為‘遼榛1 號’,又名‘平歐349 號’(84-349)。
BSM-120.4 分析天平(百分之一),上海卓精電子科技有限公司;DL92150 機械游標卡尺,得力集團有限公司。
在試驗林隨機設置調查樣方4 個,標準地規格20 m×20 m,定期觀察、記錄榛子的物候期、單位產量、果實品質、適應性、病蟲害發生規律等。每個樣方隨機選取一定數量的果實,用游標卡尺測量果實縱徑、橫徑、側徑;用分析天平稱量堅果質量、果仁質量,按照公式(1)計算出仁率。每個樣方隨機抽取6 年生榛子10 粒果實測定其主要果實品質性狀,觀察堅果外觀品質。用皮尺直接測量樹高、分枝長度;冠幅為樹冠下投影長度,取南北、東西方向平均值。每個指標重復測定3 次,取其平均值。

式中,m為堅果質量,g;m1為果仁質量,g。
數據統計采用Excel 2013 軟件進行統計分析,結果以平均值和標準誤差形式表示,采用SPSS19.0 進行顯著性方差及相關分析。
通過2019—2021 年榛子物候期的觀察,綜合得出‘平歐349 號’(84-349)在魯西南地區雌雄花期為3 月上中旬,萌芽期為3 月中下旬,幼果期為4 月上旬,盛果期為6 月上旬,成熟期為8 月中下旬,落葉期為11 月中下旬(見表1)。

表1 平歐大榛子物候期觀測結果Table 1 The result of phenological observation on Corylus heterophylla Fisch × Corylus avellana L.
榛子果實品質測定結果,平均單果縱徑18.1 mm、橫徑21.4 mm、側徑17.4 mm,平均值19.0 mm;堅果質量2.53 g,果仁質量0.99 g,出仁率39.1%,果仁飽滿,風味獨特,營養豐富(見表2)。

表2 平歐大榛子主要果實品質性狀Table 2 Main fruit quality traits of Corylus heterophylla Fisch × Corylus avellana L.
每個樣方隨機抽取10 株6 年生樣株進行生長量調查,取其平均值。榛子生長量調查結果:平均樹高3.01 m、冠幅1.82m、分枝17.9 條,樹體生長健壯,林相整齊(見表3)。

表3 平歐大榛子主要生長量指標Table 3 Main growth indexs of Corylus heterophylla Fisch ×Corylus avellana L.
每個樣方隨機抽取5 株6 年生樣株進行單位面積測產,取其平均值。榛子堅果測產結果,結實351.5 粒/株,產量0.89 kg/株,綜合得出2 218.75 kg/hm2,豐產性能較強(見表4)。

表4 平歐大榛子產量調查Table 4 Yield survey of Corylus heterophylla Fisch ×Corylus avellana L.
排水良好的砂壤土最適于榛樹生長,壤土和輕黏壤土也是榛樹栽培較好的土壤[4]。為提高榛子的果實品質,山區建園應選在地勢平緩、土層深厚、靠進水源的山體中下部南坡,整地前將園地的碎石、雜草、雜物等撿凈,按照20~30 cm 的標準對土壤進行深翻整平;按照60 cm×60 cm×60 cm 的標準開挖植樹穴,注意把表土與底土分開,每穴施入10~20 kg 農家肥,與表土拌均后,回填至穴底。
選擇發育充實,芽體飽滿,根系發達,無病蟲害和機械損傷充分木質化的2 年生Ⅰ級良種壯苗,地徑≥2 cm,干高≥1 m,側根≥5 條,長度≥20 cm。苗木調運時要對授粉樹苗木做好標記,以避免栽植時造成混亂。對選好的苗木修剪根系,長度留10~12 cm 較適宜[5]。選擇的授粉樹品種必須與主栽品種具備基本相同的花期,主栽品種3~4 行,授粉樹品種1 行。
3.3.1 密度設計
為提高建園初期榛子單位面積產量,科學確定栽植密度,新建榛子園,株行距設計為2 m×2 m,初植密度2 500 株/hm2。
3.3.2 栽植方法
栽植時間2 月下旬~3 月上旬為宜,為避免苗木出現失水問題,提高造林成活率,栽植前可將根系浸泡于水中20 min 或生根粉速蘸2~3 s 后栽植。栽前對苗木劈裂根、過長根系進行修剪。栽植時要使根系充分舒展,嚴禁栽植時窩根,埋土深度達到苗木原土痕跡5 cm 以上,踩實后整理出樹盤,及時澆足定根水。為了更好地保墑,澆水后,可采用黑色地膜覆蓋樹盤,同時可以有效抑制雜草、萌蘗生長。
3.4.1 土肥水管理
通過不斷擴大活土層,改善土壤的理化性狀,提高土壤肥力。主要包括除草、松土、深翻、擴穴、刨樹盤、施農肥等[6]。施肥要施用有機肥,包括腐熟的羊糞、雞糞、腐爛的有機物等,可使幼樹健壯生長,枝條充實,增強抗旱抗寒性,使結果樹樹體強健,果實風味佳,優質高產穩產[7]。每年秋季落葉后及時施基肥,以有機肥為主,10~15 kg/株,撒施后進行土壤深翻覆蓋,深度20~30 cm。每年生長季追肥三次,分芽前肥、花前肥、果前肥,以氮、磷、鉀復合肥為主,造林前三年每次0.25 kg/株,從第四年起每次0.5~0.75 kg/株,樹盤內側靠外圍撒施,至少離開植株50 cm 以上,施后及時澆水,覆土掩埋。榛樹是淺根性樹種,土壤不能積水,積水48 h,部分根系會呼吸受阻而死亡[8]。因此保持田間土壤水分平衡非常重要,若春夏季雨量偏少,需及時澆水保墑,澆水一般與施肥同步進行。每年生長季節要進行3~4 次中耕除草,除草、澆水、施肥等撫育措施要結合進行,省時省力,節約成本。
3.4.2 定干整形
結合榛園地形,采取叢狀整形方法,栽后及時進行苗木定干,高度20~30 cm,定干后在剪口上涂上植物保護劑,防止苗干失水和病菌感染。定干時,離剪口1 cm 向下,至少保留3~4 個飽滿芽,第一個最好選取南向芽。叢狀整形樹高控制在2.5~3 m,便于管理與采果。盛果期主枝一般保持在14~18 個,主枝要保持生長健壯,及時疏除老弱病枝,做到枝條不交叉、不重疊,確保通風透光。雜交榛子修剪時期的選擇很重要,過早修剪會導致剪口抽干,過晚會影響枝條的健壯生長,因此,春季雄花散粉之后到萌芽前是最佳修剪時期[9]。榛子的修剪難度和強度較小,初果期以樹形構建為主,盛果期結合樹體采光情況,以培養結果枝為主。生長前期,工作人員要將根蘗苗及時清除,每年一般要清理3~4 次,避免影響樹體正常生長。進入初果期后,可對外圍發育枝進行輕短截處理,將樹冠內小枝保留下來。盛果期內,要輕度或中度短截處理主枝延長枝,將樹冠內的病蟲枝、下垂枝等剪除[10]。
3.4.3 病蟲害防治
病蟲害防治可以采用人工防治、物理防治、生物防治和化學防治方法,采用化學防治時使用的農藥必須符合相關規定[11]。病蟲害防治以人工防治和物理防治為主,利用昆蟲趨光性,園內懸掛頻振式殺蟲燈進行捕殺;結合中耕除草,秋冬季清理園地病枝落葉,消滅蟲卵及幼蟲,摘除蟲果、腐果集中銷毀;使用低毒低殘留的農藥防治病蟲害,比如菊酯類,蘇云金桿菌等生物殺蟲劑為最好,觀察病蟲害生活史,掌握其生活規律進行實時防治[12](見表5)。

表5 平歐大榛子常見病蟲害化學防治Table 5 Chemical control of common diseases and insect pests of Corylus heterophylla Fisch × Corylus avellana L.
引種實驗表明,‘平歐349 號’(84-349)通過科學栽培與管理能夠在魯西南地區立地條件較差的砂石山正常開花結實,樹體發育健康,生長較快,每667 m2產量147.9 kg,稍低于原產地,其盛果期每667 m2產量150.0 kg以上[13],對比原產地每667 m2低2.1 kg;單果質量2.53 g,果仁質量0.99 g,出仁率39.1%,對比原產地,平均單果質量高0.03 g,出仁率低3.9%[14],與原產地果實品質和產量較為接近。原產地,在人工栽培條件下,目前僅發現‘遼榛1 號’遭受金龜子、黃刺蛾、美國白蛾等食葉性害蟲為害[13],對比引種榛園共發現了5 種病蟲害,但危害極輕,無凍害發生,表現出很強的適應性和抗逆性。試驗證明,‘平歐349 號’(84-349)的引種在當地表現出了病蟲害少、管理省時省工、經濟效益較高等特點,能夠充分利用土壤貧瘠的魯西南地區砂石山進行規模化栽培。經濟預測分析表明,平歐雜交榛作為經濟樹種推廣,是調整林業生產結構的一種明智選擇,其發展前景十分廣闊[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