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韓榮,設計學博士后,江蘇大學藝術學院院長,教授,碩士生導師,長期致力于傳統文化衍生傳播、空間視覺信息設計研究。主持國家社科基金項目2項、教育部人文社科項目1項,出版專著4部,江蘇省哲學社會科學優秀成果獎2項,發表論文40余篇;主持并參與教育部產學合作協同育人項目4項、江蘇省高等教育教改研究課題1項;主持江蘇省在線開放課程(省級一流本科課程)1門、主編和參編共計4部教材,其中一部為江蘇省級重點建設教材。指導學生在國家級學科競賽、行業競賽中獲獎30余項;指導畢業設計獲江蘇省優秀畢業設計團隊榮譽稱號;指導國家級、省級大創項目、大學生科研立項10項。榮獲 “江蘇設計貢獻獎”杰出團隊負責人、江蘇大學“文化創意設計與應用研究”三全育人導師團隊負責人、江蘇大學優秀教師等稱號。擔任三類教育部認可國家級學科競賽終評評委、江蘇省學校美育教學指導委員會委員、江蘇省工業設計學會常務理事等。
韓榮:江蘇大學是2001年8月經教育部批準,由原江蘇理工大學、鎮江醫學院、鎮江師范專科學校合并組建的重點綜合性大學,是江蘇省人民政府和教育部、農業農村部共建高校,首批江蘇省高水平大學建設高校,全國本科教學工作水平優秀高校,首批全國50所畢業生就業典型經驗高校,全國創新創業典型經驗高校,首批全國來華留學質量認證高校,全國“三全育人”綜合改革試點高校。
江蘇大學藝術學院是學校“三全育人”綜合改革示范學院和黨建“雙創”標桿建設學院,近年來堅持以立德樹人為根本,圍繞江蘇大學高水平有特色研究型大學建設要求,堅定不移服務國家戰略和地方經濟社會發展,走產學研教一體化道路,努力提高人才培養、教學科研、社會服務和文化傳承與創新的能力和水平,提升辦學治理能力,不斷提高人才培養質量和社會服務能力。
學院現有教職工95人,高級職稱以上近50人,博士20人,碩士46人;現有全日制在校學生1488人,其中本科生1101人,研究生387人。學院設有工業設計、產品設計、美術學(師范)、視覺傳達設計、環境設計、數字媒體藝術、動畫7個本科專業,其中產品設計專業、視覺傳達設計專業是國家級一流本科專業建設點,4個專業獲批?!叭恕笔痉秾I;擁有美術、藝術設計類碩士授權點及機械(工業設計工程)專業學位授權點。學院獲批國家社科基金、教育部人文社科基金、江蘇省社科基金和江蘇藝術基金等近30余項;師生獲專利達900余項,其中發明近50余項、實用新型200余項、外觀專利500余項;指導學生獲教育部學科競賽獎項共計1000余項。
江蘇大學藝術學院視覺傳達設計專業始終立足于長三角地區旅游產業與創意產業集聚性特色,依托江蘇大學的學科優勢,以“扎根地方,深耕文化,創新傳播中國故事”為專業特色,培養滿足文化創意全產業鏈發展需求、兼具藝科思維和國際視野的一流復合型設計人才。
韓榮:江蘇大學藝術學院視覺傳達設計專業通過重構變革課程集群、多維貫穿項目實戰,以職業精神、科學方法、藝術路徑聯動,打造視覺語言的傳播陣地,創新解讀中國故事中的當代價值。
一是深化課程內容,實現理論學習和設計實踐雙輔翼。在教學中貫穿“真課題、實案例”,通過專業賽事和創新項目,錘煉學生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二是優化實訓結構,彰顯學有所專和學能致用的雙輪動。基于文旅產業熱點問題的課程集群培養學生品牌升級、IP創作、產品開發和包裝設計能力,與創意產業需求無縫對接;
三是強化服務價值,鍛造創新能力與創業謀劃的雙引擎。多門課程“產業導師進課堂、實踐環節到一線”,與多家本地或周邊單位合作,以學促產、以產饋學,形成具有文創產業創新共同體。

韓榮:江蘇大學藝術學院視覺傳達設計專業將“立德樹人”作為中心環節,聚焦“三全育人”,實現“育人與育心”“人才與英才”共鑄,多元師資匯入,教學資源配置,專業改革持續不斷與時俱進。先后出版9部專業教材(《廣告設計與策劃》《設計心理學》《二維設計基礎》等),通過國際化團隊、校內外團隊、師生團隊,分類型、分層次推進本專業運籌設策。
首先,推進跨學科高水平教學團隊建設。通過學校人才引智,形成強協作、高績效、持續發力的專業教學團隊。現有專任教師12人,其中副高級以上7人、博士學位6人、碩士生導師6人、6個月以上海外學習經歷6人,研究領域覆蓋視覺傳達、環境設計、數字媒體設計等多個領域,構建省級一流本科課程授課團隊1個、省級設計貢獻獎杰出團隊1個、主要參與國家一流本科課程教學建設團隊2個。
其次,強化多學科國際化師資團隊建設。本專業引進長期合作國際兼職教授、行業導師26人,團隊研究領域覆蓋新城鄉規劃、數字多媒體、藝術教育等。其中,引入3名外籍專家與本專業6名具有海外教育背景的教師實現專業課程的雙語雙師模式,其中1名為國家高層次人才“QR”計劃專家,共同完成了江蘇省外國專家工作室委托的鄉村社區服務中心項目3項,并以優異成績通過了工作室的審核與驗收。
第三,拓展多學科多專業交叉協同作業。藝術學院視覺傳達設計專業充分發揮創新教學實踐平臺、教學示范基地、虛擬仿真實驗室等資源的綜合作用。與校內多個專業,校外多個基地、相關企業長期合作,在課程教學、學科競賽、畢業設計、跨學科工作坊中通過實踐轉化涌現出大批優秀作品,多次榮獲國家A類學科競賽一等獎,江蘇省優秀畢業設計團隊等榮譽。
韓榮:本專業面向江南地區文化生態特征,圍繞“生產、生活、生態”設計主題,緊扣融媒語境下視覺傳達設計向多個領域長入態勢,追求作品的在地性、商品化、藝術價值,打造創意傳播中國故事陣地。滿足所在城市及周邊區域對思想引領、設計服務、信息輻射的綜合需求,實現以共享為目標,合作促雙贏。在屬地特色的打造過程中,將畢業設計與服務社會緊密關聯,以促進地方文化經濟發展。依托江南地區博物館、民藝館、行業協會各類單位合作建立協同互為的格局,加大校外名師進校園比例,樹立學生使命意識,培養同社會需要對接的能力,超過70%以上畢業設計作品擁有版權證明,半數以上實現版權作品產業轉化,完成多家企事業的委托設計項目90余項。
江蘇大學是國內最早設立農機專業,系統開展農機教育的高校,在百年辦學過程中形成了“工中有農,以工支農”的鮮明辦學特色和獨特的文化情懷。視覺傳達專業在此基礎上,立足新鄉村建設快速發展現狀,發揮學校農業工程學科集群優勢,圍繞“生產、生活、生態”設計專題,探討城鄉“人-環境-文化”生態關系,以可持續發展為主題構建探索型、應用型畢業設計選題,畢業設計選題中超過50%“涉農”,本科生通過跨學科工作坊實現多項成果落地。
韓榮:現在的學生處于萬物互聯時代,獲取資源的方法多、途徑多,思想更加成熟、個性更加突出、能力更加全面,對教育目標、教育方式的要求也更高。
首先,在“教”與“學”中,突出高起點創新人才培養。助力學生將學業規劃與職業規劃一體化,豐富本專業青年人才培養支持體系,在學校原有菁英學院、卓越學院選拔基礎上,通過學院“藝苑曙華”人才選拔機制增加視覺傳達設計專業學生人數。教學形式上明確團隊意識下的師生協同,強化本專業學生的思辨能力和未來意識;師資方面計劃培育,有目標引進,聘請了相關產業教授4名,參與更多的教學演練,提高學生綜合實踐能力。
其次,在“教”與“學”中,聚焦高層次教學資源整合。面向時代發展需求,集合線上課程、混合式課程、社會實踐等一批優秀教學案例,加強課程體系信息化,擴大雙語示范課、專業課程云平臺、自主學習交互平臺、遠程教學等高質量課程體系的研發。目前獲批國家級、省級以上教學成果獎2項;利用已有外教資源,增加國際師資教學融入,聯合出版專業所需雙語精品教材2部;教學資源建設與改革方面出版國家級、省級規劃教材2部。

再次,在“教”與“學”中,堅持高品質服務能力鍛造。參照江蘇“壯企強企”的十四五規劃發展戰略,加強藝科融合,打造多元藝科智庫,凸顯本專業的品牌效應。緊扣國際、國家及地方新技術、新業態要求,參與公益性、社會性服務,向大眾傳播中國故事中的中國文化、中國青年。依托合作項目繼續創造孵化機會,幫扶轉型企業,提升視覺傳達設計專業的社會貢獻值。
順應時代,激流勇進。藝術學院視覺傳達專業以新文科“教育理念之新”為目標,以“三全育人”為導向,將所在學校學科優勢轉化為本專業課程優勢,推行人才培養創新體系,提升社會服務能力。堅持打造核心特色,集聚本土優勢資源,助力地方產業發展,進一步凝練發展方向,在創新傳播中國故事形式方面形成了更大效益和影響。
韓榮:今年畢業設計的大主題主要圍繞創新傳播中國故事展開更加深入的研究與表達,涌現了出了一批關注社會問題、弘揚中華傳統文化的畢業設計作品,此外也有跨專業的聯合畢業設計去跨界協同,詮釋整體思維的表達及設計實施。
如何用視覺敘事方法向社會創新傳播中國故事是本次畢業設計希望學生及社會進行的雙向思考。視覺傳達的設計傳播也不局限于傳統的表達形式,百分之七十以上的學生借助多元視角通過不同的傳播媒介增強受眾參與度和體驗感。今年我院畢業設計還是堅持線上線下同時展出,學生們在畢業設計中兼顧了線上和線下展陳的需求。其中線下畢業設計展選在了西津渡歷史文化街區,那里是市民聚集的開放性場所,也是對畢業設計向社會公眾傳播的有效檢驗。在展出期間,近二十家新聞媒體對展覽進行專項報道,數千名市民積極參與其中,市區相關企業對聚焦地方文化視覺輸出的設計作品表現出濃厚的興趣,正在進行后續的轉換中??傊衲暌曈X傳達畢業設計的學術性和服務性都有一些新突破,在創新傳播中國故事維度上有了更強的針對性和研究性,也充分發揮了學生以及指導教師團隊的能動性,很好呈現了我院師生的教學研究成果。
本項作品以汪滿田魚燈為創作主題,延伸出三個主題:“匠心”“祈?!薄懊袼住薄?/p>
《匠心》代表歙縣汪滿田村村民傳承下來的魚燈制作技藝,畫面中的手藝人是傳承魚燈技藝的重要條件,其他畫面元素也都與魚燈技藝的過程相關,例如制作所需要的宣紙,竹子和顏料。
《祈?!吩从谕魸M田魚燈的舞燈活動,魚燈舞本身就是祭祀的一種形式,村民借此希望神明保佑村莊一年四季平平安安,風調雨順,畫面中的女孩在魚燈舞鷺中默默祈禱,魚燈幻化的鯉魚圍繞著汪氏宗祠,冷暖對比的色調,構成一個美好且充滿希望的夜晚。
《民俗》畫面中身穿漢服的女孩代表被魚燈吸引來的年輕人,年輕代表更多的活力和可能性,如今汪滿田魚頭部分也是青年一代,暗示汪滿田魚燈未來的傳承與發展因為年輕血液的加入而變得更好。




院 校:江蘇大學藝術學院
設 計 者:田玉瑩
指導老師:張力麗
指導老師評語:非物質文化遺產與旅游要素結合,既是保護和發展非遺的一種路徑,也是促進旅游地形象再塑與傳播的一種方式。該項設計從系列插圖設計入手,對安徽汪滿田村的非遺魚燈進行多重場景的展示,并在此基礎上思考和嘗試如何將圖像與節令性產品進行結合,將地方性知識、信息與現代性元素進行鏈接,以生成新的文化與旅游產品的方式來創新發展非遺旅游商品。該作品目前榮獲NCDA數字藝術設計大賽省賽一等獎。
《走馬長安》以陜西歷史博物館館藏文物——何家村狩獵紋銀高足杯為線索,探究唐代金銀飲食器具上的人物紋樣動勢及造型,并提取了這些狩獵者的造型及動勢——“騎馬回首觀察”“持箭追擊”“拉弓射箭正向捕射”“轉身捕射”“拉弓射箭側身捕射”“正面追捕”等,在此基礎上進行視覺元素的設計轉化再提取設計,與西安12個地方標志性旅游景點如大唐不夜城、大雁塔、小雁塔、大唐西市等進行結合,進行場景插畫繪制。后又將人物形象應用于像走馬燈、旅游門票、團扇等具有紀念意義的文創產品的衍生應用中,傳承與創新文化遺產,將文化遺產活化利用,拓寬地方文旅宣傳路徑,吸引更多的人前去參觀展覽,讓文物也“出圈”。




院 校:江蘇大學藝術學院
設 計 者:陳小桐
指導老師:張力麗
指導老師評語:現代博物館的社會職能具有復合性特點,“旅游、教育”與“收藏、研究、展示”職能的并重使得博物館資源的整合與效能提升是目前博物館發展所面臨的重要命題。該項設計嘗試著從博物館藏品資源出發,通過激活陜西歷史博物館的一件唐代高足銀杯的圖像密碼,把其植入地方旅游活動的多個環節,將“藏品資源”轉化成“旅游資源”。以新穎的視角和途徑宣傳西安、吸引游客,滿足大眾多樣化、個性化以及優質化的文化需要。該作品目前斬獲NCDA數字藝術設計大賽國賽一等獎。
整個作品以“農”為設計方向橫向展開,選取中國傳統農業生產九大步驟(整地、播種、田間管理、灌溉、收獲、運輸、脫粒、加工、稱量)為設計重點縱向深入對作品進行設計創作。主圖從中國傳統農業生產為出發點,進而大致分為九大步驟,然后針對九個不同的類別,對器具的主要用途進行總結分類。在信息圖解圖上,針對九大步驟進行組合搭配與再設計,呈現四張畫面,融入學堂、集市等的其他相關環節的區塊設計,力求為觀者呈現出豐富而科學信息的同時也使畫面極具設計美感。本次的設計不同于傳統平面的展示方式,而是采用三維建模軟件配合平面設計軟件進行的多維化設計,使觀者從多個維度進行知識的汲取;更采取了靜態與動態相輔相成的設計方式,靜態和動態的結合使畫面更鮮活,靜中有料,動中有律;而且不止于線上的設計,我們還加入了線下互動設計的探究和方案。交互App形式的知識獲取,讓觀者能直接體會中國傳統農業生產的過程以及探究自己感興趣的器具或者作物。而科普游戲的制作與實施,給予體驗者一個真正能夠摸到的設計,在保證游戲的趣味性下讓觀者在輕松愉悅的感官刺激下“玩”著學到中國傳統農業生產相關知識。






院 校:江蘇大學藝術學院
設 計 者:賈高飛 黃政祺
指導老師:朱 喆 戴 虹
指導老師評語:《向農問道——中國傳統農業生產信息圖形設計》聚焦中國現代化進程中,傳統農耕文化服務于現代化的重要功能。從信息表達、動態交互、線下游戲、周邊衍生等多個角度綜合表達傳統農業生產的特質,旨在展現融合了文化、技術、圖像、藝術、趣味的農耕文化。該作品目前斬獲中國大學生計算機設計大賽一等獎,泛珠三角大學生計算機設計大賽二等獎、最佳創新獎,江蘇省大學生網絡文化節二等獎、站酷大設計獎校園賽道優秀獎、古田路9號首頁推薦等多個獎項。
地域特色餐飲成為餐飲日漸火爆的主體,隨之應運而生的各種地域餐飲設計也是鋪天蓋地襲來,本選題聚焦于在新媒體視閾下去傳播地域的傳統飲食文化,而非單純地嫁接于快銷的商業模式,因此以鎮江鍋蓋面為研究對象,通過科幻機械化加工的場景,傳統和現代的融合制作了三維宣傳短片。亦通過IP形象開發潮玩和周邊產品,使得鍋蓋面文化符號以一種新的形象和方式傳播,這也是對這項民俗飲食得到更廣泛傳播和傳承的有效途徑。







院 校:江蘇大學藝術學院
設 計 者:閔 昶
指導老師:朱 喆
指導老師評語:民以食為天,生活中的事件的視聽化呈現可見視覺傳達設計中的煙火氣?!跺伾w面研究所》聚焦鎮江三怪中的鍋蓋面,用科技感場景與傳統美食相結合,是對新媒體傳播語境下視覺傳播的一種嘗試性探索,此外衍生部分從三維回到二維共通輸出,在一定程度上滿足線下傳播需求。該作品目前斬獲NCDA數字藝術大賽江蘇賽區二等獎。
《救視計劃》是基于長江水生生物多樣性視角的,以期喚起公眾保護我們母親河長江意識的視覺設計作品。本選題不局限于傳統的生態環境保護視角,將長江水生生物多樣性的復雜信息和數據梳理后,結合認知心理學對受眾進行研究,同時結合專家意見和專業文獻搭建信息的邏輯架構,再結合不同媒介信息內容的搭建和視覺表現,從而滿足人們理解和使用信息的需要。
從長江常見微生物優勢種:浮游植物、浮游動物、底棲動物的信息呈現出發,對長江流域五大區域進行生物多樣性的分區信息展示與分析,同時解析影響長江流域水生生物多樣性的主要壓力因素:氣候變化、河流(湖)連通性改變和水庫調節、土地利用類型的改變和岸線開發、污染排放、物種入侵及資源利用等六大因素和危機。
在最終視覺表達中,主視覺以視窗為載體,探討了各種視窗下的延展與呈現,包括視覺系統、信息可視化、字體設計、動態海報、交互網頁、宣傳視頻、衍生設計。在保護長江流域生態環境的熱點議題下,用多樣性的手段通過更快捷的網絡媒介去呈現給公眾,讓其更具社會效應和傳播效用。


院 校:江蘇大學藝術學院
設 計 者:黃政祺 賈高飛
指導老師:朱 喆
指導老師評語:《救視計劃》聚焦陸地生物多樣性保護中的長江,在救與視,科學問題和社會問題中探索;是否可能改變參與模式,從而引導公眾公益類信息數據可視化傳播效用的關注、認識及解讀?;年P注、認知及解讀。該作品目前斬獲NewOne Awards視覺傳達畢設入圍獎、站酷大設計獎校園賽道優秀獎等獎項。
作品以新媒體交互裝置的形態呈現,由亞克力及軟鏡子構建成一個長方形空間,因其軟鏡子的特性,折射不同的光影線條空間維度,涉析每個專業獨特的內里情緒空間,且承載著動畫(整個動畫通過光影的變化、每屆總人數的變化、專業新增、專業作品以及藝術學院孕育著我們的同時我們也成為藝術學院的魂為切入點去探討江蘇大學藝術學院20周年慶),開頭以一天光影的變化為切入點,探討藝術學院20年的歷史,20年來藝術學院孕育著學生,給每屆學生都提供一個平臺,系統的學習專業知識的同時學生也組成了藝術學院的靈魂,使得學院20年來不停的發展,這一輪回組成了孕育_融合的特質。同時也充當了一座橋梁,把各個專業獨立的人結合起來,形成了一個屬于藝術學院自己的小世界,同時20年來來往往的學生使得它有了自己的獨特靈魂,正是這樣的相輔相成,它隨著20年來的發展形成了自己獨特的新視界。





院 校:江蘇大學藝術學院
設 計 者:陳文豪
指導老師:戴 虹
指導老師評語:《新視界—藝術學院 20 周年交互裝置與視覺展示設計》的初衷是為了宣傳江大藝術學院建院20周年,作品內容以新媒體交互裝置的形式呈現,并最終產出海報作品、交互裝置視頻作品等。其作品的內容是通過光影線條的空間變化來解析每個專業獨特的內力情緒空間。該作品目前斬獲中國好創意大賽交互視頻組國賽一等獎。
油紙傘是我國民間手工藝品的典型代表,目前還保留著完整的傳統手工制傘技藝,在其工序復雜制傘過程中、材質考究、工藝精美,同時采用手工桐油、石板印刷、絲線滿穿和晾曬烘烤等獨特的制作方法。油紙傘同時又是科學性、實用性和藝術性的完美結合,具有悠久的歷史價值、藝術價值和民俗文化價值。本次設計以中國傳統油紙傘這一非物質文化遺產為出發點,在對中國傳統油紙傘工藝進行詳細分析的基礎上,主要收集了油紙傘的歷史變遷,油紙傘的制作工藝,油紙傘的類型與結構,油紙傘的傘面紋樣工藝,以西湖綢傘為例的油紙傘地區特色,這幾個方面的相關信息,進行信息提取并與相應的圖形設計相結合,以實現信息視覺可視化,從而引領更多的人去了解與關注中國傳統油紙傘的相關知識,從而促進油紙傘工藝的發展與傳承。


院 校:江蘇大學藝術學院
設 計 者:李彬彬
指導老師:戴 虹
指導老師評語:《中國傳統油紙傘工藝的信息圖形設計》以中國傳統油紙傘這一非物質文化遺產為出發點,對此進行數據收集、信息篩選,在此基礎上生成信息圖形海報以及周邊產品展示,其目的是為了引領更多的人去了解與關注中國傳統油紙傘技藝。該作品目前斬獲中國好創意大賽視覺傳達組國賽一等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