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劉文良,1971年生,湖南湘潭人,博士,博士后,博士生導師;湖南省芙蓉學者、二級教授、省政府特殊津貼專家,株洲市學術技術帶頭人、優秀社會科學專家,湖南工業大學淥江學者、教學名師;視覺傳達設計“國家級一流本科專業”負責人,設計概論“湖南省一流課程”負責人,湖南省包裝設計藝術研究基地首席專家。歷任湖南工業大學包裝設計藝術學院副院長、黨委書記、院長,現任湖南工業大學黨委宣傳部常務副部長。
主持完成“后現代語境下的生態設計藝術研究”“安全視域下的藥品智能化包裝設計理論與實踐研究”等2項國家社科基金項目以及19項省部級科研項目。出版《后現代語境下的生態設計藝術》《綠色與安全:生態包裝設計論》等學術專著5部;發表學術論文160余篇,其中107篇發表于《美術研究》《美術觀察》《南京藝術學院學報(美術與設計版)》《裝飾》等CSSCI、A&HCI、全國中文核心期刊。獨立完成的科研成果獲教育部第八屆高等學校科學研究優秀成果(人文社科類)二等獎,獲湖南省社會科學優秀成果二等獎3項、三等獎1項;主持或協同完成的教學成果曾3次獲湖南省高等教育優秀教學成果一等獎。
劉文良:湖南工業大學包裝設計藝術學院,是以設計學學科和包裝專業特色為優勢的教學中心、設計中心和研究中心。學院現有包裝設計、視覺傳達設計、產品設計、環境設計、數字媒體藝術、服裝與服飾設計、藝術設計學和陶瓷藝術設計等8個本科專業,其中視覺傳達設計、產品設計、數字媒體藝術、包裝設計等4個專業是教育部認定的“國家級一流本科專業”,環境設計是“湖南省一流本科專業”。學院擁有“設計學”一級學科碩士點和“藝術設計”專業碩士學位點,承擔了“綠色包裝與安全”服務國家特殊需求博士人才培養項目的“減量包裝結構與安全設計”方向博士人才培養任務,目前已經招收10余名博士生。
學院現有專任教師135人,其中教授15人,副教授43人,博士生導師5人,碩士生導師56人,有博士學位的教師27人。學院擁有全國包裝類教學科研團隊、湖南省智能包裝設計與技術高校科技創新團隊、湖南省包裝設計專業教學團隊、湖南省優秀研究生導師團隊、湖南省研究生優秀教學團隊。教師隊伍中擁有國家級教學名師、湖南省芙蓉學者、湖南省“121人才工程”人才、享受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專家、省政府特殊津貼專家、湖南省文藝人才扶持“三百工程”人選等各類人才。
視覺傳達設計專業是包裝設計藝術學院的品牌專業之一,也是首批入選“國家級一流本科專業”的專業。本專業始創于1994年的“商業廣告設計”,1998年調整為“藝術設計”,2012年調整為“視覺傳達設計”。從創辦至今,先后獲批省級 、國家級特色專業、國家級一流專業。
經過長期的探索與實踐,視覺傳達設計專業形成了自己鮮明的教學特色:一是堅持立德樹人,優化人才培養模式。堅持“知識、能力、素質全面協調發展”,強化新文科、新藝科理念,拓展專業口徑,以“品牌包裝”和“視覺新媒體”為突破口,凝練專業發展特色。深化“產教融合”機制和國際合作辦學,構建政校企、國內外合作有機聯動的協同育人模式。實施“雙師共導”,實現了課程老師與工作坊、創客空間導師對學生的聯合培養;二是優化課程體系,實現教學資源共享。按照平面視覺設計、品牌包裝和媒體視覺設計“三向融合”的專業發展和人才培養思路,打造了“門類設置多元化、課程結構模塊化、內容更新常態化、教學資源共享化”的四化課程教學體系。通過“定、學、交、評”四個環節完成各階段的教學內容,實現教學目標。基于移動學習和在線教育,著力建設一流課程、名師講堂等數字資源;三是創建多元平臺,推動實踐教學落地。立足學生創意、創新、創業能力的系統培養,構建“基礎訓練、綜合實訓、模擬實戰”三大實踐教學模塊。依托國家級實驗教學示范中心和校外實踐教育基地,建設實踐教學、創新實訓、創業孵化三類多層次設計平臺,促進“學、研、創”三層次遞進式實踐教學的落地;四是堅持多維并舉,創新教學評價機制。不斷加強學生學習過程管理和人才培養過程中的質量評價,構建了以能力為核心的五維教學評價體系,重點考察知識的掌握度、能力的提升度、素質的全面度、過程的保障度、成果的契合度,形成了突出“設計”特征的人才培養質量保障體系、評價機制和持續改進模式。



劉文良:學院的設計專業比較齊全,各個專業之間相對獨立又密切合作,每一個專業都充分體現了自己的特色和優勢。全院8個設計專業,在每個專業專任教師都不交叉的情況下,打造出了4個“國家級一流本科專業”和1個“省級一流本科專業”,這足以說明我們各個專業都具有自己雄厚的實力。
視覺傳達設計作為一個包容性比較強、輻射面比較廣的專業,在與其他專業交叉協同的過程中尤其具有先天優勢,包裝設計、產品設計、服裝設計、環境設計、數字媒體藝術等專業都離不開視覺傳達設計的協同。首先,視覺傳達設計專業與其他專業的交叉協同主要體現在課程模塊的設置上。視覺傳達設計專業課程模塊的構建涉及到包裝設計專業和數字媒體專業方向的發展,既突出學校以包裝為特色的辦學理念,又體現出本專業與數字科技、新媒體技術間的交叉協調發展;其次,視覺傳達設計與其他專業的協同還體現為大型設計項目的協同、科研項目的協同以及研究生指導上的協同等。正因為這種相輔相成的交叉、協同關系,我們在立德育人和服務社會方面取得了非常突出的成效。由視覺傳達設計專業負責人劉文良主持完成的教學成果《深度融合非遺傳承的設計人才培養改革與實踐》獲評湖南省高等教育優秀教學成果一等獎,另外,我們作為核心成員協同參與完成的《基于需求側的包裝設計專業“四段式”人才培養模式改革與實踐》以及《“政專、科藝、專創、產教”四融合,培養創新設計人才的研究與實踐》,也先后獲得了省級教學成果一等獎。
劉文良:學校以服務地方經濟發展為己任,在產學融合的基礎上,加強與地方政府、地方企業、地方研究院所之間的合作,共同培養創新型、實踐型人才。堅持“請進來,走出去”,讓企業進課堂,師生進企業,深化產教融合,加強校地、校企、校所協同育人。
前幾年,我們的畢業設計主要以“設計助力精準扶貧”為導向,今年開始則確立了“設計賦能鄉村振興”的導向,大力倡導設計為國家戰略服務,為社會需求服務,為廣大人民服務。比較普遍地采用真題實做的方式,激發大學生的家國情懷,通過與地方政府、鄉鎮企業的協同育人,更好地落實高等教育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
劉文良:今年畢業設計的大主題是“聯覺設計”,希望學生結合“設計賦能鄉村振興”,從社會基層、百姓生活等角度用設計語言去美化生活、服務社會,達到學以致用的目的。強調實踐與理論結合,反對“紙上談兵”虛擬畢業設計課題,從設計實踐中總結歸納方法、完善理論,然后再來指導設計實踐。而且,今年更加注重設計作品線上展,這種“云展”對于視覺傳達設計專業而言,是新媒體、新技術更新迭代后出現的一種重要的作品陳設形式,有效擴大了視傳作品的表現力、感染力與宣傳推廣力度,如動態海報設計、表情包設計等作品呈現方式得到了豐富、拓展,一定程度上顛覆了年輕設計師們的思維方式,天馬行空的創意借力科學技術得以實現。AR、VA、MA、元宇宙等增加了受眾與作品、受眾與設計師之間精神層面的多感交流,推動學科與科技、專業與專業間的跨界融合,倒逼學科和專業建設的變革,也意味著科技筑夢、暢想視覺饕餮盛宴時代的來臨。
劉文良:在畢業設計過程中,學生對于市場定位問題的判斷還不夠精準,難以一針見血地找出問題所在。由于市場評價設計優劣的標準與學術標準存在不一致性,在設計賦能鄉村振興的大潮中,學生解決問題的應變能力尚顯不足。在今后的教學過程中,我們要更加精準地把握市場,既要滿足市場的短期需求,又要權衡學術的高度,更要思考未來的走向,正確理解和踐行設計引導潮流的觀念,深化“產教融合”和“社會導師”等機制,進一步完善政校企協同育人的教學模式,實現課程教師與社會導師對學生的聯合培養。
畢業設計未來的改革要特別突出以市場就業為導向、學以致用、反哺社會的教育理念,通過實施門類設置多元化、課程結構模塊化、內容更新常態化、教學資源共享化的課程教學體系,以基礎訓練、綜合實訓、項目實戰三大實踐教學模塊為抓手,切實培養好學生的市場意識、前沿思維和動手能力,不斷縮短與市場的差距。
劉文良:我們的畢業設計主要是結合政校企產教融合需求進行實戰項目的設計與研發,在基于實戰課題的設計中恰當地融入藝術特性和意境引導,既滿足企業項目需求,又能提升項目受眾的審美感知和對傳統文化的理解。“偉大客戶成就偉大設計”,以企業項目為中心,既成就了企業,也成就了設計師自己,正確而恰當地處理好這個尺度,就能做到“雙贏”。



競賽獲獎、實踐項目、教學主題三者之間并不矛盾,但有時確實感覺到它們之間不是我們想像或希望的那樣呈“正比”地發展,這實際上正是社會需求審美標準與學術標準之間的差異性問題。競賽獲獎從某種意義上說是學術層面的問題,目前部分設計類大獎作品在賣場中并沒有體現出其應有的優勢,反而是一些“接地氣”獲不到好獎的設計作品給企業帶來了比較可觀的利潤價值,這就說明,用藝術標準去衡量市場產品和用市場標準衡量藝術作品存在一定的矛盾性。作用不同,價值不同,觀點自然也就不同,價值判斷標準尺度是關鍵。
劉文良:我們培養人才的目的,就是要讓同學們畢業后能夠以最優美的姿態服務國家,服務社會,創造價值。我想特別強調一點:一個真正優秀的設計師,不是無原則地去迎合市場、討好消費者,而應該是用正確的價值觀念去引領市場、引導消費者。青年是國家的希望,是民族的未來。大學四年,同學們以汗水換取收獲,以青春呼喚未來,以拼搏成就夢想。畢業之后,無論是擔負設計師、教師、管理者還是其他角色,我希望他們都不要忘記自己肩上始終有一份份沉甸甸的責任,始終要記住,勤奮學習是青春遠航的動力,增長本領是青春搏擊的能量。奮斗無需理由,快樂重在分享,愿他們在奮斗中鑄就幸福人生,愿母校隨時可以分享他們的快樂和自豪!
朱亭古鎮早在三國時期就曾是一個人口密集,經濟繁華,交通發達的古鎮,有著深厚的歷史文化底蘊。但隨著時代的發展,古鎮在人們的記憶中慢慢褪色。2021年范迪安委員提出:避免“千村一面”加強藝術財能鄉村振興,以“藝術賦能鄉村振興”為主題,由農業農村部、文化和旅游部、教育部等政府主管部門牽頭,形成鄉村振興戰略中的專門課題,這為古鎮的再次繁榮,帶來了新的契機。
課題以朱亭古鎮為表現題材,通過絹本設色的傳統國畫藝術形式,對古鎮歷史、建筑、人文、自然風光進行藝術創作和設計表現,再現古鎮獨特的藝術魅力和人文氣息。最大限度地發掘古鎮的文旅價值,從而對古鎮的宣傳和推廣工作起到助力作用,符合“鄉村振興”的戰略主題。


院 校:湖南工業大學包裝設計藝術學院
設 計 者:李子豪 陽 昊
指導老師:王寬宇
指導老師評語:該作品以插畫和海報等形式,通過傳統中國畫的表現手法,展現出濃厚的傳統藝術特色,再現了古鎮原始、質樸的藝術風貌和深厚的歷史文化底蘊。整體設計手法古樸含蓄,畫面大氣而不失細節,色彩統一而不失變化。設計表現和應用載體簡便易行,內容全面,故事情節的節奏和韻律把控到位,對古鎮的旅游和區域文化發展,有較高的實用推廣價值。
生命健康一直是人類社會中一個重要的話題。生活中因不良坐姿導致的損傷,如:肩頸酸痛、腰間盤突出、靜脈曲張加重、頭暈惡心、手麻、駝背、高低肩等都會引發很多人體上的不適。人們坐著的時候都在保持何種姿態呢?脊椎骨在承受著多大的力?哪些習慣要引起重視?
希望能通過健康主題的設計來吸引久坐人群的目光,引起人們對健康坐姿規范的重視。也許一些小小的習慣改善,就能大大提升生活舒適度。為健康生活助力是一件值得宣傳和推廣的事情。






院 校:湖南工業大學包裝設計藝術學院
設 計 者:時 超
指導老師:王 蕾
指導老師評語:作者敏銳地觀察到現今社會上有很多由于不良姿態從而引起慢性疾病和不可逆的身體損傷人群。通過此系列設計作品來提升人們對健康坐姿重要性的認知。作品思路條理清晰,畫面由具象圖像概括轉化為幾何圖形,簡潔的圖形排版,直奔主題,表現清晰、自然。色調整體搭配和諧。
品牌包裝以寧夏文化為核心,枸杞為載體,重塑健康養生產品的品牌形象。LOGO以“塞上見”字體設計為主體元素,以寧夏枸杞紅為主色。結合幾何圖形的表現手法,突出LOGO的靈性與時尚特征;包裝視覺語言符號提煉西夏王陵、水洞溝、南關清真寺和一百零八塔等地域建筑為設計主體元素符號,與幾何回紋圖形重構作為輔助圖形運用在各類產品包裝設計中,風格統一、相互關聯,突出品牌包裝的系列化特征。色彩提取寧夏枸杞的紅色、黃河文明的黃色、回族的綠色以及天空的藍色為標準色彩體系,體現其文化內涵,突出健康、簡約、時尚的設計概念。


院 校:湖南工業大學包裝設計藝術學院
設 計 者:張亦書
指導老師:厲 璋
指導老師評語:設計創意結合在地文化特征進行故事性提煉,突出了地域文化與產品文化的因緣內涵,產品特征表達鮮明,具有一定的實用價值。
“琴音好彈,知音難覓”。此款五糧液酒便是為“知音”而設計,取名“高山流水”,一是希望在品酒時,酒桌上能有像伯牙與鐘子期這樣的好友一同酣暢淋漓;二是從側面表達五糧液酒入口綿柔甘洌、回味悠長,如高山流水般讓人回味無窮。包裝整體節奏以黑白黑呈現,視覺效果簡潔但不簡單,下半部分的山水更能呼應主題,采用篆體,更加符合整體調性。瓶身整體像回旋的波紋,且上圓下方,對應山與水的硬朗與柔和,也能對應酒局中的“方圓”之道。



院 校:湖南工業大學包裝設計藝術學院
設 計 者:史湘雄 彭 茜
指導老師:劉文良
指導老師評語:該作品緊扣五糧液酒的品性,結合傳統酒文化進行設計。經典的黑白色與山水有機融會,再搭配流金溢彩的篆體文字,美好的意境中折射出樸素的方圓哲學。設計整體上簡約而不簡單,素雅而顯氣質,端莊更顯風范。
五糧液酒產自世界十大烈酒產區之一、中國酒都宜賓,正所謂:“千年老窖萬年糟,酒好還需窖池老”,只有宜賓獨特的黃粘土與自然釀造環境,才能孕育出世上獨一無二的瓊漿玉液——五糧液。因此,此款五糧液包裝設計主要運用了宜賓的自然環境:“七山一水二分田”的自然元素來進行設計創作,體現五糧液得天獨厚的產地優勢,顏色上以灰湖綠為主,灰藍色為輔,給人以輕松自在感。外包裝盒設計形似大門,寓意著開門見山,在材質上選擇獨特的粗陶材質與主題呼應,增加了抓握時的摩擦感,并營造返璞歸真的自然美感。





院 校:湖南工業大學包裝設計藝術學院
設 計 者:謝天琪
指導老師:張永年
指導老師評語:該作品從五糧液的原產地宜賓作為設計切入點,將該地的自然地貌轉化為視覺符號,突出了產品的產地優勢與產品特點,較好地體現了“山澗瓊漿”的藝術意境,使整體設計別具一格,典則俊雅。
基于湖南懷化侗族儺戲非遺文創系列包裝設計,以傳承侗族儺戲為目的,對懷化當地與儺戲相關的文創產品的包裝設計。通過對儺戲面具元素的提取,在構成元素中加入表演時用到道具,經過重構過程,構成不同的插畫。儺戲面具是最能表達戲劇特色,運用面具中元素,將包裝呈現出不同的層次,在包裝結構上融入互動,打開帶來驚喜感的開啟方式,將儺戲視覺元素展現。增加文創產品開啟時一種儀式感,從而表達儺戲文化內在的生命力。盒子后面折疊結構打開能充當手機支架,還能做文創擺放器物,一盒多用實現綠色環保的包裝設計理念。


院 校:湖南工業大學包裝設計藝術學院
設 計 者:陽單丹
指導老師:張 弘 韜
指導老師評語:該作品以展現湖南懷化地區侗族儺戲文化為創意切入點,不僅有利于賦予文創產品較高的文化附加值,對地域文化的傳承創新也具有積極意義。作品以手繪風格進行表現,色彩豐富、版式活潑,具有較高的原創性、系列性和藝術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