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石獅市新湖中心小學 陳琳
在當前小學教育體系中,美術學科的教學地位得到了顯著提升。通過美術學科教學,可以較好地提高小學美育和德育工作的成效,促進小學生綜合素質的有效提升。在美術教學中,民族元素的融入將會較好地強化最終的教育品質。自十八大以來,我國就開始重視傳統文化和民族文化的傳承發展,并確立了文化自信的道路。在這種大環境下,我國義務教育階段也引入了文化傳承的教育任務,要求中小學教育工作較好地實現文化滲透,提高學生的民族文化認同感,并促使他們形成較強的文化審美能力。在小學美術教學中,民族文化元素的滲透已經非常普遍,同時也取得了比較顯著的效果。但需要注意的是,部分小學美術教師還沒有熟練掌握民族文化元素的滲透方法,有必要結合小學美術教學實踐活動展開深層次的剖析,探索民族文化元素的有效滲透策略。
在小學美術學科教學過程中有效滲透民族元素,可以較好地實現民族文化傳承發展,使小學生擔負歷史使命。目前,部分小學生對民族文化的認可度有待提升,不利于民族文化在新生代群體中的健康發展。在這種情況下,小學美術融入民族元素就可以較好地提高小學生對民族文化的認可度,有利于突破民族文化傳承發展的諸多困境。
小學教育體系不僅重視知識傳播,同時也關注小學生的全面發展與成長。目前,我國小學教育階段中,美育與德育工作已經變得非常重要,要求教師切實提高學生的審美素養和道德修養。而在小學美術學科教學中滲透民族元素,就可以顯著提高小學生的藝術鑒賞能力,增強他們的美術素養,并起到較好的美育和德育效果,這主要是因為民族元素本身就具有較強的教育意義。通過引導學生感知民族元素,可以較好地豐富美術教育的素材,并結合基于民族元素的學科實踐活動進一步強化學生的美術素養。
小學美術教育中滲透民族元素,也可以引導學生理解與感悟文化內涵,促進小學生的全面發展。事實上,民族元素本身就承載了民族歷史發展的文化沉淀。通過感知這些文化沉淀,小學生也可以明白很多做人的道理,并逐步形成正確的價值觀。小學生的身心發展層次比較有限,在自我發展過程中具有較強的可塑性。基于民族元素的小學美術教育體系,可以通過民族文化內涵對小學生進行全方位的教育,契合我國當前小學教育階段中關于素質教育等多種戰略理念。
小學美術教師引入閩南傳統民居文字裝飾藝術元素的時候,也應該引導學生積極了解文字的類型和特征,讓學生體會民族元素的豐富多彩。在這個過程中,教師也要在課前時間里搜集閩南傳統民居的豐富文字裝飾藝術內容,并將其放在多媒體課件中,在課堂教學面向學生進行展示。教師在提取文字類型特征的時候,要結合學生的興趣進行深入分析,同時還要關注學生的身心發展層次,保證最終選擇的文字類型特征可以較好地契合小學生的實際情況。除此之外,教師還要關注學生對閩南傳統民居文字裝飾藝術元素的感知情況,記錄他們對不同文字類型特征的反應,可以給后續開展其他關于閩南傳統民居文字裝飾藝術的美術教學活動提供參考。
在小學美術二年級下冊“我愛我家”教學中,教師就可以通過多媒體引入閩南傳統民居文字裝飾藝術中的不同文字類型。結合閩南民族建筑文化來看,文字類型主要有石雕文字、木雕文字、磚雕文字、紙質楹聯、灰塑文字等,多元化文字類型使閩南傳統民居文字裝飾藝術變得更加豐富。文字不僅展現了當地民俗風情,還與建筑風格相統一,突出民居主題,增加建筑韻味。如石雕文字主要用于匾額、楹聯、牌樓面等,目的往往在于烘托建筑的高檔大氣,那么與之相匹配的文字內容也以堂號、治家格言等為主,展現了民居主人的家族風采。教師在課下時間里可以積極搜集這些文字類型,同時還要提取不同文字類型的特征,面向學生進行講解。在講解的時候,教師可以積極融入一些關于文字類型的故事,比如某個書法家在建筑上題字等。通過這些元素的融入有效提高課堂教學的趣味性,使學生愿意主動了解閩南傳統民居文字裝飾藝術元素,并認識到民間元素的豐富多彩。在此基礎上,教師就可以讓學生試著畫出一些文字造型,并說出這些文字造型應該用于家庭建筑的哪些區域,進一步提高學生對這些民間元素的認知水平。
小學美術教師在課堂環境中也可以引導學生欣賞閩南傳統民居文字裝飾藝術,并通過藝術審美的方法感知這些文字裝飾的美感。小學生的審美素養普遍不高,很難直接理解文字裝飾的美感。因此,教師在開展審美教育的時候,也應該結合小學生身心層次,降低審美教學的難度。閩南傳統民居文字裝飾藝術蘊涵著非常豐富的生活氣息,因此教師在引導學生欣賞文字裝飾美感的時候,也可以結合閩南地區古代民眾的生活場景,面向學生解釋這些文字裝飾藝術的由來與變遷。通過展示這些過程,小學生對于文字裝飾美感的認知水平就可以得到顯著提升,同時也能通過這些生活化氣息,較好地感知民族元素的藝術價值,使民族元素可以在小學美術課堂教學中取得更好的效果。
例如,在小學美術三年級上冊“紙盒城堡”教學中,教師就可以積極引入閩南傳統民居文字裝飾藝術元素,引導學生欣賞這些文字裝飾的美感。小學生的立體思維能力是非常弱的,即便教師面向學生講解閩南傳統民居文字裝飾藝術的美感,他們也很難有效感知。因此在教學“紙盒城堡”時,教師就可以考慮通過紙盒來搭建閩南傳統民居,并著力于體現文字裝飾,讓學生直觀地感受到這些文字裝飾的美感。教師可以穿插一些講解,讓學生更深入地理解裝飾文字的線條美,以及裝飾文字與紋樣搭配得恰到好處,體會其中的和諧之美。與此同時,還可以引導學生感受不同風格、類型的文字裝飾的內在規律,以及其與建筑搭配的系統性和統一性,進一步體會民族元素的藝術價值和審美規律。在學生熟悉閩南傳統民居文字裝飾后,教師還可以讓他們自主搭建紙盒城堡,并按照自己的審美思維布設文字裝飾。在學生設計完成后,教師也可以對學生的設計作品進行評比,選出最優秀的作品。此時,教師可以讓優秀作品的設計者談一談自己布設文字裝飾時的想法,立足于小學生角度來展示這些民族元素的藝術價值。
小學美術教師在滲透閩南傳統民居文字裝飾藝術元素的時候,也可以從文字裝飾功能入手,激發小學生的民族元素傳承意識。前文已經分析過,當前小學教育體系中推動民族文化傳承發展,已經成為一種重要的戰略目標。小學階段是思想意識逐漸形成和清晰的關鍵時期,在這個階段培養和提升民族傳承意識,引導學生肩負起民族文化傳承的使命,是非常必要的,對推動我國文化傳承和發展有著重要的意義。因此,小學美術教師在課堂環境中也要凸顯文字裝飾藝術的文化熏陶與渲染功能,使小學生可以自主參與到民族元素傳承發展事業中。這也要求美術教師立足于小學生的角度設計教學內容,讓小學生真正喜歡閩南傳統民居中的各個文字裝飾,并且愿意在平時的生活中主動使用這些裝飾元素,增強文字裝飾與小學生生活的關聯性與契合度。通過這種方式,小學生對于閩南傳統民居文字裝飾藝術的感知能力與認可程度就可以顯著提升,同時也愿意參與到民族元素傳承發展過程中。
例如,在小學美術四年級上冊“剪紙故事”教學中,教師就可以引入閩南傳統民居文字裝飾的剪紙作品,凸顯這些文字裝飾的功能性。結合當前閩南傳統民居中文字裝飾的應用情況來看,不僅有較多的文字紋樣,同時還會經常搭配植物紋樣、動物紋樣和人物紋樣等。這也使閩南傳統民居的文字裝飾造型比較豐富,具有較強的藝術渲染力。在課堂環境中,教師可以展示一些文字裝飾的剪紙,與學生一起進行剪紙,讓學生感知剪紙藝術魅力的同時,進一步感知閩南傳統民居文字所蘊含的民族文化。在學生完成剪紙作品以后,教師可以讓他們把這些作品粘貼在自己的私人用品或者家庭環境中,使他們認可這種文字裝飾功能,有效推動民族元素在小學生群體中的傳承和發展。
小學美術教師在課堂教學過程中也可以深層次地挖掘閩南傳統民居文字裝飾藝術的內涵,通過這些民族元素引導小學生積極構建正確的價值觀。特別是小學生的身心發展層次比較低,同時也沒有形成穩定的價值觀,因此教師可以通過文字裝飾的民族文化內涵,對小學生群體進行德育。這也要求小學美術教師可以深層次地挖掘閩南傳統民居文字裝飾藝術的文化內涵,同時還要提取其中的德育元素,提高這些民族元素的教育功能。在這個過程中,小學美術教師應該避免說教式的德育,而應該結合文字裝飾內容,設計一些體驗式和浸入式的文化情境,通過這些教學情境對學生進行潛移默化的教育,逐步引導他們形成正確的價值觀。教師在設計教學情境的時候,也應該充分關注學生的具體表現,并進行必要的過程引導,使學生可以真正通過教學情境感知到各類德育內容,提高課堂教學效果。
例如,在小學美術四年級下冊“計劃明天”教學中,教師就可以積極拓展閩南傳統民居文字裝飾的文化內涵,對學生進行德育。事實上,閩南傳統民居中有很多融入經典文學作品的文字裝飾,比如詩、禮、傳家文字等。因此,教師在課堂環境中可以考慮引入這些文字裝飾,具體有“仁義禮智”“荔譜流芳”等。教師可以面向學生講解這些文字的內涵,并結合傳統德育文化對學生進行德育,讓學生感知古代道德禮儀的實際內容,并逐步對他們產生文化熏陶。在美術練習中,教師可以讓學生自主選擇一些具有文化教育意義的文字,最好從《詩經》《禮記》等著作中摘取,進一步強化民族元素的價值觀教育作用。
在小學美術教學過程中,提高學生的美術創新能力也是學科核心素養的重要環節。在融入閩南傳統民居文字裝飾藝術的時候,教師可以引導學生結合這些民族元素進行藝術創作,激發他們的藝術想象力和創新能力。閩南傳統民居文字裝飾藝術元素與小學生的當前生活有一定的距離感。這種距離感雖然會影響小學生深層次地認知民族元素,但同時也可以給他們提供美術藝術創新的素材。在課堂環境中,教師可以讓小學生結合這些民族元素進行現代潮流文化的融入,讓他們隨心所欲地創作。同時也可以考慮設計一些關于閩南傳統民居文字裝飾藝術的開放性作業,讓學生詢問父母對閩南傳統民居的印象,在父母的幫助下完成民族元素的創作。這樣,小學生對民族元素的創新能力就能得到較好的提升,同時也可以較好地提高自身的綜合美術素養。
例如,在小學美術五年級上冊“家鄉古建筑”教學中,教師就可以讓學生在課下對家鄉的古建筑進行調研。先對學生進行分組,設計分組調研作業,每一組學生保持五人最合適,作業內容設計為家鄉古建筑中文字裝飾藝術的使用調查,讓學生通過智能手機等方式,將這些古建筑中的文字裝飾元素拍攝下來。在這個過程中,學生也可以跟家長進行互動交流,讓家長說一說家鄉古建筑中關于文字裝飾的應用情況,通過家長的回憶畫面還原一些文字裝飾。接下來,學生就可以通過組內討論與合作,共同完成“自己心目中的古建筑”設計活動,完成一幅古建筑作品。在繪畫作品完成以后,也可以拿給家長鑒賞,在家長的幫助下繼續完善古建筑作品,使基于民族元素的美術創新實踐活動可以取得更好的效果。
綜合來看,民族元素滲透可以有效提高小學美術教學效果。作為一名小學美術教師,也應該充分認識到民族元素滲透的重要意義,并在課下跟其他教師進行積極的交流與互動,共同探討民族元素滲透的有效方法。在課堂教學中,教師應該站在學生角度,思考教學內容的設計與安排,并提高教學內容的趣味性,使學生可以較好地體會民族元素的藝術價值,激發他們傳承民族文化的意識。與此同時,教師還要在課堂中引導學生共同進行民族元素的創新創作,進一步推動民族文化藝術在小學生群體中的傳承和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