黎科
(寧波財經學院,浙江寧波 315175)
浙江的地名文化資源, 在整個中國都是獨一無二的。 這些地名文化資源富含著一定的象征功能和鮮明的符號意義,其獨有的歷史文化價值,是浙江地方文化的基礎和重要組成部分。
關于地名的解釋,《地名文化遺產概論中》 認為地名是人們對某個地理實體探測后,所命名的專用名稱[1]。 地名與人類社會的活動息息相關,地名本身不是自然形成的,而是人類社會不斷發展,被人類賦予的一種語言代號。這種實體地理的語言代號,早期的主要作用是為了方便交流,后期的主要作用是為了空間方向上的指示。
有關地名的起源最早可以追溯到遠古時期,從洞穴中發現的巖畫圖案和象征性符號,就能得知古人對居住地發生的重要事件已經開始進行標記。 有關地名的記錄,在我國春秋戰國時期《禹貢》和《山海經》兩本書中就有提及,而關于“地名”一詞最早出現在戰國后期的《周理》一書中,東漢時期已經有了對地名的淵源進行解釋說明的相關著作,如班固的《漢書地理志》、應昭的《漢書集解》等[2]。 到唐宋元明時期,對地名淵源解釋的著作逐漸豐富起來,清朝時對地名淵源解釋和記錄到達歷代之最。
文化遺產是不可再生的資源,是人類經過漫長的歷史時期創造保存下來的一種具有歷史文化、象征意義的公共資源,這種資源使得不同的國家和民族形成了各自的文化特色。 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在1972年的《保護世界文化和自然遺產公約》中提出使用“文化遺產”一詞,2005年國務院在《關于加強文化遺產保護的通知》分類中, 將文化遺產劃分為非物質文化遺產和物質文化遺產[3]。
地名文化遺產是由地名語詞文化和實體地名兩部分組成,二者的關系是相輔相成缺一不可。民政部在《地名文化遺產鑒定》 行業標準術語和定義中指出:地名實體文化,指代地理實體的歷史和地理等特征;地名語詞文化具有語種、讀音、書寫、含義及其演變等內涵。而關于地名遺產這一術語的使用,以及地名文化遺產屬于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結論,是在聯合國地名標準化的相關會議中確定的[4]。
浙江省內有錢塘江,又名富春江。因江水流向曲折,故名浙江,明朝時正式定名為浙江省。 寧波簡稱甬,是浙江的第二大城市,全省重要的工業、農業和水產品產地。 寧波人杰地靈,古跡遍布,有“文物之邦”之稱。
浙江古時屬于越地,寧波古城春秋時期為越國東境。 唐始置鄞州,尋廢、明州,以境內四明山得名。明洪武十四年因避國號“明”而改為寧波府,以府屬有定海縣,取“海定則波寧”之意。寧波名稱清朝一直沿襲不變,至民國時改為寧波市。 新中國成立后,寧波初期為省轄市,后改為地轄市,目前為浙江省轄地級市、副省級市,至今已有1 000 多年的發展歷史。
寧波在唐宋時期就是我國重要的對外貿易港口,浙東重要的水陸樞紐。寧波最為出名的就是市區東部的北侖港,北侖港水深港闊流順不淤,是重要的遠洋貨輪深水港口。
寧波作為一個千年的歷史文化名城,有著豐富的古橋、老街、老巷資源。 這些古橋、老街、老巷為城市居民提供了通行的便利,同時它們的地名又從地理歷史、宗教文化、傳說故事、民俗方言等方面,豐富了寧波的城市文化內涵,延續了寧波城市的文脈。
2.2.1 地名對地理、古跡文化的反映
寧波地形獨特,三面環山三江交匯,水網稠密。城中有日月雙湖,雙湖可組成“明”字,明代散文家張岱在《陶庵夢憶》里就對日月雙湖有所提及。 從寧波地名的命名上就能看出水與寧波的密切關系,據《寧波市地名志》統計,寧波現有97 條街巷名稱的來源都與橋梁的名稱有直接關系。如與橋有關的靈橋路,慈溪白沙路街道有個八字橋村,因村前有兩座排列成八字形的石橋而得名。 寧波與水有關的地名還有北侖小剛、鎮海田三洋、三江口、寧海、海頭村、橫溪、章水鎮、東錢湖等。
寧波介峙山海之間,屬于丘陵地貌。東西有四明和天臺兩個山系,總體山勢低矮植被茂密。寧波一些地區的地名就根據實體地理的特征來起名,如地處中部沿海的象山,就因城區西北有座形似大象的山而得名; 余姚的石孔村有一山,古時為宋代的采石場,因兩山僅一孔之隔故稱石孔山。
還有很多地名的命名與寧波古城有關,如原道前街現名公園路,就因位于寧波子城內,子城的西有著名的中山公園而得名;現今的靈橋路、長春路、望京路、和義路、東渡路這些道路名,也都是源于寧波古城的羅城城門。
2.2.2 地名對民俗傳說的反映
寧波很多地名都與民俗神話傳說有關。 像寧波海曙廣仁街的來歷,就和南宋皇帝趙構有關。當年趙構為躲避金兵南侵,逃到寧波廣仁街附近,遇一老太婆相救,老太婆給饑腸轆轆的趙構做了一道名為“金鑲白玉板,紅嘴綠鸚哥”的菜,皇帝趙構吃后贊不絕口。回朝后趙構四下尋找當年救自己的老太婆,并打聽到這道菜就是一道普通的家常菜——菠菜燒豆腐。后來趙構賜予這道菜“清香白玉板,紅嘴綠鸚哥”的御名。
寧波的孝聞街是因孝而得名。 北宋時有個叫楊慶的孝子居住在此地,相傳為救生病的父母,不惜割自己的肌膚做藥使用。宣和三年郡守樓異為表其孝,在他家門口立一牌坊,坊上書“崇孝”,作為對楊慶孝道的表彰與弘揚。
2.2.3 地名對工商文化的反映
寧波自古就是海上絲綢之路的重要通道。據《鄞縣通志》第2 094 頁記載,民國二十四年商貿繁榮,經工商部門登記的各類商業總數為5 599 家,其中一些當地居民在居住地的附近經營相關行業,久而久之該地段就以相關行業命名。 如“賣魚路”就是當時賣鮮貨的地方(魚行古時多稱鮮貨行或鮮行),“豬行弄” 是清朝時期寧波生豬販賣和屠宰的地方,“賣面橋”是清朝賣面的王姓商人所建,還有南宋《寶慶寺明志》記載的波斯巷是波斯商人的聚集地。寧波藥行街,一聽名稱就能猜到與藥有關,清末民初時該街道上藥鋪林立,此街長度雖然只有1 000 余米,但作為交通要道,街上車流人流密集可見該街的繁華[5]。這類地名在寧波多不勝數,不再一一列舉。
2.2.4 地名對歷史人物的反映
寧波有很多街巷的名稱都與歷史人物有關。 如寧波的兩條主干道,中山東路和中山西路就源于孫中山先生;慈溪和余姚的陽明路則源于大儒王陽明。類似的地名還有寧波的旗桿巷,是當地人為表彰明代工部主事清官余寅,在他家門口立有大旗而得名;寧波尚書街是因為有尚書第的主人,言官屠滽而得名;位于海曙區東西走向的蒼水街,是源于明代抗清將領張蒼水,張蒼水在戰斗中犧牲后寧波父老鄉親為了紀念這位抗清將領,便把張蒼水故居前的街道改名為蒼水街。
2.2.5 地名對宗教文化的反映
寧波名寺眾多素有“四明三佛地”之稱,一些地名與佛教有不解之緣。 如寧波鄞州區高橋鎮的古庵村,就因村里有古庵而得名。寧波老城東南偶大沙泥街西首的天封塔,是寧波著名的地標建筑,據說是將沙子聚集而成塔的方式建造,天封塔建成后留有大量的泥沙,塔旁邊的街道就取名為大沙泥街和小沙泥街[6]。
2.2.6 地名對方言文化的反映
寧波古為越國之地,方言屬于漢語吳方言體系。寧波的地名有很多都與方言文化有關,如寧波鎮海的駱駝,傳說駱駝屬于寧波慈東,從慈城東門起一共有六大橋,寧波方言六大的發音和駱駝很像,所以久而久之六大就成了駱駝。
浙江的地名文化遺產不僅傳承著浙江的地域風貌特色,也見證了浙江地域的演變過程。古老的街巷地名也是了解浙江城市文化風貌的重要依據,伴隨浙江省經濟的發展,城鎮化的不斷推進,浙江有著重要文化價值的各類地名也在城市發展的進程中被逐漸廢棄,瀕臨著消失的危機。
地名文化遺產消亡的原因是多方面造成的,其中最主要的原因有三個方面。一是時代的變遷,從古至今地名隨著所在地的自然、政治、社會經濟環境的變化,而經歷變更或廢止。 據《寧波市三區廢止街巷名錄》統計,1991—2005年,因城市擴展、舊城改造、道路拓建等原因,海曙、江東、江北三城區消失廢止的街巷就有180 條[7]。二是改革開放后隨著經濟的發展,城市化進程的不斷推進,很多老的街巷在城市化進程中被拆除改建,該地段的地名也逐漸消亡。如位于寧波海曙區長春路上的桂井街,因有桂井古跡而得名,清代著名藏書家全祖望,浙東學派代表人物徐時棟兩位學者也出自這條小巷。 現今桂井街西段早已被高樓大廈所替代,唯一的東段雖被保護起來,但也是殘破不堪。三是在文物保護上,人們往往更加關注的是物質文化遺產,而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特別是地名文化遺產的認知、保護和關注上相對缺乏。除此之外在地名的命名上,浙江省內一些大、怪、洋的地名比比皆是,僅2019年杭州就排查出不合規范的地名達583 條。
圖6為Un-PCW試樣的疲勞斷口觀察圖,圖6(b)、(c)、(e)分別是圖6(a)中(b)、(c)、(e)矩形框的放大圖,圖6(d)是圖6(c)中d標記方框處的放大圖。其疲勞斷口同樣可以分為萌生、擴展和瞬斷三個階段。圖6(b)為裂紋萌生位置的放大圖,疲勞裂紋起源于晶體滑移,且在高應力加載下試樣的表面有多個裂紋起始位置。圖6(c)和(d)對裂紋擴展位置的觀察發現沿晶平面和穿晶平面混合存在,此外還有包圍這些平面的晶界破壞形成的條紋。而圖6(e)對瞬斷區域的觀察同樣發現由大量的韌窩組成。低應力下的疲勞試樣斷口觀察具有類似的特征,和高應力下疲勞試樣相比,裂紋源位置減少。
2000年我國相關部門制定了關于地名文化遺產保護的相關制度,2017年國務院在《關于實施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發展工程的意見》 中也專門提出地名文化遺產保護的工作需持續推進[8],目前浙江省的地名文化遺產保護工作任重道遠。
地名文化是浙江文化遺產里不可分割的部分。是記錄浙江地理變遷的一個重要載體,有著重要的文化價值。在數字化浪潮的背景下,也要求地名文化與時俱進、創新發展,利用數字化傳播技術,將地名文化遺產數字化,并與地名文化遺產的傳承保護相關聯。
地名文化由于概念抽象,又受制于傳播形式的限制,傳統的傳播媒介往往難以對地名文化進行有效的推廣和傳播。 數字技術的應用為地名文化的數字化傳播提供了更多的可能性。隨著互聯網,移動技術的進步,5G、云計算、大數據、物聯網的廣泛使用,可穿戴設備逐漸進入到人們的日常生活中。 利用大數據和云計算對海量的地名文化數據進行挖掘分析與分類,將地名文化遺產的圖文信息轉化為視頻音頻化的數字信息,能更為直觀生動地表現地名文化遺產,并更精確地尋找傳播受眾,也更易于對地名文化進行全方位、立體化的傳播。
地名文化遺產的傳承與發展,最終落腳點是看其是否具有實用性,能否進入經濟市場。這就要求地名文化遺產除了具有歷史文化價值外還要緊跟時代,適應時代的步伐,符合文化市場需求。 數字技術的發展為文化創意產業的突飛猛進創造了條件,地名文化與文化創意產業相結合,在市場中探尋、創造出一條能發揮地名文化商業價值的新興之路,不僅能使地名文化得到更好地保護與傳承,又能獲得一定的經濟價值,以此來進一步促進地名文化的傳播與保護,達到地名文化傳播保護的良性循環。
該文研究為今后地名文化遺產的數字化保護、傳承、傳播提供一整套完整的理論依據和方法,也為政府和相關單位在地名文化的數字化研究方面提供相關參考。
浙江地名文化是浙江城市發展進程中留下的歷史印痕,也是浙江地名區別于全國其他地區特色的體現。隨著我國城市化進程的不斷推進,代表這一個城市特點的地名文化遺產正在不斷遭到侵蝕,許多有重要歷史文化價值的地名遺產正從人們的面前消失,地名文化遺產的傳播也逐漸失去賴以生存的土壤。
當前這些地名文化遺產資源面臨的最大問題是如何重現當代價值,以及如何借助數字技術與現代化生活相融合,進而換發新的活力,達到地名文化的活化振興。數字技術的發展進步帶來了傳播形式、感知形式、生產形式、結構形式,以及傳播方式的變革,在這種全新的數字化語境下,給地名文化傳播帶來了無限的機遇和可能。 國外較早就開始注意文物古跡與數字技術相結合,以保護文物古跡。國外學者建議最大限度地發揮數碼科技的潛力,提高市民對文物的認識;又可將文物記錄下來,以便政府為有文物古跡的城市制訂更穩健和有效的文物保護計劃[9]。
數字技術的高速發展,為地名文化遺產的數字化存檔提供了無限可能,地名文化數字化存儲的核心是為了快速高效地獲取地名相關的數字化信息。利用先進的掃描技術、 高清攝像技術配合高精度圖形圖像輸入輸出設備,對地名文化的相關文物,如書籍圖片、實物門牌、石闕等實現二維三維轉化,得到可以共享、研究與觀賞的地名可視化高精數字素材,同時又能安全有效地對地名文化進行數字化儲存。
當前計算機技術以廣泛應用到各類展示活動中,利用計算機技術進行展館的展品展示,能有效拓展相關展品的呈現手段。與傳統展示手段相比,首先數字技術可以將海量的地名文化進行可視化轉換,形成數字語言。這種數字語言不僅能節約存放空間,更能快速高效地進行信息檢索,從而提高地名文化的信息檢索速度與傳播范圍。 其次在地名文化的數字化展示中, 將地名文化的各種素材信息有機結合。 如文物實體、照片圖形,與地名相關的廣播、錄音、文字記錄等信息,通過數字技術有機整合起來,使參觀者能夠較為全面地了解地名文化所反映的各種歷史文化信息。 最后搭建與地名文化相關的展廳展館。利用地名文化的數字化展館這個平臺,向參觀者傳播地名文化知識,提高大眾對地名文化的認知與保護意識,也為地名文化的相關研究者提供開展相關學術研究的平臺。
(1)地名文化的虛擬復原。對于地名文化這種十分抽象的非物質文化遺產,通過VR、虛擬漫游、人工智能等技術,使抽象的地名信息具象化,實現老地名場景的虛擬復原與演變模擬。 利用數字化方式復原老街巷區域最初的街景效果,包括道路、建筑、標志物、人物等三維場景影像,并虛擬出該區域仿真可互動的參觀環境,使觀眾參觀時有身臨其境的感覺,通過場景互動也能提高參觀者的觀看興趣。
(2)建立街港地名的數字化名片。整理具有歷史文化底蘊和典故來歷的老街、老巷,以該區域的道路指示牌或相關標志性建筑墻面、地面為載體,將街道地名文化信息以二維碼形式置入這些載體中,可以采用金屬銘牌地面嵌入等手法,結合AR 增強現實技術,生成該地段區域相關的數字影像等虛擬信息,并將這些信息虛擬仿真后,應用到地名的數字化名片中。 途經這一區域的游客可以通過手機掃碼互動的方式,獲取這一地段的文化歷史、地理地貌、地名由來等相關信息,以及該區域的模擬仿真虛擬影像。文字與圖像兩類信息可以互為補充,從而使游客能進一步加深對該區域地名文化流變的認識。
(1)利用數字平臺開展各類型地名文化保護的線上活動。通過數字媒體及時發布地名文化活動的相關活動信息,達到地名文化活動信息的快速傳播,并讓受眾在地名文化遺產的宣傳保護上產生積極影響。
讓社會性公益組織參與到地名文化的保護和宣傳中,發揮青年群體作用,大力提升地名文化的影響力。 政府或街道定期舉辦有關地名文化推廣的相關活動,讓大眾參與有關地名文化的調研、規劃,整理編排工作。 浙江的諸多老地名都來源于民謠或民間故事傳說,這些民謠和傳說包含了各行業及自然山、河和橋、村、街巷、宗教、人物、動物等。如寧波有與街巷相關的劉莊巷傳說,與渡口相關的桃花古渡傳說,與佛教相關的寶幢傳說,與人物相關的王應麟墓傳說等,這些傳說故事都需要整體編排和完善整合。
(2)依托數字化主流媒體打造地名文化主題建設。當今自媒體的高速發展,為大眾參與地名文化遺產的保護提供了廣闊的平臺和渠道。 利用微博、電視、廣播、自媒體、微信公眾號、抖音等形式來加大地名文化保護的宣傳力度。 通過這些多樣化的快捷宣傳手段,宣講與普及地名文化遺產保護的重要性,從而得到全社會的廣泛支持,更好地推動地名文化遺產的保護工作。
(3)多方位、綜合性利用各種數字媒介。 將與地名文化相關的電子閱讀物,覆蓋到各類移動端設備上,如公交地鐵廣告媒體、手機平板電腦、智能電視、智慧大屏、 寫字樓電梯廣告媒體、 公園社區與戶外LED 屏等媒介上,借助這些數字媒介大力宣傳地名文化保護推廣的相關信息,擴大地名文化宣傳的傳播范圍。
根據浙江不同區域的特點,結合有文化代表的地名,開發能體現該區域特色的電子書、電子圖冊、影像制品、地名知識App、主題地名IP 等地名文化衍生產品。利用數字化技術結合互聯網經濟,發展數字文創新文化業態。 打造出浙江“地名文化+旅游+城市價值”的地名文化產業新業態[10]。
浙江有豐富的地名文化遺產,如何結合當下的數字化信息技術,通過新的方法與手段對它們加以重新闡釋,賦予它們新的含義,使地名文化回歸現實生活。利用現代信息技術傳播、保護地名文化遺產的同時, 還要讓地名文化遺產在新環境中保持其原生特征,是論文探究的重點所在。
數字化的進步讓地名文化的傳承與保護,擁有了更多的可能性和不可替代性。 如何能有效地傳承和保護瀕臨消失的浙江地名文化,還需要大眾和全社會不斷努力探索和與創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