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建楠,劉晴
(河北民族師范學院 圖書館,河北承德 067000)
1911—1949年民國時期形成了我國的民國文獻,中西方出版、刊刻、抄寫、拍攝的紙質文獻,通常包含民國時期出版的圖書和報刊,民國時期抄寫或刊刻的古舊線裝書,民國時期的攝影作品和民間契約文書等。 民國時期產生的文獻數量眾多、內容豐富,具有較高的歷史價值、學術價值與重要的現實意義。
民國時期的造紙工藝比較落后,紙質的材質差,紙質的酸性強,存放周期短。這一時期手工造紙技術剛好是機械化造紙技術和印刷技術轉變的階段,初期形成的機械化造紙制漿工藝不完善,造紙時使用的材料比較雜亂,造成文獻材料比較混雜。同時這一時期書籍的裝訂工藝落后,書籍在翻閱過程中,很容易因為裝訂的不完善造成書籍的損壞。 我國的專家學者對民國時期的普通報紙和圖書進行了保存壽命的研究,研究發現普通報紙的保存壽命是50~100年之間,圖書的保存壽命是100~200年之間,同時也對現存的已保留的民國文獻進行了佐證,事實證明民國時期的紙張保存壽命最多200年左右。由此可見,當今對文獻的搶救是當務之急,如果不能及時搶救,這段歷史將面臨著空白的危險[1]。
為了保存和挽救1911—1949年期間形成的珍貴文獻,在2011年,“革命文獻和民國時期文獻保護計劃” 項目由國家圖書館協同國內文獻收藏單位共同開展。 該項目得到了國家中央有關歷史文物古跡保護部門的高度認可和大力支持。 同時項目提出之后,各地圖書館及相關專家學者積極響應與配合,民國時期革命文獻保護計劃各方面取得了顯著成效。民國文獻和革命文獻保護氛圍漸濃,文獻的收集整理,出版規模日漸顯現,文獻的保護工作機制慢慢搭建與完善,自發性保護工作平穩推動,傳統文化宣傳推廣和專業人才培養穩健開展。 2016年,國家頒布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三個五年規劃綱要》 正式將民國時期的文獻保護計劃列入其中。 第二年,關于挽救民國時期珍貴文獻,弘揚我國傳統文化,文獻保護再一次被寫入《國家“十三五”時期文化發展改革規劃綱要》與《文化部“十三五”時期文化發展改革規劃》。
承德地區有3 所圖書館藏有民國時期文獻,分別是承德市圖書館、河北民族師范學院圖書館、河北石油職業技術大學。
承德市圖書館是承德地區最早的國家性質的圖書館,前身是熱河學宮,由乾隆皇帝御批設立,距今已經有200 多年的歷史。 民國初年正式建立熱河圖書館。伴隨著熱河省建制的設立和撤銷,日寇入侵承德和承德解放,館藏圖書文獻幾經周折,僅有部分保存了下來。 其中,現有民國線裝書約347 種,3 226冊,按經史子集分類存放,出版機構集中在民國商務印書館、上海廣益書局、涵芬樓等。
河北石油職業技術大學起源于1903年建在天津的北洋工藝學堂,是我國開辦最早的高等工業職業院校。 1958年遷至河北省承德市,后更名為承德石油高等專科學校。2021年1月轉為河北石油職業技術大學,是一所具有百年辦學歷史的以工為主的公辦本科職業學校。 經歷了戰亂動亂,數次搬遷,館藏民國文獻已所剩不多,數量僅有1 600 余冊,還包括了一小部分出版于清末的圖書。 文獻類型以圖書為主,外文書籍占絕大多數,包括英文、日文、俄文,以及少量臺灣地區出版的中文圖書,收藏范圍涵蓋化工、機械儀表、電氣電子、信息技術、熱力能源、財會經營、汽車等專業及相關學科的書刊資料。
河北民族師范學院前身是始建于1907年經光緒皇帝御批設立的熱河速成法政學堂,隸屬學部。期間幾經更換名稱,2010年3月,經教育部批準升格更換名稱為河北民族師范學院。 學校辦學歷史已超過110年,是河北省唯一一所民族類本科高校。館藏民國文獻通過歷史遺存、單位歸并、調撥、征購、受贈等途徑,不斷積累擴充,形成了一定規模,但歷經動蕩,遺失損壞數量不少。 截至目前,其所存民國文獻數量在3 所圖書館中居于首位,超過10 000 余冊,以圖書、工具書為主,少量期刊為輔,中文為主,少量英文、俄文、日文書籍為輔。
3 所圖書館在保存民國文獻上,都做了不同程度的工作。 河北民族師范學院圖書館專門設立了民國文獻書庫,挑選出的民國圖書單獨存放在線裝書庫一側,并對所有圖書都進行了編目,匯文系統內可以隨查隨調。 河北石油職業技術大學未將民國圖書進行編目,只是將所有圖書全面臭氧殺菌,對部分書籍進行了修復,如書皮修補、做舊處理、紙張熨平、除霉、除塵等,所有民國圖書臨時存放在一間寬敞房間的書架上。 承德市圖書館的民國線裝書因歷史原因沒有進行特殊處理,和所有清代古籍一并存放在古籍書庫中,有手抄的圖書目錄可查。
總之,3 所圖書館因場地限制、 專業人員匱乏、資金短缺、 重視程度不夠等因素沒有將民國文獻按規定標準妥善保存,文獻的開發和利用也無從談起。
因此,該文提倡建設承德地區圖書館民國文獻數據庫。讀者通過網絡檢索便可瀏覽、下載數據庫中的相關數據,滿足其研究利用民國文獻資料的需求,避免重復翻閱、多次利用這類文獻,大大減少了對民國文獻的損害,有效解決了民國文獻保護和利用的矛盾。
3 所圖書館可以預先成立民國文獻數據庫建設工作小組,每一所圖書館派出代表,負責搜集整理本館民國文獻,列出書單。 3 所圖書館所有書單匯集后,進行篩選和分類,剔除重復文獻,有特色的可設立特色專題庫,將所有需要制作成電子書的民國文獻集中一處,用于后續掃描。
民國時期圖書文本為繁體字,豎排版,經常有破損現象,應以圖片形式存儲為宜。 由此,可將民國文獻進行縮微膠片轉換形成電子文檔或全文掃描,通過著錄得到每本書的題錄信息,入庫形成民國文獻數據庫。 使用專業系統(如清華同方TPI)的電子書制作工具制作成電子書,每條數據對應一本CAJ 格式電子書,并生成圖書名稱索引。掃描時要保持與原書的一致性和完整性。
民國時期對文獻字體使用規范化并未做要求,所以在這一時期,文獻字體產生了繁體字(異體字)和簡化漢字共存的現象。繁體字(異體字)比較多,多用在題名和著者姓名。 根據《普通圖書著錄規則》中“對著錄的文字必須規范化”的要求,文獻字體應以簡化漢字為主,因此,在對文獻內出現的繁體字(異體字)進行轉化時,要盡可能使用簡化漢字。
所有數據整理齊全后,可使用TPI 自帶的發布模板,設計動態網頁,實現數據庫的發布。 使讀者能夠根據自身的檢索需求,采取不同的檢索方式,即基本檢索和高級檢索。 數據庫應具有全文圖片瀏覽功能,方便讀者了解所需資源的詳細信息,全面揭示館藏民國文獻的原貌。
依據實地調查,3 所圖書館的民國文獻雖各有千秋,但也存在著相同版本和重復內容的現象,特別是線裝書。如果不加篩選統一進行文獻加工和掃描,難免會重復建設,浪費人力物力。 筆者認為,有必要成立一個數據庫建設相關工作小組,3 所圖書館各派出協調員,對本館館藏進行清點并上報,編制館藏民國文獻目錄,3 所目錄匯總后篩選去重。 這樣既可以避免重復建設,減少文獻調取次數,也有利于民國文獻資源的共享和利用[2]。
確保數據的安全是數據庫建設要考慮的首要問題。數據庫建設過程中存在著諸多不安全因素,如病毒攻擊、軟硬件故障等,往往會導致系統癱瘓乃至數據的丟失,使建庫工作前功盡棄。 如何做好數據備份,防止數據丟失是建設民國文獻數據庫必須要考慮的一個重要問題[3]。 除了定期將數據備份外,還要定期將數據刻錄成光盤,保存下來。 這樣,即使系統運行出現問題,仍有備用的數據可以使系統恢復正常,為數據庫建設的穩定展開及讀者檢索利用提供有力的保障。
建立監督檢查制度是保證數據庫高質量和高價值的重要前提。 質量檢查制度是核驗數據質量的重要手段之一,通過檢查制度可以發現目前存在的問題,同時也可以鞭策工作人員認真仔細地工作。數據庫的質量把控是很重要的環節,可以搭建數據質量多層級審核制度,不在任一關鍵點上留下質量的縫隙。對每一個關鍵點都要嚴謹的審核,每一步都有檢查上一步質量的責任。 為了保證更加可靠的數據庫質量,數據庫的主要核對校驗人員應該由具有較高敬業精神、熟悉掌握文獻標引、業務流程、文獻規則的業務骨干擔任,這樣能避免數據出現大的錯誤,讓數據在發布利用前進行全面的數據審核校驗,確保數據輸出高質量的完成[4]。
數據庫標準化建設旨在更加規范化、 標準化實現文獻信息資源共建共享和文獻信息查詢更方便快捷。 數據庫管理系統的標準化和數據庫數據文獻的標準化是數據庫建設標準化的兩個主要表現形式。針對民國文獻的特點,還可以制定相應的著錄細則,讓制作數據的過程有章可循。 對于制作數據可以采用的標準有《中文圖書著錄條例》,對于文獻的分類標準可采用《中國圖書館分類法》,主題詞表參考標準有《中國分類主題詞表》。 以上標準的實施可以更方便快捷的搭建數字資源標準化,讓資源共建共享有跡可循[5]。
民國文獻數據庫整理需要工作人員具有耐心、仔細的工作態度,掌握和運用相關的資源信息,搭建具有標準化、規章化、規范化的數據庫,深入挖掘民國文獻的資源優勢,組建具有自身特色的民國文獻。同時數據庫建設是一件專業化、細致的工作,所以相關建設人員需要具有較高的專業技能,并且對我國相關歷史文獻十分了解。 故儲備專業人才是民國文獻數據庫建設的基礎工作,培養專門人才是深層次開發民國文獻的重要手段[6]。
民國文獻具有思想文化價值和史料價值,是記錄特殊時期的文化載體。 對于民國文獻的研究不能停留在表面,應該深層次地開發和研究文獻數據庫,即一次開發多層次挖掘,強化民國文獻數據庫的應用價值,滿足社會人民群眾的文化需求,緩解文獻保存和利用之間的矛盾。
數字化是對民國文獻的再生性利用,能夠更加真實、清晰地反應民國時期的風土人文,改變以往的閱讀體驗,實現民國文獻的保護和利用相結合。數字化的應用,可以將紙質的文獻轉化為計算機識讀的電子文本數據,有利于民國文獻的永久性保存,實現隨時隨地可以分享交流,達到在線使用的效果,解決民國文獻以往的“藏”和“用”的矛盾。
承德地區圖書館民國文獻數據庫建設有利于提高館藏文獻的服務利用水平,可以讓讀者更便捷高效地查詢、閱讀所需要的民國文獻。這不僅提高了讀者的閱讀效率同時也大大提高了圖書的使用率。 數據的使用不同于傳統文獻的閱讀方式,可以更方便快捷、更準確地查閱,這些都有利于提高圖書館的服務水平。
承德地區民國文獻反映了民國時期承德在文化教育方面的時代特色,特別是民國時期的河北省是中國近代的重要前沿和先鋒,有許多的歷史文化和思想值得深入挖掘和研究。 建設承德地區圖書館館藏民國文獻數據庫將起到一個良好的示范作用,有助于帶動其他圖書館開展數字化、 數據庫的搭建工作,促進承德地區特色資源數字化和開發利用工作。
承德,作為清朝的第二個行政中心,在歷史長河中扮演過舉足輕重的角色。 民國時期和解放戰爭時期,也是新民主主義革命和抗日活動的重要活動場所。 3 所具有百年歷史的學校,伴隨著承德的變遷,用自己的館藏見證了這段歷史。 建設承德地區圖書館民國文獻數據庫,即對承德地區館藏民國文獻的全面整理,既有助于摸清家底,發現問題,又能夠通過民國文獻,進一步了解承德在民國時期文化教育領域的發展歷程。借助現代化科技手段,將有保護價值的民國文獻,呈現在讀者面前,實現了“藏”與“用”的雙贏,惠及讀者與社會。 同時,加強了館際交流與合作,搭建高質量服務平臺,為全國“民國時期文獻保護計劃”貢獻了承德的一份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