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東省廣州市執信中學 蔡嘉欣
一直以來,大部分學校和教師都秉持著“先成人,后成才”的教育理念,這種教育理念反映了我國教育工作者對德育教育的重視程度。教育改革綱要中要求在教學中要不斷滲透對學生思想品德的教育。而對于處在青春期階段的初中生來說,這個階段是需要正確的思想道德觀念來引領其不斷成長的。如何幫助初中學生形成正確的人生價值觀念,如何在音樂教學中滲透德育教育,也是音樂教師在教學工作中需要深入研究的問題。
對初中生實施美育教學的過程中,音樂教學是重要的手段之一。音樂教師在教學過程中,通過進行豐富多彩的教學方式和實踐活動,可以讓學生感受音樂優美的旋律,領悟音樂中的美,提升學生對欣賞音樂的情感體驗,讓每一位學生都能夠通過音樂去感受美好生活,從而產生去追求美好事物的想法。音樂最主要的特點是可以陶冶人的情操,通過欣賞音樂,學習音樂,理解音樂,學生會逐漸形成發現美、欣賞美、創造美的能力。對于心智發育尚未成熟的初中生來說,他們所處的年齡段的特點就是喜歡表現自己,展露自己的個性,音樂教學正好為他們提供了一個表現自己的機會,因此對于初中生而言,音樂教師要通過優美的音樂讓每一位學生都能夠受到情感上的熏陶和引領,讓音樂觸動心靈,去品味其中的美,以此幫助學生形成良好的審美能力和審美素養。
由于學生的心理年齡還不夠成熟,其對音樂教材中蘊含的德育關切并不十分理解,因此音樂教師在進行音樂教學工作的同時,還背負著另一項任務,那就是在音樂教學活動中,運用正確方法去引領學生思想的成長。要緊密結合教學內容進行教學,運用音樂學科的特點開展相關活動,抓住適合學生實際情況的教學切入點,通過結合教材中的德育教育素材,為學生進行及時的點撥指引,進行德育教育的滲透。
因此,音樂教師要利用音樂學科可以進行情感滲透的特點,加強對學生的思想道德教育,在教學過程中引導學生找到健康成長的方向,保持良好的心態,提升學生的道德修養,樹立積極向上的人生觀。
一方面,音樂課程作為一門人文學科,對音樂教師在音樂課堂當中開展德育教育有著重要的作用。在音樂課堂教學活動當中,音樂教師能夠有效地發揮音樂的娛樂功能與教化功能,潛移默化地將德育融入音樂教學活動當中。如八年級下冊第一單元“神州古韻”的內容就充滿了我們中國古老音樂文化底蘊,里面深厚的音樂文化氣息深深地吸引著我們。這一單元內容由音樂教師引導學生在了解音樂知識文化背景的同時聆聽音樂,不僅能夠培養學生的音樂情感,還能夠使學生在欣賞音樂的過程當中獲取音樂體驗,進而對音樂中所表達出的情感產生共鳴,從內而外散發著文化自信的意韻。因此學生在欣賞音樂、感受音樂、培養情感的過程當中,音樂能夠不斷陶冶學生情操并發揮其德育教育的功能,完成對德育教育的浸潤。
另一方面,音樂作為一種藝術,有著十分清晰的意義與濃厚的情感,音樂教師將音樂教學與德育教育相結合,通過組織學生聆聽、體驗音樂,或是帶領學生參加音樂藝術實踐活動,能夠使學生更加直觀地與音樂產生共鳴,并體驗其中的音樂情感與道德內涵。
促進學生身心健康發展是德育教育成果中重要的組成部分,根據實際的調查情況來看,音樂教師開展音樂教學活動,并將音樂教學與德育教育結合進行,對促進學生身心健康發展有著重要的作用。由此可見,音樂教學、德育教育、學生身心健康發展之間有著密不可分的聯系。
從學生方面來看,音樂是緩解學習壓力、調節情緒、調整狀態的重要渠道之一,且不同類別的音樂所起到的作用也存在著一定的差異,如學生在心情低落時,可以選擇一些節奏歡快、情緒激昂的音樂調整心情,或是在積累一定的學習壓力、失眠后,可以選擇一些節奏舒緩、輕松的音樂調整精神狀態,而不論是心情、情緒或是狀態,都與學生的身心健康有著密不可分的聯系。
將德育教育貫徹到底,課堂教學是主要的方式之一,對于每節課不同的教學內容,德育教育要根據內容實質進行引入和展開,通過良好的課堂氛圍和有效的教學手段,將教學目標轉變為學生的學習目標,并在此過程中將德育教育滲透于教學過程中的每一環,讓學生在課程中的每一分每一秒都可以感受到德育教育的氛圍和色彩。因此,需要教師對教學過程中每一環節的教學設計都進行深入的考究,通過優秀的教學設計,來引導學生進行學習,不斷向學生滲透德育教育,養成學生的德育意識。
例如,在學習《??!朋友》一課中,教師可以先讓學生進行一遍歌曲的聆聽,之后請學生說出這首音樂帶給自己什么樣的感受,學生會覺得曲子旋律很活潑,很輕快。教師此時再次讓學生進行聆聽,并簡單介紹歌曲背景為一首體現了游擊隊員視死如歸的樂觀主義精神的意大利民謠。接下來,教師可以為學生們播放引用《啊!朋友》為主題曲的電影《橋》的截選片段,通過觀看背負炸橋阻斷德軍進軍路線任務的游擊隊員,面對部署了一個團的兵力外加專門研究如何對付游擊隊的霍夫曼的敵軍配置,如何經過驚險曲折,慘烈斗爭,并且在橋梁設計工程師的舍命幫助下,炸掉了這座具有重大戰略意義的大橋的故事。讓學生結合音樂去感受并談一談看完影片之后對音樂所表達的情緒的理解。學生通過畫面與音樂結合,感受到音樂緊張的氣氛后,在高音區所體現出的優美寬廣,讓人感受到生活的美好和幸福,與戰爭橋段的場面和旋律產生了明顯的對比。而后教師可以通過讓學生聆聽緊張變換的音樂片段,結合影片,去體會戰爭的殘酷,去感受戰士為了遠大目標而自愿在負傷情況下與敵人同歸于盡的犧牲精神,去感受無數人為了革命勝利而奉獻出生命的悲壯情緒。通過對音樂和影片結合的賞析,讓學生去感受戰爭中用鮮血凝結而成的友誼是多么可歌可泣,讓人肅然起敬。
結合教材內容,采用不同的教學方法,將德育教育滲透于其中,讓學生感受到濃厚的德育氛圍,在課堂小結上將整節課的基調推向高潮,讓學生用心靈上感受課程中蘊含的靈魂和向上的力量。
音樂教材中收錄的音樂多種多樣,每一曲的旋律都不盡相同,它們或是雄壯悲鳴,或是詼諧有趣,或是抒情優美,或是傷心憤怒,音樂最能打動人心的地方也就在于此,音樂是可以蘊含情感基調并與人的心靈產生共鳴的。通過學習音樂,音樂中包含多種情感的多態美也會促進學生形成豐富的情感,能夠強烈感染學生,對學生的思想感情的指引是具有重要意義的。教師在音樂教學中,要積極發揮教材內容中的內在美,讓學生去多聽,多唱,多感受,用心體會、感受音樂之美。以音樂作品為對象,在其和聲、音色與節奏的交織下,讓學生形成完美的審美體驗,通過欣賞的教學方式,音樂旋律化為一種感受和體驗。
例如,在學習《?;丶铱纯础芬徽n時,教師先通過播放劉歡的《人生第一次》作為背景音樂,給進入課堂的學生創設一個情境氛圍,設定一個情感基調。等學生準備完畢后,教師帶領學生一起欣賞兩首以親情作為創作題材的音樂,讓本節課的主題氛圍更加濃厚,在學生集體欣賞完閻維文的《母親》和劉和剛的《父親》后,教師可以請學生討論一下,這其中的哪一句歌詞或者畫面打動了你的心靈,帶給你什么樣的感受。通過學生對父母的愛的討論,教師引出本節課要學習的歌曲《常回家看看》,并以歌曲與視頻相結合的方式帶領學生進行欣賞,與同學生們探討常回家看看的意義,讓學生感受父母對自己一直以來的呵護與支持。對欣賞歌曲后,教師可以提問學生這首音樂蘊含著什么樣的情感基調,并適當進行拓展內容,讓學生發言,講述父母給予自己哪些關愛有打動到自己,自己給父母的最實在的愛又是什么,在今后的生活中,該如何回報父母,用怎樣的方式去報答父母的養育之情。通過音樂的旋律和內在蘊含的情感,進行德育教育的滲透,讓學生明白該怎樣愛家、愛國,引導學生樹立積極的人生觀和價值觀。
音樂教學活動從不僅限于在課堂上欣賞音樂這一種形式,德育教育的滲透方式也有很多種形式。其在音樂教學過程中的滲透方式也可以多種多樣,音樂課外實踐活動,是除了課堂之外的進行德育教學的最佳方式。實踐活動的方式也很豐富,通過不同的實踐方式可以引導學生接受不同的德育教育,培養全方面的能力和品格。比如,組織合唱團,通過集體歌唱的形式去鍛煉學生們之間的合作能力,增強學生的集體歸屬感,用歌聲去表達情感;組織舞蹈隊,讓學生們有機會在音樂的包圍中,用身體去表達音樂所包含的情感,在鍛煉學生肢體協調能力的同時也塑造了學生的形體美;或者是學生在一起商議如何為晚會編排節目,如何提升節目效果。類似的實踐活動形式很多,而每一種都是能夠開展德育教育的載體。
例如,在學習《軍民大生產》勞動號子一課時,通過教師介紹,讓學生了解當年陜甘寧邊區軍民為響應黨中央號召而開展的大生產運動的時代背景,去感受軍民集體踴躍投入開荒生產的熱烈情景,同時也可以進行歌曲演唱和聆聽相結合的“編創活動”,去感受勞動號子的演唱特點,鍛煉學生具有彈性、節奏的演唱方式,去感悟勞動號子在特定歷史環境的背景下,對民族音樂發展產生的影響。培養學生的愛國主義精神,樹立“勞動最光榮”的理念,培養學生艱苦奮斗、自力更生的能力。同時,在學生掌握歌曲的演唱后,教師可以組織學生去當地敬老院開展“敬老送溫暖”的活動,為老一輩奮斗者演唱這曲《軍民大生產》勞動號子,讓學生有機會進行展示,也讓老一輩感受到來自新時代少年的關懷和呵護,同時也培養了學生尊敬長輩的良好習慣,弘揚了中華民族傳統美德,塑造了學生的內在美,以音樂實踐活動的方式貫徹了德育教育。
音樂教科書作為由多名音樂教育工作者共同編訂的重要教材,其中包含很多具有德育教育元素的歌曲,是音樂教師在開展音樂教學活動過程當中滲透德育教育的重要素材,因此音樂教師必須充分挖掘音樂教科書當中的德育教育元素,并以立德樹人為教育的根本任務,尊重學生課堂主體的地位,使學生自主地參與到德育教育的音樂教學活動里面,從而提高學生自身的綜合素養。
例如,音樂教師在開展有關《黃河大合唱》一課的教學活動時,首先帶領學生了解歌曲的背景,使學生充分了解中華民族的光榮歷史與歌曲背后所體現出的人們百折不撓的斗爭精神。當音樂教師組織學生進行合唱時,學生便會將故事背景、民族精神、音樂情感相結合,在腦海中構建出中華民族的偉大形象,并由內而外地產生民族自豪感與愛國精神。
興趣是學生學習的動力,只有學生對教師的教學內容感興趣,才會自主地參與到教學課堂活動中,因此音樂教師可以通過課內外音樂銜接的方式,并以學生的興趣為指導,選擇契合學生喜好的音樂展開欣賞課外音樂的銜接教學。
例如,音樂教師在開展《愛我中華》一課的教學活動時,可以根據學生的興趣選擇《讓世界充滿愛》作為課外銜接的音樂曲目,并運用多媒體技術播放音樂,學生在學習《愛我中華》并欣賞《讓世界充滿愛》后,音樂教師便可以組織學生闡述自身的觀點,如兩首歌曲中有哪方面相同的情感,以及兩首歌曲中有哪些不同的情感。在此過程當中,音樂教師不僅能夠通過課內外教學銜接拓展學生眼界,還能夠將音樂當中所體現出的情感內化為德育教育,使學生在欣賞音樂的過程當中完成情感的升華。
綜上所述,新時代的青少年要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培養優秀的人格品質,音樂教師要肩負起在音樂教學中向學生滲透德育教育的責任,以欣賞音樂為基本教學方式,營造充滿德育氛圍的課堂環節,去引導學生不斷地感受音樂中的美,以及音樂的內在情感。同時,積極創新教學方式,從多方面讓學生接受音樂的熏陶,接受良好的德育教育,逐步養成學生的優秀品質,為國家培養出更多的具有高尚情操和人格魅力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