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宜璟 周紅莉
在黨的百年征程中,我們通過不斷地嘗試找到了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正確道路,報紙在這段征程中發揮了重大作用。本研究從整體化考量出發,以《人民日報》 自1947年到2022年的新年獻詞為研究對象,探尋其提出了什么樣的主張以及如何實現這些主張,將我黨的辦報實踐作為我黨執政理念的發展軌跡并圍繞以上研究目的對此展開政治修辭分析。
修辭是通過創造話語來改變現實的一種方式,而這種話語產生的原因是特定情境的需要。[1]“修辭話語因修辭情景而產生”[2]。修辭情景是修辭話語產生的基礎, 表明政治行為主體進行修辭行為的根本動機, 通過政治行為主體對所面臨的客觀現實的再造和命名, 這種具象化的表達使得政治行為合法化過程變得易于接受和理解。換言之,修辭情境是對修辭行為所處背景的重現, 在這個基礎上可以更好地理解社會運動產生的原因。[3]自1947年至今,《人民日報》 新年獻詞的修辭行為經歷了不同歷史背景的邏輯演變, 報紙將修辭情境呈現放在了新年獻詞最重要的位置, 從早期的階級矛盾, 到現在的經濟需求, 這些都成為觸發各個時期不一樣修辭行為的邏輯起點。
在《人民日報》早期各種新年獻詞的論述中,階級矛盾是當時中國所面臨的最為嚴峻的形勢。在早期新年獻詞中,一般用“敵人”“侵略”“反動”“帝國主義” 等詞匯明確地告訴了讀者當時中國亟須解決的問題和修辭出現的背景。
隨著階級矛盾的不斷消除, 以及不斷發展變化的世界秩序,隨之而來需要對其所歸屬的話語體系、傳播策略進行相應調整。消除貧困與經濟發展需求成為新世紀的修辭邏輯起點。經濟上的貧窮落后成為人們面臨的最大敵人。我們所面臨的情境是如何從貧困中走出來,發展經濟,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一是經濟體制機制成為經濟發展的一大難題,亟須改革。在1997年的新年獻詞[4]里用“攻堅”將經濟體制改革隱喻為人民群眾戰斗的對象,“攻” 字呈現了這一任務的艱巨程度,需要團結一致。二是國際局勢, 新世紀的新年獻詞幾乎都將國際局勢列為經濟發展面臨問題的主要根源。利用持久戰、挑戰、磨難等詞語來表述激烈的國際競爭,如2009年受“國際金融危機快速蔓延、世界經濟增長明顯減速的影響,明顯增加了我國經濟運行的困難”[5],國際形勢在新世紀的新年獻詞中出現頻率非常之高,體現出我國經濟發展總方略的科學性和一致性。三是在中華民族復興道路上,承認了新時期較之舊時期的巨大進步性。如2014年新年獻詞中“經過幾代人浴血奮戰和艱苦打拼,今天的中國才重新回到一個較為有利的起點,贏得了相對有利的發展環境”。[6]此類展現新時期進步性的修辭情境描述非常多,此類情境旨在提升人民群眾面對新困境時的凝聚力, 告訴讀者只要團結一致, 面對中國最需要解決的問題就會成功。
報紙在報道過程中, 一直需要將解碼者放置在中心位置,也即讀者。解碼者的接受態度變化則伴隨著社會環境、制度環境等的改變而改變,因此,更改修辭情境是為更好地抵達解碼者, 希冀解碼者正向解碼。根據分析發現,自1949年以來,《人民日報》新年獻詞的核心主張經歷了從啟迪民智到改革發展,啟迪民智是《人民日報》早期辦報的重要主張。例如在新年獻詞中認為要從根本意識上引導人民群眾反對政治陰謀,還從理論、組織以及行動層面指導人民群眾。同時還注重報紙與人民群眾的共情互動。這種共情互動被稱為“我們”,“讓我們高舉愛國主義的旗幟,為鞏固和擴大我們的勝利而勇敢地奮斗吧! 我們的事業是先進的,正義的,是與全人類的利益相一致的”。[7]這段獻詞將“我們”指涉人民群眾以及全世界人民, 這樣的詞語建構牢固樹立了人民群眾在這場反帝反封建斗爭中的主人翁角色。
隨著我國市場經濟的不斷發展,民智啟發這一核心要義得以實現,如何凝聚民智,擺脫貧困,建設小康社會成為這一情境下的旨歸。此時的改革發展主要體現在民族復興、任務導向、黨帶民動這三個方面。“要實現四化、振興中華,唯有改革一途”“倒退回去,重新回到封閉僵化的舊軀殼中,只能使中華民族重歸貧弱,難以振興”。任務導向是對不同時期、階段的改革內容進行細分和拆解,著重回答“是什么” 問題, 在新年獻詞的題目表述中最為突出,“迎接一九五三年的偉大任務”“為全面地提早完成和超額完成五年計劃而奮斗”“讓今天的改革為明天鋪路”等。黨帶民動即是堅持黨的領導,人民群眾緊密配合,投入到改革和發展的具體實踐中去,回答“怎么做”問題。“我們搞改革,無論是搞經濟體制改革還是搞政治體制改革,都要在黨的領導下進行”。[8]“廣大群眾追隨黨、擁護黨、監督黨、鞭策黨,團結一心克時艱”。[9]
構建完修辭情境, 政治修辭對象的情緒已經被調動,政治主體在成功獲得其情感支持以后,還需要進一步對“自我”身份進行闡釋。新中國成立后的各項社會運動以及伴隨社會運動形成的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并非從報紙發起那一刻就深入民心, 獲得人民群眾的認可,而運動主張也不是憑空出現,恰恰是因為合理的修辭需求得以出現, 被賦予了功能性和目標化的需求。比如利用反問句、祈使句等方式達到說服目的,也就是在信息傳播過程中通過修辭的助力,產生更好的說服效果,以達到運動目標的有效實現。歸納起來,實則為以政治語言為載體,通過信息的交流和傳遞進行說服, 并提供政治主體身份的理論依據,從而證明政治主體統治的正當性,將自己的價值觀與理論規范轉換為社會共識, 使主客體雙方的矛盾和利益一致化,最終實現政治權利的合法化。
新中國成立初期,修辭風格較為激進,傳遞出人民是處于被壓迫的底層, 只有將啟發民智和改革的任務與每一個中國人相關聯, 才能真正實現 “站起來”的民族夙愿。
在新時期, 改革發展這一運動主張的核心要義需要落到了每個人身上,“剛剛過去的2014年,億萬中華兒女在經濟新常態下激揚中國夢, 寫下了濃墨重彩的嶄新答卷”。[10]將國家的改革發展隱喻為家庭關系中的“攜手共進”,人民群眾成為家庭的主要成員——兒女,國家發展實則為“家庭進步”,在這樣的情感邏輯下延伸出來的“共同富裕”具有了合法性,人民群眾真正具有了主人翁地位。同時,將“夢想”與“中國夢”相聯接,建構同質話語,在共同夢想的情境下,“國家好,民族好,大家才會好。……將這些美好的期待化為現實,離不開每一個人的辛勤付出”。[11]將國家發展的夢想具體到人民群眾的小康夢, 賦予教育、工作等具體情境中具體的“中國夢”實踐,從目標上給予了人民群眾主人翁地位。
通過分析發現, 運動的發起者盡可能將運動者的參與范疇擴大, 同時這種參與范疇遠遠超出運動發起者本身的階級立場。比如團結一切可以團結的力量,“中國人民、中國共產黨、中國一切民主黨派和人民團體”以及“全世界的和平力量”為了捍衛國家權益、維護世界和平所進行的各種運動,用“兒女”“工友”“農友”盡可能地將所有能夠囊括的力量納入陣營。同時,突出“共同體”。《人民日報》新年獻詞就“我們是誰”“我們的路線”“我們的思想”“我們的價值觀”“我們的任務”以及“我們與他者之間的不同”等基本問題的描述,構建了完整的身份邏輯,并將這種“自我”身份與公眾共享,建立看待不同問題的統一視角。接下來政治行為主體需要對其觀點的合理性進行深度闡釋和勸說, 只有獲得人民的認同和支持才能夠實現這項偉大事業的成功, 從而引起受眾的情感共鳴和支持。
另外, 在新年獻詞中還明確提出民眾參與運動的根本指向。比如黨的十八大以后,將“我們”“自己”與“中國夢”相關聯,建立起兩者之間的直接關系,如“13 億人擁抱屬于自己的‘中國夢’”“中國人用自己的汗水,澆筑起通往中國夢的路基”“但對于實現民族復興的中國夢想,我們從未像今天這樣充滿信心”。同時通過撫慰與刺激受眾情緒的途徑賦予這種政治聯結以激情,文本中排比、重復、強調等修辭手法的使用,激勵受眾置身于政治主體構建的修辭情境中,支持修辭主體的事業、實現其政治說服的目的。
從思想層面的“夢想”到實際行動上的“奮斗”,此時, 民族復興的傳播到了最重要的一步。具體來說,“夢想”是為改革發展的主張找到立足點。從新年獻詞的政治修辭話語描述中可以發現政治主體為夢想提供路徑,而真正擁有夢想、創造夢想、實現夢想的行動主體則是廣大人民群眾,每個人都在為夢想奮斗中實現自我。新年獻詞在對于“夢想”到“改革”的具體論述上,有以下幾個特點:一是明確“夢想”作為改革的精神導向。通過報刊文本對“夢想”的構建,勾勒出可供想象、有能力追求的目標,激勵民眾不斷地改造和超越現實。二是“夢想”為改革積蓄力量。“夢想”作為同一指向的目標凝聚了全國人民的最大共識,而這種共識為中國改革進程提供了動力。“夢想”被認為是“奮斗”的前提,而人民的“夢想”則涉及國家改革發展的各個層面。特別是習近平總書記所提到的“更好的教育、更穩定的工作、更滿意的收入、更可靠的社會保障這些平凡的夢想匯聚起來,便是個人的命運、社會的脈動、國家的方向”,更是對應以人民為中心的政治、經濟、文化、社會、生態文明五位一體建設。
“奮斗”即強調人民要立即行動起來,其主要指向“發展”的主張。在兩者的關系搭建上主要呈現以下特點:首先,強調上下一心的凝聚力,如“團結全國各族人民為偉大的社會主義事業而英勇奮斗”“全黨全軍全國各族人民的共同奮斗”。揭示在整個奮斗發展的征程中,黨和人民始終同呼吸共命運,為了實現共享的政治前景而凝聚在一起形成合力。其次,明確了奮斗的目標和精神。文本中 “頑強奮斗”“艱苦奮斗”“團結奮斗”“英勇奮斗”“努力奮斗” 等詞組的強調,確立了在整個發展進程中的精神指引。同時,對于奮斗目標的分級則給予了清晰的路線指引, 如大到百年奮斗目標,小到本年度本階段的發展目標。最后,奮斗是實現發展的最終方式。如提到實現民族復興的偉大目標時指出,“這不是一條平坦大道, 必須長期艱苦奮斗,需要全民族奮斗,共產黨員和領導干部要帶頭奮斗”,并且整個國家、民族的發展史也是奮斗史,既有“救亡圖存、振興中華的英勇奮斗”也有“改革和建設的艱苦奮斗”。而“新時代的新輝煌”也只有靠“奮斗”才能創造和實現。
本文從《人民日報》新年獻詞的語言修辭視角,試圖從兩個層面進行回應, 一是提出了什么樣的主張,二是如何實現這些主張。在《人民日報》的新年獻詞中,隨著不同的修辭情境,提出了不同的修辭主張。辦報早期在階級矛盾這一修辭情境下提出啟發民智的運動主張,在新時期經濟發展矛盾的修辭情境下提出改革發展的運動主張。與此同時,運動參與者認為各個時期運動主張的實現不僅依賴于媒體對修辭情境建構,更主要的是依靠人民群眾思想層面的“夢想”和實際行動的“奮斗”,前者是對于民族偉大復興的期待與展望,后者則落腳到當下具體的行動中去。
在運動修辭的視角下可以看到《人民日報》新年獻詞呈現以下特點:首先,從早期報紙的分析來看,編輯會花費大量筆墨來渲染情境, 包括對國內形勢和國際局勢的判斷。其次,能夠達到效能最大化。在這里,報紙利用了亞里士多德所提出的訴諸信譽,也就是讓受眾感知到傳播者是在為其著想。啟發民智和改革發展是人民群眾的自身需求,并非集體化、功利化。而為夢想奮斗并非為了他者,而是為了人民群眾自身。最后,無論是新中國成立初期還是新時期,《人民日報》始終以人民群眾為主體,維護群眾利益,人民當家作主,彰顯人民的報刊這一核心要義,也為新年獻詞的修辭邏輯找到了立足點,即“改革”與“發展”是屬于人民的集體訴求,“夢想”與“奮斗”不僅僅關乎國家,更關乎每一個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