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上杭縣才溪中學(364200)鐘 斌
科學精神是指人們在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的過程中表現出來的一種精神取向,即堅持馬克思主義的科學世界觀和方法論,能夠對個人成長、社會進步、國家發展和人類文明作出正確的價值判斷和價值選擇。教師可通過初中道德與法治教學達到培養學生科學精神的目的,并在此過程中塑造學生的內心世界,幫助他們樹立正確的價值觀,讓他們能夠理智地對待客觀世界,更好地學習和成長。
初中學生處于青春期,較容易受到外界環境的影響。而科學精神的培養則能夠幫助學生正確面對生活中的各種事件,防止學生出現各種問題,在指引學生掌握理論知識的同時,讓學生樹立正確的價值觀,形成求真務實的科學態度。
在初中道德與法治課堂中培養學生的科學精神,是課程的基本目標,能夠使學生更加符合社會發展的需求??茖W精神是學生在未來發展中必不可少的素養。因此初中道德與法治課堂應當積極培養學生的科學精神。
雖然科學精神對學生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但部分學生并沒有意識到這一點。通過調查發現,一些學生從未關注過與科學精神相關的內容,還有一些學生雖然關注過與科學精神相關的理論,但是對它的理解流于表面。在實際教學中,一些教師雖然會有意設計與科學精神相關的問題及活動,但是由于部分學生難以理解教師的目的,因此教學效果并不理想。
雖然說核心素養已被提出一段時間,也給教師提出了相應的要求,但是在實際教學中,部分教師的教學任務繁重,沒有時間和精力深入探究各種教學新理念,這就導致他們對科學精神的內涵理解不深,對其中包含的諸多概念的認識比較模糊。同時,受學生升學壓力的影響,一些教師過于重視學生對書本知識的掌握,而忽略學生的精神及品質建設。在這種情況下,學生科學精神的培養情況自然不會太理想。
初中道德與法治課堂是培養學生科學精神的重要陣地。學生科學精神的培養離不開道德與法治教師的指導和幫助。但是部分道德與法治教師采用的教學方法比較單一,且僅講授教材內容。事實上,僅靠教材內容而不依托新聞、電影等新穎材料,是難以培養學生的科學精神的,甚至還會降低學生的學習興趣,導致教學效果不理想。
教師在設計和組織課堂教學的時候要遵照課程標準,使課堂教學目標和課程標準要求相一致。學生科學精神的培養也是如此,須參考課程標準的相關要求。為了更好地培養學生的科學精神,教師首先要成為科學精神相關理論的學習者。此外,教師還要精準把握學生目前所處的人生階段,了解學生對客觀事物的認識程度。教師只有準確充分地掌握學生的實際情況,才能制訂出切實可行的教學計劃,再加以不斷的完善和優化,進而打造一節又一節充滿生機和活力的道德與法治課堂。初中學生正處在活潑好動的時期,對生活中的很多事物有自己的觀點和看法,對未知事物充滿了探究熱情,渾身上下都洋溢著青春和生命活力。與此同時,初中學生由于受到自身年齡、知識水平以及閱歷經驗等的限制,可能會對事物缺乏全方位的科學認知,也可能會在生活中產生迷茫和困惑。因此,教師要科學地指導學生。
以道德與法治七年級上冊中的“感受生命的意義”一課為例,初中學生在剛接觸“生命”這個宏大的話題時,或許會茫然,找不到著手點?,F實中,有些學生因為缺乏對生命的深刻理解而找不到人生的方向;有些學生因為不懂得生命的意義而在遇到挫折時漠視自己或他人的生命……因此,教師在講解“感受生命的意義”這節課時,要引導學生科學和正確地認識生命、尊重生命,珍惜自己和他人的生命,逐漸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不斷充實自己有限的生命。教師不斷培養學生科學精神的過程,也是學生不斷學習和反思自己言行的過程。
培養學生的科學精神,教師要依據課程標準優化教學設計。根據課程標準,“感受生命的意義”一課中,有兩處是需要教師著重給學生講解的。第一,讓學生認識到生命的獨特性,教導學生不僅要珍惜自己的生命,還要具備基本的自救自護意識和技能。教師要引領學生慢慢了解生命的意義。生命的意義并不在于成就一番轟轟烈烈、偉大的事業,而在于從生活中的點滴做起,愛護生命,活出自己的精彩。教師需要引導學生對生命現象進行科學思考,讓學生真正理解生命的價值和意義,帶著美好的憧憬編織自己未來的燦爛人生。第二,讓學生感受到個人生命成長與民族和國家命運之間的聯系,從而培養他們的政治認同和民族大義。這種將價值引導和學生生活實際相結合的方式,能有效培養學生的責任意識,幫助他們正確認識事物,進而促進他們思想和品德的健康發展。
初中道德與法治教材中的一些素材非常適用于學生的科學精神培養。教師應深入挖掘教材中的相關素材,并將其引入課堂,為教學服務。如引用教材中的經典故事及名言警句,或者將教材理論與生活實踐聯系起來,從而更好地培養學生的科學精神。
還是以“感受生命的意義”一課為例,教師通過多種途徑挖掘各種教學素材,以更好地培養學生的科學精神。除了引入學生生活中的素材,教師還適時引入霍金、史鐵生、張海迪等廣為人知的名人故事,讓學生學習他們對待生命的豁達態度以及對待生命挑戰的樂觀態度。
課堂教學開始前,教師播放視頻“輪椅上的霍金”:21 歲的霍金正值青春年華卻不幸患上肌肉萎縮性側索硬化癥,全身癱瘓,不能言語,只有三根手指可以活動,但是這并沒有妨礙他成為一名享譽世界的偉大物理學家。學生通過視頻能直觀地了解到霍金對待生命的態度。霍金頑強地同命運抗爭的精神,能引導學生深度思考“怎樣的生命才是有價值的”以及“人為什么要活著”。
接著教師借教材中“閱讀感悟”里的《雷鋒日記》,讓學生進一步探討生命的意義:究竟怎樣的人生才是值得的?我們要不要為了別人而活?在教師的指引下,學生探討、思考,最終認識到:生命的意義在于奉獻,人要勇于承擔責任;人活著既是為了自己,又是為了他人,最重要的是活出自己的精彩,而這樣的人生才有價值的、有意義的。
經過以上兩個教學環節,學生對生命的意義有了一定的認識。這時候教師順勢引導學生感悟“有意義的人生能為我們帶來源源不斷的前進動力”:首先,有意義的生命能給我們帶來啟發,讓我們不斷思考和感悟人生;其次,有意義的生命能夠給我們帶來力量,給予我們直面生活中一切困難的勇氣,讓我們更具韌性;最后,有意義的生命能夠給我們帶來活力,讓我們不斷追問自己“怎樣才能讓有限的生命更加有意義?”,在這樣的追問和深思中,我們的思想、能力以及價值觀將得到升華。
教師在教學“感受生命的意義”這節課時,要一步步引導學生正確認識生命的意義,讓學生學會對生命作出正確的價值判斷和價值選擇,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有效培養學生的科學精神。
教學目標可以讓教師的教學有依據、學生的學習有方向,它對調控教學活動、引領學生學習有重要作用。教師可以通過不斷優化教學目標,更好地引導學生學習。
例如,在教學“感受生命的意義”這節課時,教師可以將教學目標分為三個層面:第一層面是讓學生掌握基礎知識(知識目標),使學生能夠懂得怎樣的人生是有意義的,人生是掌握在自己手中的,有意義的生命需要自己努力去創造;第二層面是讓學生提高自身能力(能力目標),能夠分辨怎樣的人生是有意義的,并且能夠發現自己生命的意義;第三層面是升華學生的情感(情感、態度和價值觀目標),讓學生在明確了生命的意義之后,積極培養自己熱愛生命的情感,以樂觀的心態面對生命中的挑戰,用自己的實際行動詮釋生命的價值。這三個層面的教學目標既是獨立的又存在著內在關聯。知識目標要求學生理解生命的意義,并能自發主動地去創造自己有意義的人生,這與課標提出的“促進青少年身心健康發展”的要求相符。能力目標要求學生學會勇敢面對復雜的社會生活,能明辨是非,樹立正確的價值觀,并用其來指引自己未來的發展道路。情感、態度和價值觀目標要求學生從內心深處感受生命的美好和可貴,進而形成自尊自愛、樂觀豁達和堅強的人生態度,激勵學生活出自己生命的精彩,創造自己的人生價值。
教師通過“感受生命的意義”這節課的教學,向學生傳遞了正面的價值觀,教導學生要積極樂觀向上。教師作為教學活動的主導者,要引導學生展開有關“生命的價值和意義”的思考,并對具體的生命現象作出正確的價值判斷和價值選擇,讓學生成為科學精神的崇尚者和弘揚者。
隨著教育理念的不斷更新,傳統的教學方式已無法滿足當今教學的需求,在一定程度上阻礙了學生科學精神的培養。教師應轉變傳統教學方式,積極將各種新型教學方式運用到初中道德與法治課堂中,更好地培養學生的科學精神。
情境教學在初中道德與法治課堂上受到了學生的喜愛。情境教學是一種有效的教學方法,將其應用到初中道德與法治課堂中有利于培養學生的科學精神。在實際教學中,教師應當在課堂中引入符合學生思維及認知水平的案例,創設有效的教學情境,改變教學模式。如在“男生女生”的教學中,教師可以引用“異性差異”的相關案例,為學生展示男女生在生活中的異同,讓學生在討論中培養自身的理性思維。在“友誼與成長同行”的教學中,教師可以引入學生生活中常見的事例,創設一對好朋友從相識,到無話不談,再到相見不語、徹底決裂的情境,讓學生根據自己的認知,談談生活中該如何維持友誼,以使學生在生活情境中探究友誼的真諦。
培養學生的科學精神不僅是為了提高學生的成績,而且是為了讓學生在步入社會后,能夠不斷地提升自己的綜合能力,為社會奉獻自己的力量。因此除了課堂,社會實踐作為一種新型的教學方式,也是培養學生科學精神的重要途徑,教師可指導學生在社會實踐中提高科學精神。教師應開展有利于學生科學精神培養的活動,并努力取得各級教育部門的支持,從而為學生的實踐活動保駕護航。如組織學生在每年九月的開學季開展為期五天的實踐活動,由班主任領隊,學校相關部門為學生提供相關保障,讓學生感受真實的社會生活,促使學生形成正確的價值觀,培養科學精神。
綜上所述,在道德與法治教學過程中,教師要遵照課程標準,深度挖掘教學素材,優化教學目標,更新教學方式,積極培養學生的科學精神,以使學生學會正確地認識和辯證地分析客觀事物,樹立正確的價值觀,培養科學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