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 成
貴州師范大學體育學院,貴州 貴陽 550001
“雙減”政策的目的主要是促進義務教育優質,為了學生的全面發展,減輕學生各學科的課外輔導學習壓力,有更多時間參與體育鍛煉。自從“雙減”政策提出以來,體育在學校教育中的地位也逐漸被重視起來。武術在中國歷史上存在悠久,武術擁有完整的訓練體系,是一項傳統體育運動項目,武術的教育價值和特點在學校教育中發揮著獨特的作用,注定使其成為學校體育的重要組成部分。[1]在新中國成立之初,學校體育中武術的身影就開始出現,武術成為學校體育的重要組成部分之一。[2]武術是中華民族幾千年傳承下來的優秀傳統文化之一,傳統武術教育及其推崇尚武崇德和識禮明德的核心文化思想是習武之人所追求的武德精神。學校體育教育將武德引入體育課堂中,有助于學生的德育教育,學生們作為社會主義新時代的接班人,理應主動傳承和弘揚中華優秀武術文化。
文化是一個國家和民族的靈魂,是一種隱形的精神力量,是國家的興衰,民族強大的基礎。武術起源于中華民族,并扎根于中華傳統文化,是中華民族數千年遺傳下來的優秀傳統文化,中華文化自信具體指的是“一個中華民族對其文化清醒的自覺性、堅定的認同感和傳承創新能力”。[3]只有文化自信了,民族才能自強。有研究表明,武術文化能發揮出強大的核心競爭力和影響力,武術文化自信對中小學生人生觀和價值觀以及世界觀的培養均頗為重要。文化自信不僅僅是單純的一句口號和空話,需要落實于教育實際行動過程中,培養學生的文化自信需要真真切切落實到學校體育體系中,落實到武術等課程設置中,落實到武術等課堂實踐中。[4]
意志品質主要分為自覺、果斷、自治、堅韌四個方面,競技運動中意志品質體現在參賽運動員堅韌不拔、頑強拼搏、吃苦耐勞、不畏強手、永不言敗等精神力量,對培養學生的意志品質極其重要。學校應該把武術引入校園運動中,在運動課程中,體育教師更應該把培養學生意志品質視為第一教育目標。研究表明,習武之人非常講究“冬練三九,夏練三伏”,練習過程是對習武者吃苦耐勞、堅持不懈等意志品質精神的培養,體育教師在教授學生知識的同時也應以習武之人的要求來培養學生,不斷磨練學生心性,在學生能承受的負荷范圍內,采用大負荷的武術運動訓練方式磨練學生,讓學生的武技和身體不斷得到錘煉,在武術技能水平得到提高的同時,堅韌不拔、頑強拼搏、吃苦耐勞、不畏強手、永不言敗等意志品質精神也得到相應培養和完善。[5]
在學生碰到困難、波折,遭遇打擊時,堅持不懈、頑強拼搏、永不言棄的意志品質能夠讓學生勇敢面對困難、挫折和打擊,才能擁有一顆堅強的內心打敗一切艱難險阻,才能重獲生機,而強大的意志力,是克服困難走向成功的關鍵。
中國傳統武術運動,在中華民族數千年的不斷傳承和弘揚中形成了中華民族最偉大的文化遺產,不斷形成了多種功法、套路、對抗演練等練習方式,研究表明,武術運動注重練習中的虛實和動靜變化,“調身、調息、調心”是武術運動核心,功能決定價值,經常練習武術者的呼吸、體液調節、血液循環、神經調節等系統均能得到很好的改善和調節,學生經常練習武術,對其骨骼、肌肉等的生長發育起到良好的刺激作用,對提高學生體力,增強學生體質、抵抗力以及免疫力等頗為重要。[6]武術在學校體育中的立足點是以武育人,核心任務主要是增強學生體質,維系學生身體健康,學校武術教育應該融入學校教育。有研究人員指出,中小學階段的學生正處于身體生長發育的最佳時期,而我國傳統武術有助于學生的健康成長,所以長期學練傳統武術運動,對其速度、力量、柔韌性、靈敏度等身體素質的發展和改善,對提高心肺功能和神經系統的增強都頗為重要。[7]
中華武術的核心價值之一是培養愛國主義精神。在北京大學師生座談會上,習近平主席強調:“人才的培養一定是育人和育才相統一的過程,而育人是本;人無德不立,育人的根本在于立德”。[8]把武術項目引入學校體育,讓學生從小接觸武術,培養其興趣愛好,對其武術專業技能的學習頗為重要。后備人才的培育是武術史學科發展的動力, 是武術研究的關鍵。武術后備人才的培育對中國武術事業的發展和傳播發揮重要作用,對健康中國、體育強國和教育強國的建設來說也均頗為重要。[9]培養武術專業后備人才的核心在于對其武術專業技能技術的教育,提升武術專業理論和專業技術,從本源上突破專項技能對專業教育的約束,釋放其制度能量。[10]培養學生成為武術后備人才,學生武術學習的關鍵是興趣,正所謂興趣是最好的老師,體育老師在教授學生理論知識和技能時,深抓學生的興趣愛好,積極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讓學生喜歡武術,喜歡武術課,同時也喜歡武術練習,這樣自然會積極認真學習武術理論知識和武術技能,同樣也會主動刻苦練習,培養學生向武術后備人才靠近的目標將會指日可待。
在2019年4月30日的五四運動100周年大會上,習近平主席指出:“新時代中國青年要聽黨話、跟黨走、胸懷憂國憂民之心、愛國愛民之情,不斷奉獻祖國、奉獻人民,以一生的真情投入、一輩子的頑強奮斗來體現愛國主義情懷,讓愛國主義的偉大旗幟始終在心中高高飄揚”。2020年,在黨的第十六次全國人民代表大會上提出了“堅持弘揚和培育民族精神”,這是愛國主義精神的重要體現,愛國主義始終是一種精神力量,是中華民族與國家之間最深厚的歷史思考和民族情感,是一種精神動力,激勵著我國民眾和全中華民族的獨立自強,激勵著全國人民團結一心,激勵國人與時俱進的一種中華民族精神。學校體育融入愛國主義精神培養頗為重要,學校通過武術課程教學,可以間接厚植學生的愛國主義文化人文情感,從而培育愛國奉獻精神。[11]武術作為中華民族幾千年的優秀傳統文化項目,培養民族精神,凝聚中華民族精氣神更是其特殊育人任務之一。[12]愛國主義在學校武術中有著重要地位,是中華民族的精神脊梁,武術在學校體育中也極其重要,是踐行愛國主義的載體。[13]
武術課程的開展僅僅流傳于形式而已,重視學生武術技能的培養,忽視學生深層次的武術文化、思想等方面的傳授。在許多學校的體育課程中,有些武術套路動作難度較大較復雜,動作簡化得不到位,教師只注重教授表面套路,武術課堂沒有趣味性,教師的授課內容沒有吸引力和帶動力,致使學生缺乏學習興趣,覺得動作難學也難練,有的教師不太重視武術的教學設計,使學生們普遍認為武術課并不重要。
開足、開齊體育課是國家政策所要求的,許多學校仍存在體育課開不足和開不齊的現象,武術在學校體育課程中開設得就更少了,有的學校甚至沒有開設武術課,武術課時量過少不利于學生武術學習,難以形成系統化的理論知識和技能,教師教學也僅僅展現于簡單的動作路線上,缺少足夠的時間從武術的深層次內涵來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學校教育應緊跟“雙減”政策,落實“雙減”政策,增加學生的課余時間,培養學生的體育運動興趣,讓學生積極“動起來”,主動參與到體育鍛煉中去,教師在給學生授課時,不應只教授學生武術的基本技術動作,這樣會導致學生只知動作和名稱,不知其中的文化淵源和意義。[14]學校體育課程要落實“雙減”政策,增加武術課程的開設,改變以往陳舊的教學內容和方法,提高武術教學質量,激發武術學校的辦學特色,構建武術特色校園。[15]
有研究表明,許多學校的中小學武術體育課開展受限,師資、場地、教材等條件不足,教師是課堂的主心骨,起著重要的主導作用,是學生學好知識的領路人,教師的教學能力、專業技能以及言行舉止對學生的學習和成長成才至關重要,但許多學校武術師資力量存在不足,中小學教師中武術運動專項技能的不精;很多農村偏遠地區,不僅缺乏優秀武術教師,校園的基礎設施,如武術館等場地都是沒有的,這些基礎條件限制了武術體育課程的開展。[16]
近年來,有部分學生不愛運動,缺乏體育鍛煉,身體素質越來越差,小胖墩、近視眼也不斷增多。“少年強,則國強”,“少年強”的根本就是學生身體強健,身體素質好,綜合素質以及多方面能力突出,“雙減”政策出臺的目的主要是減輕學生的課外學習負擔,讓學生甩脫各種各樣的課外輔導機構,從而有更多的時間和精力去參與體育運動、學習綜合素質和各方面的能力。[17]武術是中華民族的文化瑰寶,對培養學生民族精神、集體主義精神、增強民族凝聚力,甚至是強身健體都是及其重要的,因此,將武術引入學校體育是十分必要的。中小學應高效“雙減”政策下的各項任務,為中小學生留出更多寬余的時間和精力,從而更好地參與體育鍛煉和學習綜合素質以及更多方面的能力。
緊跟“雙減”政策,武術教育理應在各級學校中得到普及,著重從實現中華武術的社會價值,如何弘揚和傳播中華武術文化,更好地服務于國家民族發展以及中小學生的健康成長。武術在學校體育中的落實和普及是一個多方聯動的系統工程,需要國家、職能部門、學校領導人、教師以及學生均配合到位,國家制定相關政策,鼓勵省會城市優秀武術專業教師前往武術專業教師缺乏的地方任職,給予相應的報酬和獎勵;職能部門做出宏觀規劃;學校領導人積極落實并執行相關政策,學校中應該把原本封閉式性運動的武術轉變成開放式的武術運動,在學校中形成濃厚的武術文化氛圍為基礎,把以武育人作為立足點,推動學生健康成長、增強學生體質為第一要義,凝聚學生精氣神的特殊育人任務;體育教師要有具體的目標定位,教授學生時要讓學生有明確的目的性,激發學生喜歡武術和上武術課的熱情,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讓學生們真真切切地愛上武術。[12]
武術教材內容陳舊,教學內容單調,武術技術動作復雜,學生缺乏創新能力已經是老生長談的大問題了,而武術的發展也一定需要改革,因為傳統的武術教學以簡單的武術套路為主,教學模式比較簡單,學生學起來感覺枯燥、沉悶、乏味、不易學會且易于遺忘,嚴重磨滅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傳統的教學模式主體是教師而不是學生,不利于武術的改革和發展,也不利于學生的發展。對原來的教學模式適當創新,重新認識武術課在學校體育中對立德樹人的重要意義,改革武術教學模式要突出以學生發展為本的理念,把學生始終放在課程的主體地位,改變學生們喜歡武術但不喜歡武術課的狀態。
許多研究表明,有很多學校缺乏專業武術教師,特別是農村偏遠地區,專業的師資力量薄弱,部分體育教師不懂武術或者了解的較少,導致武術在學校體育課中開展困難。武術教師在學校體育中占據重要地位,是武術進體育課程的組織者和實施者,也是學生學習的引導者,體育教師在入職前和入職后參與武術教育培訓,對其武術專業理論和技能的提高有著及其重要的作用,從而對其邁向優質教師來說都十分重要。在2018年教育部發文實施卓越教師培養計劃2.0中,捐出新時期優秀教師的標準為:具備扎實的基礎知識和專業技能,要有濃厚的教育情感,教學要能不斷創新,更要懂得運用綜合教育的方法,并具備終身學習和發展能力的優秀專業化創新型中小學教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