邢麗穎 張 峰
山東師范大學體育學院,山東 濟南 250300
歷年來武術作為中華民族優秀的傳統文化載體備受關注,武術教育在實施時不應僅僅是將競技武術融入教育系統中,用以解決學訓矛盾,還需要將武術后備人才培養貫徹到學校體育課程實施中,將學校后備人才儲備作為發展學校武術教育的基本手段,在滿足學生個體發展需求的同時提升學生體質健康水平,以達到促進武術教育在學校中的普及與發展。
在我國集合全國力量大力發展競技體育的舉國體制影響下,金牌導向[1]仍然霸占著競技體育的價值取向,這不僅導致運動員退役安置局限的問題,阻礙了競技體育后備人才的培養和選拔,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我國體育事業的蓬勃發展。近期學校教練員角色的出現為許多退役運動員的后期的安置提供了保障,退役運動員有機會加入高校或中小學任教,提高了局部地區開展特色體育活動積極性,促進了局部地區對相關知識、技能的掌握程度,有助于開展特色體育活動,推動體育事業的發展,引導全民體育發展。以威海南海新區第二實驗小學為例,前中國女子乒乓球運動員,世界冠軍王楠來到學校,將“冠軍課堂”帶給同學們,向同學們傳授乒乓球握拍姿勢、擊球動作、步伐移動等具體的技術動作。除此之外,王楠將優秀的教練員帶進學校,為學校體育教師進行系統的乒乓球培訓,將更多專業的知識技能帶進學校,為在學校營造國球文化氛圍,培養乒乓球人才,形成特色校本課程打下了良好的基礎。武術課程實施同樣可以采取借助優秀退役運動員之力,將更加競技化、專業化的技術帶進學校。
體育教育是以增強學生身體素質,增進學生身心健康,促進學生的團結協作與競爭意識為培養目標,而不只是為了奪冠。體育的天性是“玩”,武術教育滿足了人對“玩”這一天性的釋放,是符合人們體育需求的一條健康之路。滿足人們的運動需求成為體育在我國新時代發展所面臨的新挑戰,體育要滿足人們對教育、對健康、對娛樂、對休閑競賽的需求,要符合新時期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發展方向,要接受全民族的檢驗。
近年來,受到其他潮流文化的影響,我國“偽娘”文化盛行,男性青少年不僅處于青春叛逆期,也處于對是非黑白探索的關鍵時期,逐漸女性化的男性青年問題日益突出。當代學校學生身心健康發展也呈現出新的特點:“生理發育提前;體質呈持續下降的趨勢;生活習慣有待改善。”[2]不可否認其他潮流文化的沖擊占據很重要一部分原因,但歸根結底還是由教育所造成的,其中最主要的還是體育教育的缺位。2021年1月28日,教育部對《關于防止男性青少年女性化的提案》提到要“更多注重學生陽剛之氣培養”。傳統武術教育能夠在義務教育階段的學生成長發育的關鍵時期培養學生的抗挫折能力、競賽意識、培養學生的“陽剛之氣”,這里的陽剛之氣指的是學生的勇氣、魄力、灑脫、擔當等,有助于學生的人格的完善發展。青少年時期是學生自我意識不斷完善發展的階段,體育教師可以采取有效的認知——行為干預,培養學生的陽剛之氣,通過挫折教育培養學生的責任意識和魄力。
從奴隸社會到社會主義社會歷經上下五千年,我國武術不僅承載著中華民族優秀的傳統文化,也形成了完備的技理體系,武術作為一種弘揚民族精神的文化資源,作為一種思想道德建設的教育資源和手段[3]理應大力弘揚學校武術教育。在中國邁進現代化的過程中,文化輸出是具有指導性意義的選擇,2022年北京冬奧會就是最有力的證明,各國優秀運動員感受了華夏泱泱大國深厚的文化積淀和旺盛的生命力。當然,文化輸出首要的是文化自信,而文化自信源于每一代人的薪火相傳,它是青年一代舉起民族復興大旗,繼承、弘揚中華民族偉大精神,提升國民的愛國之心的必由之路。武術歷經中華五千年,武術教育不僅讓受教育者明理守禮,也讓受教育者自尊自立自強,這既是武術教育的目的,是武術文化傳承的必須,也是中華民族文化傳承的必須,是文化輸出的必由之路。
體教融合背景下武術的教育價值,主要體現在內容的豐富性和文化的民族性上。[4]武術教育價值主要體現在以儒家思想“禮、義、仁、智、信”為主的武德教育;以“位卑未敢忘憂國”的愛國思想為核心的愛國主義教育;以“冬練三九,夏練三伏”的吃苦耐勞精神為主的意志品質的教育;以強調“手眼身法步”的協調與形神兼備為習練要求的健身教育;以“內外兼修、形神合一、動靜結合”為主要韻律的審美教育;以“以武會友、技藝比拼”為主要交流形式的社交教育。到目前為止,武術一直是學校體育教育的一項重要內容,在文化傳承、強身健體、品德培養等方面均發揮著重要的“鑄魂育人”作用。[5]2021年底,郭玉成等人發起《中國武術教育倡議》提出“發揮德智體美勞全面培養教育體系的支撐價值”,武術教育要樹立“立德、增智、強體、育美、尚勞”新目標。
武術的健身價值是其最基礎、最重要的一種價值,武術與其他運動項目一樣具有促進人體新陳代謝,改善運動系統、神經系統、心肺功能的作用。但又區別于一般的體育運動項目,傳統武術具有內外合一、形神兼備,注重武德強調內在品質的特點。傳統武術的外家拳法套路通常是以技擊為本質特征,以達到克敵制勝、強身健體為目標;而內家拳法主要以“天人合一”為指導思想,注重意氣神的修習,強調形神兼備,以達到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目標;健身氣功則是通過調息靜氣,運氣在周身游走,以疏通經絡;總體而言,武術運動是一項講究調息修養、以氣導念的活動,注重心、意、氣的結合,對調內臟器官的生理平衡,提高身體素質,增進健康,增強心理素質的一項優秀運動。
2017年,王登峰在學校體育工作會上提出:“讓中華武術成為中華民族傳播中華文化的重要載體”。想要實現傳統武術在新時代的傳承與發展,第一要務是社會環境的變遷與人的思想觀念的轉變進行融攝,革新以血脈、門派為主的傳統武術傳承方式,歸納為學校武術教育,將學校武術教育放在與血脈、門派武術傳承體系的同等位置,“兩條腿”前進以實現傳統武術傳承發展的目標。義務教育階段的學生成為接受武術教育熏陶的主力軍,將武術由血脈、門派傳承與班級授課之相結合,促進武術在義務教育階段的普及,也奠定了義務教育階段學生對武術的興趣基礎。
學校是武術發展的一個重要樞紐站,學校武術教育是符合當今社會發展的需要,也是推動我國社會和諧發展的合力。目前,義務教育階段校園武術在體育教學過程中出現了更加注重觀賞性訓練,忽視了對競技理念與其所蘊含的武德思想與傳統文化價值的教育,忽視了學生的運動興趣,缺乏專業的教師團隊,沒有形成健全的武術賽事管理機制,也缺乏對義務教育階段武術教育的社會影響力的重視等問題阻礙了傳統武術在義務教育階段的學校開展。
學校體育的內涵包含三個字,第一個字 是“教”,第二個字是“練”,第三個字是“賽”。[6]首先要普及義務教育階段學校武術課程,教會學生基本的武術技能和基礎知識,發揚武術課程立德樹人、求真務實、精益求精、堅持不懈、誠信守約等精神為教學目標;以勤練套路、突出技擊、崇尚武德、全面育人作為武術課程的教學內容;根據“一校一拳”的新觀念,以地域特色為基礎,補充完善武術課程教學體系;這是學校武術發展的新起點。[7]結合課程思政的相關內容,注重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原則,加強課程思政教學相關的交流與互動,引導并要求武術教師、思政教師的通力合作,從而更好地將德育教育融入到體育教學中。
《中小學開展弘揚和培育民族精神教育實施綱要》中指出:“在體育課中要適量增加中國武術等內容”,強化武術課程教學地位,發展拓展型、研究型武術課,將武術課放在舉足輕重的位置。想要打開局面,必須進行制度融合,建立競技武術賽事體系,完善義務教育階段學生武術賽事體系,鼓勵社區等組織參與,構建多元的義務教育階段的體育治理體系,加強傳統武術特色學校的建設,積極開展武術競賽,把握好“以體育人”的全面性、系統性、準確性,以實現“體教融合”的目標。
毛澤東也曾在《體育之研究》一文中闡釋到:“凡靜者不能自動,……而于運動尤然。”。這句話說的是,靜止之物不能自己動,想它動就一定存在某種動力,這種動力一定是興趣。科學來源于個體本身的興趣,運動更是,興趣是最大的推力。映射到學校體育教育中,很自然地理解為體育人是把運動項目當作樂趣、興趣的人。但興趣與快樂是有所區別的,[8]興趣是在運動過程中產生的,而快樂貫穿運動,不僅包含運動過程,它也是運動的結果。所以,義務教育階段學校武術教育最根本的目的和最終的目標都是培養學生對武術運動的興趣。傳統武術想要成功入駐學校體育教育中,必須以興趣為導向,激發學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以強身健體、教化育人、培養終身體育意識為最高追求。給孩子一個快樂、健康、充滿樂趣的武術課堂,實現義務教育階段學生的全面發展。
學校武術教育目標應將短期目標與長期目標相結合,重視短期目標培養學生武術運動興趣,也要著眼于長期目標,培養學生終身體育意識,讓學生即便是退出學校教育的舞臺,仍能夠將武術作為強身健體的運動項目,仍能夠從武術運動中體驗到樂趣。可以利用多媒體技術,架構學校、社區、家庭相結合的網絡體系,創設健康第一平臺,構建學校自評、社會監督、政府督導的監控體系,形成以班級制為主,師徒制為輔的武術傳承制度,在社會上同樣可以與學校聯合承辦相關知識競賽、技能大比拼等,加速推進民間武術與學校武術的聯動。
特色校園體育課程品牌不僅是對學校體育文化的縮影,也是學校的特色教育,體現學校體育文化個性與獨特性,是學校體育文化乃至是學校文化最具核心競爭力的部分。首先,學校要以地域的傳統文化為基礎,立足于學校校風、校訓和人文素養、綜合環境條件構建特色鮮明的武術品牌,設立特色武術校本課程為武術教育注入新鮮血液。其次,校園體育品牌在創建過程中要有規范性和標準性。必須以學生為主體,以教師為主導,貫徹武術教育的育人目標;要將特色體育課程品牌作為文化符號進行傳播與發展,發揚武術課程的尚武、尚德的價值追求;要尊重學生個性,求同存異,全面發展,既要關注學生技能的差異性,也要關注學生的興趣差異;要立足校園武術特色課程發展的基礎,不斷培養創新思維,創新培養方案,增強學生創新能力。在校園體育品牌的建設過程中將學校運動會、武術知識競賽、大課間操、特色社團、展示匯報等系列活動作為建設校園體育品牌的有效途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