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東省青島西海岸新區易通路小學 畢曉偉
“1”類學生指的是身體素質好,心理健康的學生。“X”類學生指的是身體素質差,身體肥胖、弱小,心理存在問題的學生。由于運動天賦、家庭、心理、校園等影響因素的不同,小學生的體育能力、心理素質承受能力也會存在差別。“X”類學生的形成受各種因素的影響,要想改善“X”類學生的狀況,必須針對各種影響因素采取一系列措施。因此,本文對小學階段形成“X”類學生的相關影響因素展開分析。
小學體育課堂優生要求不僅身體素質好,擁有健康的體魄,同時也嚴格按照體育教師的教學認真學習,并起到示范作用。因此,小學體育課堂優生的特點包括健康的體魄、頑強的意志和良好的自律性、開朗的性格,以及較強的體育學習能力等。小學體育課堂優生在體育課堂教學中最大的作用就是起到良好的示范作用,輔助體育教師完成課堂教學。在傳統的體育教學過程中往往都是老師一個人示范和指導所有的學生,這樣做不僅效率低,而且違背了新課程改革中以學生為主體的課程理念。
在傳統的認知中,我們認為只有老師的體育動作才是最規范的,存在固定思維。在實際教學中,我們發現,很多學生的體育動作也非常規范,并且同齡人之間由于骨骼發育、身體柔韌度等更加相似,其示范在一定程度上更加利于學生的體育訓練。
但小學體育課堂優生并不只是擁有優秀的體育能力就能做示范生,除了擁有扎實的基本功、標準的體育動作這些優秀的體育能力之外,還要提前做好心理準備,提前規劃示范流程,避免因心理緊張或者忘記步驟而影響動作的標準性,同時還要具有一定的教學能力,能夠帶著同學完成標準動作的訓練。
“X”類學生的肥胖因素有很多,有一部分是運動天賦造成的身體肥胖,但是受運動天賦影響的方面是不同的運動項目的先天優勢,比如說有些學生天生肺活量大于同齡人,那么他就在游泳這方面具有運動天賦,擁有先天優勢;有的學生天生跟腱就比較長,那么他就在跳高、跳遠等利用腿部爆發的田徑項目上更加具有運動天賦;有的學生肌肉耐受度大于同齡人,那么他就適合馬拉松等長時間的運動,在這方面具有先天的運動優勢。還有一部分是身體基因造成的,有的學生先天就具有肥胖基因,無論自己吃多少,都很難瘦下去,這也與消化系統和自身對營養物質的吸收程度有關。不同的學生在同等運動量的情況下身體所燃燒的熱量可能不盡相同,自然減重的程度也不相同。這些其實可以歸納為先天的運動天賦。
我們很難通過改變基因和身體結構來改變我們的運動能力和身體結構,只能通過改變飲食和合理的體育鍛煉來提升我們的運動能力,達到減重的效果。在飲食上要多吃蔬菜和水果,減少堅果、肥肉等脂肪含量多的食物的攝入。在運動上要進行合理的運動,學生在學校的大部分時間都是在自己的位置上坐著聽課,因此在學校要盡可能利用好課下和體育課戶外活動的時間,在家里也要抽出一小時左右的時間進行運動。
在運動的過程中也要注意,運動量要在自己體能承受范圍之內,對“X”類肥胖學生來說,無法一勞永逸,需要循序漸進,根據我們的身體素質不斷提高運動量,直到提升到一個合適的范圍。
小學生身體肥胖,隨著體重的不斷增加,脂肪也不斷地在學生身體上堆積,進而導致學生外形更加笨重,再加上小學生普遍毅力比較差,而肥胖學生則更加不愿意參加體育運動,進而導致越來越肥胖。小學生身體還沒有完全發育,骨骼較軟,肥胖學生由于脂肪的堆積,更加大了脊柱的承受壓力,長期的肥胖將會導致學生駝背、下肢彎曲等發育不健康情況的發生。還有研究證明由于學生的肥胖,將會導致智力的發育受到影響。由于肥胖的學生缺乏必要的體育運動,還會導致身體抵抗力下降,導致一些疾病的發生。例如:糖尿病、高血壓、心臟病等疾病的出現,這將嚴重影響學生的身體健康。同時肥胖還容易導致學生產生心理問題,由于肥胖學生在參加體育運動的過程中很難完成教師規定的運動項目,又害怕同學的嘲笑,就千方百計地不參加體育運動,長時間下去,這些學生很少與同學溝通交流,不利于正常社交能力的培養和發展,進而形成自卑心理,嚴重的還會出現自閉癥等心理疾病。
“X”類學生體質弱小的原因有很多,一部分是先天缺乏運動天賦導致的。有的學生家長的身體素質就比較差,缺乏先天運動優勢,由于遺傳的原因導致孩子的身體素質也比較差,造成體質弱小。這類學生的消化系統能力普遍低于同齡兒童。在食用相同食物的情況下,這類學生將食物中的營養物質轉化為身體所需能量的能力低于同齡兒童,這就導致這類學生無論吃多少食物,都很難吸收。還有一部分是疾病導致缺乏運動優勢,例如,心臟病、哮喘病等先天病癥,在進行體育鍛煉時會危害身體健康,無法進行正常的體育鍛煉。
要想改善先天運動優勢對“X”類學生的影響,首先要做的就是定期去醫院進行檢查,根據檢查結果改善影響孩子運動天賦的先天疾病,改善孩子無法進行正常能量吸收情況。孩子的飲食也要進行改善,要少吃沒有營養的零食,多吃一些有營養的肉類、蔬菜和水果,在有限的飲食總量上多吃有營養的食物。并且根據醫囑進行合理的體育鍛煉,在安全的情況下進行體育鍛煉,例如,選擇一些運動強度低的鍛煉方式如走路。
“X”類學生的形成在很大一方面受到家庭因素的影響,有很大一部分家長對孩子的能力培養存在錯誤的認識,把孩子的成績作為好孩子的唯一評判標準,把自身的行為和想法強加給孩子,把孩子當作自己的附屬物來完成自己想要完成的理想。家長的初心其實是沒錯的,為了讓孩子能夠有一個好的成績,將來考上一所好的大學,擁有一份好的工作,錯誤的是采取的方式和家長的認知,他們把自己認為的美好未來當作孩子的美好未來。正是這樣的認知,導致很大一部分家長不夠重視孩子的體育鍛煉,給孩子在周末報各種補習班,在孩子提出想要進行體育活動和參加體育比賽時都會表示反對,久而久之,學生的身體素質就會下降,對體育活動也會失去興趣,從而造成身體肥胖和體質弱小的現象。
所以家長必須轉變自身的認知觀念,注重孩子的全面發展,加強孩子的體育鍛煉,有了一個強健的體魄才能更好地學習。家長要合理地安排孩子的學習時間和體育鍛煉的時間,在周末可以抽出半天時間給孩子報他自己喜歡的培訓班,例如,籃球、網球、街舞等可以鍛煉孩子身體的培訓班,培養孩子對體育的熱愛,提升孩子的身體素質。
“X”類學生的形成還有一部分家庭因素是一些家長盲目地給孩子補充各種營養,不控制孩子的食欲,等孩子的身體肥胖到影響健康時才意識到問題的嚴重性,開始考慮孩子的減肥。更有甚者,即便是認識到了孩子的肥胖已經影響到了身體健康,但在孩子索要食物的時候還無節制地提供,不忍心孩子忍受“饑餓”。
一些家長在孩子的飲食結構上不夠關注,對孩子的挑食行為不進行制止,任憑孩子吃自己想吃的東西。長此以往,孩子就很有可能養成厭食的不良習慣,不吃日常父母做的飯菜,只吃一些零食。這樣很有可能導致孩子身體弱小,發育不良。
因此,家長一定要合理安排孩子的飲食,蔬菜、水果、肉類和面食的比例一定要合理,符合孩子年齡段所需要的用量范圍和比例。對孩子的挑食行為,一定要盡可能制止和改善,或者是通過使用其他同類營養食物,來改善孩子該方面營養缺失的狀況,督促孩子少吃零食,多吃蔬菜和水果。
小學生的心理尚未成熟,在遇到挫折和困難時容易沒有信心,自暴自棄,長此以往就很容易造成心理問題,產生自卑心理,不愿意與外界接觸。具有自閉問題的一部分學生在心情低落時更愿意自己一個人吃食物來緩解,不愿意出去與他人交流和運動,長期暴飲暴食就會肥胖。還有一部分學生是由于心理問題,非常自卑和孤僻,對學校的體育課不愿意參加,存在抗拒心理,由于缺少朋友,課間也不喜歡出去活動,一天的時間就待在自己的座位上發呆,因此導致對體育鍛煉不熱愛,身體素質弱等情況。
對具有心理問題的“X”類學生,家長和教師一定要多加關注。對有嚴重心理問題的學生要及時勸導其去看心理醫生,接受專業的治療。對癥狀輕的學生,家長應當給予更多的關注和關愛,帶孩子參加一些集體活動,多和家人之外的人進行交流。在學校,教師也可以幫助這類學生與其他同學在一起玩耍,在上體育課的時候,體育教師要對其多鼓勵,提升其自信心。
“X”類學生的形成主要受四方面環境因素的影響,分別是教師與學生缺乏體育鍛煉意識、體育鍛煉時間不足、體育教學質量不高及體育訓練場地和器材不足。教師與學生缺乏體育鍛煉意識是形成“X”類學生的根本影響因素,這主要是因為學校領導和教師沒有意識到學生體育鍛煉的重要性,還停留在傳統應試教育下的以學習為主的錯誤觀念當中,沒有營造體育鍛煉的校園氛圍,長此以往學生也很少具有體育鍛煉的意識。
按照國家對小學生規定的體育鍛煉時間的要求,每個學生每天在校的鍛煉時間不得低于一小時。如果按照規劃體育鍛煉的時間,包括早操、課間活動、體育課,這三個時間段加起來遠遠大于一小時,但是在實際調查中,我們發現,很多學生的實際體育鍛煉時間低于一小時,這是因為很多學生在課間選擇做作業,不愿意出去走動。
還有一部分原因是部分學校通過壓縮孩子的早操時間和體育課時間用來學習文化知識,導致學生體育鍛煉時間達不到國家標準。學校對體育鍛煉的不夠重視,導致很多體育老師長時間處于空閑狀態,體育專業能力也會有所下降。學校也未定期對體育老師進行專業考核,導致很多體育老師體育專業能力和身體素質下降,進一步使得體育教學質量下降。很多學校都存在體育場地和體育鍛煉器材不足的現象,有很多體育鍛煉器材已經年久失修,學校為了保障學生的安全就不開放,很多用于學生進行體育鍛煉的場所如籃球館、乒乓球館都禁止學生進入,不對外開放。
要想加強校園環境因素對“X”類學生的影響,可以從以下幾方面入手。
首先,學校的領導和教師要轉變教學觀念,注重學生的全面培養,提升對學生身體素質的重視程度,營造體育鍛煉氛圍,培養教師和學生的體育鍛煉意識。可以通過開展體育鍛煉講座、張貼體育鍛煉標語和體育運動員海報等形式進行改善。
其次,學校領導和教師要嚴格按照國家規定的小學生在校體育鍛煉時間安排教學工作,嚴禁占用學生的早操時間和體育課時間,合理減輕作業任務,督促學生在下課時間離開教室,走向操場。
另外,定期對學校的體育老師進行體育專業能力和身體素質考評,保障體育教師的授課時間。同時,還要向學生開放本該屬于他們的體育鍛煉場所,對年久失修的體育健身器材及時進行維修和更換,在保障安全的情況下鼓勵學生多鍛煉,而不是為了保證學生的安全鼓勵學生不鍛煉。
針對“1+X”構建校園體育結構化體系,首先就是要認識到“1”類學生和“X”類學生的不同之處,根據他們自身的能力進行教學。校園體育結構化體系可以大致分為以下幾方面,一方面是教學內容體系的構建,一方面是教學成績評價體系的構建。
對于“1”類學生來說,教學內容的難度要高于“X”類學生,甚至高于平均學生的水平。例如,小學五年級學生在進行400 米跑的體育鍛煉中,可以將“1”類學生的成績標準定在國家規定成績的基礎上減少5~10秒作為訓練標準,對于“X”學生的成績標準定在國家規定成績的基礎上增加5~10 秒,具體數值的增減還需要根據班級學生實際的身體素質情況進行決定。在籃球訓練時,教師針對學生的情況進行合理安排,每幾個“1”類的學生負責帶領幾個“X”類的學生運動,改善“X”類學生的身體素質和心理問題。
在教學評價體系的構建上要從多方面制定標準,不能只以成績的好壞來決定最終的成績,還要根據學生的體育能力提升情況、上課的努力情況進行制定,采取統一標準進行多元化評價,不僅不會打擊“X”類學生的積極性,還保障了成績的公平性。因此,無論是在構建教學內容體系還是教學成績評價體系方面,都要全面考慮“1”類學生和“X”類學生的不同,盡量做到公平公正,還要盡可能地幫助“X”類學生解決問題。
對于“1”類的學生,老師在實際的教學工作中應當盡可能發揮他們的作用。對于“X”類的學生,老師要盡可能地多關注,并提供有針對性的方案,幫助“X”類學生解決由于各種影響因素而面臨的問題,提升“X”類學生的身體素質和自信心,使其熱愛體育鍛煉,變得活潑開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