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玲俐
(江西環境工程職業學院)
在我國,高校在國家重大的戰略決策和事件上承擔著一定的社會責任和義務。鄉村振興是關系到我國國計民生的大事,是一定程度上關系我國社會層面主要矛盾的解決,也是實現“中國夢”的必經階段。我國政府為進一步指導高校服務鄉村振興發布了《高等學校鄉村振興科技創新行動計劃(2018—2022年)》和《國家鄉村振興戰略規劃(2018—2022年)》,可見當前階段實現鄉村振興工作的重要性。
實現鄉村振興的根本是“三農”問題的有效解決。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城鄉之間的差距越拉越大,不可否認,農業、農村、農民在發展方面確實存在一定的“短板”,這些“短板”體現在人才方面、資金方面、科技方面……而高校服務于鄉村振興可以有效地彌補鄉村在“三農”問題上存在的短板。高校可以為鄉村振興定制化的培養“助農和興農”人才,可以向鄉村輸入大批量的創新型人才,跟隨這些人才而來的是更具智慧的思想、更前沿的科技水平和更高層次的文化修養,能夠將科技前沿的農業科研成果轉化成農業真正增產增收的保障,能夠在潛移默化當中刺激農民的創新自主性,實現農業產業結構的調整,提高農村的科學技術水平。
高校服務鄉村振興是符合中國國情的,基于我國農村的地方特色和現實情況,能夠切實實現在整個農業生產的過程中,圍繞鄉村振興,提高農民的思想意識和科技水平,推動農村的產業調整和優化建設,助力農業的現代化水平,實現提質增產。
產學研的一體化建設,高校、政府、涉農主體之間的有效溝通和交流,能夠真正地將新的產業和新的理念實際應用到鄉村振興的過程當中去,使鄉村的發展更符合市場經濟競爭的要求,更能夠跟得上社會主義現代化的步伐。高校服務鄉村振興是中國特色的鄉村振興理念,政府、高校和涉農主體都功不可沒,真正體現了中國共產黨領導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優勢,更能真正地縮小城鄉差距,推動區域經濟發展,實現共同富裕[1]。
農民富裕、產業興旺和生態宜居是實現鄉村振興的標志。要想做到“鄉風文明”“村容整潔”“治理有效”,需要加強農村的精神文明建設,實現農民整體思想意識的提高。高校能夠為鄉村振興輸入“愛農、懂農、興農”的綜合性人才。他們將打破傳統的“三農”觀念,結合農村的自然資源和人文資源優勢,將新“三農”的理念貫徹到基層的農業建設和人文思想宣傳。高等院校鼓勵優秀涉農人才和農林教師走進基層,走進鄉村,定期對農民進行思想教育培訓,加強精神文明建設的宣傳,將“助農”和“育農”結合起來,提高農民的思想意識和精神文化水平,帶動鄉村治理組織實現秩序維持和鄉村治理的積極性和自覺性。在思想意識提升基礎上的治理政策和治理體系也會更加完善和有效。
要實現鄉村振興首先要完成脫貧。幫助貧困地區摘掉貧困縣、貧困村、貧困戶的帽子。高校服務鄉村振興,可以有效地引導貧困地區農民子女,使他們意識到“文憑”的重要性,以高校為“誘惑”引導農民子女努力去接受高等教育,從農村走出來,實現農村貧困人口的轉變和流動,阻斷貧困在代際之間的惡性循環。隨之而來的,是相關鄉村教育、科技等方面的優惠和扶持政策,通過鄉村振興和高校之間長期的互動和融合,在脫貧的基礎上推進鄉村的全面振興和健康發展[2]。
高校是我國高等人才的重點培養基地,也是高校服務鄉村振興的最大優勢和特色。隨著我國社會政治、經濟的飛速發展和進步,社會發展和鄉村振興對于人才的渴望和需求比以往任何時候都要迫切。掌握了人才也就掌握了第一生產力。高校最大的優勢就是可以基于整體社會層面的產業結構調整和區域經濟的協同發展,建立和優化專業學科,并通過逐步完善的學科制度和學科體系保障向社會輸送更多的高專業、高素質的人才。為實現區域經濟的發展和鄉村振興貢獻針對性、綜合性的人才資源。可以基于鄉村振興的實際需要,創新人才培養模式,鼓勵更多的新型助農和愛農的人才走進農村,投入鄉村振興。而這部分新型的助農和愛農的高校人才也必將成為鄉村振興的主力軍,成為農村地區新型創業項目的領頭人,給鄉村振興帶去新的“活力”。
要真正意義上實現鄉村振興,首先要重點關注的是鄉村的思想觀念和文化意識。因為一切的行為和行動都要被思想所引導和控制。鄉村振興戰略是高校從思想意識和精神文化層面實現鄉村振興的載體。高校基于鄉村的實際精神文化需求,結合鄉村的文化資源和自身資源建設精神文明建設基地,完善鄉村的公共文化服務體系,豐富村民的精神文化生活和內容,幫助村民逐漸形成和鞏固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意識到鄉村振興的重要性和鄉村振興戰略的重要意義。為進一步實現鄉村振興創造良好的人文環境。和諧、自由、積極、平等的人文環境是實現“鄉風文明”“村容整潔”和生活富裕的基礎。新的思想觀念的融入、思想道德水平的規范,在傳統鄉村文化基礎上的傳承和發展是實現鄉村振興的精神之所在。
俗話講“科技引領世界”。高校是新科技的研發地,也是社會層面與最新的科學技術接觸最近的地方,科技人才聚集,而且具備著相對完善的人才培養系統和硬件設施。將科研成果和創新性的技術手段用在鄉村振興領域,相當于給鄉村振興插上了翅膀。在服務鄉村振興戰略中,高校在實現人才和科技的匯集方面有著絕對的優勢,能夠有效地推進大數據、云計算、人工智能等先進的科學技術手段在鄉村振興方面的應用和推廣。輔助農業研究,實現農業增產,提高農業工作效率和農產品質量,擴大農產品銷路,增強農業服務體驗等等。科技作為一把助推力,是實現鄉村振興的“催化劑”[3]。
高校服務鄉村振興是存在一定戰略意義的,尤其長遠性、全局性和現代性。高校教育服務鄉村振興既要遵循時代發展的規律,又要結合鄉村發展的實際情況和現狀,充分發揮高校智庫的作用,用高校自身的人才優勢、資金優勢、技術優勢和文化優勢針對性地解決鄉村現實存在的民生問題。正確定位鄉村的經濟水平、文化水平、科技水平、可發展資源以及農民的現實需求和渴望,不斷地優化和改進鄉村振興策略,使任務的實施與解決“三農”的實際問題聯系起來,將“三農”與市場經濟實現有效的對接和融合,輔助“三農”相關的發展規劃、制度策略等方面的制定和實施,真正地發揮高校智庫的作用。
高校服務于鄉村振興更多應該是基于“三農”的現實需要,以戰略發展的眼光,建立和健全與“三農”相關的學科建設和優化,在鄉村振興方面將更多的精力投入在與現代農業、智慧農業、科技農業相關的社會學和信息學研究,從專業技能、科技化水平和思想政治素質等方面實現“興農愛農”專業人才的培養和教育。
高等院校要有意識地加強與地方政府和地方企業的合作與交流,從專業技能和實踐操作能力等方面加強創新性人才的培養。比如:建立“三農”科研實驗基地和合作單位等等,一方面加強在農業、農學、食品科學、環境科學、社會科學等方面的深度研究和融合。另一方面,借助各學科的深度研究和有效實踐來助力鄉村產業結構的調整和優化,助力新興產業的建立和發展。實現農學、科學和教育三方面的協同育人,在地方政府、高校和社會企業的共同努力下建立農業示范基地,為高校人才提供科研和實踐的平臺和基礎。來自于實踐基地的新的研究成果和可行性的研究操作又可以實現和現有的農業資源的結合,打造更具農村特色的鄉村產業,真正地應用到鄉村振興,推動鄉村產業結構的調整和生產力的發展。
地方政府要站在鄉村振興的角度,有意識地加強與地方大型企業的協作,建立農業示范基地,鼓勵農林教師和農林優秀代表深入到企業當中去參與實踐,在實踐的過程當中提高專業能力,拓展思維空間。高校和企業也可以達成合作讓部分優秀的農林教師到企業當中任職,真正地參與企業運營,保持農林教師與鄉村的密切關系,同時保證農林教師的與時俱進,打造雙師型的教師隊伍,提高農林學科教育的專業水平[4]。
對于高校服務鄉村振興,政府部門要提供有力的支持,給予必要的制度保障。高等院校也要積極發揮自身優勢主動地去迎合鄉村振興的各項教育政策和目標,根據高校教育現狀以及鄉村振興的切實需要進一步優化和完善相關的教育體系、教育制度以及教育機制。
為了進一步調動高校服務鄉村振興的積極性和熱情,相關政府部門要有意識地建立基于高校實際需求的鄉村振興激勵制度。對于在鄉村振興中人才輸送和解決實際的鄉村民生問題方面做出突出貢獻的團隊和個人,要重點予以表彰和鼓勵,并通過網絡、報紙、電視等社交媒體平臺公開宣揚在鄉村振興工作中做出過突出貢獻的個人和團體,并對典型事件重點報道。一方面,鼓勵和引導高校參與到鄉村振興戰略當中去,主動承擔起社會責任,在鄉村振興和發展方面貢獻自己的力量。另一方面,鼓勵和刺激優秀人才走進鄉村,投身于鄉村振興工作,為高校服務鄉村振興營造良好的人文環境。
建立鄉村振興產學研一體化網絡平臺。一方面,公示和梳理國家和政府相關鄉村振興的政策和戰略部署。另一方面,為有參與鄉村振興戰略計劃的高校人才提供咨詢和輔助的平臺支撐。更好地保障相關人才走進鄉村,參與鄉村建設。鼓勵高校積極地參與到鄉村振興相關的戰略部署、政策法規制定、現實民生問題實踐討論等等,從更具發展性、更具前瞻性、更具科學性的角度給予鄉村振興更好的意見支持和研究輔助。充分發揮高校的智庫作用,建立高校與地方政府之間有效的互動和交流平臺,實現共同發展和成果共享[5]。
高校先進的科技水平帶動鄉村的產業現代化,以高校的創新理念實現鄉村的創新思想,推動創業和實現產業優化。通過產學研的一體化結合,刺激鄉村的創新活力,帶動農民創新和創業,幫助農民實現農業高產和增收,調動農民創新和創業的積極性。
充分借助現代化的大數據、云計算和人工智能等先進的科學技術推動農村產業鏈的優化和升級。建立現代化的農業產業基地,充分發揮鄉村資源的優勢,打造更具特色的現代化鄉村產業。并將產業基地的科研成果和創新成果循序漸進地應用到實際的農業生產和農村建設當中,推動整體農業產業結構的優化更新和現代化。一方面,在保證現有產業結構的基礎上,實現現有產業的智能化和信息化,提高農業生產的工作效率,保證農民增產增收。調動農民應用和推廣農業新技術的積極性。另一方面,新興產業的出現和產業結構的調整,給農民提供了更多的就業機會,也在一定程度上刺激了農民的創業思想,為進一步推進鄉村振興打下堅實的基礎。
有意識地建立現代化的農業科技交流平臺。一方面,有效實現高校與鄉村振興之間的聯系,加強高校人才與農民的溝通和互動,幫助農民解決在實際的生產和生活當中所遇到的科技問題。更好地指導農民先進生產技術的應用和推廣。另一方面,也保持高校人才對鄉村實際情況的切實把握,保證生產與學習、研究之間的一致性,更好地為實現鄉村振興建“研”獻策,有效實現“一帶一路”。
首先,要端正鄉村振興的理念和意識。高校服務于鄉村振興不是單純的高等院校對于鄉村振興階段性的支持。鄉村振興是一個持久的戰略性的問題,服務鄉村振興是實現共創、共融和共同發展的過程。不存在誰強誰弱,誰幫助誰的概念,這是一個互利共贏的“項目”。高校應該有一定的主動意識去借助政策、企業和聯盟充分發揮自身在人才、科技、政策等方面的優勢,主動對接新興農業、文化產業、媒體平臺和網絡平臺等服務于多元化的社會主體。
政府層面更應該鼓勵和支持鄉村振興戰略和鄉村振興項目,給予相關的項目和行動更有利的政策支持和經濟支持,鼓勵包括高等院校在內的更多的社會團體組織參與到鄉村振興的戰略活動當中來,為鄉村振興匯集更廣泛的社會力量,有效調動區域經濟發展,縮小城鄉差距。同時,政府鼓勵政府“涉農”官員和工作人員深入高校進行相關探討和研究,也鼓勵高校農林教師走進政府和基層實現重大鄉村振興問題的討論和研究,加強政府機關、高等院校以及農村社會主體之間的溝通和交流,實現協同合作,共謀發展,開辟出更具有效性的鄉村振興策略。實現政府、高校、農村各社會主體之間的資源共享和資源的優化整合,更精準地匹配鄉村振興服務[6]。
高校服務鄉村振興是具中國特色的鄉村振興道路,是符合中國國情和農村的現代化發展需求的。高校要從國家發展的長遠角度出發,承擔起應該承擔的社會責任,在國家的重大戰略問題上貢獻自身的價值。圍繞“鄉村振興”開展的人才培養計劃、科教興農計劃、振興聯盟計劃,產學研一體化基地的建立等等,都是有效輔助實現鄉村振興的戰略舉措,也必將真正地作用于鄉村的全面發展和產業振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