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瑜 (江蘇省蘇州市楓橋中心小學,215129)
在課堂教學中,“常賽”賽什么取決于教師教什么,關鍵要看整體設計。首先,單元設計作為體育課堂教學活動的預設環節,教師要有聚焦課程核心素養的意識,從運動技能、健康行為、體育品德3個維度汲取適宜“常賽”的內容進行單元內容構建。如,在足球單元教學中,不僅要設置足球技術教學的內容,還要設置足球運動文化以及足球運動中常見損傷的處理等內容——運動文化與傷情處理在以比賽的形式出現時,運動文化偏向于問答式動腦答疑,傷情處理偏向于動手能力。其次,教師要遵循學生的年齡特征和運動技能形成規律,樹立“以學定教”的觀念,合理安排單元內容與課時設計,把握好“常賽”內容的銜接與遞進。如,在足球足弓推球射門單元教學中,在學習的初始階段,考慮學生基礎較弱,可設置“1VS1過人后將球踢到指定區域”的比賽,隨著學生技能水平的不斷提高,課時比賽環節的技術要求逐漸過渡到“2VS2合作將球踢到指定區域”“3VS3無守門員小型賽”“4VS4有守門員小型賽”,直至“5人制團體賽”。最后,課時教學中要把握不同類型課的“常賽”側重點:新授課側重“以賽導學”,重點比動作的正確度;復習課側重“以賽代練”,重點比小組的配合度;比賽課側重“以賽促評”,重點提高比賽的質量,促進學生掌握和運用所學技能。
“常賽”作為課堂教學中的有效評價方式,要實現良好的教學效果,關鍵在教師的有效引導和學生的主動參與。教師在提升自身教學水平的同時,還應充分鉆研教材,了解學情,有效設計“常賽”環節,做到課前準備充足,課中靈活應變,善用啟發式教學、領會式教學、探究式教學等教學方式。通過“賽”的規則培養學生的行為規范,激勵學生在“常賽”中學會“眼觀、耳聽、身動、腦思”。如,在排球3VS3墊球比賽教學中,教師根據學生掌握的墊球技術,將學生分為每組6~8人的同質合作小組,并選定小組長,明確比賽規則,由小組長在組內進行分工。比賽開始后,教師在巡回指導過程中不斷提示學生眼睛要觀察來球的方向,耳朵要聽清同伴的召喚,身體要快速移動,大腦要積極做出決策,并根據學生的熟練程度提升難度要求,在高質量的課堂教學中有效落實“常賽”。
課堂教學中“常賽”在面向全體的同時,還應關注個體差異,根據學生的運動基礎、身體條件、興趣愛好等差異合理分組,分層教學。通過調整比賽的場地器材、規則和目標,努力做到人人平等,確保每個學生都能參加比賽,在“常賽”中體會樂趣、提升技能、錘煉品格。如,在籃球單手肩上投籃教學中,教師根據運動基礎與力量的差異將學生分成2個大組,并設置不同高度的籃筐,身高臂長且力量大的學生投高籃筐,身材矮小與力量較弱的學生投低籃筐。先比定點投籃,再進行小場地小組對抗賽,個別因身體等原因不能參加比賽的學生做裁判,從而使每個學生都能在適宜的比賽中體驗到競爭的刺激與樂趣。
“常賽”不僅是對學生學習情況的檢驗,也是對教師課堂教學效果的驗收。一方面要明確“常賽”中評什么,而評什么取決于怎么賽,不僅每節課要評,還要在單元的視角下形成螺旋上升的評價內容,將過程性評價與終結性評價相結合。另一方面要充分挖掘“常賽”的激勵功能,以“常賽”評價學生行為規范的養成和技能運用的能力。挖掘“常賽”在評價內容上(如體能水平、技能掌握、情意表現、行為規范、意志品質等)和評價方式上(如定性評價、定量評價、終結性評價、過程性評價、相對性評價、絕對性評價等)的內涵深度,以評價促進學生在“常賽”中建立持續和深層的學習動機,促進學生更持久地發展。
“常賽”在課堂中開展的成功與否,并不是看一節課的效果,而是一個需要長期不斷完善的發展過程,因此教師要加強對所教班級的管理。一是要制訂體育課上課制度,并要求每個學生遵守;二是要建立小組長、班委會、班長“三位一體”的學生管理制度模型,協助教師一起管理班級,并能在“常賽”中組織管理同學自主進行比賽,真正突出“將課堂還給學生”的具體做法;三是要將課堂中由教師組織“常賽”向學生組織“常賽”延伸,隨著學生的自主性不斷加強,“常賽”將逐漸延伸到課外、校外,真正實現課內外、校內外的“常賽”聯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