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妙嬴 柳冬冬 張燚格 田浩梅
(湖南中醫藥大學針灸推拿與康復學院)
針灸學是我國傳統醫學中至關重要的一部分,針灸療法具有適應癥廣、療效顯著、應用方便以及經濟安全等優點,它不僅為中華民族的傳承與發展作出了巨大的貢獻,更為世界醫學增添了一份寶貴的財富。為了人類的健康,也為了傳承中國傳統醫學,許多高校都開設了《針灸學》這個課程。針灸學主要分為經絡腧穴和刺法灸法兩大部分,針刺操作是刺法學習的重點和難點,其中進針是完成針刺操作的首要操作技術,也是教學中應該強調的教學要點。飛針進針法是臨床上常用的一種進針手法,在嶺南針灸流派之中廣受推崇,然在針灸學教學中卻少有涉及。相較于傳統進針手法,飛針法在無痛、安全、快速和有效等方面更勝一籌。熟練掌握此方法能大大減輕患者的痛苦,提高患者的依從性,從而達到臨床中患者的期望值,提高臨床療效。本文將探討飛針進針法在針灸學教學中的應用。
“飛針”法,俗稱“跑馬針”“摘針”,一般分為進針術、催氣術、導氣術、補瀉術及出針術[1],其中進針法是整個流程中的首要環節。飛針進針法實質上是一種快速旋轉的進針法,它通過手指搓捻針柄或針身,然后手形張開如飛鳥狀,使毫針快速旋轉刺入穴位。具體操作方法為:刺手拇、示、中三指腹共同夾持針柄,押手將所取穴位消毒后繃緊穴位旁皮膚,刺手持針對準穴位,進針時手腕旋轉,拇指內收,同時示、中兩指外展如飛鳥狀,從而使針體旋轉刺入穴位[2]。因此,飛針進針法對于施術者的腕力和指力的協調配合要求非常高,唯有把握好針刺時機,協調平衡好指力和腕力,才能達到高穿刺力和高準確率的效果。
針刺造成的疼痛主要是針尖透過神經末梢豐富的真皮層所帶來的,有研究表明,針刺速度越大,摩擦阻力越小,進針越容易,針體刺激的痛感神經數量越少,刺入時的疼痛越輕[3]。《流注指微賦》中也提到“針入貴速,既入徐進”,強調了進針速度的重要性。飛針進針法快速進針的特點使其能大大減少進針時的疼痛,甚至達到無痛的效果。除了進針速度的影響,押手所起到的作用也不可小覷。飛針進針時押手需繃緊穴旁皮膚,不僅可以準確定位穴位,分散患者的注意力,更可以干擾痛感的傳導,加強得氣感。廣受疼痛界認可的閘門控制學說認為,按、壓等粗纖維傳導的非疼痛信號能在脊髓背角和三叉神經核中抑制針刺等細纖維傳導的疼痛信號[4],從而達到干擾抑制進針疼痛的目的。
飛針進針法通過手腕的旋轉和手指的彈力將針“飛”入穴位,一般人的力度只能進入皮下,無法傷及內臟組織,避免了氣胸等情況的出現,也避免了針刺過猛導致的肌肉興奮性收縮、抽搐,牽拉皮膚造成的疼痛。另外,在針刺時,由于醫生握持針柄的手指不會接觸到針體,故可以更大程度地保持無菌操作,防止污染,確保了患者的安全。
飛針進針法在速度上明顯快于傳統進針方法,一方面減輕了進針時的疼痛,另一方面也加快了醫生扎針的速度,在面對哭鬧不休、全身亂動的幼兒患者時優勢尤其突出,往往患兒還沒反應過來,針已刺入皮膚,大大減少了患兒對針刺的恐懼,提高了這部分患者治療的依從性。
由于飛針進針法無痛的特點,患者各部位組織易于放松,有利于醫者針下辨氣,更容易控制針感的循經感傳,也減少了患者皮衛之氣的損傷,消除了患者對針刺的恐懼,從而使氣至病所,經氣順達,提高了臨床療效。
目前,飛針進針法在臨床上的應用非常廣泛,也有許多相關從業者對其進行了觀察和研究。陳文威等[5]使用嶺南飛針之腹針療法治療脾虛痰濕型多囊卵巢綜合征(polycystic ovary syndrome,PCOS),將80例脾虛痰濕型PCOS患者按隨機數字表法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每組各有40例。對照組口服克羅米芬進行治療,觀察組使用嶺南飛針之腹針療法治療,按從上往下的順序針刺,飛針淺刺腹部巨闕、鳩尾、上脘、中脘、下脘和建里等穴位進行治療,通過淺刺腹部刺激腹部淺層神經及血管,激發臟腑之經氣,通調臟腑功能,從而改善卵巢病癥。針刺治療每日1次,每周6次,連續治療3個月經周期。結果顯示:使用嶺南飛針之腹針療法的組別總有效率大于口服克羅米芬的組別,且兩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說明了使用嶺南飛針療法治療脾虛痰濕型PCOS,能較好地改善患者的臨床癥狀,且其療效優于口服克羅米芬。肖根婷等[6]使用飛針淺刺法配合短波治療慢性腰肌勞損并觀察其療效,將80例患者按隨機數字表法分為兩組,每組各40例,治療組用飛針淺刺法加減配合短波,穴位取雙側腎俞、大腸俞、委中、腰陽關、阿是穴,針刺時,囑患者放松身心,平靜自然呼吸,精準快速針刺,減少透皮時的疼痛。對照組只用短波治療,每日一次,5天為一個療程,共治療4個療程。結果顯示:使用飛針淺刺法配合短波治療的組別總有效率大于只用短波治療的組別,且兩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通過分析數據得出結論:飛針淺刺法配合短波治療慢性腰肌勞損療效顯著,操作安全,精準可靠。熊金花等[7]選用嶺南飛針之頭皮針療法治療后循環缺 血(posterior circulation ischemia,PCI)性眩暈并觀察其療效,將60例PCI性眩暈患者按隨機數字表法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各30例,對照組使用常規體針針刺治療,針刺風池、百會、內關、太沖、肝俞、腎俞、足三里等穴。觀察組使用嶺南飛針之頭皮針療法針刺治療,針刺陽明區、厥陰區、少陽區及太陽區穴位,每日1次,每周6次,連續治療2周。結果發現:對PCI性眩暈患者采取嶺南飛針療法進行治療,可以有效改善患者的眩暈癥狀及后循環供血情況。梁峻銓等[8]選用秦氏飛針治療原發性痛經并觀察其療效,將60例原發性痛經患者隨機分為治療組和對照組,每組各30例。治療組患者選用秦氏飛針術治療,針刺神庭、印堂、頭臨泣、太陽、百會、角孫、率谷、腦戶等穴,對照組給予布洛芬緩釋膠囊口服進行治療。行經前3天開始治療,每日1次,針刺治療至此次經期結束,共治療3個月經周期。結果顯示秦氏飛針組總有效率大于口服布洛芬緩釋膠囊組,且兩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說明應用秦氏飛針治療原發性痛經操作簡單,療效明顯,非常值得臨床推廣應用。
模仿是掌握一項新技能最快速的方法。初學者由于不熟悉姿勢或不清楚發力位置,進針的準確性和成功率很低,此時可以多觀察老師手法或教學視頻,通過不斷的模仿來糾正錯誤的手法,以期快速掌握飛針進針法的要領和訣竅。同時,老師在課堂中指導教學,隨時糾正,使學生能不斷糾錯,不斷進步。
指力在針刺中向來占有重要地位,而指力的提升需要長期的積累,正如《靈樞·九針十二原》所云:“持針之道,堅者為寶,正指直刺,無針左右。”傳統進針方法是在紙墊和棉團上練習,而飛針進針法除了以上大家熟悉的訓練方法以外,還有一些特殊的訓練方法。王貴雙[9]等提出太極云手訓練法,即使用類似太極拳的云手動作,手臂和五指自然伸直做圓圈運動,或者五指伸直向上,掌根向外,做來回向外推掌動作,以期達到內勁充實。另外,由于腕部的旋轉在進針中占有重要地位,因此可采用腕力球來進行鍛煉,達到同時鍛煉腕力和旋轉動作的目的。
針灸一道,向來強調治神守氣,《黃帝內經》中就有:“凡刺之真,必先治神”,“粗守形,上守神”,自身訓練的第一步就是治神守氣,醫者全神貫注,認真操作,正氣守神;患者積極配合,安神定志,意守感傳,二者相互配合,相互促進,才能更好地發揮針灸療法的作用,提高臨床療效,也能有效地防止醫療事故的發生。自身訓練的第二步則是修煉“寸勁”,少林內功是修煉寸勁的不二之選。練習寸勁不僅能使醫者在進針時能爆發力量,順利透皮,減少疼痛,還能提高醫者的手指敏感度,強化觸覺與大腦中樞的聯系,從而做到“心中了了,指下亦明”[10]。
在針刺前,醫者需向患者做好解釋、溝通工作,尤其是對未進行過針灸治療的患者,如果患者在心理上抵觸針刺,那么針刺的臨床療效將會大打折扣,只有使其對針刺治療有一個正確的認識,患者才能積極配合治療,取得更好的療效。《靈樞·本神》中強調:“是故用針者,察觀患者之態。以知精神魂魄存亡得失之意,五者以傷,針不可以治也。”因此,醫者應當在治療前仔細察看患者是否處于一個良好的狀態,從體質形態、精神狀態、臟腑盛衰等多方面進行觀察后,再決定患者是否予以針刺治療,避免倉促下針后導致的暈針、滯針等不良情況。《素問·刺禁論》中明確指出:不刺“大醉”,因為醉酒會令人氣亂;不刺“大怒”,因為暴怒會令人氣逆;不刺“大勞人”,不刺“新飽人”,不刺“大饑人”,不刺“大渴人”,不刺“大驚人”。在針刺治療前應當將患者調整至適宜針刺的狀態,不在大醉、大怒、過勞、過飽、過饑、大渴、大驚等情形下進行治療。
由于飛針進針法在操作上有一定的難度,羅曉舟[11]等認為選擇直徑較大的針具有利于提高進針的準確性及成功率。但毫針在進針速度相同的情況下,針的直徑越大,作用面積、摩擦面積就越大,刺激力愈強,痛覺強度也就越大[12]。而若毫針過細,又會導致留針時無感覺,針刺效力較差。因此,在臨床應用時,不僅要考慮針身的直徑大小和進針時的疼痛,還要考慮針刺的效力。在練習飛針進針法的前期可以選用直徑較大針具,待后期熟練后,在臨床實際應用中可采用直徑0.25~0.30mm針具操作。
但也并非所有部位都適合采用飛針進針法,例如睛明、承泣、瞳子髎等眼部穴位,由于其穴位范圍過小且毗鄰眼球,如進針不準則易傷到眼球。而最適合采用此方法的是肌肉豐厚或穴位旁無重要器官的部位,如腰背、腹部等。
飛針進針法進行操作時,針尖與皮膚的距離應當適中,太近或太遠都不行。太近,針尖緊貼皮膚會導致透皮瞬間速度不夠,造成疼痛;太遠,取穴不準容易刺偏;最恰當的距離為1~3cm,適中的距離能使針尖在進針時產生一個加速度,從而達到高速無痛的進針效果[13]。
針灸學是一門應用性的學科,無論是為了針灸本身的發展,還是從學生就業角度考慮,高校老師在教學時都應當更貼近臨床,以加強學生的臨床適應能力為目的。在臨床中,有許多患者因為害怕疼痛而抗拒針灸治療,尤其是小兒和畏針者,因而越來越多的針灸從業者開始研究無痛針刺,飛針進針法便是其中的一種。飛針進針法因其無痛、安全、快速和有效的特點,在臨床上適用性和使用度都很高,但其操作有一定難度,短時間內難以掌握。因此,老師在課堂中增加對飛針進針法的教學,有利于學生對此法的學習和掌握,在臨床實踐時增強他們的核心競爭力,從而取得患者的信任,提高臨床療效,促進醫患關系的和諧。飛針進針法也是“飛針”法中的第一個環節,熟練掌握飛針進針法,有助于學生學習其他各種適用于臨床的進針方法。同時,飛針進針法具有一定的趣味性,可以適當地促進學生對于針灸技術以及針灸文化的興趣,提高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和學習成績。
隨著時代的發展和進步,針灸學勢必也要進入一個新的階段,然而針刺過程中的疼痛仍然是阻礙其發展的重要因素之一。從現在的醫患關系和針灸發展形勢來看,尋常的針灸治療已經不能滿足患者的需求,醫者需要更多地從患者角度思考,為患者謀福利,做到治愈疾病的同時減少治療所帶來的痛苦。因此,無痛針刺的推廣是十分必要的,而飛針進針法就是無痛針刺的典型方法。加強對飛針進針法的學習,一方面能加強學生臨床實踐能力,提高臨床治療效率;另一方面,也能增強醫者對患者的同理心,促進醫患關系更加和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