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美茹,徐鳳麟
(湖北中醫藥高等專科學校 湖北 荊州 434020)
自2019 年教育部啟動百萬高職擴招以來,各高職院校護理專業畢業生逐年增多。隨著護理教育的快速發展,護理專業本科、研究生層次的學生也與日俱增,高職護生的就業形勢不容樂觀。疫情防控期間,許多單位采取云招聘的方式,新就業形態對高職畢業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何提升其就業能力,促進高質量就業,是研究者們亟待解決的問題[1-2]。擇業效能感是自我效能感在就業領域的拓展,指在職業決策過程中個體對自我能力和所擁有的資源的評估,是影響就業質量的一個重要因素[3-4]。目前已經開展護生擇業效能感的相關研究[5-6],但聚焦于實習前護生的研究較少。本研究將其作為研究對象,考慮其已完成了學校教育,即將邁入臨床實習,處在重要的職業生涯階段,因此本研究旨在調查這部分群體的擇業效能感水平,并探討其影響因素,為后續完善院校就業指導服務體系和促進臨床實訓教育的改革提供依據。
本研究為橫斷面研究,對湖北省某高職院校實習前護生進行問卷調查。納入標準:①護理專業大二在籍學生;②自愿參加本次調查研究。排除標準:因各種原因如病假、休學等無法完成本次調研者。
一般資料問卷。調查內容包括性別、年齡、生源地、政治面貌等。
中文版職業價值觀量表。該量表由weis 等編制,本研究采取的是由國內學者[7]編譯與修訂后的版本,包括提供照護、職業特性、信任、行動主義4 個維度、26 個條目,具有良好的信效度。該量表采取Likert5 級評分法,1 分代表“非常不重要”,5 分代表“非常重要”,總分在 26~130 分,分數越高,表明護生的職業價值觀水平越高。本次研究中該量表 Cronbach"s 系數為 0.981,各維度 Cronbach"s 為0.844~0.973。
擇業效能感量表。該量表由胡艷紅等[8]編制而成,用于測量大學生擇業效能感,量表包括自我概念、自我評價、職業信息收集、學績、社會支持和目標設定6 個維度23 個條目,在護理學生中的應用具有較好的信效度[9-10]。該量表采取Likert5 級評分法,1 分代表“完全不符合”,5 分代表“完全符合”,總分在23~115 分,分數越高,表明護生的擇業效能感水平越高。本次研究中該量表Cronbach"s 系數為0.97,各維度Cronbach"s 為0.742~0.929。
搜集資料前,研究人員在征得研究對象同意的條件下,詳細說明研究目的、問卷的填寫方式和注意事項,學生通過點擊鏈接填寫問卷。為了保證調查質量,問卷采取匿名的形式,使用統一的指導語,若答卷中有空格或答非所問,該份問卷則視為無效,護生填寫后自行提交,平臺設置同一作答設備只能作答一次。共發放435 份,有效431 份,有效回收率99%。
采用SPSS22.0 軟件進行統計分析,包括描述性統計分析,兩組間比較采用獨立樣本t檢驗,多組間比較采用單因素方差分析,同質性檢驗若未達0.05 的顯著水平,采取LSD 法進行多重比較。護生職業價值觀和擇業效能感得分的相關性分析采用Pearson 相關分析。采用多重線性回歸模型識別影響護生擇業效能感的主要因素。以 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431 名高職護生實習前擇業效能感量表總均分為(3.71±0.65)分,得分最低的維度是學績。見表1。
表1 護生的擇業效能感及各維度評分
單因素分析結果顯示,是否獨生子女、閱讀頻次、選擇護理專業方式和擇業意愿是高職護生實習前擇業效能感的影響因素(P<0.05),多重比較時,經常閱讀和較少閱讀、一般閱讀和較少閱讀之間有顯著性差異,根據自身興趣選擇護理專業和借鑒父母或他人意見之間有顯著性差異,打算長期從事護理工作和找機會改行之間有顯著性差異。見表 2(p146)。
表2 影響護生擇業效能感的單因素分析
高職護生實習前職業價值觀與擇業效能感得分呈正相關(r=0.495,P<0.05)。
以擇業效能感總均分為應變量,以單因素中差異有統計學意義的變量(閱讀頻次:經常=1,一般=2;較少=3;選擇護理專業方式:自身興趣=1,父母或他人意見=2;專業調劑=3;其他=4;擇業意愿:畢業就改行=1,長期從事護理工作=2;找機會改行=3)和職業價值觀得分為自變量,采用Stepwise 法分析,建立多元逐步回歸模型,結果顯示職業價值觀、選擇護理專業方式和閱讀教材以外書籍頻次進入到回歸方程,共解釋總變異的27.6%。詳見表3(p146)。
表3 護生擇業效能感預測因素的多元逐步回歸分析
擇業效能感是個體在就業過程中對應用自身能力去實現就業目標的感知,在就業成功中起著核心作用[11-12]。本研究結果顯示,高職護生實習前擇業效能感總均分為(3.71±0.65)分,處于中等水平。得分最低的維度是學績,其次是職業信息收集,這與顏萍等、王曉蕾研究結果相似。學績反映的是護生在擇業時對自身知識水平的認知,說明護生對自身的專業知識信心不足,這可能因為護士的服務對象是人,人有個體差異性,不同疾病的個體在不同心理活動下的狀態是千差萬別的,護理人員必須要有機智靈活的應變能力,護生在這方面缺乏信心。職業信息搜集反映的是對各種就業信息和政策的認知,護生主要是通過社會招聘網站、學校就業指導中心和各通訊方式獲取就業信息,獲取方式較為被動,可能造成學生就業時略顯迷茫。這也提示在校期間學校不僅要關注學生專業知識能力,還要提高就業能力,促進學生高質量就業。
本研究結果顯示經常閱讀課外書籍的學生擇業效能感高于較少閱讀的學生,根據自身興趣選擇護理專業比借鑒父母或他人意見的護生擇業效能感高。這部分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稍強,在工作學習中越容易獲得成就感,在擇業時更會積極主動搜集信息,更有信心尋求一份合適的工作。該結果提示,高職院校教師尤其是專業課教師要培養學生對護理行業的興趣,提高他們的職業認同感,另外,課堂教學時做好學法指導,引導學生多讀多思多悟,強化學習能力。臨床實習時護理帶教教師也應注意對學生綜合素質的培養,提升其從事護理事業的理想信念。
高職護生實習前職業價值觀與擇業效能感得分呈正相關,且回歸分析結果顯示,職業價值觀是高職護生實習前擇業效能感的影響因素。職業價值觀[13-14]是指個體對其所從事的職業的一種態度和信念,影響護生的職業方向和職業行為。價值觀高的護理人員有明確的職業生涯規劃[15],會為了實現職業目標不斷地去奮斗、去努力,擇業效能感也較高。該結果提示,護理教師應注意護生職業價值觀的塑造,加快推進專業課課程思政的建設,堅定學生從事護理專業的信心,從而提高擇業效能感水平。
高職護理教育往往是“2+1”模式,即兩年在校學習及一年醫院實習。擇業效能感的培養是一個系統過程,涵蓋學生學校教育以及臨床教育兩部分。
學校的傳統護理教育模式受課程設置、學時安排、實驗場所等的限制,并不能完全滿足護生臨床實踐的要求。高職教育正處于改革發展的關鍵時期,護理教師可在課程思政建設的同時探索基于崗位勝任力的教學改革,使學生在有限的學時內穩步提升就業能力。護理專業對實踐能力要求比較高,面對的服務對象情況各樣,學校專任教師培養學生實踐技能時不應是關注某項單一的操作,還應關注護生的應變能力,可通過院校合作探索搭建OSCE 考核站,對有專業知識基礎的大二學生進行綜合能力的訓練及考核,增加以后面對突發情況的信心。
醫院的臨床帶教因教育教學理論的缺乏、臨床任務繁重等影響,也不能完全解決護生擇業期間的困境指導。護生是臨床護士的效仿者,帶教護士的醫德醫風、法律意識、護患溝通等會直接影響學生的職業價值觀。臨床實習教師雖然通過了教師資格考核,但在自身素質、教育教學能力、職業認同度上還存在個體差異,醫院可鼓勵其參與學校課程思政建設,使其理解思政教育的內涵,同時提升自身的職業價值觀,更有助于其在帶教過程中做好價值引領,這樣會使實習護生在面對護患沖突、擇業困境情況中更有目標和方向。
學校就業指導工作往往輔導員為主要責任人,基于院校合作,可采取輔導員—護理教師—臨床導師三方共管的就業指導模式,動態了解學生的擇業意向。在教育2.0 時代,信息素養決定著學生學習和就業的主導權。在校期間,學校可開展各種活動提高學生計算機應用能力和信息素養能力。畢業生就業指導時關注學生網絡求職技巧、職業信息搜尋等方面的掌握情況,個性化地采取干預措施。對擇業意向不明或就業困難學生,可通過網絡實現一對一幫扶或分類指導,使他們客觀認識當前的就業形勢,明確就業目標。
綜上所述,本研究結果顯示,閱讀頻次、選擇護理專業方式以及職業價值觀是高職護生實習前擇業效能感的影響因素,職業價值觀與擇業效能感呈正相關。護理教育者應重視對學生職業價值觀的引導,同時培養其就業能力,思政教育與就業指導協同發展,提升學生擇業效能感,為就業質量的提高提供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