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霖,徐晨皓,董志成,張麗娜
(嘉應學院地理科學與旅游學院 廣東 梅州 514015)
2014 年8 月,國務院頒布了《關于促進旅游業改革發展的若干意見》,進一步明確了在全國范圍內積極開展研學旅行課程,為全國研學旅行的開展提供了清晰明確的指導意見?,F今,地理研學旅行課程日漸受到教育主管部門及初高中學校的重視。地理研學旅行的發展勢頭愈來愈迅猛,這使得地理研學旅行在我國中學地理課程教學中的地位日益凸顯[1]。
同時,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思想政治理論課要堅持在改進中加強,提升思想政治教育親和力和針對性,滿足學生成長發展需求和期待,其他各門課都要守好一段渠、種好責任田,使各類課程與思想政治理論課同向同行,形成協同效應。[2]”與其他課程相比,地理研學旅行更具創新性、多樣性、實踐性,更能調動地理知識與思想政治教育同向同行,更容易守好這段渠、種好責任田,有效地將地理知識與思政教育形成協同效應。
此外,地理研學旅行除了能在知識傳授方面與思政教育形成協同效應,還能培養學生的理想信念、家國情懷等,幫助學生形成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3]。因此,地理研學旅行是中學地理教學過程中開展思政教育直接且有效的途徑之一。
2013 年,國務院首次頒布《國民旅游休閑綱要(2013-2020)》,明確提出有關研學旅行的概念,并指出,研學旅行應“根據區域特色、學科特點、學生特點和學科教學具體內容”組織。因此,筆者認為,地理研學旅行可以定義為:以學校為組織主體,根據學生與地理學科特點、區域特色和地理教學內容,組織學生通過集體旅行、食宿,走進自然,通過和平常不同的教學和生活模式,使學生開闊視野、了解國情,提升學生的地理核心素養、創新能力及提升學生的社會責任感,加強學生對集體生活內容及社會道德體驗的實踐活動[4]。地理研學旅行的特征,主要在于其具有計劃性、實踐性、綜合性、開放性、集體性及趣味性[5]。地理研學旅行注重研、學與行三者并重。研,注重學生在探究中學會運用“發現問題、理解問題、提出假設、驗證假設”的問題解決方法。學,要求學生在研學中進行知識印證及遷移應用,針對教師講授的地理知識進行操作,掌握課外地理知識。行,注重安全行為的甄別、安全保障的落實及安全知識的掌握??偠灾?,地理研學旅行除了能鞏固學生地理課堂知識、拓展地理課外知識、提升地理學習興趣外,還能提高學生的操作能力、社會責任感及愛國主義情懷。此外,在完成研學任務的過程中,不僅能讓教師提高戶外教學能力,也能讓學生學會如何分工合作、如何在團隊中貢獻力量,從而培養良好的奉獻精神與集體合作意識。
地理課程思政可以理解為一種依托、借助并融入地理學科相關的基礎課程或高等教育專業課而進行的思政教育實踐活動。2019 年3 月,習近平總書記主持召開了學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座談會,充分肯定了學校思想政治理論課建設的重要意義,同時對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提出殷切期望??倳洀娬{,思政課最根本的是要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解決好“培養什么人、怎樣培養人、為誰培養人”這個根本問題[6]。思想政治課是落實立德樹人這個根本任務的關鍵課程,需要從多角度、多維度、多方面對各類課程和教學方式中蘊含的思想政治教育資源進行挖掘,真正實現全員、全過程、全方位育人[7]。因此,同其他學科一樣,地理課程思政對于新時代學校思政課程和課程思政建設具有重要意義,對于引導和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具有重要的獨特價值。
地理研學旅行作為研學旅行的重要分支,分擔著課程思政的育人重任。因此,開展地理研學活動時,充分賦予其思政教育功能,可以有效提升學生思想道德素養,有利于學生社會主義道德及愛國主義情懷培養,進而,促進立德樹人這一根本任務的有效落實。同時,地理研學本身也蘊含豐富的思政育人資源,這些資源在滿足思政教育內容建設的同時,也利于擴充地理學科的育人資源。進而,有助于實現地理研學與地理課程思政的雙贏,有助于建立雙學科的育人共同體[8]。
此外,地理研學與思政教育的有機融合,可以有效打破傳統教學模式,不僅豐富了地理研學內容,提升學生地理核心素養,也拓新了地理課程思政的方式及路徑,還可以起到促進中學地理教學改革的作用。
2.1.1 地理核心素養利于達成研學旅行目的
2017 年教育部發布的《普通高中地理課程標準(2017年版)》指出,地理核心素養包含綜合思維、區域認知、地理實踐力及人地協調觀四方面內容。地理研學旅行的目的,是以培養學生具備良好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主線,進而提高學生的思想道德素養及地理專業技能和地理實踐力。地理研學旅行與地理學科具有綜合性、區域性與社會性等學科特點,這些特點不僅讓學生充分了解和掌握課堂地理知識,還可以加深學生對地理知識的理解與記憶,進而增強學生地理核心素養。此外,還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培養學生探索能力,從而培養、提升學生的地理核心素養,使學生主動發現并解決地理問題。除了能培養和提升學生的地理核心素養外,也有利于學生形成主動探究合作的學習習慣,進而逐步達成研學旅行目的。
2.1.2 祖國壯美河山蘊含豐富的地理研學資源
我國幅員遼闊,地理要素豐富。地理學科以新課程改革為契機,以地理研學旅行為載體,以名勝古跡為依托,讓學生充分了解我國地理位置、名勝古跡、山川河流等,讓學生深入地了解中國、品蘊中國。品蘊祖國的壯美河山,一方面可以提高學生的地理核心素養水平,同時也有助于幫助學生樹立愛國主義情懷及家國情懷,構筑起“我愛我的國”的思想及報效祖國的遠大志向[9]。
2.1.3 地理研學旅行是落實知行合一的有效途徑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將“知行合一”理念運用于教學中。地理研學極注重知行合一,主要體現在:地理研學旅行中,中學生以課內知識為理論基礎,將課內知識與研學旅行相結合,對研學區域的任務設置進行分析與思考,進行討論得出相關結論,從而印證課內知識。因此,通過合作探究等方式,提升學生的合作探究及發現能力,有利于學生將課內知識轉化為內在知識體系,讓學生分析研學區域地理現象及內涵,并對相應地理現象進行模型構建、動態分析,感悟地理環境與人類活動的關系,從而達到知行合一的學習目的。
2.2.1 地理學科人地關系理念蘊含豐富的思政教育資源
地理學是研究地理環境及人類活動與地理環境相互關系的學科。目前,我國中學地理教學主要圍繞自然地理、人文地理及區域地理三大知識板塊。地理學科教學及地理研學課程應始終圍繞人地關系這一核心,依托三大知識板塊,通過體驗互動式的知識傳播方式,富有趣味的傳播知識,讓學生學習地理知識時,對人類活動在地理環境變遷過程中的作用和適應性進行深入思考。這將有助于提升學生的人地和諧觀念,為立德樹人這一目標的落實貢獻力量。
2.2.2 地理研學內容的多樣性豐富了思政教育內容
地理學是聯系自然與人類社會的重要紐帶,是傳授思想政治理念的天然載體。其蘊含豐富的人文精神、科學精神及思政基因。因此,教師在知識的傳授中應強化創新意識、科學素養等精神教育,有效落實思政教育相關工作。尤其是地理知識與研學旅行和課程思政結合后,讓學生擺脫室內教育的局限,在實地的探究中主動接受思政教育熏陶,促進個人的可持續發展。正如地理研學活動既可以涵蓋自然地理內容;還可以涵蓋文化地理、經濟地理、地理信息科學等內容。這些內容既豐富了地理研學活動主題,又有利于開展與地理知識有關的愛國主義、家國情懷、紅色精神等思政教育活動。因此,作為貫徹思政教育的有效途徑之一的地理研學旅行,因其類型的多樣性為思政教育提供了豐富的思政內容和教育形式。
2.2.3 地理研學旅行富含思政教育題材資源
地理研學旅行可以較大程度地融合課程思政理念,將地理知識與思政教育高度結合[10]。例如,教師在開展自然地理研學時,可以向學生普及“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生態文明”和“人類命運共同體”等理念或戰略,讓學生形成對新發展理念的政治認同。此外,還可以挖掘課堂知識蘊含的與思政有關的題材,并將其與研學旅行相結合,從而提升對學生的思政教育效果。以“一帶一路”倡議為例,不僅可以讓學生了解“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的基礎知識,感悟“一帶一路”倡議對我國和沿線國家經濟發展的促進作用;還可以讓學生了解“陸上絲綢之路”“海上絲綢之路”等知識,從而增強學生的民族自豪感和幸福感。
思政教育本質是一種教育,目的是為實現立德樹人這一根本任務。地理研學旅行的構建要緊緊圍繞“不忘初心、牢記使命”及五大發展理念[11],結合地區屬性,如蘇區精神、民族精神等,在認真分析地理學科特性與地理知識的基礎上,將思政內容與地理學科特點相結合,搭建地理知識與思政內容的聯系框架,組建思政教育教學單元,更好地落實思政教育。
地理研學旅行要結合地方特色,設計適合的研學路線。以廣東梅州為例,其不僅是世界客都、長壽之鄉,更是廣東唯一全域屬原中央蘇區范圍的地級市。這意味著,該地不僅有豐富的紅色研學和思政教育資源,且有較高的研學和思政教育價值,對于學生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培育和提升具有重要意義。以梅州大埔縣三河壩為例,講解紅色地理知識時,讓學生身臨其境地了解、分析并感悟該戰役的歷史地位、意義及蘊含的革命精神。這樣不僅能增強學生對相應學科知識的理解,鞏固課內所學知識,還能讓學生堅定理想信念,樹立正確的價值觀,從而達到立德樹人的目的。
地理研學旅行具有多元性,相關部門或學校在遴選地理研學主題時,可以按單一性主題、分類主題及綜合性主題進行。以自然地理為例,單一性主題可以是某地區所對應的地貌類型為依托的地理研學旅行課程;分類主題可以是針對三大類巖石特性進行關聯開發的地理研學旅行課程;綜合性主題一般是針對大范圍地注重人地協調理念的或區域相關的地理研學旅行課程。此外,趣味性也是地理研學的重要特征之一,這是由其面向對象和課程內容所決定的。地理研學的形式不僅要有異于課堂講解,更要區別于日常所組織的春秋游等活動。因此,其內容既要與課程知識相結合,又要確保將思政教育多元、趣味地融入其中,強化地理研學在思政教育中的作用及地位。
地理研學旅行的關鍵在于研、學、行,這要求組織方在符合學生年齡特征及性格偏好的前提下,分年級和學段設置地理研學課程的課時、路線設計等。當地教育主管部門,應開發有地方特色的地理資源和地理思政元素,設置地方地理研學課程,以便在當地中學進行統一教學。
此外,為增強學生的地理研學興趣,杜絕滋生“與考試升學無關”的觀念,組織方在研發地理研學課程時,應圍繞地理和政治的課堂知識,結合中高考考點進行。這樣才能讓學生在研和行的同時,兼顧課堂和中高考所要求的學,真正避免地理研學旅行變成春秋游。這樣才能讓地理研學課程思政既增加趣味性,又增加知識性,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價值觀,落實立德樹人這一根本任務。
地理研學導師對于地理研學活動來說至關重要。在活動開始前,教師需提前踏勘、規劃路線,制訂地理研學教學計劃、實施方案等。這對地理研學導師的知識儲備、職業素養及前沿認知能力提出了較高要求。在設計研學活動路線及探究性問題時,研學導師不僅要具備思政教育意識,更需懂得思政內容與地理研學旅行融合。更好地將地理知識與研學旅行、課程思政相結合,進而使地理研學既能達到地理學科教學任務要求,又能實現培養學生思想道德素養的目的。真正在“潤物細無聲”中傳授知識,培育地理核心素養,落實立德樹人的時代任務。由此可見,對地理研學教師思政教育的培育和提升是非常必要的。
地理研學旅行的后期評價制度,一般應有自我評價與他人評價兩種。自我評價應偏向于對某次地理研學旅行過程的自我反思。他人評價應以過程性評價為主,主要針對地理研學過程中的某些既定指標的達成進行客觀性評價。無論是自我評價,還是他人評價,都應涉及地理研學旅行與思政教育的融合。只有這樣,才能對師生的“研”“學”“行”以及地理研學旅行本身形成良好的引領和激勵,才能真正將地理研學旅行與思政教育的融合落到實處。
立德樹人是教育的根本任務?,F階段,研學旅行和課程思政剛起步,地理研學旅行及地理課程思政也不例外。針對地理研學旅行與思政教育有機融合的探索研究道阻且長。
將地理研學旅行與思政教育相融合,是地理學科立德樹人的重要抓手。一方面,這能增強學生的學科知識學習成效,鞏固課內所學知識。另一方面,有利于貫徹落實課程思政教育,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世界觀,從而達到立德樹人的目的。如何進一步將地理知識與研學旅行、思政教育有機融合,從而促進研學旅行與思政教育的合軌發展,仍是當前及今后需要探索的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