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剛劍,韓笑珺,王子衿,鐘灝杰
(浙江水利水電學院 浙江 杭州 310018)
教育是國之大計、黨之大計。黨的十八大報告提出,“把立德樹人作為教育的根本任務,培養德智體美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黨的十九大報告進一步強調,“要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關于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習近平總書記作出了系列重要論述,并提出了明確要求。習近平總書記強調,“培養什么人,是教育的首要問題。”在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重要講話精神的過程中,廣大教育工作者要教育引導學生堅定理想信念,努力成為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
2018 年9 月10 日,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教育大會上就如何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提出要在厚植愛國主義情懷上下功夫。2019 年3 月18 日,習近平總書記在學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座談會上強調,辦好思想政治理論課思政課教師情懷要深。2021 年2 月20 日,習近平總書記在黨史學習教育動員大會上強調,要強化公仆意識和為民情懷。2021 年7 月1 日,習近平總書記在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100 周年大會上強調,新時代的中國青年要以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為己任,增強做中國人的志氣、骨氣、底氣,不負時代,不負韶華,不負黨和人民的殷切期望!習近平總書記系列重要講話和關于“情懷”的重要論述,對高校立德樹人工作有了重要啟示,因而近年來“情懷教育”成了高校育人工作的新焦點、新重點、新熱點。
在《現代漢語詞典》中,“情懷”釋為“含有某種感情的心境”的意思[1]。情懷是一種含有強烈情感傾向性色彩的高尚的心境,能進一步激發出青年學子成長成才的內生動力[2]。當前,學術界以大學生為主體的“情懷教育”研究主要集中在“愛國情懷”“愛國主義情懷”“家國情懷”等方面的研究,其次還有“人文情懷”“鄉土情懷”“行業情懷”“三農情懷”等相關方面的研究,而關于“情懷教育”研究的深入性、整體性和系統性還不夠,目前僅有極少數的文章聚焦于“情懷教育”本身,主要是對“情懷教育”在高校思政課教學、愛國主義教育以及高校鑄魂育人工作等方面的實施路徑、經驗做法和育人價值進行了初步探究。楊文娟認為,情懷教育是高校思政課教學的新取向與實施路徑,高校應通過深化“情懷和情懷教育”研究,將情懷教育理論化和體系化[3]。嚴秀英認為,情懷教育作為新時代愛國主義教育的有效途徑,應將其貫穿到青年學生成長成才的全過程[4]。吳小英認為,以情懷教育為切入點和著力點,是高校鑄魂育人工作的一種積極嘗試,并系統闡述了高校情懷教育的價值意義、主要內容和實踐過程中的關鍵點[5]。
因此,基于“情懷教育”的時代背景,參照現有的研究文獻,結合浙江水利水電學院印發的《浙江水利水電學院“情懷教育”實施方案》,通過精心設計“浙江水利水電學院大學生‘情懷教育’開展現狀”調查問卷,針對浙江水利水電學院全體在校生進行了問卷調研。通過有針對性的調研,切實反饋浙江水利水電學院“情懷教育”實施的實效性,為今后各高校開展“情懷教育”工作提供參考。
本次問卷調研共回收有效問卷3400 份,針對調研對象,本次問卷從在讀學歷、學科類別、性別、年級、政治面貌等五個方面進行了基本情況調研(如表1 所示)。在在讀學歷分布上,調研對象以本科生為主,占比為83%;在學科類別分布上,調研對象以理科生為主,占比為87%;在性別分布上,男女生比例為7:3;在年級分布上,調研對象從高年級向低年級依次遞增,調研對象以低年級為主;在政治面貌分布上,共青團員成員最多,占比71%,其次是群眾,占比22%。綜上所述,調查對象的情況基本符合當前浙江水利水電學院在校大學生的分布情況。
表1 調研對象學歷、學科類別、性別等情況
首先,問卷聚焦于大學生對“情懷教育”的了解程度、了解方式和活動主題等方面。數據表明,對于“情懷教育”的了解度:70%的學生表示對“情懷教育”有不同程度的了解,26%的學生表示不了解,僅有4%的學生表示非常不了解,且各年級之間的差異性較小。對于“情懷教育”主題教育活動的了解方式:線下,同學們主要通過“校園活動”(65%)的方式了解“情懷教育”,然后依次是通過“課堂教學”(58%)、“傳統媒體”(54%)、“社會實踐”(49%)等方式了解;線上,同學們主要是通過“青年大學習”(85%)、“學習強國”(64%)的方式了解“情懷教育”,然后依次是“微信、微博等自媒體平臺”(55%)、“官方新聞媒體平臺”(47%)、“抖音、快手等短視頻社交軟件”(42%)、“知乎、貼吧、豆瓣等社區app”(36%)等方式了解,線上的了解方式相對線下的了解方式分化程度更為明顯。對于不同主題“情懷教育”活動的接受度:88%的學生表示愿意接受“家國情懷”主題教育活動,72%的學生表示愿意接受“人文情懷”主題教育活動,70%的學生表示愿意接受“鄉土情懷”主題教育活動,42%的學生表示愿意接受“行業情懷”主題教育活動,對于不同主題的“情懷教育”活動,“家國情懷”主題教育活動的接受度最高,后續可將“家國情懷”主題教育活動作為關聯其他主題教育活動的關鍵和橋梁。
其次,問卷聚焦大學生對學校開展“情懷教育”的了解情況、參與情況、參與頻率以及認同程度。數據表明,對于學校開展“情懷教育”的了解情況:70%的學生表示對學校開展的“情懷教育”有不同程度的了解,27%的學生表示對學校開展的“情懷教育”不了解,僅有3%的學生表示對學校開展的“情懷教育”非常不了解,且各年級之間的差異性較小。對于學校開展“情懷教育”的參與情況:95%的學生表示愿意參與學校開展的“情懷教育”活動,有3%的學生表示不愿意參與,僅有2%的學生表示非常不愿意參與,整體參與意愿較為強烈。對于學校開展“情懷教育”的參與頻率:72%的學生表示自己已經參加過不同場次的學校組織的“情懷教育”活動,其中參與1-3 次的學生有42%,參與3-5 次的學生有18%,參與5 次以上的學生有12%,有28%的學生表示沒有參加過學校組織的“情懷教育”活動,且參與情況在各年級之間的差異性較小。對于學校開展“情懷教育”的認同程度:有61%的學生表示“家國情懷”教育的活動效果最好,然后依次是“人文情懷”(15%)、“鄉土情懷”(10%)、“行業情懷”(5%)等方面的活動,還有9%的學生表示其他主題的“情懷教育”開展效果較好,其中“家國情懷”教育在“情懷教育”中的認同度最高。
再次,問卷聚焦于大學生對“情懷教育”的關鍵內容、影響因素和價值意義等方面的理解。對于“情懷教育”的關鍵內容:65%的學生認為“家國情懷”教育是“情懷教育”的關鍵環節,然后依次是“人文情懷”(16%)、“鄉土情懷”(7%)、“行業情懷”(6%)等方面的活動。對于“情懷教育”的影響因素:83%的學生認為開展“情懷教育”的主要影響因素是豐富多彩的形式,79%的學生認為開展“情懷教育”的影響因素是精彩紛呈的內容,68%的學生認為開展“情懷教育”的影響因素是特色鮮明的載體,56%的學生認為開展“情懷教育”的影響因素是博學多才的老師,僅有15%的學生認為開展“情懷教育”的影響因素是其他因素,同學們普遍認為是豐富多彩的形式、精彩紛呈的內容、特色鮮明的載體、博學多才的老師等多方面的因素共同作用于“情懷教育”的最終效果。對于“情懷教育”價值意義:88%的學生認為“情懷教育”的開展有利于培養他們愛國奉獻的精神,77%的學生認為“情懷教育”的開展有利于培養他們忠誠擔當的使命、74%的學生認為“情懷教育”的開展有利于培養他們追求價值的理想、69%的學生認為“情懷教育”的開展有利于培養他們服務基層的信念,從學生們對于“情懷教育”價值意義的獲得感來看,學生們普遍認為“情懷教育”的價值意義是多元的,特別是結合學生表示普遍愿意接受“家國情懷”主題教育活動和學生普遍認為“家國情懷”教育是“情懷教育”的關鍵環節來看,“情懷教育”的開展有利于培養愛國奉獻的精神是學生們認為的首要價值。
最后,問卷聚焦于大學生對學校今后開展“情懷教育”有哪些具體的建議。85%的學生認為需要將“情懷教育”融入第一課堂的課堂教學中,并有56%的學生希望將“情懷教育”融入思政必修課、47%的學生希望將“情懷教育”融入公共選修課、41%的學生希望將“情懷教育”融入實踐課、36%的學生希望將“情懷教育”融入通識課、32%的學生希望將“情懷教育”融入專業必修課,通過調研發現學生們普遍希望將“情懷教育”全方位融入第一課堂的教學中。92%的學生認為需要將“情懷教育”融入第二課堂的校園文化中,并有68%的學生希望將“情懷教育”融入校園活動、48%的學生希望將“情懷教育”融入講座、41%的學生希望將“情懷教育”融入課堂、31%的學生希望將“情懷教育”融入班會,相較于教室內的課堂和班會,學生們普遍希望將“情懷教育”融入校園活動和講座等類型的第二課堂活動中。90%以上的學生認為需要將“情懷教育”融入第三課堂的社會實踐中,并有73%的學生希望將“情懷教育”融入主題志愿活動、71%的學生希望將“情懷教育”融入實踐教育基地、46%的學生希望將“情懷教育”融入街道社區的實踐活動、40%的學生希望將“情懷教育”融入鄉鎮鄉村的實踐活動,學生們普遍希望將“情懷教育”融入主題志愿活動和實踐教育基地等有主題、有安排的校外志愿服務或實踐基地的第三課堂活動中。學生對學校開展“情懷教育”的首要建議是加強宣傳(74%),也是希望能在充分了解學校“情懷教育”開展信息的基礎上,參與到內容豐富(65%)、形式多樣(65%)、獎勵豐碩(55%)和教師多才(31%)的“情懷教育”中。
近年來,浙江水利水電學院關于“情懷教育”的研究與實踐不斷深入化、具體化、系統化,并于2021 年印發《浙江水利水電學院“情懷教育”實施方案》,這是推進“情懷教育”的一次重要嘗試,為學生成長發展需要提供了重要依托,為學校培養“有情懷”的“弄潮兒”提供了重要遵循,為豐富“三全育人”工作提供了重要參考。結合浙江水利水電學院在“情懷教育”方面的經驗做法和此次問卷調研的數據分析情況,高校在開展“情懷教育”時要主動占領輿論陣地、不斷創新育人載體、切實加強隊伍建設、著力強化制度建設,從而進一步提升“情懷教育”的普及性、趣味性、實效性和保障性。
從大學生對“情懷教育”的了解度來看,高校“情懷教育”宣傳的普及性還有待進一步加強,宣傳方式的聯動性和互補性需要進一步強化,因此,高校在開展“情懷教育”宣傳工作時要利用好課上課下、校內校外和線上線下等多方空間,形成宣傳合力。一是利用好課上課下的空間,可通過課堂教育和校園文化陣地相輔助的形式加強宣傳;二是利用好校內校外的空間,可通過校園文化活動和校外實踐活動相結合的形式強化“情懷教育”;三是利用好線上線下的空間,可借助“青年大學習”“學習強國”等官方的主流平臺,與線下宣傳渠道形成優勢互補,切實增強“情懷教育”的宣傳入眼入耳入腦入心。
從大學生對“情懷教育”的參與度來看,高校“情懷教育”內容的趣味性還有待進一步提高,學生們對事物的了解和參與的內生動力大多是以興趣為切入點的,且學生們對“家國情懷”教育的認可度普遍較高,因此,高校在組織“情懷教育”活動時要充分調動學生們的主動性,并以同學們認可度最高的“家國情懷”教育為核心組織開展各類“情懷教育”。一方面,高校開展“情懷教育”時可借助課堂教育、校園文化、社會實踐等載體,以同學們的興趣點為切入點,改變說教式授課,打造場景式教學,強化沉浸式體驗,實現浸潤式成長。另一方面,可以將“家國情懷”教育作為高校“情懷教育”的核心內容,并適時融入各類主題的“情懷教育”活動,通過優化課堂教學內容、校園文化活動和鄉土實踐活動,切實豐富“情懷教育”內容。
從大學生對“情懷教育”的認知度來看,高校“情懷教育”的實效性還有待進一步強化,教師作為教育的中堅力量在“情懷教育”中發揮著關鍵作用,因此,組織好高校“情懷教育”要打造一支素質高、情懷深教師隊伍,同時要不斷完善隊伍建設,豐富教師隊伍構成。第一,要突出問題導向、需求導向、成效導向,不斷加強教師隊伍的培訓學習,提高隊伍素養;第二,教育主體要深入學生、扎根學生、了解學生,結合學生的個性化發展需要,強化情懷意識;第三,打造朋輩榜樣作用式引領、教師行為示范式引領、社會知行合一式引領,豐富“情懷教育”主體,完善隊伍結構。通過多主體聯動,形成全員參與式的“情懷教育”,切實增強“情懷教育”在不同場景下的育人實效。
結合此次調研結果和學生們的反饋來看,高校開展好“情懷教育”需要完善的制度保障,確保受教學生、施教主體和活動開展的各種需求能得到有效保障。首先,要增強開展參與活動的激勵制度,激起學生參與“情懷教育”的內驅力,提升學生參與的積極性、主動性和獲得感;其次,要提升教師隊伍的整體素養,需要系統的培訓、鮮活的課堂和適度的獎勵,確保教師能夠安心從教;最后,要不斷完善活動開展的保障機制,確保各部門聯動暢通,增強“情懷教育”的組織保障、內容保障和經費保障。
教育家雅斯貝爾斯說過:“教育的本質意味著,一棵樹搖動一棵樹,一朵云牽引一朵云,一個靈魂喚醒一個靈魂。”而高校開展“情懷教育”,便是通過一種高尚的情懷來喚醒學生的純真情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