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王 芳
不同視角下的游戲區認知表達,呈現了幼兒的興趣與學習發展的需求,更引發了教師的深層思考。我園“小愛向美行動”旨在激活幼兒多種感官,喚醒幼兒對藝術的期待和喜愛,促進幼兒在不斷體驗、感知中實現審美和認知的內化。今年,我園將“小愛向美行動”聚焦于戶外游戲場,開展沉浸式教研,通過問題清單、資源鏈接、深度浸潤、多元拓展,形成新策略和新經驗,將美術與自然有效融合與創生,讓幼兒在自然、生活氣息的浸潤中感受美、欣賞美、創造美。
一是價值認識不到位。部分教師對幼兒的核心經驗發展水平的認知與識別不到位,對“小愛向美行動”的價值缺乏全面且深刻的認識。
二是資源利用不充分?,F有的場地空間、材料、工具等,難以喚醒幼兒對美的感知,不能有效激發幼兒創作的意愿和需要。在促進幼兒自主性表達和多樣化方面,教師的支持力度尚待強化。
美是什么?“小愛向美行動”有哪些內容?基于以上兩個問題,幼兒有各種不同的想法。關于美,幼兒紛紛表達自己的看法:“五彩斑斕的花是美的?!薄跋胥@石一些漂亮的東西,就是美?!薄懊谰褪撬{天?!薄懊谰拖裨贫湟粯?。”關于“小愛向美行動”的內容,幼兒提出了自己的設想:“可以帶著寫生板去芽芽樂園,畫漂亮的圖畫?!薄拔蚁肴ネ嫔?,把沙子染上好多好多的顏色?!薄拔乙獡煨淙~、小花草,裝扮我們的教室?!薄拔蚁矚g滑滑梯?!薄叭ヒ安?,玩做飯游戲。我會用樹葉做成培根卷。”,等等。
隨著課程游戲化的逐步深入,教師的幼兒意識、課程意識和資源意識在鮮活的探索實踐中一次次被喚醒、重塑、新生。那么“小愛向美行動”究竟有什么意義?
從幼兒層面來看,“小愛向美行動”是一場探究自然、尋求美感、趣玩游戲、分享經驗、積極體驗的生長旅程。
從教師層面來看,“小愛向美行動”是師幼共同認識空間、發現資源、利用資源,共創適宜的、有意的游戲樣態?!靶巯蛎佬袆印蹦軌蛱嵘處煹恼n程能力和專業素養。
從園所層面來看,“小愛向美行動”讓幼兒園成為發散快樂、撥動情感、充滿童趣、涌動創生的創意學習場。這里的每個個體,都在漸入佳境的課程游戲化實踐中,享受藝術之美、智慧之美和情感之美。
總之,“小愛向美行動”就是教師和幼兒回歸自然、生發課程、共享成長的一種美的追求。讓“美”與幼兒的游戲相連,鼓勵幼兒在與環境、材料的互動中主動交往、積極探索、體驗表達,從而學會發現、欣賞表現自然、生活中靈動多姿的創意美,獲取直接經驗。讓“美”與教師的發展相依,學會站在幼兒獲得多元經驗的角度,且觀且聽、且行且思,一起從美出發、與美對話、向美生長。
在由淺入深的梳理之后,教師采取多元策略,以“尋美、玩美、創美”為基本路徑,促進幼兒游戲深度浸潤幼兒的心靈。
在“小愛向美行動”實施過程中,教師基于幼兒前期的場地選擇、活動規劃、材料搜集等經驗,通過小組商討與大組交流等形式,將預設與生成、困惑與問題等匯總梳理,將思維聚焦與沉浸,挖掘出基于兒童立場、切實可行的游戲主題。
幼兒只有在具有熟悉感、歸屬感的環境中,才會充分捕捉場域中的變化,促進新舊經驗的融合。為此,教師在場景中生發活動內容:煙花三月,拙趣的櫻花采集、唯美的櫻花紙、空靈的櫻花書簽;初盛五月,制作櫻花形狀的香薰,留住櫻花最美的樣子。幼兒逐漸融入櫻樹下的真實場景,在充盈的氛圍熏陶和實踐浸潤中,獲得沉浸式的自然學習體驗。同時,幼兒在實踐感知中探尋美術元素,積累美術經驗。
幼兒的審美能力具有表面性和行動性,需要在具體的活動中發展。在活動中,教師發現幼兒能夠積極、創造性地看待周圍世界,用美術形式呈現出來。這里,以“沙地里的小寶貝”活動為例。幼兒從“淘沙尋寶”到利用“寶貝”裝飾手機殼,從“原沙堆疊”到染沙、做七彩沙瓶,從丙烯沙畫到沙盤裝置藝術……這樣的行動不是為了美術而美術,而是真正發自幼兒內心的、主動的活動。這些作品雖然沒有成人視野下鮮艷的顏色、唯美的造型,但蘊含了幼兒的生命力和想象力,讓教師看到了更多元的藝術呈現模式,看見了屬于幼兒的創意表達。
《3~6 歲幼兒學習與發展指南》中明確指出:“幼兒對事物的感受和理解不同于成人,他們表達自己認識和情感的方式也有別于成人。幼兒稚嫩的筆觸、動作和語言往往蘊含著豐富的想象和情感,成人應對幼兒獨特的藝術表現給予充分的理解和尊重,不能用自己的審美標準去評判幼兒?!薄靶巯蛎佬袆印辈粌H促使教師更加關注自然美育過程中的動態生成,直接體會師幼之間自然的情感互動,還能引導幼兒淋漓盡致地呈現對大自然的感受。今后,我園將進一步探索行動中的課程生發,讓有趣、有意義的事物、事件成為課程相遇的起點。同時,我園從幼兒出發、從自然出發,在行動中綻放賞心悅目的色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