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陳 衛
幼兒階段是養成良好習慣的重要時期。如何培養幼兒良好的進餐習慣是教師和家長關注的話題。教師要抓住幼兒教育這一關鍵時期,分析、解決幼兒進餐中的不良問題,分享在一日生活中培養幼兒良好進餐習慣的解決策略。
幼兒期是幼兒生長發育的關鍵期。據調查,多數幼兒在家嬌生慣養,其生活自理能力較差,在家中養成許多不良的進餐習慣,如進餐時思想分散、邊玩邊吃、進餐拖拉、挑食偏食等。
進餐是幼兒在園一日生活中的一個重要環節。家長詢問得最多的往往是“寶貝,今天吃飽了嗎”。但是,多數家長忽略幼兒進餐習慣的培養,幼兒的進餐問題愈發嚴重,甚至厭惡食物。這樣發展下去,幼兒的營養就難以跟上,其情緒也不穩定,不利于幼兒的健康成長。
為了更好地幫助幼兒養成良好的進餐習慣,我園通過家訪、調查、座談、觀察等手段,真實掌握幼兒進餐現狀(包括餐前是否懂得洗手、能否獨立進餐、會不會偏食、用餐時間安排、進餐禮儀等),了解現狀中存在的不良問題以及困惑。同時,教師要結合幼兒年齡特征和進餐習慣,制定目標目標,分析問題、整理有關幼兒進餐習慣的問題。良好進餐行為習慣包括:餐前洗手、愉快進餐、吃飯有正確的坐姿、能正確地使用餐具、不挑食、不剩撒飯菜、吃飯不說話不吵鬧、細嚼慢咽、飯后擦嘴漱口、餐后不進行劇烈運動、會自己清理桌子等。
多數幼兒剛入園不久,情緒不穩定,根本不能完成餐前洗手。例如,在幫助幼兒餐前洗手時,教師轉身幫助一個幼兒擼袖子的同時,旁邊的另一個幼兒可能已經把胸前的衣服弄濕了。稍不留神,個別幼兒會把水龍頭全部打開,致使水濺得滿地都是。幼兒進餐時存在的問題有很多,影響了幼兒的正常進餐:有的勺子拿不穩,有的不扶著碗,有的椅子沒有靠近桌子,有的喜歡用手抓飯菜。
在進餐過程中,有些幼兒挑食情況嚴重,如不吃蔬菜、不吃家禽等。之所以出現這些問題,是因為家長沒有進行正確引導,長此以往造成幼兒挑食、偏食。
在進餐中,很多幼兒往往過分依賴他人,不能做到自主進餐。究其原因,家長的過分溺愛是影響幼兒形成良好的進餐行為習慣的關鍵所在。一位家長曾告訴我,幼兒挑食非常嚴重。幼兒平時都是奶奶帶,只要幼兒不哭鬧,幼兒的要求全部滿足。由于奶奶的溺愛,家里到處都是零食,幼兒很少吃飯。
在幼兒進餐習慣培養過程中,教師要站在兒童立場上,以他們可以理解的方式去思考、實踐。那么,如何以幼兒為主體,培養幼兒良好的進餐習慣?
教師要采取多種方式,利用各種活動,培養幼兒養成良好的用餐習慣。在一日活動的進餐環節,教師可以對幼兒進餐行為加以引導,現場規范。例如,教師在“娃娃家”“小廚房”“美食坊”等游戲區域,提供豐富的游戲材料,在游戲中觀察幼兒的一舉一動,鼓勵和幫助幼兒學會自己吃飯;在生活區,教師可以開展一些鍛煉幼兒小肌肉協調性的活動,如舀彈珠、穿珠子等,促進幼兒手眼協調。
在課程游戲化背景下,教師要遵循幼兒的學習特點,實施形式多樣化的課程。例如,在《我的小菜園》《胡蘿卜美食會》《蔬菜進行曲》《小小蛋兒把門開》《蔬菜那些事兒》等班本課程實施中,教師引導幼兒在課程中知、學、做,通過親身感知、實際操作等,感受食物制作的過程,從而培養他們愛惜糧食、愛上美食的良好習慣。
幼兒同伴群體是寶貴的教育資源,是幼兒成長環境的重要組成部分。在幼兒園,幼兒的模仿能力較強,會觀察、學習別人的一舉一動。在教學中,我根據幼兒的這一特點,循序漸進地引導他們。例如,進餐時的幼兒充分發揮同伴群體的榜樣作用,讓進餐習慣良好的幼兒帶動其他幼兒,通過同伴的親身體驗,促進幼兒的發展。
我園充分借助信息化技術,在幼兒園微信公眾平臺推出“干飯小達人”欄目,通過小視頻讓幼兒主動展示自己養成的良好進餐行為,充分發揮同伴榜樣示范作用,形成良好的就餐氛圍。家長爭相轉發,幼兒的學習熱情高漲。在“六一”節開展的美食節活動中,我組織幼兒制作、分享美食,讓他們充分感受良好進餐習慣帶來的愉悅,極大滿足了他們在進餐活動中的體驗感。
在幼兒進餐習慣培養過程中,我園充分利用家長資源,推進家園共育。我園定期邀請家長到園,開展“家園共育沙龍”系列活動,通過開展“培養幼兒良好的作息習慣”“如何培養幼兒的生活自理能力”“培養幼兒自主進餐的良好習慣”等一系列培養良好習慣方面的主題活動,引導家長在輕松、愉悅的氛圍中更新教育理念,分享心得。我園還通過幼兒園微信公眾平臺,開設“陳阿姨廚房”欄目,為家長支招,引導幼兒養成良好的就餐習慣。幼兒每周都會選出最喜歡的人氣菜品,由食堂阿姨詳細介紹菜品做法,錄制小視頻供家長學習,深受家長歡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