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99精品在线视频,手机成人午夜在线视频,久久不卡国产精品无码,中日无码在线观看,成人av手机在线观看,日韩精品亚洲一区中文字幕,亚洲av无码人妻,四虎国产在线观看 ?

語境中的文本、理論與歷史
——張松建學術研究述評

2022-12-05 09:32:22蘇玉鑫
華文文學 2022年4期
關鍵詞:文本理論歷史

蘇玉鑫

張松建教授現任教于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學人文學院,受聘為博士生導師,獲終身教職。他早年求學于河南大學、浙江大學、新加坡國立大學,獲學士、碩士、博士學位。后在清華大學人文學院從事博士后研究,出站后受聘為首都師范大學文學院副教授、碩士生導師。2013 年7月,他重返新加坡,執教至今。張松建的代表性學術著作有:《現代詩的再出發:中國四十年代現代主義詩潮新探》(2009)、《抒情主義與中國現代詩學》(2012)、《文心的異同:新馬華文文學與中國現代文學論集》(2013)、《后殖民時代的文化政治:新馬文學六論》(2017)、《重見家國:海外漢語文學新論》(2019)和《華語文學十五家:審美、政治與文化》(2020)等,均由國內外知名出版社(如北京大學出版社、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臺灣秀威資訊出版社、新加坡八方文化創作室等)出版;另有大量頗有見地的學術論文和書評(不少篇什已收入前述專著)發表于海內外知名刊物。這些著述在展現張松建研究領域和學術旨趣的同時,其學術影響力也日漸擴大。盡管張松建近年來的研究興趣偏向海外華文文學,其研究內容逐漸由作品分析和美學呈現,轉向文化政治思考,但就研究對象涉及語種而言,其學術興趣依然未脫離現當代漢語文學的范疇。本文以張松建的學術論著為主線,結合其主要學術成果,重點考察其學術研究策略、治學方法和研究意識等,探尋其學術研究理路對當下中國文學、文化“走出去”的啟發意義,以及其學術理念和學術品格對當下從事學術研究的年輕學者所具有的指導和借鑒意義。

一、“文本、理論、歷史”與“語境化”說略

張松建的學術歷程起步于中國現當代文學研究,經歷過嚴格的歷史學、文獻學訓練。在對大量一手歷史文獻的梳理、研讀中,他不斷地去偽存真、去粗取精,養成了良好的對比習慣,并培養了較強的思辨意識。隨著視野的擴大和研究的深入,他的學術興趣逐漸趨向西方文論、比較文學、海外華文文學等跨文化研究領域,而且深切感受到學術研究中文本、理論與歷史之間不可分割的聯系。他在不同場合都強調,真正有價值的研究應該是“文本、理論、歷史”三者的結合①,即文本是學術研究的基礎,對研究對象要進行全面、深入地閱讀和分析;理論資源是做研究的切入點,為研究問題提供視角,要具備跨學科的理論意識;歷史縱深的思考是研究走向深入的重要前提,積極與歷史形成一種辯證的對話。②也就是說,重視對文本的搜集與研讀,才能發現問題,總結特征;精通中西理論,進行多維視角觀照,分析問題才能左右逢源,游刃有余;通覽歷史,熟悉文本、理論的來龍去脈,才能對研究問題進行準確定位,所得結論才具客觀性和說服力。可以說,張松建對文本、理論和歷史三者之間關系的深刻認識,使其學術研究扎根于文本細讀,靈活于理論統攝,深邃于歷史思考。

在學術研究中,對文本意義的分析,對理論演進的歸納,對歷史事件的考證,無不須要將討論對象置于彼時彼地的特定時空中進行,也就是將之“語境化”,從而得出較為客觀的結論。通覽張松建的學術論著,其在學術研究中便經常運用這種“語境化”(contextualization)方法。

在語言研究中,“語境”(context)有著眾多的變體和修飾語,是語言學和文學批評中使用最多的術語之一,也是意義范圍最廣的術語之一。在一個語句中,它可以是圍繞一個語音、詞、短語或小句的其他的語音、詞、短語或小句;在一個語篇中,它也可以是環繞某些詞、句、段落、篇章的其他的詞、句、段落和章節。③在更大的范疇中,它也可喻指一種氛圍或背景,如社會語境、歷史語境、政治語境等。作為具有動詞性質的“語境化”概念,則指將某種現象或事件置于某一特定氛圍或背景中加以考察,以對該現象或事件作出闡釋,挖掘其價值和意義。本文無意梳理和辨識與“語境”相關的理論淵源,而只是借用其引申含義,喻指一種學術研究的方法。

統觀張松建的學術論著,我們不難發現,無論從起初的中國四十年代現代主義詩歌研究,還是目前的海外華文文學研究,其中都貫穿著中西批評理論的參照運用和比較文學研究的學術理路。這種理路落實到具體的文學研究中,或可歸結為“語境化”方法。也就是說,他在基本的事實聯系基礎上,將研究對象分別置于歷時與共時交織的研究脈絡(context)中,對文學文獻、中西理論和歷史思潮進行多視點交叉觀測,對研究內容從微觀和宏觀兩個層面進行全方位透視,進而形成對特定文學現象或文化事件的評述,從而得出極具說服力的結論。

二、“三重語境化”研究方法

根據張松建的“文本、理論、歷史”三結合的觀點,我們可將其“語境化”研究方法分為文本語境化、理論語境化和歷史語境化三種。須說明的是,這三者之間在實際操作中并沒有嚴格的界限,很多時候它們彼此滲透、相互對話。為便于說明問題,下文將對三者進行必要的界定。

(一)文本語境化

文本語境化可分為狹義和廣義兩種。狹義的文本語境化指在文學文本內,結合字、詞、句之間的語義邏輯和修辭,以確定文本涵義的方法,主要表現為“新批評”派所倡導的文本細讀法;廣義的文本語境化指在文本細讀的基礎上,將文學文本置于其產生的特定語境中加以考察,這里的特定語境既包括作者個人創作時的生活經歷、心理動機和思想狀況等微觀因素,也包括當時的社會政治、經濟、文化、主流意識形態等宏觀因素。

對文學文本進行語境化處理,在張松建的論著中幾乎隨處可見,顯示了著者極強的文本分析和解讀能力。代表性論文如《“新傳統的奠基石”:吳興華、新詩、另類現代性》④詳細剖析吳興華的“新格律詩”和“古事新詠”風格,從詩節、詩行排列到字數、頓數、音韻運用等形式分析,再到借古詠今的現代闡釋,以及與楊牧、鐘玲的現代漢詩之“另類現代性”互文參照,都顯示了其扎實深厚的文本分析能力。再如《“惡之華”的轉生與變異》一文,⑤探討汪銘竹、陳敬容、王道乾對法國詩人波德萊爾詩歌的接受與轉化,將三人的詩歌與波德萊爾詩在意象、主題等層面進行對照分析,凸顯波氏對四十年代中國現代詩人的跨國影響。此外,在《“現代文化的荒原”:T. S. 艾略特、現代主義、中國新詩》⑥一文中,作者論述中國詩人接受艾略特的三個觀察角度時,細致比照了穆旦、俞銘傳、王佐良、杭約赫、唐祈、辛笛等詩人在形式與主題方面對T.S.艾略特作品的挪用、模仿與創造性轉化等等。

專著方面的典型代表,如在《現代詩的再出發》第五至九章及附錄中,著者對中國1940 年代17 位現代主義詩人的代表詩作進行細致的文本語境化處理。即是說,在文本細讀的基礎上,著者詳細考察了鷗外鷗詩中的地緣政治、反諷詩藝和形式實驗,杭約赫的殖民書寫和烏托邦幻覺,唐湜、陳敬容的城市書寫,穆旦、羅寄一的現代性認同,路易士的邊緣人心態,杜運燮的“輕松詩”寫作,袁可嘉、王佐良的政治寓言,吳興華的“古典新詮”,沈寶基的宇宙意識表達,羅大岡的故國想象,王道乾的頹廢抒發等;再如《抒情主義與中國現代詩學》第九章“現代漢詩中的‘杜甫’發明:美學、政治與形而上學”,此文對馮至《十四行集·杜甫》、楊牧《秋祭杜甫》、西川《杜甫》、廖偉棠《苦天使·杜甫》等詩作,進行文本內外的“語境化”解讀,在表現杜甫的詩歌遺澤催生現代詩人靈感的同時,也說明“每一版本的‘杜甫’都是歷史與當代不斷對話、互相詮釋的產物,它們超越了‘詩與真’話題上的本質主義成見,而與那個流傳于歷史之上的‘杜甫’保持特定的‘解釋學關聯’”。⑦與此類似,《文心的異同》在闡述新馬華文作家對魯迅經典的重寫時,對時跨六十年的九位作家的相關作品(微型、短篇、中篇、長篇小說和散文詩)也進行了文本內外的語境化解讀。通過對新馬華語作品與魯迅文本的對讀,著者認為,這一次次的重寫,都是“理解者從當下的‘闡釋學情景’和個人成見出發、與理解對象展開的往返對話,不但創造性地豐富了魯迅經典的原初含義,也借此揭示了發生在本土社會的文化現象。”⑧如果說,中國現代詩人對杜甫形象的“重繪”反映了跨越古今的“杜甫精神”在詩歌文本中的互文再現的話,那么,新馬作家對魯迅經典的重寫,則展現了跨越國界的“國民性”在新馬文學中的互文衍生。此外,在該著中,作者還對王潤華的詩歌進行了語境化解讀,總結其雨林詩學蘊含的集體記憶、本土意識、離散書寫、文化認同;深入探究了希尼爾小說中的“孤島移民”意識和文化政治的再檢討;全面展現梁文福小說中的懷舊情懷與現代性的糾葛等等。類似做法也表現在《后殖民時代的文化政治》《重見家國》等專著中,它們在作家選取、主題關涉和文本解讀等方面與前著形成互文觀照。

不同于英美新批評的文本細讀,張松建突破了過分關注修辭分析的藩籬,而把視野拓寬到文本由以產生的社會、歷史語境中,將字里行間透露的蛛絲馬跡與作家的內心世界、所處的時代環境等因素相聯系,使論述在微觀的文學文本與宏觀的社會文本所形成的雙重語境中展開,進而挖掘二者之間的文化張力和政治角力,這在其有關海外華文文學、中國現代詩學的考察中尤其明顯。原因在于,這兩方面的研究不可避免地涉及到外來文化與本土文化的對話,這種對話都經歷了由對抗、協調,到變異、衍生的過程,而這也是比較文學影響研究的應有之意。

(二)理論語境化

理論語境化方法涉及不同理論的適用性問題,主要指在挪用某一種或幾種批評理論分析某種文學現象或文化事件時,結合研究對象的具體時空語境,對所挪用或借用的批評理論進行重新界定的方法,包括對相關概念和術語的再定義、對原有理論適用范圍的調整或改造等。

張松建在應用不同理論進行批評研究時,不會囿于原有理論而亦步亦趨、甚至生搬硬套,而是針對研究對象不同的文化特質或時空背景,對原有理論進行有針對性的調整、限定,從而確保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有效性。如在追溯“現代”“現代性”“現代主義”概念的西方起源、發展脈絡以及中國變體時,他認為,這些概念作為“一種包含某種規則的觀念,一套規范、程式和價值體系,和它們之前之后的規范、程式和價值體系相競爭和比較,有自己形成、發展和消亡的過程”,因此“有必要將其置于特定的歷史/文化網絡里,從時間和空間兩個方面重建彼時的語境”,其目標是“既觀察這些概念在中西歷史情境中的同一性,也辨析它們在演化過程中的差異性。”⑨這就在紛繁復雜的概念指涉領域內,將研究內容進一步明確化、對象化,在分析過程中也就更具針對性和有效性。同樣,在定義中國新詩中的“現代主義”時,張松建參照西方“現代主義”概念,發現中國現代主義與西方的不同之處在于:至少在1980 年代之前,“中國現代主義文藝從未占據過主流地位,只是一個潛流和邊緣而已,它無力構成一個清晰的文學分期,似乎只能理解為一個先鋒性的文學流派和創作原則。因此,除非加以具體的“歷史化”和“相對化”,否則“現代主義”就是一個空洞的概念,必須參照中國的歷史語境和文化傳統來改造現代主義的西方定義而注入一些新內容。”⑩在他看來,借用西方理論考察中國文學現象出現不能“恰切”的現象時,應該在中國語境里對西方理論做出適當調整,或限定、或拓展,甚至對某些關鍵概念進行重新定義等,即將西方理論進行“語境化”限定,在實現西方理論在地化的同時,也能有效地對中國文學史脈絡里的文學、文化現象做出解釋和說明。事實上,張松建的理論語境化方法,不僅表現在中西跨文化對話中,而且在同一文化脈絡中也存在理論語境化的運用,如在論文《艾略特“非個性化”理論溯源》[11]中,作者在西方文論史的發展脈絡中,追溯艾略特“非個性化”理論的多元來源:從濟慈的“消極能力”說,到唯美主義、自然主義的“客觀性”美學,到象征主義詩學的“契合論”,再到意象主義的“意象”說,以及白璧德的“克制”原則等,在對“非個性化”理論進行歷時追溯時,作者既歸納不同詩學流派主張與“非個性化”理論的“親緣關系”,又指出他們之間的“異己觀照”,等等。

張松建的學術研究,無論是單篇論文還是長篇論著,都極具理論深度。面對不同的研究對象,他都能自由出入于中西詩學、批評理論之間,運用不同視角或框架來分析問題,故能左右逢源,游刃有余。這主要得益于他多年刻苦的閱讀訓練和由此培養的思辨能力。他熟悉西方文學及其學術傳統,關注國內外學術前沿動態,熟知最新的學術話語體系。[12]這樣的學術歷練,使張松建既具備了中國現代詩學的專業基礎,又接受了西方詩學的知識熏陶,開闊了學術視野,為其后來的研究工作做好了必要的準備。

(三)歷史語境化

在美國文論家沃倫(Robert P.Warren,1905-1989)看來,歷史是被闡述的過去,永遠處于被重新思考、感覺和書寫之中,當人們體驗新的需要和解決新的問題時,它作為新的模式出現了,作為新的理解而發展了。[13]換言之,歷史是出于滿足人們的某種需要而一直被重新闡釋、重新書寫。也就是說,把歷史“語境化”可以滿足人的某種特殊需要,而“語境化”過程也是歷史重寫的過程。

在本文中,歷史語境化指的是將研究對象和研究內容置于歷史場域中,站在當下的立場上,分析、評論發生于某一時期的文學現象或文化事件的研究方法。換言之,研究者通過歷時梳理和共時參照,對研究問題在歷史、文化、政治等交織的網絡中進行合理定位,得出切當的結論。鑒于“一切歷史都是當代史”[14],張松建強調當下立場與歷史語域的辯證對話,認為“歷史縱深的思考是研究走向深入的一個重要基礎”[15]。與歷史對話的前提是,對大量史料文獻的鉤沉和爬梳。對第一手文獻的獲取和研讀是任何研究開始的基礎,這也是對研究者之學術能力的考驗。

在張松建的論著中,除文本細讀和理論思辨外,最具說服力的,便是扎實的史料功夫。他早年修讀比較文學重在挖掘產生“影響”的有力證據,這實際上也是一種實證研究。而實證研究最關鍵的便是找到相關史料證據,做到論從史出,史論互證。早在2002 年的《艾略特與中國》一文中,他對文獻史料的重視便初見端倪。此后,在有關西方現代主義詩人(如艾略特、奧登、里爾克、波德萊爾等)在四十年代中國的譯介和研究中,他更是發掘出大量被掩沒的珍貴史料:他“瀏覽了出版于四十年代中國各地的兩百余種文學期刊,查閱了發行于京滬地區的二十余種報紙副刊”,發現四十年代的現代主義詩人遠不止“九葉派”,至少還有吳興華、沈寶基、路易士、鷗外鷗、王佐良、羅寄一、羅大岡、葉汝璉和王道乾等。[16]新的研究領域的開拓往往得益于新史料的發現和挖掘,而張松建的這種考掘原始史料的做法,是“目前愛走捷徑的年輕學者沒耐心、沒興趣又懶惰使用的基礎研究方式”。[17]作者在導論中談及研究方式時,坦言應注意文本、觀念與歷史間的互動,必要時融入社會史的內容,兼采“文學性”與“文化性”的雙重焦點,爭取把文本、歷史與理論融為一體。在考察四十年代現代主義詩歌的生成與變化時,作者又選取了四個參照系,即抗日戰爭與國共內戰的歷史背景,左翼知識分子陣營擴大化的趨勢,有關文藝大眾化與民族形式問題的論爭,以及對西方現代主義詩歌典范的譯介,[18]這些參照系的選取也都明顯帶有“語境化”歷史的性質。張松建立足當下,選取中國四十年代(而非其他年代)現代主義詩潮作為研究對象,本身就是將四十年代的歷史“語境化”的體現,而這種小切口、深挖掘的研究理念,正是學術界一直推崇的“以小見大”的學術正統。

考據史料的過程,即是將歷史語境化的過程;而研讀史料的過程,卻是與史料作者跨時空對話的過程。研究者與不同文獻作者之間、以及不同文獻作者之間的對話,在由研究者創設的特定歷史背景中展開。在這種人為設定的史料對話中,研究者要有極強的辨識能力和冷靜的批評意識,充當對話的引導者、協調者、評判者、歸結者的角色,以觀察諸多話語之間的對抗、斡旋和妥協的蹤跡,[19]從而將研究主題引向深入。如在《抒情主義與中國現代詩學》一書中,張松建對“抒情主義”概念的探源與重新定義,對“抒情主義”多維度的歷史透視,以及對其與美學、政治、技術與市場之間知識根源關系的梳理等,都顯示了作者對史料文獻的研讀功力,使“抒情主義”的歷史得以語境化歸納。其中,在探討“深度抒情”論時,作者將梁宗岱、馮至、柳木下、袁可嘉、唐湜、李廣田等詩人引入對話場域,借助他們各自有關“深度抒情”的觀點碰撞,進行“深度抒情”論的共時參照;在探討“抒情主義”與形式詩學、新詩現代化與歷史想象關聯時,作者又將朱光潛、卞之琳、袁可嘉、吳興華等詩人招至對話場域中進行共時論爭;有關新詩理論中的“詩體之爭”“形象之爭”更是針對既定話題進行“共時”語境化的典型例證。

值得一提的是,張松建在對某一詩人、譯介者的作品進行個案分析時,總會首先回顧該詩人、譯介者的主要生平經歷及其詩學主張、理論傾向等,并結合該時期中西文學和文化思潮動向,從歷時歸納和共時比照的雙維度展開考察,使該個案在中西文學、文化、政治等交織的歷史脈絡中,更加具體化和明晰化。如果將這諸多個案研究再進行歷時串聯、共時對話,便會形成有關該領域研究的、帶有明顯學術史、文化史、思想史性質的著作,如上述兩著及《文心的異同》《后殖民時代的文化政治》《重見家國》《華語文學十五家》等。

三、研究意識與啟發意義

張松建在多年的中國現代文學、海外華文文學、比較文學、中西詩學研究中,除為學界貢獻了諸多高水準、具有開拓性的論著外,還提供了可資借鑒的研究理路、策略或方法。這對當下及今后的年輕學者具有頗多啟發和指導意義。

(一)敏銳的問題意識

學術研究一般遵循發現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邏輯思路,而敏銳的問題意識,即善于發現問題、勤于提出問題,這是研究者發揮主觀能動性的表現,也是積極推進學術發展的內在驅動力。

張松建敏銳的問題意識幾乎彰顯于其所有論著中,為后學者從事學術研究樹立了典范。例如在確定博士論文選題前,他查閱了大量史料文獻,發現在論述現代主義詩論的建構時,研究者慣于將目光盯緊李廣田的《詩的藝術》、廢名的《談新詩》、朱自清的《新詩雜話》、袁可嘉的《論新詩現代化》和唐湜的《新意度集》等這幾部習見的專著,而忽略了梁宗岱、孫毓棠、沈寶基、吳興華、穆旦、徐遲、鷗外歐、胡明樹、馮至、路易士等撰寫的大量零碎性的詩論,以至于對四十年代現代主義詩論的形成過程缺乏周祥的辨正,而且一些論斷缺乏普適性和概括力,有含糊其辭、大而化之的嫌疑。故此,在梳理現代性與傳統話語關系時,他提出了諸如“傳統對個人提供的支援意識怎樣在文本層次上運作起來?傳統與現代的邏輯相關性和歷史連續性又如何彰顯?”在論述外來影響時,“哪些作家學者參與了這個跨文化對話的過程,由此怎么影響了對中國現代主義詩歌自身的歷史形象?”“……現有西方學者的現代性論述能否完全適用于對中國現代主義詩作的分析?與作為典范的西方現代詩相比,中國現代主義詩歌的主體性何在?”[20]等11 個問題,層層追問,環環相扣,同時這也基本勾勒出了其研究的大致框架和主要內容,為接下來的分析問題、解決問題作好了必要的準備和鋪墊。“問題意識”的重要性,不僅僅在于對具體知識的追問,還在于對普遍價值的關注。因此,培養敏銳的問題意識,需要掌握精深的專業知識,具備細致的現象觀察能力、文本解讀能力,這是發現問題的必經之路,還要有嚴謹縝密的邏輯推理能力,以便將問題逐步深入和升華。

(二)自覺的比較意識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其中預設了“自我”與“他者”的潛在比較。有比較才有鑒別,而有鑒別才能澄清認識。在國際間交流日益頻繁、廣泛和深入的當下,“比較意識”潛藏于政治、經濟、文化、意識形態等各個領域。在學術研究中,針對同一研究對象,在不同層面或角度展開比較,可以凸顯研究對象的不同特質,使研究內容更加全面、結論更加完善。

張松建的學術論著充溢著自覺的比較意識。他善于將研究對象置于不同的時空脈絡中進行考察,有共時的中國現代詩人詩論的彼此參考,有歷時的“抒情主義”概念的溯源研討,也有中西詩學、文化理論的相互參照;既有中西詩歌的句式、修辭、意象的微觀比較,亦有中西知識體系的宏觀對照。例如在追溯“抒情主義”概念的源頭時,他指出:

西方的“Lyricism”含義清晰、單一而穩定,無非是形容詞“抒情的”(lyric)加上后綴“ism”變成了名詞而已,有時被譯成“抒情”、“抒情態度”、“抒情作風”,指代文藝作品尤其是(抒情)詩的美學精髓……易言之,在西方文學中從浪漫主義到抒情主義再到感傷主義,內涵漸次縮減。中國情況與此不同,“抒情主義”允稱古典文學之整體特性和結構意識,“抒情詩”壓倒一切地成為唯一詩體,學者們以此標示中國古典文學之民族性格;而“浪漫主義”與“寫實主義”在古代中國并非指文學運動和歷史分期而經常降格為一種表現手法和文體風格。[21]

張松建對中西“抒情主義”概念內涵的對照和比較,充分顯示了其廣闊的西方詩學視野和中國古典文學功底。這歸功于其早年的比較文學與世界文學的專業背景。同樣,在海外華文文學研究中,他這種文學/文化的比較意識也俯拾即是。如《重見家國》在論述離散海外的華語詩人有關文化認同、歷史記憶與本土意識糾葛、現代性與懷舊意識沖突時,也凸顯了自覺的比較意識。須說明的是,自覺的比較意識是在對比雙方在某些方面具有可比性的前提下展開的,是對研究對象在相同層面上的比較,而非毫無根據的“拉郎配”式胡亂比較。

(三)犀利的批評意識

學術研究離不開對前人研究成果的綜述和評價,而找出前人研究中的缺陷和不足,便是批評(評價或評論)的開始,也是進入新的課題研究的出發點。因此,研究者具備客觀、犀利的批評意識,在學術研究中至關重要。客觀、犀利的批評建立在對文獻文本細讀的基礎之上,強調立論有據,論證有力,結論有理;要求批評有針對性,推理有邏輯性,觀點有說服力。

如前文所述,張松建具有敏銳的問題意識,而其研究問題的提出是建立在對前人研究現狀的批評基礎之上的。其犀利的批評意識體現在對大量文獻的精準點評上。如論及徐遲的“形象化”論述有意誤讀西方現代詩時,張松建在腳注中指出,徐遲“對西方現代詩人進行策略性的誤讀,意在闡發他所理解的‘形象化’……”,他“有意把‘形象化’作狹義的理解,無非是為了標榜自己對現代主義詩歌和純詩的拒斥、對大眾化詩學與現實主義詩學的皈依……”[22],并以徐遲自己發表于桂林《詩》3 卷3 期(1942 年8 月,第44-45 頁)上的“最強音增訂本跋”作為證據加以評述。張松建對徐遲觀點的批評有理有據,論從史出,史論互證,且觀點中肯,令人信服;再如,在論述袁可嘉的詩論時,他毫不避諱地指出:袁可嘉“似乎陶醉在這種雄辯、博學、充滿思辨性的文體中,來不及(或者是沒有能力)考慮上述詩學觀念間的歷史性差異與沖突因素的存在”,認為他把這些觀念植入自己的方案鞏固了自己論點的清晰性,但同時也暴露了其話語的縫隙。[23]培養犀利的批評意識,首先要有廣博的知識儲備和完善的知識結構,這樣才能對批評對象有精準的定位;其次要有嚴密的邏輯推理能力,言出有據,論出有理,以理服人;再者要有開闊的思路和跨學科視野,才能鞭辟入里,左右逢源。此外,還要善于追蹤學術前沿,避免觀點陳舊。

近年來,張松建的研究興趣由中國現代主義文學逐漸滑向海外華文文學,中心關懷也由詩歌美學轉向文化政治。縱然如此,其將文本、理論與歷史融為一體的研究理念和三重語境化的研究方法,以及扎實嚴謹的考據功夫,精致細膩的文本解讀,深邃廣闊的理論思辨力,始終如影隨形,一以貫之。這與當前學術界那些脫離文本、空發奇談的現象,恰成鮮明對比。在中外文學、文化交流日益密切的當下,其敏銳的問題意識,自覺的比較意識,犀利的批評意識,也已載譽士林,惠及后學。

①如2017 年11 月6 日為首都師范大學師生作的題為“‘亞洲的滋味’——梁秉鈞的食饌詩學及其文化政治”的講座;2018 年6 月14 日為南開大學文學院師生作的“詩史之際:楊牧的歷史意識與歷史詩學”主題講座等。

②[15]見《本刊編委張松建到南開大學開講座》,《華文文學》2018 年第4 期。

③胡壯麟,劉世生:《西方文體學辭典》,清華大學出版社2004 年版,第66-67 頁。

④張松建:《“新傳統的奠基石”:吳興華、新詩、另類現代性》,《中外文學》2004 年第33 卷第7 期。

⑤張松建:《“惡之華”的轉生與變異:汪銘竹、陳敬容、王道乾對波德萊爾詩的接受與轉化》,《中國現代文學研究叢刊》2006 年第3 期。

⑥張松建:《“現代文化的荒原”:T.S.艾略特、現代主義、中國新詩》,《新詩批評》2006 年第1 輯。

⑦[21][22][23]張松建:《抒情主義與中國現代詩學》,北京大學出版社2012 年版,第354 頁,第4-5 頁,第177 頁,第269 頁。

⑧張松建:《文心的異同:新馬華文文學與中國現代文學論集》,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3 年版,第52-53 頁。

⑨[16][18][19][20]張松建:《現代詩的再出發:中國四十年代現代主義詩潮新探》,北京大學出版社2009 年版,第8 頁,第2 頁,第4 頁,第5 頁,第4 頁。

⑩張松建:《現代詩的再出發:中國40 年代現代主義詩潮敘論》,《詩探索》2009 年第二輯(理論卷),第3 頁。

[11]張松建:《艾略特“非個性化”理論溯源》,《外國文學評論》1999 年第3 期。

[12]解志熙:《詩學商量加邃密:序張松建〈抒情主義與中國現代詩學〉》,《漢語言文學研究》2011 年第2 卷第4 期。

[13]Warren,Robert Penn. New and Selected Essays.New York:Random House,1989,p.51.

[14]Croce,Benedetto. History: Its Theory and Practice.New York:Harcourt,Brace and Company,1923,p.12.

[17]王潤華:《序》,見張松建:《現代詩的再出發:中國四十年代現代主義詩潮新探》,北京大學出版社2009 年版,第1 頁。

猜你喜歡
文本理論歷史
堅持理論創新
當代陜西(2022年5期)2022-04-19 12:10:18
神秘的混沌理論
理論創新 引領百年
相關于撓理論的Baer模
在808DA上文本顯示的改善
基于doc2vec和TF-IDF的相似文本識別
電子制作(2018年18期)2018-11-14 01:48:06
新歷史
全體育(2016年4期)2016-11-02 18:57:28
文本之中·文本之外·文本之上——童話故事《坐井觀天》的教學隱喻
歷史上的6月
歷史上的八個月
主站蜘蛛池模板: 2021精品国产自在现线看| 亚洲VA中文字幕| 内射人妻无套中出无码| 一级成人欧美一区在线观看| 97国产精品视频自在拍| 欧美另类第一页| 久久性妇女精品免费| 亚洲大尺度在线| 91系列在线观看| 激情视频综合网| 婷婷开心中文字幕| 国产91成人| 国产福利免费在线观看| 精品国产成人高清在线| 成人在线观看一区| 亚洲日韩精品伊甸| 超碰精品无码一区二区| 亚洲天堂.com| 乱色熟女综合一区二区| 亚洲天堂区| 婷婷丁香色| 四虎国产精品永久一区| 91久久偷偷做嫩草影院免费看| 精品国产网| 天堂在线亚洲| 免费AV在线播放观看18禁强制| …亚洲 欧洲 另类 春色| 国产欧美亚洲精品第3页在线| 香蕉视频国产精品人| 亚洲欧美一级一级a| 中文字幕一区二区人妻电影| 国产96在线 | 99视频在线精品免费观看6| 国产青青操| 在线观看精品国产入口| 免费国产无遮挡又黄又爽| 国产精品亚洲αv天堂无码| 国产精品香蕉在线| 伊人网址在线| 91精品亚洲| 不卡视频国产| 午夜日韩久久影院| 亚洲国产精品日韩av专区| 伊人国产无码高清视频| 国产区免费精品视频| 色网站免费在线观看| 欧美成人区| 色综合天天操| 国产精品自拍合集| 久久免费观看视频| 亚洲国产中文欧美在线人成大黄瓜| 亚洲中文字幕久久精品无码一区 | 亚洲人妖在线| 国产小视频免费| 国产精品亚洲天堂| 欧美精品成人| 欧美a级在线| 日日拍夜夜操| 国产女人在线视频| 国产福利一区视频| 欧美a级在线| 午夜国产精品视频| 国产女人在线视频| 亚洲无码高清一区二区| 亚洲天堂网2014| 亚洲天堂.com| 国产永久在线观看| 欧美精品影院| 无码国产伊人| 另类专区亚洲| 热99re99首页精品亚洲五月天| 亚洲高清无在码在线无弹窗| 国产一级毛片网站| 亚洲一级毛片免费观看| 国产亚洲一区二区三区在线| 精品国产污污免费网站| 无码专区第一页| 欧美国产日韩在线观看| 亚洲综合亚洲国产尤物| 亚洲欧洲AV一区二区三区| 国产成人1024精品| P尤物久久99国产综合精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