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峨眉山市實驗小學 董麗萍
課外閱讀是小學語文課程學習的延伸,與課堂的內容形成系統性的整體,不同形式的閱讀方法所展現的閱讀成果有明顯的差異,教師應拓寬閱讀的道路、開掘閱讀的方法、發現閱讀的價值,將課外閱讀作為學生學習的主題,讓學生形成獨有的學習理念、學習思維、學習方法,這是小學語文閱讀的深度表現?!罢緯钡拈喿x理念在小學教育中有較長的歷史,2001年頒布的《全日制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實驗稿)》中,明確地將整本書閱讀作為小學語文教育的課程標準內容。在義務教育多次進行改革的背景下,小學語文教學中,普遍缺乏對整本書閱讀效果的發揮。造成這類現象的主要根源是整本書閱讀在課本中的概念是模糊的,課本中仍以整本書的節選作為教材內容。實踐中,教師引導學生閱讀整本書的能力存在不足,在課文教學中或將教學內容與教學工具作為核心,或將應試教育與素質教育進行思辨,始終沒有將整本書的閱讀當作小學語文教學的理念。
小學語文整本書閱讀泛指語文教科書中推薦的閱讀書籍,這些書籍和課程標準是相關的,主要有四類書籍:第一類是課本“快樂讀書吧”中涉及的書籍;第二類是課本內容中節選的書籍;第三類是課后閱讀鏈接、資料袋中的推薦書籍;第四類是課程標準附錄中列選的書籍。小學語文推薦的閱讀書籍中,必讀書籍是“快樂讀書吧”中涉及的書籍,其他三類是可選的書籍。從整體上看,書籍的書目是非常多的,造成閱讀量與課程標準規定的閱讀總量有較大的差異,在小學階段,課程標準規定的課外閱讀總量控制在145萬字的范圍內?,F階段,小學語文整本書閱讀強調“量”多,不利于小學生文學素養的養成,閱讀不在“量”,而在“精”,整本書閱讀要有質量,過多追求數量的優勢,會造成閱讀的深度不足,影響小學生的閱讀質量,不符合閱讀教學的目標。在整本書閱讀中強調深度,強調精度、強調維度,這是閱讀的根本。
語文課程標準中,不少單篇選文都來自整本書,在拓寬整本書閱讀思路中,不妨將單篇課文與整本書進行融合,在閱讀教學中由單篇選文引導整本書閱讀,以單篇轉向整本,以整本突出單篇,形成單篇和整本之間的互動,達到閱讀的整體效果。學生在閱讀整本書中,將單篇作為重點,聯系單篇的上下部分,以這種串聯的方式完成整本書的閱讀,既能擴大閱讀的范疇,也能加強閱讀的深度。在閱讀教學中,通過關聯整本書與單篇選文的關系,能夠起到激發小學生對整本書閱讀的興趣,也能夠提升單篇課文的閱讀品質。小學語文課后的閱讀鏈接中,就充分運用了這種閱讀思路,部編版三年級語文上冊第二課《花的學校》課文后,鏈接了泰戈爾的《新月集》,同樣《祖父的園子》與《呼蘭河傳》形成了前后呼應,學習《草船借箭》這篇課文,課后推薦《三國演義》的整本書閱讀,也是這種閱讀教學思路的表現。
小學不同階段的閱讀內容要體現層次性,一年級的學生適合陪伴形式的閱讀,童謠、兒歌這類閱讀內容適合一年級的學生與家長一起閱讀。二年級學生的閱讀內容以童話書籍為主,如《小鯉魚跳龍門》《“歪腦袋”木頭樁》和《神筆馬良》這類書籍,非常適合二年級的學生閱讀。三年級的學生不僅可以閱讀童話故事,還可以閱讀一些寓言書籍,如《安徒生童話》《格林童話》《伊索寓言》。四年級的學生以神話故事、科普讀物閱讀為主,有關中西方的神話書籍,教師可以推薦合訂本的書目,四年級的學生可以獨立思考中西方神話故事的不同之處,一些科普讀物的閱讀能夠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如《十萬個為什么》和《人類起源的演化過程》,這類科普讀物有益于培養學生的求知能力。五年級的學生閱讀能力有了較大的提升,可以閱讀一些中國名著類書籍,如中國四大名著中的《西游記》《三國演義》和《水滸傳》。六年級的學生的閱讀思維有多元化的特點,可以推薦外國的名著,如《愛的教育》《魯濱孫漂流記》以及《愛麗絲漫游奇境》。教師可以根據各個年級學生的特點,推薦不同的閱讀書目,形成漸進式的閱讀思路,分階段的培養小學生閱讀能力,逐步提升學生的閱讀興趣。
小學語文整本書的閱讀中,有長篇著作,也有短篇小說,長篇與短篇的閱讀思路是不同的,在加深閱讀深度的方法中,教師需根據長篇小說的特點和短篇的小說的特點,進行差異化閱讀教學。長篇小說的閱讀要結合課本中的課文內容進行閱讀思路的拓展,例如,閱讀長篇小說《呼蘭河傳》的時候,可以從課文中的節選內容入手。在小學語文中,《火燒云》和《祖父的園子》都是《呼蘭河傳》中的節選內容,讓學生閱讀《呼蘭河傳》整本書的時候先熟練兩篇課文的內容,再代入《呼蘭河傳》整本書的閱讀中。這是以節選短篇,深度閱讀整本書長篇的閱讀思路。在閱讀《駱駝祥子》《可愛的中國》這類長篇小說的時候都可以使用這種閱讀思路。
散文集和短篇小說的閱讀思路與長篇小說不同,長篇小說強調故事的完整性,散文集和短篇小說強調結構的整體性。閱讀散文集和長篇小說的時候,要將結構與整體進行關聯。例如,在閱讀魯迅的散文集《野草》的時候,閱讀深度對于小學生來說是相對復雜的,這與《野草》這部散文集的濃厚哲學思想是有關聯的。小學生在閱讀《野草》的時候,要理解《野草》的結構性思路,小學語文中節選了《野草》中《好的故事》這一篇,在閱讀《野草》前,先要把《好的故事》這篇課文讀懂,再去閱讀《野草》這部散文集,才能從閱讀結構的角度去理解整本書,這是整體與結構關聯的思路展現。同樣的閱讀思路可以應用到《俗世奇人》《夜路》《故鄉》等書籍閱讀中。
整本書的閱讀是個長期的過程,深度的閱讀要有科學的方法,在閱讀整本書的時候,可以將閱讀啟動課作為閱讀教學的重點。教師通過閱讀教學的設計,在時間、語言、方式方面,提升整本書的閱讀氣氛,打造活躍的閱讀環境,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學生以最熱情的方式打開一本書,享受閱讀帶給他們的樂趣,沉浸在閱讀的氛圍里,這是閱讀啟動課的目標。實現閱讀啟動課的目標,要有個完善的設計環節,設計環節要分五個步驟:第一步,導語的創作,導語是閱讀啟動的前提,是提升小學生閱讀興趣的啟動器;第二步,故事的講述,故事可以節選整本書中的片段,也可以講解自己的閱讀心得;第三步,問題的構造,提煉整本書中的有趣部分,構造出一個問題,激發學生對整本書的好新奇;第四步,懸念的打造,問題提出了,懸念也產生了,學生閱讀才會有沖動感;第五步,策略的講解,小學生在閱讀整本書的時候,會遇到較多的障礙,通過教授他們閱讀的方法,這些閱讀障礙就能巧妙化解,形成連續性的閱讀思維,閱讀策略主要有尋讀、跳讀、猜讀。
整本書的閱讀是個動態的過程,有些學生閱讀了開頭,沒了興趣就放棄了閱讀;有些學生隨便翻了翻,就將書籍放到了角落;有的學生選擇去聽書里的故事,只知道書里講了哪些故事,談起故事含義,就一頭霧水。這些問題在閱讀整本書的時候是常見的。整本書的閱讀需要持久的閱讀能力,啟動閱讀可以激發閱讀的興趣,跟進閱讀則能夠為閱讀補充動力。
跟進閱讀中要運用不同的方法,根據不同學生遇到的閱讀問題,針對性地找出閱讀的跟進方法,通常跟進方法可以總結為“七法則”。
第一法則,閱讀的標記。在閱讀中邊閱讀邊做標記,能夠提升閱讀的深度,加深閱讀的理解,讀后感的寫作、情節的批注、梗概的描述是常見的閱讀標記法。閱讀的標記有利于加深學生對細節的理解,形成現學現用、活學活用的學用思維。
第二法則,寫作的方法。在閱讀的過程中運用文學寫作方法,往往能迅速地理解書中的內容。例如,寫作時候常用的人物形象塑造方法、環境描寫方法、氣氛烘托方法、情節設置方法、結尾收筆方法、寓義表達方法等,這些都屬于文學寫作方法,將文學寫作方法代入到閱讀中,能夠加深學生的寫作理解,提升他們的寫作能力。
第三法則,思維的拓展。整本書的閱讀中,可以設置若干個問題,通過閱讀的深入,逐步解答設置的問題,形成思維上和閱讀上的共進。在這種方法的應用下,學生的思維能力會有明顯的提升,多提出幾個為什么,就有了解答為什么的興趣,就能推進式的提升整本書的閱讀深度。
第四法則,形式的對比。很多影視劇都是由名著改編而成的,在閱讀的過程中,可以先觀看由書籍改編的電視劇、電影、話劇,不同藝術形式的對比中,找出書籍與其他藝術形式的差異點。
第五法則,生活的關聯。在整本書的閱讀中,通過書中生活與現實生活的關聯、書中故事與現實故事的關聯、書中人物與現實人物的關聯,實現情景的轉換,達到從故事到生活,從生活到故事的雙向閱讀思維,加深對整本書情節的理解能力,實現與作者在情感上的互通。
第六法則,疑惑的解答。很多長篇小說采用倒敘的寫作手法,由開篇的疑惑引出片段的情節,由分散的結構聚成整體的故事。在閱讀中,同樣可以采用這種閱讀辦法,先看疑惑的部分,再通過閱讀解答所有的疑惑,以解決疑惑的方式形成考究式的閱讀思路,達到推進閱讀效果的作用。
第七法則,閱讀的競賽。在閱讀科普讀物的時候,故事的情節是沒有關聯的,小學生閱讀興趣會隨著閱讀的深入受到影響。采用知識競賽的方式,選擇科普讀物中知識點,獲獎者可以獲取精神和物質的獎勵。通過這種方式,小學生能持續的保持閱讀這類書籍的興趣。
知識的分享是促進知識傳播的動力,形成閱讀的樂趣,需通過知識的分享實現。閱讀不能光用眼睛看書中的內容,要用大腦思考書籍的內涵,以思考為核心的閱讀方式是整本書閱讀的關鍵方法。在閱讀的過程中關聯生活情景,形成獨有的閱讀經驗,建構閱讀的價值觀。不同的人讀一本名著,所理解的意義有很大的差異,將這種差異通過分享體現出來,形成人人愛閱讀的閱讀氛圍,形成大眾的文學素養,形成思考的文學環境,這是整本書閱讀分享的主要意義。
1.交流形式的分享。交流形式的分享是口頭的分享,是通過溝通交流的方式展現的,在交流中可以交流故事的情節,某個故事的情節可以引發喜劇的效果,也可以引發情感的共鳴。分享的美德在閱讀中能夠表現出來,例如,給同學借一本自己喜歡的書,給同學講一個自己喜歡的故事,給同學講解一個獨到的觀念,這些都屬于交流形式的分享。針對一本書展開觀點的辯論,針對一本書展開親子分享的活動,針對一本書展開故事的演講,這都是運用交流形式進行分享的不同方法??陬^交流的分享要形成影像記錄,在學生升學的時候,可以將影像記錄播放,也可以分享到家長微信群,提升學生閱讀整本書的積極性。
2.書面形式的分享。書面形式的分享有多種方式,例如,展覽活動,以專項展覽和綜合展覽為主。專向展覽中可以展示內容的批注、讀后感的寫作、梗概的描述、閱讀內容的理解等。綜合展覽中可以運用手抄報、畫報和海報的形式展現閱讀成果。開展班級閱讀活動的時候,書面形式的分享是一種很好的分享方式,將閱讀成果以板報的形式進行展出,形成全班熱愛閱讀的氛圍。每次板報的成果可以收集起來,以每次升學作為一個周期,裝訂成一部部文集,將這些文集收錄在校園圖書館,增強學生閱讀自豪感,打造校園閱讀文化。
3.社區形式的分享。社區形式的分享是一種新的讀書分享方式,社區形式的分享要以“校園活動進社區”的方式開展。教師在活動開展前,要聯系小學生的家長,讓家長在家庭活動中與學生交流整本書閱讀心得,教師協助家長制訂整本書閱讀分享的方案,例如,舉辦社區閱讀手抄報展覽、社區演講比賽、社區閱讀分享會等。確認舉辦的活動形式后,語文教師可以聯系媒體來宣傳活動,同時有計劃地組織班里的學生與他們的家長一起參加,在閱讀分享活動舉辦過程中,教師要用攝像機拍攝和記錄。社區形式的分享,不僅加強了校園、社區與學校之間的聯系,也有益于打造全民閱讀的環境。
綜上所述,小學閱讀中,要教會學生在閱讀書籍時讀順、讀懂、讀全,發揮課外閱讀的推動力,形成有效的閱讀思維。重視小學語文整本書閱讀的引導,強化學生的閱讀質量,幫助學生正確地掌握閱讀技巧,提升閱讀的興趣,這是小學語文閱讀教學的核心價值。開掘多維路徑,加深小學語文整本書閱讀的深度,從閱讀的啟動、閱讀的跟進、閱讀的分享三個環節著手,展現閱讀的方式,形成單篇與整本、年級與書目、長篇與短篇、整體與結構的關聯性閱讀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