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唐偲程 賈福忠 蔣忠賢
歲月如歌,年華似水。黨的十八大以來,青海省海東市始終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把人民群眾對美好生活的向往作為奮斗目標,掛圖作戰、精準施策,全市兩區四縣全部實現脫貧摘帽,市委榮獲“全國脫貧攻堅先進集體”,互助班彥村榮膺“全國脫貧攻堅楷模”。
這10年,八成財政持續用于各項民生事業,著眼困難群眾的“急難愁盼”事,讓黨的、國家的民生政策普惠共享,用兜牢兜準的民生底線,書寫了河湟大地民生事業欣欣向榮的新篇章。
2021年,互助土族自治縣丹麻鎮補家村依托民政項目資金建起的“幸福苑”在端午節前正式投入運行。
“我們平時可以在這里吃上一頓免費的午飯,有時候是熬飯,有時候是面條,好得很。”老人朱永成樂呵呵地說。以前老人們的活動場所就是各個巷道,現在不僅有了固定的活動場所,還能吃飯和娛樂。放眼全市,補家村的“幸福苑”只是眾多村級養老服務設施中的其中之一。
截至2020年,海東市60歲以上老年人達到24萬名,占全市總人口的13.3%。其中農村老年人14.38萬名,占老年人口的59%,呈現出發展速度快、農村老年人數多、高齡老人比例高、空巢化突出的特點。
為了讓24萬名老年人都能享受到優質的養老服務,海東市出臺《海東市居家和社區養老服務管理辦法》《海東市居家和社區養老服務改革試點工作實施意見》等政策措施,印發《海東市養老服務工作績效考核辦法(試行)》和《海東市政府購買居家和社區養老服務機構準入退出管理辦法(試行)》。打造覆蓋全市各縣區、匯聚線上線下資源、對接需求與供給、為老年人提供“點菜式”就近便捷養老服務的智慧養老平臺。目前,該平臺已錄入全市14家養老機構所有政府購買服務的居家養老對象38425人,正常服務對象23175人。
在政府主導、社會參與模式的吸引下,海東市養老事業吸引了越來越多社會力量的涌入,全市養老事業發展變得更加富有生機,逐漸帶動其他富民產業的發展。今年,海東市新改建190家養老服務機構和設施,打造6 個老年日照中心城鎮養老示范點,12個農村互助幸福院農村養老示范點,18個日間照料中心公建民營。有12家敬老院轉型為區域性養老服務中心,在保障特困供養對象集中供養的基礎上,向社會開放。同時,推動“醫養結合”示范點建設。全市養老服務機構與醫療衛生機構簽約率達到60%。65歲以上居家老年人家庭服務簽約率、健康管理率為65%,積極探索“居家養老+康復保健+社工慈善”模式,整合康復保健和社工慈善等資源,提供康復理療服務。城鄉居民養老保險、企業職工養老保險、工傷保險、失業保險參保率均達100%,“鄉村醫生簽約服務”模式在全國推廣。
今年60 歲的馬玉是民和回族土族自治縣轉導鄉王家莊村村民,家中有6口人,一個兒子已經結婚,兒子兒媳在西安一家拉面館打工,兩人月工資為6000元。看著馬玉家蒸蒸日上的生活,別人怎么也想不到,幾年前他家竟然還是低保戶。如今,早已擺脫了低保戶身份的馬玉養了幾只牛羊,每年兒子兒媳外出務工的收入加上他養殖牛羊的收入,不僅基本生活不成問題,還能存些錢。
近年來,海東城市低保標準從月人均388元提高到628元,農村低保標準從年人均2970元提高到4800元,城鄉低保標準連續13年提高。2016年以來,海東市累計支出救助資金27.03億元,共救助各類城鄉困難群眾89.56萬人次。
“現在的政策實話好,生了病不僅有醫保報銷,還可以申請大病救助、臨時救助,而且在鄉鎮上就可以申請,不用再跑到縣上去了,太方便了。”為了讓困難群眾申請救助政策更便捷,在樂都區試點的基礎上,2020年海東市城鄉低保審批權限下放改革在六縣區94個鄉鎮中全面推開,有效擴大了救助覆蓋面。
在精準扶貧階段,海東市按照“兜底線、織密網、建機制”的總體要求,有效保證了困難群眾的基本生活。2016年以來,累計支出救助資金27.03億元,共救助各類城鄉困難群眾89.56萬人次。2020年,為持續鞏固兜底脫貧攻堅成果,海東全面開展城鄉低收入家庭和支出型貧困家庭精準認定和動態監測工作,建立低收入和支出型家庭信息庫,將城鄉低保對象、特困供養對象、低收入救助對象、支出型貧困救助對象、扶貧部門認定的建檔立卡貧困戶、脫貧不穩定戶、邊緣易致貧戶、嚴重困難戶等納入監測范圍。海東市獲得2020年度全省困難群眾基本生活救助工作績效評價優秀等次。
同時,海東堅持就業優先,“拉面經濟”勞務品牌提升為省級發展戰略,18.2萬海東籍群眾在外省市開辦的拉面店達2.9萬家。拉面扶貧模式被國務院農民工工作領導小組作為首條先進經驗在全國推廣。
從前的海東大地上,因彩禮過高“娶不起”、名目繁多的人情禮金“還不起”的情況比比皆是,成為鞏固脫貧攻堅成果的阻礙,也是推進文明新風的不利因素。
“這幾年我們的酒席就是掛上幾個紅綢緞,放點彩色氣球,再請上親戚,擺上幾桌酒席,現在最流行的是節約型紅白事。”說起村子里這幾年的變化,民和縣西溝鄉麻地溝村紅白理事會的主要負責人寧智勇十分欣慰。
2020年7月1日,《海東市移風易俗促進條例》施行,成為全國首個推進移風易俗工作的地方性法規。自此,高價彩禮、高額喪葬費成為過去式,紅白理事會、白紙黑字的村規民約、掛上墻的移風易俗制度迅速在基層傳播開來。全市1592個村(社區)修訂了“一約四會”,完善了村規民約、居民公約,對結婚彩禮、操辦規模、辦席標準等予以上限控制。婚事新辦、喪事簡辦、喜事廉辦受到各族干部群眾普遍的認同。
10年春華秋實,鐫刻非凡印記。海東始終在努力,在前進,也始終在路上,勇往直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