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慶秋
貴州開放大學(貴州職業技術學院),貴州 貴陽 550023
2018年,中央針對我國經濟運行穩中有變、穩中有憂局勢,首次提出“要做好穩就業、穩金融、穩外貿、穩外資、穩投資、穩預期工作”的應對策略,國家針對“六穩”之首的“穩就業”出臺了系列政策,對穩就業有著突出貢獻的職業教育被擺在了重中之重的位置。隨之,在2019年的《政府工作報告》中提出2019年高職擴招100萬,并明確指出“鼓勵更多應屆高中畢業生和退役軍人、失業人員、農民工等(統稱為社會生源考生)報考”,同年3月27日李克強總理在考察海南經貿職業技術學院時再次提出:“希望學校不光招收應屆高中畢業生,還要通過完善考試招生辦法,多招收一些退役軍人、失業人員和農民工。”[1];2020年《政府工作報告》繼續對高職進行擴招,提出“今明兩年職業技能培訓3500萬人次以上,高職院校擴招200萬人,要使更多勞動者長技能、好就業。”[2];2021年,《政府工作報告》中第三次連續提出擴招,明確表示“全面深化教育領域綜合改革。實現高職院校擴招100萬人目標。”[3]短短幾年時間里,國家陸續出臺了《國家職業教育改革實施方案》《關于實施中國特色高水平高職學校和專業建設計劃的意見》《高職擴招專項工作實施方案》等國家層面的系列政策,為各地落實擴招提供了政策支持。
百萬擴招是黨中央、國務院根據當前經濟社會發展的局勢做出的重大戰略部署,將高職教育提升到了前所未有的發展高度,給職業教育發展帶來了無限的機遇。
1.推動我國高等教育普及化
2018年我國毛入學率為48.1%,2019年達到51.6%,2020年為54.4%——至2019年實行擴招后,我國的高等教育毛入學率就超過了50%,根據國際慣例,我國高等教育進入了普及化階段,百萬擴招提高了高等教育的毛入學率,推動了高等教育進入普及化階段的進程,開創了新的歷史篇章。
2.促進職業教育改革發展
百萬擴招使得高職院校的生源結構發生了變化,多元化的生源結構也使得學校面臨“怎么教育”“如何管理”等系列問題,倒逼著高職院校去思考、去探索,去改革發展。高職院校為了完成擴招指標,為了確保學校高質量發展,要改革招生錄取辦法、要創新人才培養模式、要深化“三教”改革、要強化校企合作,要探索職業教育與終身教育的融合等,不斷挖掘職業教育的特點、凸顯職業教育的優勢。
3.保障新興產業人才供給
目前,我國經濟發展已經進入了新的發展常態,經濟結構和產業結構都在優化,隨著科學技術的不斷發展,新產業新業態的不斷出現,在對高技能人才的需求不斷增加的同時,對技術技能人才的素質和技能要求也不斷提高。高職擴招,增加了職業教育的規模,使得高素質技術技能型人才的輸出增加,保障了高素質技術技能型人才的供給。另外,廣大的退伍軍人、新型農民工、失業人員等可以重返學校進行知識、技能的提升,推動了這部分人群體素質的提高,減少了失業的風險。據調查,戰略性新興產業、現代制造業和服務業等領域的一線新增人員里,70%以上的員工來自職業院校,說明職業院校為新興產業人才供給做出了不少的貢獻。
4.促就業保民生
在《國家職業教育改革實施方案》中,明確指出“高職教育在探索構建現代職業教育、優化專業人才結構、提供人才供給、服務區域經濟社會產業轉型升級、穩就業過程中發揮著重要作用”[4]。可見,高職教育對于促就業、保民生方面發揮著重要作用。百萬擴招不止增加了傳統生源上大學的比例,還增加了退役軍人、農民工、失業人員、新型農民等社會生源享受高等教育的機會,提高了他們的知識和技能,有利于他們實現高質量的就業。百萬擴招讓更多的有志青年成長成才,找到自己的就業崗位,對于促進就業保障民生發揮了積極作用。
百萬擴招在給高職教育發展帶來了發展機遇的同時,也給高職教育帶來諸多亟待解決的挑戰和問題,引發職業教育改革發展,而“三教”改革是解決這些問題的重要法寶。
“三教”改革主要是針對“教師、教材、教法”進行的改革,是為了有效解決教與學過程中“誰來教、教什么、如何教”的問題。在百萬擴招背景下,深化“三教”改革就是要做到:一是教師改革方面,不僅要提升專業能力、實踐能力,還要注重思政育人能力、信息化教學能力的提升,能滿足學生多元化需求;二是教材改革方面,要注重打破原有的教材內容邏輯,以工作崗位的實際工作內容為基礎,重新構造教材,開發新型的活頁式教材或工作手冊式教材;三是教法改革方面,以學生為中心,結合崗位任務,注重學生的主動性、參與性的提升,積極創新,大力推動模塊化教學、項目式教學、混合式教學等教學方法的運用。
1.多措并舉打造“雙師型”教師(選拔、鍛煉)
百年大計,教育為本;教育大計,教師為本。促進高職高質量發展,就必須有一支高質量的符合高職教育特點的教師——即一支高質量的“雙師型”教師。2019年,教育部等四部門聯合印發的《深化新時代職業教育“雙師型”教師隊伍建設改革實施方案》中就指出,“到2022年職業院校‘雙師型’教師占專業課教師的比例超過一半,建設100家校企合作的‘雙師型’教師培養培訓基地和100個國家級企業實踐基地”[5]。而目前我國高職院校“雙師型”教師比例不足40%,且擴招學生很多都渴望獲得比較強的技能訓練,打造自己的就業競爭力,這就需要更多的“雙師型”教師。高職“雙師型”教師隊伍的建設,可以從以下兩個方面具體開展實踐:
注重“雙師型”教師的培育。學校應制定長期有效的培育機制,分階段、多途徑培育,鼓勵教師結合專業提升自己的實踐能力,進行專業技能培訓;
優化“雙師型”教師的補充機制。學校在新聘教師的時候,對于具有3年以上企業工作經驗的技術人員,可以適當放寬學歷要求和年齡限制,拓寬引進的渠道;另外,在外聘教師選聘時,注意聘請行業、企業專家、大師、能工巧匠,承擔課程授課尤其是實訓指導[6]。
2.創新教師培訓機制
可以聘請企業、行業的領軍人物、大師名師,帶領學校的教師組建教學團隊,建立有效的培育模式:專業帶頭人,可以通過企業掛職、校企合作等,破解技術難題,研發新產品、新技能、新技術;骨干教師,可以通過橫向課題等的研究,提升服務產業的能力;青年教師,可以通過師帶徒、參觀實習、跟崗實踐等方式,提升實踐能力,提高自己的“雙師”素質和技能。
3.打造“多方位”教師能手
擴招后的學生,普遍存在思政意識淡薄、思政理論缺乏的情況,提升教師德育意識和能力就是解決問題的關鍵。近年來,我國教育也在強調,各階段的思政教育,注重課程思政。在專業課中,注意將國史黨史、中華傳統文化、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等通過典故、案例等方式,潤物無聲地引入課堂,潛移默化加強德育。學校可以通過比賽、示范交流等打造教學標兵[7]。
擴招后,學生對技能的需求更加明確。學校可以多鼓勵教師積極申報、參與“1+X”證書的試點工作,通過“1+X”的證書的考試,逐步參與證書標準制定、開發課程、開發平臺等,提升教師培訓的能力,打造一批培訓“大師”。
擴招后教學的內容都在開始基于崗位需求去重構,可以鼓勵教師圍繞企業崗位、新工藝、新技術等進行深入的研究,并將研究轉化為教學成果、教學資源,促進教學與科研的融通,打造一批研究“能手”[8]。
1.充分分析,打造新型、優質教材
擴招后學生的需求多元化,在教材的選用上,標準多樣化,教師需要對學生的學情特點,例如年齡、學習基礎、從業經歷、職業愿景等進行深入的分析,及時掌握學生的需求,打造新型活頁式教材、工作手冊式教材;另外,結合學生畢業后崗位工作需求,強化崗位技能,也需要對教材內容進行重構,增加崗位技能,也可以增加“1+X”證書培訓內容,融入教材,實現教材內容與行業、崗位技能的同頻共振。
2.建設開放、共享的教學資源庫
通過信息化平臺的運用,可以建設開放、共享的教學資源庫,大力開發數字化教學資源,建設集自主學習、專業學習、考證培訓等多功能一體的專業群教學資源庫。
1.重設人才培養方案
擴招后學生結構多元化,有傳統的高中畢業生、中職畢業生,也有退伍軍人、新型農民工、失業人員等社會生源,學生的學習基礎、學習經歷不一樣,學習需求也不一樣。對于退役的軍人來說,進校的需求就是獲得學歷提升和一定的職業技能,能夠重新融入社會;對于農民工來說,進校的需求更多是獲得更高的學歷和技能證書,以后獲取更好的待遇;對于新型農民來講,希望通過學習現代農業專業化生產、勞務、經營、經濟等方面的知識與技術;而失業人員,希望獲得社會需求的知識、技術,更能重新獲得工作崗位。需求不一樣,人才培養方案也理應不同,有所差異,教育部也提出了相關要求“貫徹實施職業教育國家教學標準體系,針對應屆與非應屆、就業與未就業、不同年齡段等生源多樣化特點,分類編制專業人才培養方案”。所以,學校應該根據擴招的專業,制定多元化的人才培養方案,結合學生的特點、需求,分層分類培養學生,提高學生培養的質量。
2.優化課程體系設置
在課程體系設置上,目前的人才培養方案分為四個模塊,即“通識教育+素質教育+專業學習+專業拓展”四個模塊,每個模塊的學習課程都是統一設定的,而擴招后,學生的學習需求不同,課程設置應該注重彈性和靈活性,尤其是在專業學習和專業拓展模塊,可以充分考慮學生的學情特點和需求,通過“專業+方向”的模式,給學生一定的自主權,分方向培養,滿足學生不同的技能需求[9]。
3.創新多元的教學方法
一是深化校企合作,從教室教學向企業課堂、工廠課堂教學拓展。在校企深度合作的模式下,加強學校與企業合作辦學,開設企業課堂、工廠課堂,將學校的教室遷移到企業、工廠,充分利用企業、工廠的技術、設備,結合崗位技術,開發課程內容,最終達到提升學生職業能力和職業素養的目標。
二是創新傳統教學方法。擴招后學生有一定的工作經歷,甚至一些學生是一邊工作一邊學習,在教學過程中,可以依托一定的崗位,采取行動導學、項目式教學、情景教學等方法,對學生進行崗位專項訓練,真真切切的提高學生的實踐能力。另外,還可以結合線下、線上教學方法的特點,實行“混合式”教學模式的探索。通過課前,線上自學,滿足學生不同學習特點、個性化需求的滿足;課中結合崗位工作任務,答疑輔導,內化知識;課后練習,完成知識的遷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