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 敏 覃延鑫
1.常州大學,江蘇 常州 213000 2.南寧師范大學,廣西 南寧 530000
作為一大趨勢,教育國際化同樣是我國高等教育實現對外交流的主要途徑,在高等教育不斷發展的過程當中,重點傾斜研究生的人才培養計劃浮出水面,而培養這樣的高層次人才,其中的重點問題之一就是促使人才具有國際化的視野。因此,對于研究生教育國際化來講,培養高質量、高層次的創新性人才就成為一項必然要求,也是高校為社會做出更大貢獻的教改必由之路。因此,促進高校研究生教育國際化發展,對高校的人才培養質量與教育競爭力提升具有關鍵影響意義。
結合我國現階段大多數的高等教育院校所提出的研究生國際化發展呈現出兩種不同類型進行全面分析來看。其中,一種則是在國內外政府或是有關高等教育的組織團體當中提供相應的助學資金,從而保障研究生能夠接受跨國合作教育。但是這樣的國際化培養項目,大多數只能夠在短期當中進行,是國內外高等院校交流學習的短期培養方式之一。而另一種研究生教育國際化培養模式,則是在國內外的高等院校交流對接之下實施的共同辦學制度。在此類項目當中,由研究生參與全過程培養并實施學分互認制度,在研究生完成學業后,由國內外的高等院校一方或雙方為研究生頒發學歷認證。具體來講,包括國際研究生論壇會議或國際學術會議、短期培訓、訪學等合作科研教育項目,研究生在參與到各種國內外文化教學交流項目后,能夠實現國際化視野的培養。在教育國際化的培養機制當中,由高校選取品學兼優的研究生遠赴國外一流教育機構接受跨國文化體驗項目或是帶薪實習等,培養研究生的實踐能力與創新精神,從而促使研究生能夠成長為創新應用型的復合人才[1]。與此同時,作為研究生教育當中的基礎內容,課程學習在教育國際化培養機制當中,考慮到全球視野的需求,同時設定了國際化的任課教學模式,與國內外前沿知識成果相接軌,通過對國際化課程的教育,實現了專業性、應用性的人才培養計劃。在有條件的高校當中,更可為學生提供更加豐富多樣的外國語課程內容。
但是,在實施研究生教育國際化培養過程當中,由于尚處于初始探索階段,因此存在著一些問題亟待解決。通過我國高校研究生教育國際化的現狀進行分析,存在著優勢與劣勢兩種問題。首先來講,在實施國際化教育培養機制的過程當中,能夠依賴于政府的政策扶持,為了能夠培養更多適應社會發展的高質量人才,我國教育部全面提出了創建綜合性人才的社會發展計劃。我國各大高等教育院校借助政策的扶持與引導,能夠形成教學與科研相結合的綜合性發展院校,形成了高質量人才的孕育搖籃。
但是除了這樣的優勢之外,在實施這種培養機制的過程當中,劣勢卻相對更加明顯。由于我國各大高校存在著特殊的辦學定位,大多數是以本科教學發展為基礎,而無法為研究生的國際化教育開拓交流途徑。因此,促使在學校的整體發展當中,研究生的國際化教育處于邊緣地帶,難以在學校長期的發展規劃當中為其預留一席之地。正因長期對研究生國際化教育不夠重視,導致在該培養機制的實施過程當中,人員、經費等配備不足,缺乏了必要的基礎條件,教師難以積極主動地參與到學生的教育國際化培養工作當中。缺乏經費與政策條件上的補給,地方高校更是難以為研究生的海外交流提供支撐,因此研究生的海外學習經歷受到限制,僅限于部分專業經濟條件相對較好的學生,在有限的國際教育當中實施對外交流。并且,由于我國各大高校的基礎設施建設、國際的交流合作以及國際化師資力量等方面存在著一定的差異性,無法在國際高等教育交流的過程當中實現平等的合作地位[2]。在中外高校交流合作中,往往由發達國家占據著主導地位,由于教育理念與文化差異等造成學位等值與教育質量存在著一定的失衡現象。即使在完成了國際化的培養機制后,研究生的教育學歷認證卻不能在國內外實現同等評價,因此缺乏更加公平的教學認證體系,導致大多數的研究生對外交流學習的積極性備受打擊。
應為研究生的教育國際化進一步創造更加良好的外部環境。在我國的各大高校教育發展過程當中,國內聲譽存在著一定的差異之下,導致在國際交流方面更是呈現出了參差不齊的現狀,嚴重影響到地方高校的研究生教育國際化培養實施效果。因此,需要高校能夠積極重視的研究生的國際化教育,改變教學思想,能夠在學校的每一個教育角落當中落實國際化教育理念。全面貫徹落實國際化教育培養工作,要首先從思想上重視起來,才能整合學校的各方資源,不斷改善工作思路,提高服務意識,調動全校的積極力量,構建國際化的教育目標。同時,需要相關政府能夠積極協助地方高校構建研究生教育國際化的發展,提供大量資金補給,供給研究生跨國合作交流,進而為學校營造更加廣闊的外部交流環境。積極發揮政府引導職能,緊抓研究生國際化教育的留學資金扶持。同時,基于我國高校的不同發展現狀,需要爭取到更多公派跨國交流學習指標,并設立專項獎學金,以幫助海外留學的研究生日常生活開支。只有在經濟扶持之下,解決研究生的跨國交流學習后顧之憂,才能夠保障研究生以更加積極的狀態投入到海外留學當中,并以更加充沛的精力與時間進行科研學習。同時,由于在不斷推進研究生國際化教育機制的實施過程當中,涉及學校的方方面面,因此需要結合各大高校的實際運行特點,結合高校教育實情,制定更為完整的教育培養機制。明確各個學院與部門的教學職責體現,確保在權責分明的分工合作下,以更集中的資源力量發揮學校的統一管理作用,實現對外交流項目的推動拓展。需要學校的各大職能部門結合不同學科的專業教師團隊,研究國際化的教育發展趨勢,制定更加科學合理的研究生跨國培養計劃。同時,協助研究生的日常生活教學,積極推動研究生國際教育化的落實。
實現多路徑的協調溝通,為研究生的國際化發展提供更加廣闊的途徑與渠道。而研究生國際化教育培養的原則,則是以教育科研相合作的方式構建合作共贏的教育局面,從而拓展國際化的教育文化交流體系。而實現研究生國際化教育的基本方式之一,就是促進跨國高校的交流往來,在合作共贏的原則下,不斷促進學術性的交融溝通[3]。現階段,我國大多數高校以教學為主導,培養應用型人才為導向,無法在國內外實現與權威高校的平等學術交流。但是在國際化的教育發展趨勢之下,需要高校能夠利用跨國交流媒介實現學術交流,避免片面互通,需要以高校中以研究生為主,將溝通基礎定位于促進學科發展,以培養高層次人才為目標,實施友好的跨國交流學習。首先,需要各地高校能夠轉變簡單事務性國際交流合作的觀念,避免流于表面形式化的交流合作,從根本上意識到擴大國際交流的辦學意義,才能夠促進研究生教育國際化的良好發展;其次,在跨國交流當中,主要是以人員為主體,包括研究生、導師與任課教師的互換交流。需要高校能夠選取品學兼優的研究生到國外進行交流學習,同時也接受外來留華學生的學習交流,促使中外學生交換學習,不僅可以拓展研究生的視野,感受外國教學氛圍,同時也能打造國際化的教育環境。因此,高校中的外國留學生規模也成為衡量一所學校是否具有國際化水準的重要指標。這就需要地方高校能夠在實施研究生國際化教育培養機制過程當中,將留學生規模作為工作要務之一,積極引進各方教育團體的教學經驗,在擴大留學生規模的同時對留學生質量進行考核驗證,從而保障在高校當中留學生與本校研究生之間進行平等的合作交流與學習探討,為學校的教育提供全新的理念借鑒,促使學校國際化程度得到提升。
從人才的對口輸出,進而對研究生實現多邊合作的教育機制。在實施研究生國際化教育培養機制過程當中,需要注重到非政府的國際性組織推導作用。以歐洲高等教育空間的博洛尼亞進程為例,基于聯盟平臺的組織附加值促使參與到其中的高等教育組織面對國際化教育趨勢,能夠更加靈活自如地適應。歐盟組織在2009年成立了中歐大學聯盟組織從中國與歐洲選取優秀大學的頂尖人才進行交流學習,從而促使國際化戰略平臺得到顯著發展。我國各大高校促進研究生教育國際化培養機制的實施,需要借助于區域經濟優勢以及政府的扶持力量與同類型的國內外高校形成集中教學資源力量的聯盟組織。依托跨國政策保護之下,構建起中外交流的高校聯盟,能夠實現研究生的定向培養;需要全面協調區域經濟的發展,作為強大的后援力量支撐地方高校的國際化教育。同時,在差異性的區域經濟發展之下,促使我國各大高校能夠呈現出更加多元化的國際化教育趨勢,因此這也能成為各大高校的發展優勢之一。結合自身的實際情況選擇對接國際教育的不同途徑,能夠促進研究生教育國際化的快速發展。
首先需要我國各大高校在全面確立研究生教育國際化培養機制的過程當中,能夠強化實踐經驗的汲取并加強理論對策的研究,保障基礎條件的順利實施,才能夠為研究生教育國際化培養機制的開展構建良好環境[4]。保障地方高校能夠獲得政府政策與經費的支撐,并積極轉變教學思想觀念,強化國際化教育的創新意識。促使高校的教育工作者能夠全面注重到研究生國際化培養的重要意義,進而集中自身的力量,為全國高校實施研究生教育國際化做出貢獻;其次,需要我國各大高校之間能夠形成連接交流的總體規劃戰略部署,能夠在培養研究生國際化教育發展過程當中,注重對傳統教學模式的繼承,以傳統模式促進國際化教育創新相輔相成之下,才能夠保障研究生教育國際化培養機制的良好落實。
同時,在促進研究生教育國際化培養機制順利實施的過程當中,需要注重相關教師隊伍的建設。保障符合政策要求下的教學管理要求,能夠對高校當中的任職教師與管理職能的教師做好專業化的培訓,強化教師職能,促使其能夠明確在研究生教育國際化培養機制當中的職責所在。并且,需要堅持走出去與引進來相結合的教學師資力量建設策略,鼓勵高校教師能夠遠赴海外交流學習,提升教學經驗并拓展知識水平,引進國外高素質的專業學術性教師到中國任職。促進中外教師的學術與教學經驗交流,保障高校當中整體研究生教師隊伍質量處于較高水平狀態。對研究生教育國際化培養機制實施過程當中的國內外高校、教師與學生之間的關系進行協調管理,促使在研究生國際化教育進程當中,高校的各個職能部門能夠有效發揮自身的職能效用。
加強研究生國際化教育培養過程當中的統籌規劃與戰略部署,促使國內外交流學習的實踐案例能夠發揮宣傳作用,進一步激發高校中研究生的跨國交流學習積極性。由于地方高校難以在國際化教育平臺當中體現自身的知名度,因此需要尋找差異化實施方向,彌補教育市場空缺,凸顯自身的教育特點,找到適合自身發展的國際化教育定位。強化國際化教育培養過程當中研究生的主體地位,以實際跨國交流學習收獲作為宣傳,引導研究生現身說法,參與到國際學術事務當中,促使研究生不僅能夠實現國際視野的拓展,同時能夠強化實踐經驗的學習,以有效發揮自我管理作用與可持續發展原則為基礎,促使高校能夠樹立旗幟鮮明的研究生國際化發展方向。
在日益發展的經濟全球化趨勢之下,教育知識體系同樣面臨著全球化的發展趨勢,高校的研究生教育國際化培養成為一大必然發展趨勢,而面臨著全新的機遇與挑戰,同時也需要高校能夠抓住這一歷史機遇,快速積聚并形成自身的教育優勢,尋找到適合自身的國際化教育培養策略,從而不斷完善研究生教育國際化培養,促進高質量人才的全面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