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小果
海南開放大學農業農村學院,海南 海口 570208
《植物生產技術》是國家開放大學為教育部“一村一名大學生計劃”開設的一門必修專業課程。該課程主要以作物生產過程為導向,介紹各種作物種植的具體操作技術。其內容主要包含糧食作物、經濟作物、蔬菜、果品、林業、花卉等生產。根據課程的教學要求,除了加強和豐富課程理論知識教學,還要注重和開展現場實踐教學,走進田間地頭進行實地講解傳授。本文通過該課程自身特點、學情、培養目標及本校教學特點,提出本課程在教學過程中存在的一些問題,針對性地研究如何完善優化《植物生產技術》課程的教學方式方法,提出改進優化建議,對有效提升教學質量和效果具有重要意義。
教育部于2004年在全國開展實施“一村一名大學生計劃”(簡稱“一村一”),“一村一”的主要目標是為新農村培養適應市場經濟發展的科技管理人才,發展農業生產的帶頭人、農村科技致富的領頭人和發展農村先進文化的帶頭人[1]。授課方式主要是利用現代遠程教育的方式使高等教育直達農村。2010年海南省委、省政府利用教育部“一村一名大學生計劃”聯合海南開放大學(原海南廣播電視大學)正式開啟“全免費、成建制、全覆蓋、低成本”的“農村干部大專學歷教育項目”[2],是一項為了加強社區、農村基層組織干部隊伍和后備人才隊伍建設,打造一支“留得住,用得上”的基層人才隊伍,更加有力推進海南省基層黨組織和基層行政組織建設的“強核心工程”,該項目主要目標是培養“農村基層組織建設帶頭人”與“農民致富帶頭人”。以現代遠程教育為主要方式,采取集中輔導、現場答疑、實訓實踐結合等方式,有效解決工學矛盾,比短期培訓更有系統性、實用性、針對性。學員們通過系統的理論知識學習,政治素質、文化素質和實用技能得到較大提高,基層工作方式方法得到明顯改進。“一村一名大學生計劃”已成為海南省農村(社區)基層黨建工作的一個品牌,被評為全國終身學習品牌項目[3]。
《植物生產技術》作為“一村一”農業經濟管理專業統設必修課程,開設于第三學期,教材選用徐甸主編的《植物生產技術》,該課程具有較強的實踐性,通過本課程的學習,使學生能夠正確掌握植物生產技術所需的理論知識和實踐技能,成為“實用型”新型職業農民。
海南省“一村一”學習對象主要是來自村級“兩委”干部、后備干部、農民黨員、退伍軍人和優秀青年,年齡大多數在30~45歲之間,該群體學生已脫離課堂許久,與全日制大學生相比,對理論的學習相對比較吃力,部分教師在授課時照本宣科,未能充分考慮到受課群體理解和接受能力較低,理論知識較薄弱,尤其對相關專業課程知識更難以接受。導致學生失去學習的興趣和動力,課堂上無心聽講,玩手機,甚至缺勤,課后也未復習鞏固,所學知識一知半解,學習效果差。
《植物生產技術》是國家開放大學“一村一名大學生計劃”的統設必修課,教材指定選用國家開放大學出版社出版,徐甸主編的《植物生產技術》,教材內容更新較慢,學生覺得內容枯燥,缺乏新的知識,教材中大部分案例以北方作物為主,例如在“果品生產”這章中,主要介紹了蘋果的種植技術,案例對指導海南省各市縣作物生產的針對性實用性不足,部分作物未在海南本地種植過,參考借鑒意義不大,指導當地生產實踐的作用發揮不強。
根據《植物生產技術》課程教學內容,需要安排適當的實踐教學活動,但因本校場地及種植設施等條件有限,沒有相應的教學實踐基地或實驗室等配套設施。因此,在教學過程中,沒有配有相應的實踐課,有時利用課余時間借用其他農業院校、科研院所、農業生產示范基地或農戶種植基地等場所安排少量的實驗內容或現場實踐。現場教學基地的嚴重缺乏,較大限制了教學的發展,嚴重影響了教學質量和教學效果。
根據國家開放大學的考核要求,《植物生產技術》的考核分為形成性考核和終結性考核,比例各占50%。形成性考核主要是在國家開放大學一網一平臺完成形考作業,終結性考核則是參加國家開放大學安排的統一理論課程考試。這樣的考核方式方法相對單一,簡單理論考核與學生的實際需求差距較大,未能全面反映學生的學習掌握情況,且一定程度上增加了學生通過的難度,從而也影響了學生對考核的重視程度。
開放大學屬于成人開放教育,行政管理等文科類專業在本校所開設的專業中占比較高,而農學類專業較少,農學類專業學科發展較為滯后,涉及到農學專業的教師相對少,尤其是高層次資深教師較缺乏,特別是在種植生產技術方面的專家缺乏嚴重,本任課教師滿足不了教學的需求,需要聘請外聘教師完成教學任務。同時本校的農學類年輕教師主要來自高校應屆畢業生,接受學校教育和個人工作經歷較單一,主要在學校接受理論知識教育,直接接觸農業生產實踐的時間及機會較少。因此,理論與實踐存在脫節,理論知識掌握有余,種植技術實踐運用不足,教學上存在照本宣科的現象,教學質量和教學效果不夠理想,部分學生也常反饋植物生產技術授課方式方法不能很好地指導生產實踐。
多媒體課件教學極大地節省授課教師的板書時間,能較好地突出教學知識的重難疑點,關鍵能動態地呈現課堂教學內容,視聽覺效果明顯得到極大的增強,受到學生的普遍歡迎,因此采用多媒體課件教學已成為現代教育的主要教學手段之一。不足之處是在多媒體課件教學過程中,教師授課的進度明顯快于以往的板書模式,學生需要在較短的時間內吸收消化大量的知識內容,一定程度上增加了學生的學習壓力,可能導致部分學生無法深入理解和熟悉掌握教學的重難點,從而引發學生失去對本課程知識內容的學習興趣,教學質量和教學效果受到較大影響。
針對上述存在的一些問題和不足,為了今后更好地開展《植物生產技術》課程教學,不斷優化改進教學過程,提升教學質量和教學效果,建議從以下幾個方面予以改進。
《植物生產技術》存在教材較陳舊、案例針對性實用性不夠強的問題,在切實不能選擇其他教材或對教材重新進行專門編寫的情況下,授課教師可以依據教材原有的知識點,適當的講解專業理論基礎,增加前沿的知識點;結合本省各市縣實際情況與時俱進,適當靈活地補充、增加學科中的最新知識點及本地的主要生產作物,適度調整教學重點和難點,可著重傳授對農業生產經營中普遍存在問題的解決措施和方法。教學上可采用“課程學習包”這一普遍受到好評的資源共享方式。即使在師生分離的情況下,不管何時何地,學生均可以通過這個“課程學習包”進行學習并指導實踐活動。
農村學生在理論知識、文化基礎上整體較差,對比較抽象的理論知識在學習理解時存在一定困難,為了使農村學生“聽得懂、學得會、能用上、用得好”,并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可以從面授輔導、實踐教學、網上教學等多個關鍵環節不斷優化規范教學過程,完善教學過程中各環節的有效銜接,確保教學質量和教學效果。
實踐教學是理論聯系實際的重要手段,是將知識轉化為能力的載體,也是培養智能型農業人才的重要環節[4]。在教學過程中,要注重與本地區其他農業學校、科研院所、農業生產示范基地等進行教學交流合作,充分利用其場地來完成實踐教學有關內容,也可以進行現場教學、現場指導、現場交流,選擇到全省各市縣建立實踐教學基地,實地學習各種植物的種植技術,可邀請當地“土專家”或種植大戶傳授農作物種植技術方面的經驗和體會,進而激發學生學習熱情,不斷調動學生學習的主觀能動性。
有近70%的“村官大學生”班學生年齡在30歲至45歲之間,年齡普遍偏大,記憶力不如年輕人,因此較難適應以考查知識點為主的熟記型的考核方式。為了更好地開展成人教育,實現培養目標,在課程考核方面,尤其是專業技術的課程考核,應將考核方式由理論考試轉向技能考核。海南開放大學可依據本地學生的綜合情況對本課程的考核方式方法進行酌情適度調整改革,提升考查學習過程中的形成性考核的比重,可以考慮將課堂小組活動討論、課堂表現情況、生產實踐實習、調查研究等歸入形成性考核內容,并提升形成性考核成績的比重,建議占到總成績的60%以上,適當降低終結性考核占比。
根據學校編制及現有教師情況,采取自身培養、招錄、引進等方式,解決完善教師專業結構、年齡結構、職稱結構等問題。大力支持現有教師通過攻讀更高學位、交流進修等方式繼續深造,提升現有教師的理論知識水平和綜合能力。注重學科帶頭人、課程負責人的培養與提升。不斷完善教師培訓體系,促進教師專業發展。創新培訓內容和形式,采取“走出去、請進來”等多種方式對教師進行專業技能等方面的培訓,邀請海南大學農業類資深教授到校座談交流學習,并建立長期合作關系。大力推動青年教師導師制,為每位新入職的青年教師配備一位或若干位優秀指導教師,幫助青年教師快速成長;定期組織座談交流,討論教學過程中碰到的問題及收獲的有益經驗:采取集體備課制度,規范教案撰寫,在集體備課中搞教研,充分發揮傳、幫、帶作用;輪流選派年輕教師到基層、農業生產基地等地方掛職鍛煉,通過參與農業生產實踐,把理論應用于實踐,是短時間內提升教師理論實踐水平的重要且有效的方法。因此,學校要注重選派年輕教師參與實踐生產歷練,熟悉掌握各種農作物的種植技術,才能全面提升自身的理論知識水平和實踐指導能力,打造一支具有戰斗力、凝聚力、創新力的資深教師隊伍。
激發和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是使學生更好地學習掌握一門課程較為重要的關鍵因素,作為授課教師要積極主動作為,不斷探索思考,改良傳統的教學思路和方式方法,不斷創新授課方式方法,更好地激發和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動力。針對《植物生產技術》的課程教學,授課教師應當依據海南各市縣作物種植情況適度調整授課內容,盡可能做到按市縣的學生選擇適合的作物講解,如面授學生來自海南陵水,可選擇陵水種植面廣的作物進行講解;任課教師可安排學生進行授課,學生可根據教材內容,選擇自己比較熟練的內容來講解,將學生分為10個人1個小組,充分結合各市縣區或各鄉村的農作物生產,杜絕簡單從網絡上下載相關類似的內容,突出強調“講解”而非“照本宣科”。講課前,各小組要提前1天將講課的內容報授課教師審閱并提出修改補充意見。通過審閱后,各組組員逐一參與課堂講解互動。授課教師要對各組成員的教學內容及教學質量進行點評并作針對性的概括和總結,進一步闡釋學科知識的重難點,并布置配套作業用于鞏固學習內容。每組成員的授課表現應列入考評體系,作為平時成績的一部分。采取此教學模式,可以充分調動學生自主學習,啟發學生充分發揮主觀能動性,可以有效地發揮“以授課教師為主導,以學生為主體”的教學理念。
《植物生產技術》是國家開放大學“一村一名大學生計劃”開設的一門專業必修課程。由于該課程具有較強的實踐性特點,為了不斷提高植物生產技術的教學質量和教學效果,為了促進學生更容易掌握理解知識內容并應用于植物生產實踐中,授課教師要勤思考多交流,在教學過程中不斷探索創新教學方式方法,結合海南農業的特點開展教學活動,較好地將教學內容與生產實踐緊密聯系結合在一起,開展切實有效的實踐教學,幫助學生更好地學習掌握理解理論知識并付諸實踐,能夠學習和掌握更廣泛、更全面的技術要求[5]。通過授課方式及考核方式、鼓勵教師特別是無基層實踐經驗的年輕教師到基層鍛煉,及時更新教材及教學資料,增強學生對本課程的重視程度,對各方面進行積極探索和創新,從而培養出既精通理論知識又具備生產實踐能力的鄉村人才隊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