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祺
(桂林旅游學院)
高校是培養社會主義合格建設者和接班人的主陣地。高校的思想政治工作關系到人才培養的方向這一根本問題,思想合格,是人才培養要達到的首要目標。2017年,教育部制訂出臺了《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質量提升工程實施綱要》。在綱要中,明確指出各高校要充分發揮課程、科研、實踐、文化、網絡、心理、管理、服務、資助、組織等十個方面工作的育人功能,要切實構建起人才培養的“十大育人體系”。因此,圍繞習近平總書記重要講話精神和綱要內容,各高校紛紛創新育人形式,豐富育人載體,進一步深化“三全育人”改革,努力構建適應新時代發展和育人規律的“十大育人體系”,努力提升人才培養質量。發揮高校大學生志愿服務的作用,成為許多高校其中一個工作努力的重要方向。高校通過組織形式多樣、內容豐富的志愿服務活動,動員大學生廣泛參與,促使大學生在志愿服務過程中接受思想教育、提升專業技能、錘煉人格品質、磨練品質意志,達到高校第二課堂育人的目標。
所謂志愿服務,指的是普通志愿者個人或志愿服務組織和其他有志愿服務意愿的社會組織,在“奉獻、友愛、互助、進步”的志愿精神的指引下,進行自愿和無償地向社會及個人提供的公益服務。志愿服務是現代社會文明進步的重要標志。高校的大學生,作為志愿者群體中的重要組成部分,為社會發展和經濟建設貢獻了積極力量,其作用不可替代。在2022年第24屆北京冬奧會和冬殘奧會上,來自不同地方、不同高校的大學生作為志愿者,積極參與到整個賽事的各項工作之中。這些大學生志愿者們用心付出,全心投入,在賽場內外向全世界充分展示了蓬勃向上的新時代中國青年、中國大學生的良好形象,他們的表現贏得了各方的好評,受到一致認可。同時,從2020年初爆發的新冠肺炎疫情至今,在全國各地,特別是社區都有大學生疫情防控志愿者的身影。在寒暑假、節假日等,這些大學生返家鄉、進社區,積極投身疫情防控各項志愿服務之中,為國家、為社會、為校園阻斷疫情傳播、維護和諧穩定發揮了積極作用。同樣,對于高校而言,大學生志愿服務因其在“十大育人體系”中的獨特功能和作用,也已經成為高校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有效保證,成為高校育人環節中的創新載體,成為高校培養并向社會輸送出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大學生的重要舉措。
在實踐育人體系中,高校大學生志愿服務是其實施載體,發揮著端正勞動觀念,提升實踐能力的功能。志愿服務就其本質來看,是一種自愿無償的人類勞動。[1]學生從志愿服務,就是一種實踐過程,一種純正的勞動。學生在志愿服務中感受到勞動帶來的快樂,體會到通過自己真實的勞動獲得他人認可,取得一定精神“回報”的價值,可以進一步樹立正確的勞動價值觀,進而培養認可勞動、重視勞動、崇尚勞動、熱愛勞動的價值追求。同時,志愿服務作為課外實踐的環節、實踐的平臺,學生可以將自己在第一課堂上學到的知識運用到具體的志愿服務過程之中,面對復雜的社會、面對不同的人群、面對現在中的問題進行理論實踐和創新,可以有效提升實踐能力。
在文化育人體系中,高校大學生志愿服務是其落地渠道,發揮著涵養道德品質,傳播文明新風的功能。作為青年的主體,大學生的價值取向很大程度上代表了青年一代的價值取向,而青年們的價值取向也決定了未來整個社會的價值取向,而青年又處在價值觀形成和確立的時期,抓好這一時期的價值觀養成十分重要。[2]志愿服務精神,就是一種文化價值。開展志愿服務,就是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弘揚志愿服務精神,傳播志愿服務的文化價值。學生通過志愿服務,一方面能讓把“奉獻、友愛、互助、進步”的價值理念傳播出去,讓更多的人感受到文明的溫度,接受到文明的熏陶,在提升自身文化傳播能力的同時,推動社會文明的進步。另一方面,自己也接受到了道德教育,自身道德修養得到提升,意志品質得到錘煉,促使自己向一名有文化、講文明、知廉恥的大學生轉變。
在心理育人體系中,高校大學生志愿服務是其有效延伸,發揮著把被動變主動,維護心理健康、促進和維護良好人際關系的功能。心理健康與否對新時代大學生的培養和成才至關重要。一名對社會、對國家有用的人才,需要有健康的心理作為前提和保證。隨著社會的發展和受到多種因素的影響,大學生在心理健康方面出現的問題日益突出,大學生心理健康成為各高校,甚至社會都普遍關心和關注的重要問題,因此各高校紛紛加大了心理育人體系的構建。組織大學生開展志愿服務,特別是從事一些心理健康方面的志愿服務,一方面可以促使實施志愿服務的大學生主動學習心理健康知識,掌握一定的心理健康自我調適和維護良好心理健康狀況的基本技能,更加充分認識心理健康的重要性。另一方面更能夠培養大學生仁愛、奉獻、關懷、理解和尊重等積極向上的心理品質,[3]增強大學生自身的受挫能力,促使其更為主動的維護自己的心理健康,面對學習、生活和工作都能保持良好心理狀況。
在服務育人體系中,高校大學生志愿服務是其組成部分,發揮著增強服務意識,提升服務品質的功能。服務育人的內涵,不單單包括其他部門、其他群體服務大學生,也包括大學生自己服務自己。大學生畢業后就要走向社會,他們會成為服務社會、服務國家中的重要一員。因此,在校期間組織大學生參與志愿服務,能讓大學生在提前體驗到服務的過程,提前接觸到服務的內涵,感受自身提供他人服務的價值所在,在志愿服務過程中增強主動服務他人的意識,端正工作動機,樹立正確的目標導向和價值觀。同時,也能讓大學生明白自身在服務過程中存在的不足和缺陷,進一步提升學習動力,明確努力方向,為日后向外提供更好的服務品質,更好服務社會服務他人打下堅實基礎。
在組織育人體系中,高校大學生志愿服務是其重要平臺,發揮著組織關心,體現組織溫暖的功能。個人的成長不可能孤立而談,個人的成長離不開他人,特別是群體組織的關心和幫助。在高校組織育人過程中,除去黨團組織外,還有一個重要組織就是學生組織。高校中的大學生青年志愿者協會作為眾多學生組織中的一員,其發揮的“組織育人”作用更為學校育人工作貢獻了積極力量。積極通過大學生青年志愿者協會的組織形式,把大學生吸引到協會之中,把更廣泛的學生群體聚集到組織之中,在學校黨組織的領導下,在學校共青團組織的指導下,積極培養學生個體在團隊中的合作意識、互助意識、共贏意識,讓大學生們在團隊中得到他人的關心,在團隊協助中收獲知識和友誼,在團隊合作中實現自己服務他人的人生價值,真正感受到團隊的力量和組織的溫暖,在團隊中得到思想、能力、品質等全方面的磨練和成長。
當前,圍繞“十大育人體系”建設,高校大學生志愿服務在育人功能發揮上還存在一些問題。主要體現在高校大學生志愿服務育人目標不明確、沒有科學理論來指導、體系不夠健全、成效不顯著等方面,與“十大育人體系”建設還存在脫節、聯系不夠緊密等情況。分析其背后的原因,主要有:一是高校大學生志愿服務沒有真正融入“十大育人體系”之中,對“十大育人體系”建設本身在認識上存在偏差,沒有與其他體系或形式有效融合,或者融合程度還比較淺。二是對高校大學生志愿服務的育人功能重視不夠,僅浮于活動本身,不重視育人內涵,對志愿服務育人工作認識較淺,研究不深,志愿服務育人作用沒有得到充分發揮。三是高校大學生志愿服務育人聯動機制缺乏,相互協同、相互合作較少,形式單一,缺乏創新,缺乏共享等。
為黨育人、為國育才,實現學生德、智、體、美、勞的全面發展,是高校人才培養的目標。在“‘五育’并舉,融合育人”的教育理念下,要著重從德、智、體、美、勞五個維度,提升高校大學生志愿服務的育人功能,在“十大育人體系”建設的大背景下,更好開展高校大學生志愿服務,為培養合格建設者和接班人貢獻積極力量。
德是基礎,也是基石。高校在組織開展大學生志愿服務中,要首先考慮德育對參加的大學生志愿者的影響,把德育放在首位。活動前要告知學生為什么要進行志愿服務,為誰進行志愿服務,志愿服務的精神是什么,能從志愿服務中讓自己的思想和品德得到哪些提升等。活動中要主動引導學生通過實踐,真真切切體會到自己主動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主動踐行志愿服務精神的快樂,感受到自己在進行文明的傳播的重要意義,享受到自己精神上的收獲和滿足。活動結束后也要組織大學生們進行分享,分享自己在思想上的提升,在道德修養提升上的感悟。只有這樣,才能讓高校大學生志愿服務在育人過程中不會出現道德方向上的迷失,讓自己思想得到升華,品德得到錘煉,人格得到完善。
高校組織開展的大學生志愿服務,屬于第二課堂的范疇,是第一課堂的有效延伸和補充,歸根結底還是要服務于第一課堂的內容,要以第一課堂的教育教學為基礎。因此,高校在組織開展大學生志愿服務中,要以第一課堂的學習作為組織實施的基礎,要遵循學習規律,掌握學習方法,緊貼專業知識,從理論知識出發,從課堂教學出發,從學習內容出發,主動成為第一課堂向外的擴展延伸和實踐環節,在志愿服務中重點強調對所學知識的掌握、辨別、運用和實踐能力。只有這樣,才能通過志愿服務檢驗第一課堂的學習成效,提升學生的學習動力,進一步明確學習目標,促進學生對知識的深入掌握和應用。
身體是革命的“本錢”,也是學習的“本錢”,沒有良好的身體,就沒有繼續刻苦學習的前提條件,也就缺乏了學習奮斗和建功立業的基礎。育人工作,不僅僅是育“心”,也要育“體”。高校開展大學生志愿服務工作,不能只停留在精神文化、口號標語等方面,要多渠道、多層次、多維度為大學生開展志愿服務創造各種有利條件,搭建合理平臺,對接各類需求,讓大學生通過志愿者服務真正走出教室和校園,走進社會,走入人民群眾之中,走到社會主義各項建設之中,積極引導學生進行具體實踐,開展具體行動,參與具體工作,從事具體勞動,在志愿服務過程中鍛煉身體,強健體魄,做到言行一致、知行合一。
美育作為一種現代教育,旨在培養人格完善的獨立個人,幫助學生獲得獨立欣賞美、闡述美、創作美的能力。[4]高校在組織大學生開展志愿服務過程中,不能忽視美育的重要作用,要對其積極開展美育教育。志愿者服務本身就是一種傳播美好,讓人發現并感受到美好的過程。因此,要借助志愿服務,告訴學生什么是美,美的標準是什么,如何發現美,如何欣賞美,如何傳播美,提升大學生的審美情趣,感悟美好事物。只有這樣,才能創新志愿服務的形式,挖掘志愿服務的深度,豐富志愿服務的育人成果。
志愿服務是一種公益性的服務勞動,志愿服務與勞動教育存在密切的內在聯系。高校大學生志愿服務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勞動教育的重要內容和組成部分。高校在組織開展大學生志愿服務時,要重點幫助他們深入理解勞動的作用和重要意義,樹立正確的勞動觀念,幫助他們建立起以勞動為榮,以奮斗為榮,以拼搏為榮的榮譽觀,崇尚勞動、尊重勞動的優秀品質,幫助他們增強對勞動果實的珍惜、對勞動人民的熱愛,堅定奉獻青春、勵志報國、服務社會的崇高理想和堅定信念,讓志愿服務的育人功能得到最大發揮。
新時代下,高校培養的大學生,作為青年的主體,肩負著為實現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的歷史重任。高校,作為大學生培養的主陣地,高校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在黨的領導下認真貫徹落實好黨的各項方針和政策,緊跟時代步伐,遵循人才培養規律,努力構建“十大育人體系”。借助大學生志愿服務的組織和開展,堅持德育為先、智育為基、體育為本、美育為佳、勞育為榮的工作思路,積極發揮和提升大學生志愿服務在實踐育人、文化育人、心理育人、服務育人和組織育人中的作用,引導學生在志愿服務中進一步堅定理想信念,錘煉品德、涵養情操,提升實踐能力,開創高校立德樹人新局面,培養學生真正成為走出校園后能夠擔當民族復興大任的時代新人和時代建設接班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