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勃 劉俊紅
(河南省平頂山市第二人民醫院胸心外科 平頂山 467001)
作為中老年人群常見的心血管疾病之一,冠心病具有較高發病率,主要是因動脈粥樣硬化病變造成血流受阻,引發心臟缺血所致,患者可出現心悸、胸悶及心絞痛等癥狀[1]。冠狀動脈搭橋術(CABG)是治療冠心病等心血管疾病的有效方法,可有效緩解心肌缺血情況,緩解心絞痛等臨床癥狀,促進心功能恢復[2~3]。但冠心病患者由于年齡普遍偏大,再加上手術及麻醉等刺激,術后容易產生負性情緒、心臟功能恢復不佳等情況,影響術后恢復,不利于預后[4]。因此,加強對冠心病CABG患者的康復管理,對于提升患者生活質量具有重要意義。多學科協作(MDT)護理可為患者提供全面、個性化護理干預,有效提升護理質量,在手術治療患者術后康復中應用效果較好[5~6]。本研究探究MDT護理干預對冠心病CABG患者術后恢復情況、情緒狀態、心肺功能及并發癥的影響。現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回顧性分析醫院2020年11月至2021年10月收治的85例冠心病CABG患者的臨床資料,按干預方式不同將患者分為A組與B組。A組42例,男24例,女18例;年齡38~75歲,平均(57.23±6.12)歲;手術方式:體外循環與非體外循環分別為20、22例;文化程度:初中及以下、高中、大專及以上分別為18、12、12例;美國紐約心臟病協會(NYHA)分級:Ⅱ級6例,Ⅲ級36例。B組43例,男27例,女16例;年齡36~77歲,平均(57.68±6.47)歲;手術方式:體外循環與非體外循環分別為18、25例;文化程度:初中及以下、高中、大專及以上分別為20、13、10例;NYHA分級:Ⅱ級5例,Ⅲ級38例。兩組一般資料(手術方式、年齡、文化程度、NYHA分級及性別等)均衡性較好(P>0.05)。本研究經平頂山市第二人民醫院倫理委員會審批(批準號:平二院倫理字2020113004號)。
1.2 納入與排除標準 (1)納入標準:符合冠心病診斷標準[7],且行CABG治療者;對本研究內容知情并簽署知情同意書;臨床資料完整;年齡30~80歲;無精神疾病或認知功能障礙,可正常交流溝通者。(2)排除標準:有出血傾向者;長期使用抗凝藥物者;既往有心胸手術史者;合并惡性腫瘤、嚴重肝腎功能異常者;存在手術禁忌證者。
1.3干預方法A組給予常規護理干預。包括營造良好舒適的住院環境、健康宣教、講解術后注意事項、遵醫囑飲食、心理疏導等。B組采用MDT護理干預。(1)組建團隊。組建由責任護士、主治醫師、心理醫師、康復科醫師、專業營養師組成的護理團隊,其中責任護士負責協調工作,各科醫師負責指導。(2)心理干預。入院后,由心理醫師與患者及其家屬進行交流溝通,評估心理狀態,了解心理存在的問題并給予專業疏導,多講解成功案例,增強信心,同時與患者互換聯系方式,保持隨時溝通聯系,進而消除負性情緒。(3)營養干預。由專業營養師根據患者具體情況制定個性化飲食方案,術前多補充高纖維素、高蛋白質食物,補充營養,做好手術準備工作,確保患者營養充足。(4)運動訓練。由康復科醫師根據患者術后具體情況制定個性化運動訓練方案:術后1~2 d進行四肢被動運動,若感覺良好,無心悸、氣喘等情況,可在責任護士的幫助下開展站立、獨坐等床邊活動,10 min/次,3次/d。術后3~5 d在家屬或責任護士的幫助下在病房或走廊慢走,20~30 min/次,2次/d。術后6 d至出院,患者可進行自行慢走,20~30 min/次,2次/d。在患者出院時根據患者恢復情況制定慢走、打太極等有氧運動方案,訓練要循序漸進。(5)呼吸訓練。由康復科醫師指導患者開展腹式呼吸、腹肌放松后深呼吸等訓練,5~10 min/次,3次/d。雙手放于第6肋骨處進行肺擴張呼吸訓練,先深呼吸再屏氣5s,最后緩慢吐氣,5~10min/次,3次/d。兩組均干預至出院當天。
1.4 觀察指標(1)術后恢復情況。記錄兩組術后首次下床時間及住院時間。(2)情緒狀態。分別采用焦慮自評量表(SAS)、抑郁自評量表(SDS)對兩組干預前、干預后1個月的情緒狀態進行評估,SAS、SDS量表各包含20項測評項目,每個測評項目評分1~4分,評分越低情緒狀態越好。(3)心肺功能。分別于干預前、干預后1個月對兩組左室射血分數(LVEF)、美國紐約心臟病協會分級(NYHA)、最大攝氧量(VO2max)及代謝當量(METs)進行檢測,其中LVEF采用彩色多普勒超聲診斷儀進行檢測計算;NYHA共分為4級,分級越高心功能越差;采用心肺運動試驗檢測每分鐘10 W斜坡式遞增模式下VO2max及METs。(4)并發癥。記錄兩組圍術期心房纖顫、肺部感染、下肢深靜脈血栓等發生情況。(5)護理滿意度。出院時采用自制滿意度調查表進行評估,內容包括護理態度、質量、宣教、操作水平4個方面,滿分40分,分為滿意(36~40分)、一般(31~35分)及不滿意(0~30分)。滿意度=(滿意例數+一般例數)/總例數×100%。
1.5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23.0軟件處理數據。計量資料(術后恢復指標、SAS、SDS評分、LVEF、VO2max、METs水平)以(±s)表示,行t檢驗;計數資料(NYHA分級等)用%表示,行χ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兩組術后恢復情況比較B組術后恢復情況優于A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術后恢復情況比較(±s)

表1 兩組術后恢復情況比較(±s)
組別 n 首次下床時間(h) 住院時間(d)A組B組χ2 P 42 43 92.02±18.34 80.35±15.83 3.143 0.002 18.97±3.11 16.42±2.56 4.132 0.000
2.2 兩組情緒狀態評分比較 干預前兩組情緒狀態評分比較,無顯著性差異(P>0.05);干預后1個月,兩組SAS、SDS評分均顯著降低,且B組低于對照組(P<0.05)。見表2。
表2 兩組情緒狀態評分比較(分,±s)

表2 兩組情緒狀態評分比較(分,±s)
注:與本組干預前比較,*P<0.05。
SDS干預前 干預后1個月A組B組組別n SAS干預前 干預后1個月42 43 t P 45.91±5.43 45.53±5.08 0.356 0.723 35.72±4.06*26.59±4.84*10.055 0.000 52.35±6.26 52.46±5.38 0.087 0.931 41.82±4.96*32.02±4.67*9.381 0.000
2.3 兩組心肺功能比較 干預前兩組心肺功能指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干預后1個月,兩組LVEF、VO2max、METs水平均顯著提高,NYHA分級Ⅲ級例數顯著減少,且B組干預后LVEF、VO2max、METs水平高于對照組,NYHA分級Ⅲ級例數少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3 兩組心肺功能比較(±s)

表3 兩組心肺功能比較(±s)
注:與本組干預前比較,*P<0.05。
組別 n LVEF(%)干預前 干預后1個月A組B組t/χ2 P 42 43 45.42±2.32 45.28±2.23 0.284 0.777 48.79±2.71*52.25±3.53*5.407 0.000 NYHA分級(例/例)干預前 干預后1個月(Ⅱ/Ⅲ級) (Ⅱ/Ⅲ級)VO2max[ml/(kg·min)]干預前 干預后1個月METs干預前 干預后1個月6/36 5/38 0.133 0.715 15/27*26/17*5.213 0.022 8.56±1.34 8.88±1.41 1.072 0.287 11.45±1.16*14.69±1.33*11.958 0.000 3.52±0.74 3.68±0.81 0.950 0.345 4.45±0.96*5.69±1.03*5.739 0.000
2.4 兩組并發癥發生情況比較B組并發癥發生率(2.33%)低于A組(19.05%),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4。

表4 兩組并發癥發生情況比較[例(%)]
2.5 兩組護理滿意度比較B組護理滿意度(95.35%)高于A組(76.19 %),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5。

表5 兩組護理滿意度比較[例(%)]
CABG是治療冠心病的有效方式,通過將自身一段正常血管吻合于主動脈和狹窄冠狀動脈遠端之間,達到恢復心肌正常供血、緩解心絞痛、防止嚴重并發癥的目的[8]。雖然CABG治療冠心病療效確切,但術后部分患者心功能改善效果不理想,預后不佳。相關研究發現,有效的護理干預有助于促進冠心病CABG患者術后康復,改善預后[9]。然而冠心病CABG患者的護理措施涉及心理、生理等方面,常規護理通常是護理人員遵循醫師下達的醫囑進行護理干預,不僅未考慮個體差異,且護士多學科專業性知識不足,導致護理措施缺乏針對性、全面性,進而影響護理質量,無法滿足患者需求,不利于術后恢復[10]。因此,在冠心病CABG患者康復管理中開展何種護理模式,是目前各大醫院研究的熱點。
MDT護理干預是一種由多個相關科室的醫護人員提供多學科護理服務的模式,可為患者提供多角度、全方位的個性化護理措施,有利于患者術后康復。MDT護理干預在傳統護理基礎上使治療與護理措施更具針對性、全面性,合理利用醫療資源,為患者制定針對性治療與護理方案奠定基礎,從而進一步提升護理質量,在多種疾病的術后康復中應用效果較好。延亮等[11]學者研究發現,在2型糖尿病并發冠心病患者中開展MDT護理干預,可有效減少血糖波動,提升血糖控制效果,改善生活質量。崔利麗等[12]研究發現,MDT護理干預可有效促進CABG術患者心功能恢復,改善心理狀態,提升生活質量。本研究結果顯示,干預后B組術后恢復情況,SAS、SDS評分,并發癥發生率及護理滿意度均優于A組(P<0.05),提示MDT護理干預可有效改善冠心病CABG患者情緒狀態,減少并發癥,縮短住院時間,提升滿意度。分析原因在于:(1)MDT護理干預強調對患者進行心理干預,通過心理醫師的疏導,可有效緩解負性情緒,使患者感受到關懷、溫暖和支持,有利于依從性的提升。(2)MDT護理干預通過專業營養師制定符合患者的飲食方案,可保證營養充足,有利于術后康復。(3)MDT護理干預通過為患者制定個性化心臟康復運動訓練,有利于改善心功能,增強運動耐力,進一步促進術后恢復;同時,運動訓練可促進血液循環及新陳代謝,避免因長期臥床引發的血栓、肌肉萎縮及感染等并發癥的發生。(4)MDT護理干預通過開展呼吸訓練,可促進萎縮的肺泡重新擴張,進而提升肺功能,進一步促進患者身體康復[13~14]。臨床發現,CABG可有效緩解冠心病患者心肌缺血情況,但患者受到手術創傷及麻醉等影響,心肺功能會下降,而如何促進患者心肺功能是護理工作的重點[15]。本研究結果顯示,干預后1個月,兩組LVEF、VO2max、METs水平均顯著提升,而NYHA分級Ⅲ級例數均減少,且B組改善幅度更大(P<0.05),表明MDT護理干預可有效改善冠心病CABG患者心肺功能,促進身體康復。分析原因與MDT護理干預為冠心病CABG患者制定針對性心臟康復運動訓練及呼吸訓練有關。
冠心病是目前我國面臨的一個嚴重公共衛生問題,其發病率高且不斷上升,CABG可有效治療冠心病,但患者預后與護理干預措施密切相關。MDT護理干預可有效緩解冠心病CABG情緒狀態,改善心肺功能,但在護理過程中,需要進一步加強健康宣教,提高患者對疾病、治療、護理等的認知。只有通過改善患者的認知,才能提高患者護理配合度,進而提升護理質量,改善患者預后。在MDT護理干預中應重視責任護士的作用,只有在責任護士的協調工作下,才能使MDT護理干預發揮最大作用。
綜上所述,在冠心病CABG患者康復管理中開展MDT護理干預,可有效緩解患者情緒狀態,改善心肺功能,減少并發癥,縮短住院時間,提升護理滿意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