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帆
(河南省南陽市中心醫院 南陽 473000)
慢性胃炎是小兒常見的一種消化系統疾病,發病率較高,主要是指由于多種因素作用于胃黏膜導致的慢性炎癥[1]。慢性胃炎患兒臨床表現以腹脹腹痛、惡心嘔吐、泛酸、食欲不振、消化不良等為主,且具有病程長、易復發等特點,嚴重影響患兒營養攝入及正常生長發育[2~3]。目前,臨床對于小兒慢性胃炎的治療以藥物為主,但由于患兒年齡較小,依從性普遍不高,影響治療效果[4]。相關研究發現,在小兒慢性胃炎治療的基礎上給予有效護理干預,可進一步提升療效,促進恢復[5~6]。小兒慢性胃炎的發病原因與飲食習慣密切相關,推測加強飲食干預對于控制患兒病情,緩解癥狀具有重要意義。本研究探討無縫隙護理結合飲食干預對慢性胃炎患兒臨床癥狀、依從性,睡眠及生活質量等指標的影響。現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回顧性分析醫院2016年5月至2018年4月收治的80例慢性胃炎患兒的臨床資料,按照干預方案不同分為對照組與研究組。對照組39例,男22例,女17例;年齡3~11歲,平均(6.24±2.01)歲;病程2~16個月,平均(6.33±2.41)個月;患兒家長文化程度:小學及初中13例,高中及大專18例,本科及以上8例。研究組41例,男25例,女16例;年齡4~12歲,平均(6.12±2.11)歲;病程3~19個月,平均(6.59±2.52)個月;患兒家長文化程度:小學及初中12例,高中及大專22例,本科及以上7例。兩組基線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本研究經醫院醫學倫理委員會批準(批準文號:南陽醫倫理字201605112號)。
1.2 納入與排除標準 (1)納入標準:符合小兒慢性胃炎診斷標準[7],且經胃鏡及病理學確診;年齡3~14歲;相關臨床資料完整。(2)排除標準:合并惡性腫瘤,心、肝、腎等重要臟器功能障礙;急性胃炎;入組前2周內服用過相關治療藥物;合并腸炎、胃潰瘍、十二指腸潰瘍等其他胃腸道疾病;合并嚴重精神疾病、認知異常,無法配合本研究。
1.3 干預方法 對照組給予常規護理干預。如日常生活指導、環境優化、簡單健康宣教、用藥指導,告知治療與護理相關注意事項等常規干預。研究組在常規干預基礎上采用無縫隙護理聯合飲食干預。(1)成立干預團隊。組建護士長(1名)、心理醫師(1名)、營養師(1名)及責任護士(3名)組成的干預團隊,其中護士長擔任隊長,帶領隊員學習慢性胃炎相關知識,提高業務水平。(2)心理干預。在患兒入院時由心理醫師評估其心理狀態,找到存在的問題,進行針對性干預,如與患兒探討動畫片和玩具等感興趣的話題,對于內向性格患兒多給予贊揚與鼓勵等。同時可根據實際情況開展玩玩具、播放動畫片等活動,拉近距離,獲取患兒好感,為改善心理狀態奠定基礎。此外,加強與患兒家長溝通,告知家長從心理及生理上給予患兒關懷的重要性。(3)知識宣教。根據患兒愛好、性格、年齡、家庭等特點,制定個性化知識宣教方案,內容主要包括慢性胃炎病因、危害、治療、護理、藥物使用、遵醫行為重要性等,方式包括用圖片制定的手冊、幻燈片播放、制作短視頻、講故事等,邀請治愈的患兒分享經驗。同時,加強對患兒家長的知識宣教,要求家長掌握藥物劑量、頻次、使用方法等知識。(4)用藥干預。選擇合適的語言、詳細講解藥物作用、使用方式、劑量、頻次、潛在的不良反應及正常使用藥物的重要性,在正確服藥后給予糖果、玩具等作為獎勵。指導家長記錄患兒藥物使用情況,確保正確使用藥物。(5)運動干預。鼓勵患兒進行適當運動訓練,并要求家長根據患兒體質、病情等情況,合理安排運動時間。(6)飲食干預。由營養師根據患兒年齡、病情等情況制定個體化飲食干預方案,多食用雞蛋、蓮藕、胡蘿卜、蝦等高纖維、富含蛋白質、維生素、鋅元素等食物。同時,選擇西藍花、面條、香蕉等易消化、清淡食物。禁食過硬、過熱、過冷、過酸及辛辣、油膩的食物。指導養成良好飲食習慣,飲食要細嚼慢咽、少食多餐,禁止暴飲暴食。兩組均干預至出院當天,并要求出院1個月后返院復查。
1.4 觀察指標 (1)臨床指標。記錄兩組腹脹腹痛、惡心嘔吐、泛酸消失時間及住院時間。(2)依從性。采用Frankl量表[8]對兩組患兒干預前、出院時依從性進行評估,該量表分為4個等級,1分:痛苦不合作;2分:不情愿,不合作;3分:接受,冷淡;4分:享受合作。等級高依從性好。(3)睡眠質量。采用睡眠指數(PSQI)[9]對兩組患兒干預前、出院1個月后睡眠質量進行評估,內容包括日間功能障礙,入睡及睡眠時間等,滿分21分,得分低睡眠質量高。(4)家長滿意度。于出院時采用我院自制調查表進行評估,內容包括技能操作、質量、態度3個方面,滿分30分,分為非常滿意(25~30分)、一般滿意(20~24分)、不滿意(0~19)分。滿意度為非常滿意率與一般滿意率之和。(5)生活質量。參考胃腸道生活質量指數(GIQLI)[10]對兩組患兒干預前、干預1個月后生活質量進行評估,內容包括心理狀況、疾病癥狀、精神活力、飲食狀況4個方面,每個方面滿分50分,得分低生活質量低。
1.5 統計學處理 采用SPSS24.0軟件分析數據。計量資料(臨床指標、PSQI評分、心理狀況、疾病癥狀、精神活力、飲食狀況評分)以(±s)表示,行t檢驗;計數資料(滿意度)用(%)表示,行χ2檢驗;等級資料(依從性)采用秩和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兩組臨床癥狀消失時間、住院時間比較 研究組腹脹腹痛、惡心嘔吐、泛酸消失時間及住院時間短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臨床癥狀消失時間、住院時間比較(d,±s)

表1 兩組臨床癥狀消失時間、住院時間比較(d,±s)
組別 n 腹脹腹痛消失時間惡心嘔吐消失時間泛酸消失時間 住院時間對照組研究組39 41 t P 2.36±1.03 1.52±0.68 4.325 0.000 2.86±1.45 1.95±0.84 3.456 0.001 3.43±1.52 2.03±1.16 4.645 0.000 7.14±2.02 5.03±1.85 4.876 0.000
2.2 兩組依從性比較 干預前兩組依從性比較,無顯著性差異(P>0.05);干預后研究組依從性優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依從性比較[例(%)]
2.3 兩組睡眠質量評分比較 干預前兩組睡眠質量比較,無顯著性差異(P>0.05);出院1個月后兩組PSQI評分較干預前降低,且研究組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3 兩組睡眠質量評分比較(分,±s)

表3 兩組睡眠質量評分比較(分,±s)
注:與本組干預前比較,*P<0.05。
組別 n 干預前 出院1個月后對照組研究組39 41 t P 15.65±2.58 15.21±2.30 0.806 0.423 8.95±2.05*5.44±1.68*8.394 0.000
2.4 兩組生活質量評分比較 干預前兩組生活質量各項指標比較,無顯著性差異(P>0.05);出院1個月后兩組心理狀況、疾病癥狀、精神活力、飲食狀況評分均較干預前提高,且研究組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4。
表4 兩組生活質量評分比較(分,±s)

表4 兩組生活質量評分比較(分,±s)
注:與本組干預前相比,*P<0.05。
飲食狀況干預前 出院1個月后對照組研究組組別 n 心理狀況干預前 出院1個月后疾病癥狀干預前 出院1個月后精神活力干預前 出院1個月后39 41 t P 33.25±2.56 33.84±2.36 1.073 0.287 38.47±3.02*44.03±3.54*7.540 0.000 30.14±2.18 30.54±2.35 0.788 0433 36.58±3.06*42.01±3.40*7.495 0.000 34.15±2.53 33.87±2.46 0.502 0.617 39.25±3.14*45.03±3.24*8.096 0.000 31.56±2.63 31.02±2.41 0.958 0.341 37.24±3.03*43.15±3.22*8.445 0.000
2.5 兩組家長滿意度比較 研究組家長滿意度(97.56%)高于對照組(76.92%),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5。

表5 兩組家長滿意度比較[例(%)]
小兒慢性胃炎病程長、易反復,治愈難度大,除了依靠藥物控制病情外,還需要加強相關護理,以提高療效[11~12]。然而常規干預只注重患兒生理變化,無法提供全方位護理服務,護理效果一般[13~14]。無縫隙護理是一種在疾病治療中給予全方位護理措施,并根據對病情有利或有害的細節進行調整的模式,在兒科多種疾病中應用效果較好[15]。無縫隙護理強調全程看護,密切關注患兒心理、生理等狀態的變化,并根據患兒具體情況給予相應護理措施。
本研究在慢性胃炎患兒中開展無縫隙護理結合飲食干預,結果顯示,研究組腹脹腹痛、惡心嘔吐、泛酸消失時間及住院時間均較對照組短,干預后依從性、PSQI得分均優于對照組(P<0.05),提示無縫隙護理結合飲食干預可有效提升慢性胃炎患兒依從性,緩解癥狀,改善睡眠,促進患兒恢復。分析原因在于:(1)慢性胃炎病情較長,且易反復,給患兒造成極大的痛苦,再加上患兒年齡小,生理及心理均未發育成熟,容易產生害怕、擔心、焦慮等不良心理,往往會出現不配合、哭鬧等情況,進而降低依從性,影響治療與護理效果。開展心理干預可有效解決患兒上述心理問題,使患兒能正確面對,樹立信心,有助于改善依從性,緩解癥狀。(2)慢性胃炎患兒年齡小接受能力低,常規宣教不易接受,而根據患兒愛好、性格、年齡、家庭等特點,制定個性化知識宣教方案,通過幻燈片播放、制作短視頻、講故事、邀請治愈的患兒分享經驗等形式,有利于提高患兒認知,改善依從性。(3)通過用藥干預可有效保證治療效果,而開展運動干預有利于增強患兒體質,促進患兒身體恢復。慢性胃炎的發病原因復雜多樣,但飲食習慣在疾病發生發展中起著重要作用[16~17]。因此,在有效治療慢性胃炎的同時還需給予飲食干預。從飲食方面出發,并結合患兒病情等情況制定科學合理的飲食方案,有助于改善臨床癥狀,提升依從性。飲食干預可有效幫助慢性胃炎患兒養成良好的飲食習慣,保證治療期間的營養供給,不僅有利于身體恢復,還可增強體質。本研究結果顯示,兩組出院1個月后心理狀況、疾病癥狀、精神活力、飲食狀況評分均較干預前提高,且研究組高于對照組(P<0.05),表明無縫隙護理結合飲食干預可有效提升慢性胃炎患兒生活質量。研究組家長滿意度(97.56%)較對照組(76.92%)高(P<0.05),說明無縫隙護理結合飲食干預通過緩解患兒癥狀,改善睡眠及生活質量,患兒家長對該干預方案比較認可,有助于形成良好的護患關系。
綜上所述,在小兒慢性胃炎中開展無縫隙護理結合飲食干預,可有效提升患兒依從性,緩解癥狀,提升睡眠及生活質量,提高家長滿意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