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莉 嚴麗榮
第七次人口普查顯示:60歲及以上者占總人口的18.7%,65歲及以上者占13.5%。王廣州等[1]預測,未來50年我國老年人口數將接近4億。我國人口老齡化趨勢在近期內很難逆轉,老年人群已經成為醫學的重點關注人群。眾多數據表明,社區老年人群中衰弱以及認知障礙對老年人的身心健康危害明顯,可導致老年人住院率、死亡率增高。研究顯示,衰弱與認知障礙有著緊密的關聯性,而且在早期都具有一定可逆性,早發現、早干預可以適當延緩其進展[2-3]。本文總結了近年來國內外關于衰弱以及認知障礙的研究,以期為減少或延緩社區老年人衰弱與認知障礙提供新思路。
1.1 衰老 隨著年齡增長,機體各臟腑組織器官會逐漸出現功能退化,是人體的正常生理狀態變化過程,不等同于衰弱。
1.2 衰弱 老年人機體功能生理退化,對抗內外環境的應激能力下降,更容易出現心、腦、肺、腎等重要臟器損害或內分泌紊亂,使正常衰老過程中整體狀態加速減退,從而導致衰弱,主要表現為肌力(包括握力)下降、步速減慢、易疲勞、體力活動減少、體質量降低[4]。
1.3 認知障礙 認知障礙是一種以獲得性認知功能缺損為核心,并導致病人的日常生活、社會交往和工作能力明顯減退的綜合征。認知障礙屬于一種神經退行性疾病,是一大類疾病的統稱,病人會出現遺忘、失認、失語、失用、視覺障礙,甚至出現激惹、激越、焦慮、猜疑、妄想、思維障礙等精神行為癥狀。輕度認知障礙(MCI)是指病人的認知功能總體上相對完好,但自覺記憶力下降已超過3個月,尚未影響日常生活功能,通過神經心理檢查可發現與自身年齡及文化程度不符合的記憶損害[5]。MCI屬于認知障礙的早期階段,具有一定的隱匿性,常被忽略。
衰弱與認知障礙的發病機制具有潛在的通性,并且因為各機制間的相互作用使衰弱和認知損害進一步進展[6]。國外人群研究數據顯示,老年衰弱者中MCI的發生率比無衰弱者高1.6~2.5倍[7-8]。國內針對社區老年人MCI的患病率也做了大量數據調查:吳越等[9]的研究顯示,在無錫市1846名社區老年人中,MCI者占17.2%;王婷婷等[10]的研究顯示,在重慶市1850名社區老年人中,MCI者占11.7%;周巧學等[11]對已確診的社區老年衰弱者進行篩查,發現其MCI患病率達41.5%。另外,衰弱在老年認知障礙者中的發病率也明顯較高,為31.9%[12]。在此基礎上,有學者提出了“認知衰弱”這一新名詞,即同時存在軀體衰弱及認知障礙,屬于衰弱的一種亞型[13]。因為老年衰弱及認知障礙的早期都具有一定的可逆性,所以將認知衰弱按照嚴重程度分為三類:可逆性認知衰弱、潛在可逆性認知衰弱、癡呆合并衰弱。
3.1 衰弱的篩查量表 目前廣泛使用的是由Fried等[4]提出的衰弱表型(frailty phenotype,FP)。FP的記分項目有5個,分別是肌力(包括握力)下降、步速減慢、易疲勞、體力活動減少、體質量降低。符合1項記1分,總分0~5分。0分為正常;1~2分為衰弱前期;≥3分為衰弱。還有一些較常用的篩查量表:臨床衰弱量表(clinical frail scale,CFS)、Tilburg衰弱量表(Tilburg Frailty Index,TFI)、衰弱指數(frailty index,FI)等。
3.2 認知障礙的篩查量表
3.2.1 MMSE:是目前最常用的量表,用時短,且適用于各種文化程度的受試者。內容涉及6個方面:時間與地點定向力、記憶力、注意力、計算力、語言能力、視空間。總分30分,評定認知障礙的標準與受教育程度相關:文盲(未受教育)≤17分、小學(受教育年限≤6年)≤20分、中學或中專≤22分、大學或大專及以上≤23分。
3.2.2 MoCA:可用于快速篩查出MCI,對MCI的靈敏度比MMSE高,但因為評估內容難度高于MMSE,所以對受試者的文化程度要求高。MoCA主要對7個認知領域進行評估:視空間及定向力、命名、記憶力、注意力、計算力、語言功能、抽象思維。總分30分,根據得分(若受教育年限<12年,保證總分≤30分的前提下,可在原評估得分上加1分)對認知障礙的程度進行評定:得分≥26分為正常,18~25分為MCI,10~17分為中度認知障礙,<10分為重度認知障礙。
4.1 年齡 He等[14]研究發現,社區老年人衰弱的患病率與年齡呈正相關。田鵬等[15]對2019年前發布的關于國內老年人衰弱患病率的研究進行了Meta分析,得出在社區老年人群中,衰弱的患病率隨年齡增長而升高。
4.2 性別 老年衰弱者中的性別不平衡現象已被大量研究證實[16]。絕經后的女性雌激素水平驟然下降[17],約60%的老年女性出現維生素D缺乏,鈣質流失加速,使骨骼、肌肉等功能明顯退化,更易出現衰弱[18]。郭凱林等[19]通過縱向數據分析得出:相較于老年男性,衰弱在老年女性中的患病率高,初始癥狀重,病程進展速度快。
4.3 教育程度與文娛活動 教育程度是認知衰弱的保護因素,對衰弱起到顯著的預測作用[11]。一般而言,教育水平越高的人,接受新事物的能力越強,也更善于通過手機、書報等途徑了解疾病相關知識,并運用于自身健康保健。而且這一類人群的休閑文娛活動(例如書法/繪畫、聲樂/棋牌、攝影、制作手工藝術品等)也比教育水平低的人群更豐富,更加具有多樣性。方柳絮等[20]研究發現,在文娛活動過程中,大腦的認知刺激量增加,使神經突觸間的連接加強,有助于改善認知衰弱。
4.4 體力活動與握力 體力活動是指由骨骼肌收縮引起的導致機體能量消耗的身體運動,包括日常工作、家務以及運動鍛煉等。郭凱林等[19]的研究結果顯示:老年人衰弱的發生率與體力活動量呈負相關。握力是測試前臂和手部肌肉力量發展水平的一種指標。日常生活中的手部活動如穿衣、進食、家務等都依賴于握力。潘利妞等[21]研究發現,相較于社區普通老年人,老年衰弱者的握力水平明顯降低,且老年衰弱者握力越低,MCI發生率越高。
體力活動及握力都依賴肌肉收縮完成,而肌肉的收縮是受中樞神經系統支配的。在神經系統中廣泛分布著一種腦源性神經營養因子(brain-derived neurotrophic factor,BDNF),能夠營養神經,促進神經的生長及再生,增加神經突觸的可塑性。Tikkanen等[22]發現,BDNF也存在于肌肉中,且肌肉的強度越大,機體的BDNF水平越高。因此,增加體力活動和握力可以減少老年衰弱及認知障礙的發生率,延緩其病程進展。
4.5 抑郁 抑郁是一種精神心理疾病,常表現為思維遲緩、情緒低落、意志活動減退。抑郁與老年衰弱、認知障礙存在高度關聯性。Feldman等[23]的研究顯示:MCI病人中59%存在抑郁,而且伴有抑郁癥狀的MCI會更快發展成中重度認知障礙。抑郁與衰弱常相伴發生,抑郁病人的日常體力活動越少,衰弱發生率越高;老年衰弱者患抑郁的概率明顯高于社區普通老年人[24-25]。
4.6 飲食與營養 老年人味蕾退化,味覺、嗅覺減退;脾胃運化功能減退,易出現消化不良、便秘;普遍存在的口腔問題(如缺齒、齲齒、義齒等)導致老年人的食欲下降,進食量減少,吸收功能障礙,更容易出現營養不良。Kim等[26]給予社區老年衰弱者每日充足的熱量及蛋白質攝入,12周后,重新評估其身體機能和體能狀況,結果發現,所有社區老年衰弱者的身體功能及體能均得到了改善,而且重度衰弱者的評分變化程度明顯高于輕度衰弱者(分別提高了52.4%、44.6%)。所以,充足的能量與蛋白質攝入可以降低衰弱的發生風險,減慢衰弱的發展。
老年衰弱者的認知功能障礙患病率明顯高于無衰弱者,且認知功能障礙者也更易出現衰弱。衰弱及認知障礙的早期階段都具有一定的可逆性,因此倡導社區工作者及醫務人員在社區常態居民中加強健康宣教,提高居民對衰弱及認知障礙的知曉率及關注度,利用相關篩查量表早期識別衰弱及MCI。社區老年人衰弱及認知障礙共同的影響因素有:年齡、教育程度、文娛活動、體力活動及握力、抑郁、飲食與營養等。因此,對于已確診的老年衰弱及MCI者,可以根據自身狀態、生活習慣、興趣愛好等制定個性化干預措施,并積極提供社會支持,以延緩病程進展,提高病人的生活質量,減輕家庭經濟壓力和社會醫療負荷,促進社會的健康老齡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