賀益民
(韶關學院政法學院 廣東韶關 512000)
改革開放以來,民營企業經歷了不斷發展壯大的歷程。如今,民營企業在中國經濟發展中扮演著極其重要的角色,發揮著重要作用。但是,民營企業在總體發展日趨向好的同時,也面臨著不少發展問題,轉型升級、結構優化、內涵式發展是當前民營企業必須重點解決的難題。需要民營企業從戰略層面上聚焦發展問題,實施發展戰略創新舉措。當前,產業融合發展不僅為產業自身的發展開辟了新途徑,也為企業發展指明了新方向。產業與企業密切相關,企業問題與產業問題是同一問題在不同層次上的表現。解決民營企業問題,實施民營企業發展戰略創新,同樣可以從產業融合發展這一新視角進行探討分析,尋求創新思路。
民營企業戰略創新,不僅是民營企業內在發展、轉型升級的必要,也是克服自身資源劣勢、應對外部經濟環境變化的必然選擇。分析民營企業戰略創新動因,有助于更好地把握民營企業戰略創新的內在邏輯。
從宏觀環境看,國際上,全球經濟復蘇進程受阻,經濟回暖緩慢,貿易保護主義、單邊主義抬頭,出口市場受到極大影響,而民營企業占我國出口總額45%,這在很大程度上制約了民營企業在國際市場的發展[1];在國內環境方面,受新冠疫情和全球經濟不景氣的影響,我國經濟增長速度放緩,國內市場需求減少。受其影響,民營企業在國內市場的發展壓力日益增大。在國際、國內不利環境的沖擊下,民營企業很難沿用以往的經驗與做法獲得新的競爭優勢。然而,從戰略環境論視角來看,一方面,外部環境的變化對民營企業戰略發展構成了威脅;另一方面,外部環境的變化也為民營企業創造了新的戰略機遇,迫使民營企業尋找新的戰略發展方向,實施戰略創新行為。從行業環境看,當前產業融合趨勢導致了產業邊界的變化,導致了產業、技術、產品、市場等邊界的模糊和重新劃分,這為民營企業發展創造了新的戰略環境,驅使民營企業重新審視戰略環境,以產業融合發展觀開展民營企業發展戰略創新。
民營企業是在夾縫中生存和發展起來的,盡管目前在數量上占絕對優勢,在國民經濟發展中也起著重要作用,但相比國有企業,大部分民營企業在資源占有上仍處于劣勢。與國有企業相比,同一行業內的民營企業資金薄弱,融資難,發展基金短缺;技術人才缺乏,人才吸引力弱,人才流失率高;技術短板明顯,技術資源落后,研發能力不足;設備先進性不足,智能化、高端化、數字化設備平均擁有量更是嚴重滯后于國有企業。從以資源為基礎的戰略觀角度來看,民營企業的資源劣勢自然成為其戰略劣勢,限制了民營企業的發展。這就需要民營企業尋找新的戰略突破點,尋求新的發展戰略,以克服資源的約束和限制。產業融合發展主張產業之間相互交叉、相互滲透,融合演化出新的產業,這使得以機制靈活、反應敏捷著稱的民營企業能夠突破傳統的資源戰略觀,以突破內部資源劣勢為動因,實施發展戰略創新行為,搶占產業發展先機,把握產業戰略主動權,獲得創新性發展。
大多數民營企業的成長與壯大,依賴的是以“量”取勝,過分強調鋪攤子、上規模,更多地依賴傳統產業。其結果是,民企集中在傳統產業內廝殺,結構單一,產品低端化突出,同質化嚴重。這與我國當前經濟高質量發展趨勢相背離。目前,我國經濟發展正由高速增長向高質量發展轉變,經濟結構逐步優化,消費結構快速升級,需求結構快速調整。在這種形勢下,民營企業面臨轉型升級的壓力。從民營企業發展角度看,這種壓力無形中轉化成了民營企業發展的驅動力,驅使民營企業必須從產業層面思考轉型升級戰略發展問題,尋找產業戰略創新突破點。產業融合發展,恰恰順應了這種趨勢。產業融合發展是對現有產業的突破與創新,通過滲透融合形成技術、產品、產業新屬性。這實質上也是民營企業轉型升級應有之意,契合了民營企業開展產業戰略創新的動因,為民營企業拓展產業發展空間、改變發展方式、減緩行業內競爭激烈程度提供了戰略創新指向。
民營企業為了應對外部環境變化帶來的沖擊、沖破自身資源劣勢的約束與限制、實現轉型升級,必須進行戰略創新。但是,戰略創新觀念缺乏、戰略創新能力不足、戰略創新機制缺失、戰略創新文化建設滯后等問題阻礙了民營企業的戰略創新。
大多數民營企業是從家族企業發展起來的,在發展壯大過程中,民營企業家起到了重要作用,民營企業家對組織的發展構想決定了企業的發展方向。在一定程度上,民營企業家的構想確實取得了成功,實現了民營企業的發展目標。但是,也正是這些過去成功的構想與經驗,成了民營企業發展的桎梏。由于自身知識的局限和資源的限制,大部分民營企業尤其是占絕大多數的中小企業領導者,在某種程度上“因偱守舊”,缺乏走出“成功模式”的觀念,缺乏戰略創新觀念,缺乏戰略創新的動態意識。在戰略上更多的是模仿別的企業,尤其是跟隨行業內先進企業;缺乏突破行業空間的創新思想,缺乏契合產業融合發展的戰略思維視野,直接導致民營企業難以以創新戰略引領企業發展,突破企業瓶頸,進而實現轉型升級。
企業戰略創新,觀念是引領,資源是基礎,能力是關鍵。民營企業發展至今,龍頭企業占比極少,絕大多數是中小企業。這些中小民營企業往往贏利能力不強,資金實力薄弱,融資困難。資金的不足直接影響了民營企業技術與設備更新、更極大地降低了人才尤其是高端人才和復合型人才的吸引力和保留率。人才和技術直接制約了民營企業戰略創新能力。技術上不能更新迭代,技術研發不能跟上產業的發展趨勢,民營企業就很難突破現有產業發展空間,在交叉產業、邊緣產業上難以形成戰略創新,難以形成產業融合發展的戰略創新能力。沒有人才,民營企業便沒有戰略創新的領導力和執行力,很難學習和掌握先進的戰略分析工具和方法,難以把握產業的發展方向與趨勢,難以捕捉產業交叉、滲透融合發展的先機,以致無法以此為基礎制定創新發展戰略。
創新機制是戰略創新活動運行的重要支撐,影響到戰略創新要素的組合與運行,直接關系到戰略創新的活力與成敗。創新機制涉及組織結構與制度,具有復雜性、多樣性、獨特性和靈活性的特點。當前,我國大部分民營企業并未形成有效的戰略創新機制,具體體現在組織結構、制度權力的架構、決策程序與激勵約束制度等方面沒有服從于戰略創新的要求。大部分民營企業組織結構剛性僵化、決策集權化、信息傳遞與反饋路徑長、溝通協調效率低、激勵約束制度缺乏科學性。這導致了民營企業難以從根本上激發創新主體和活力,戰略創新要素無法有效組合,戰略創新活動難以高效運行。民營企業戰略創新機制缺失,使得民營企業不能制定出科學的創新發展戰略,不能通過戰略創新在行業內實現領跑,也無法迎合產業融合發展趨勢實現交叉邊緣式跨越發展。
企業文化是在企業發展過程中形成的全體員工共同遵守的價值觀、行為準則與思維范式,是影響企業戰略創新成敗的重要因素,是企業戰略創新的土壤,也是企業戰略創新的軟實力。目前,我國大多數民營企業并不重視企業文化建設,認為企業文化只是高大上的形象坯子、不能形成生產力,沒有有意識地培育先進的企業文化。現有的企業文化是在民營企業創立和發展過程中自然形成的,有其合理性,但也有其“劣根性”。這種文化往往不容許犯錯,不允許員工“自作主張”,員工更愿意墨守成規,不愿意嘗試和創新,這與戰略創新所要求的具有冒險、嘗試和創新精神的企業文化相背離。由于創新文化建設滯后,民營企業的管理者與員工沒有樹立起創新意識,工作上甘于現狀、囿于部門和自身利益,使企業發展失去了創新動力,缺乏對企業發展戰略的思考,導致民營企業戰略創新乏力,喪失了產業融合發展中的戰略機會。
民營企業戰略創新有其自身發展的考量和動因,也是迎合產業發展的創新舉動。產業融合發展既是產業發展的一種方向,也是產業發展的一種趨勢。民營企業要契合產業融合發展,實現轉型升級,需要在企業戰略上實施創新,采取科學的戰略創新策略。
產業融合是對產業邊界的模糊、重構、拓展、合并,強調的是寬視域和互聯、互通,主張用聯系而不是分割的視角發展產業,主張從全域的角度思考產業發展。這種產業融合發展觀,給當前民營企業戰略創新提供了新的思考方向。在過去的發展中,民營企業的戰略觀念過于守舊,更多地謀求現有行業的發展,在戰略分析和研究上過多地局限在現有行業,戰略定位也沒有跳出現有行業這個圈。借鑒產業融合發展觀,民營企業在發展戰略上應樹立全域觀的戰略思維。以全域觀的戰略思維審視各次產業,將各次產業作為一個整體進行戰略分析和研究,打破產業間的界限,分析各次產業的可能發展方向,尋找現有產業與其他各次產業可能交叉、滲透和融合的聯系點,定位新的戰略發展方向;率先進入邊緣產業、交叉產業、新興產業,創造產業先發戰略競爭優勢,從而實現戰略上的創新發展,帶動民營企業轉型升級。
相比國有企業與外資企業,民營企業在靜態的戰略資源上并不占優勢。也就是說,從資源戰略觀的角度看,民營企業并不具備戰略上的競爭優勢,這就需要民營企業從新的視角尋找戰略上的突破點。產業融合發展,是產業邊界的不斷變化,是產業邊界的動態調整和劃分,甚至是動態的融合。從這個角度分析,產業融合可以說是產業的動態融合。借鑒這一視角,民營企業也可以通過打造動態融合的能力構建自身的戰略創新能力,形成戰略優勢。為打造和形成這種動態融合的戰略創新能力,要求民營企業善于借力,尤其是要充分利用外部智力搜尋和獲取外部知識與資源,整合內外部知識與資源,積累創新資源[2];要提升管理協調能力,要打造柔性生產能力;要綜合運用多種技術,增強技術共享和互通能力。由此,民營企業借助動態融合的戰略創新能力,開創性地整合、重構、創建戰略資源,將靜態的資源轉換為動態的戰略能力,變劣勢資源為優勢的戰略競爭力,實現戰略創新。
創新思維引領戰略創新方向,創新能力形成戰略創新硬核,創新機制支撐戰略創新運行。民營企業進行戰略創新,必須構建起適合戰略創新的機制。民營企業要從縱向的產業鏈,橫向的產業交叉,滲透和融合,以及空間上的產學研等多個方向構建區域合作的戰略創新機制。縱向上,形成“補鏈、強鏈、延鏈”的產業鏈條,形成全鏈條資源合力的合作競爭戰略;橫向上,依據產業融合理論,分析產業邊界的可能變化,與可能交叉、滲透的各產業領域的相關企業建立聯盟合作機制,形成產業戰略合作優勢[3];空間上,從融合、共生的視角分析消費生態系統,聯合高校、科研機構研究市場需求、產品結構的互補性與衍生性,構建產、學、研區域合作戰略機制,融合研學機構的創新資源與企業的戰略資源,形成創新鏈與產業鏈融合優勢,實現戰略合作發展。為此,民營企業要創新組織結構,建立起扁平化、網絡化、虛擬化的組織,使組織系統柔性化;要建立科學的戰略決策程序、科學的人才激勵約束制度、靈活的利益分配制度,為構建區域合作的戰略創新機制奠定匹配的組織基礎。
如果說戰略能力是戰略創新的外顯硬核,那么企業文化則是戰略創新的內在硬核。民營企業要實施戰略創新,必須培育先進的戰略創新文化。通過運用文化的聚集力、激發力集聚戰略要素,激發戰略創新主體與活力。那么,先進的戰略創新文化內核是什么?從產業融合視角看,產業融合是產業邊界的開放、包容、重構,是對產業的重新界定與創新,核心價值就是開放、包容和創新。這實質上就是先進的戰略創新文化的內核,開放、包容和創新形成了民營企業戰略創新的內在推力。要培育出先進的戰略創新文化,民營企業家是關鍵。因此,民營企業家自身要培育開放、包容和創新的意識。在組織中,民營企業家要重視戰略創新文化的培育,思想上要有意識地倡導開放、包容與創新;行為上要率先垂范,要重視推動組織學習,建設學習型組織;制度上要大力激勵和引導創新主體和行為,要通過多種方式在企業文化中植入開放、包容與創新的核心價值觀,形成具有自身特色的戰略創新文化。
綜上所述,民營企業發展從小到大、從弱到強、從邊緣走向中心,過去依靠的是規模效應,依賴鋪攤子、搶市場、上規模的發展模式。隨著全球經濟環境的變化,我國經濟結構的調整,產業的不斷升級與融合發展,未來的民營企業發展需要探索新的發展方式,需要從戰略上創新發展。從產業融合角度探討民營企業戰略創新動因、障礙與策略,期望拋磚引玉,從新的角度、新的方向推動民營企業戰略創新。未來可在這一視角研究上,進一步探討民營企業戰略創新框架的重塑與建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