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華美
(山東省濰坊市昌樂縣紅河鎮人民政府 山東濰坊 262411)
農業是一個國家的基礎,也是其經濟發展的基礎,因此,農業發展水平相對于國民經濟而言非常重要?;诖?,政府部門應抓住農業經濟發展的機遇,不斷提高農業機械化和現代化水平,推動農業生產技術創新,更新現有農業經濟發展理念,落實鄉村振興理念,確保企業經濟健康有序發展。
2017年,黨的十九大首次提出了鄉村振興戰略,指出了國計民生的根本性問題是“農”,古人云:民以食為天,食物關乎人民的生命健康,可以看出農業的重要性,而鄉村里面多為種植莊稼的人,即農民,為種植的“執行者”,三農問題的解決是我黨非常重要的一項任務。
鄉村振興主要包括產業、人才、文化、生態、組織的振興,產業興旺能夠帶動鄉村經濟發展,使農民獲得更高的收入;人才是基石,對于鄉村振興浪潮下的鄉村發展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文化是鄉村振興當中的內涵,在鄉村振興的發展之下,除了“塑形”之外,還應當豐富其精神,使其擁有文化自信,利于鄉村的良好發展;生態對于鄉村老師不僅僅是環境優勢,還是人們寶貴的財富,堅持人和自然的和諧共生關系,建設綠色鄉村;鄉村基層的黨組織是整個振興策略中的主心骨,其要為村民提供策略、工具等,基層黨組織與書記的能力對于整個振興戰略的最終效果呈現影響非常大。
2.1.1 農業是基礎
農業對于人類的衣食住行有著非常大的影響,是衣食之源,是生存基礎,也是國家緊急發展的基石,是產業發展的前提,是國民經濟持續發展的保障。據2021年的統計數據,全世界有78.75億人口,其中我國有14.1178億,占17.92%,這么多人口的供養當然需要更多的糧食才能保障。
農業問題最主要的就是糧食,如何解決這么多人口的吃飯問題是我們國家非常重要的事情,能夠起到穩固人心的作用,是國民經濟中非常重要的必不可少的一部分,是國家自力更生的基礎,若國家的糧食并不夠人民吃,就會使得國家的自立自主出現問題,從而在國際當中受制于人,甚至會被他國隨意擺布。因此,做到“手里有糧,心里不慌”非常重要。
2.1.2 我國的農業基礎較弱
中國農業的基本狀況較為脆弱,主要表現在:我國的農業無論從技術裝備還是生產效率來說,都相對較弱,加上特殊的地理環境,使得我國災害問題嚴重(每年洪澇、干旱、重大災害);我國農產品特別是糧食供給始終保持基本平衡但偏緊狀態,因此供需之間存在著矛盾;我國土地眾多,但相對來說適合耕種的土地面積相對人口而言較少。我國人均占地面積較少,這也是我國農業的制約因素之一。
2.1.3 農業與國民經濟的規律
加強農業的基礎地位,這是我國的經驗總結。我國自成立以來,經濟發展與農業發展呈現出非常明顯的關聯,在農業發展平穩時,我國的經濟發展也相對較快,但在我國的農業生產跟不上時,經濟就會出現下滑,可以看出,工業并不能代替農業,兩者相輔相成[1]。
2.2.1 經濟方面
農業的核心價值是為了滿足人類的基本生存需要,其經濟價值不可估量,因此,其在國民經濟中的地位非常重要,不僅是基礎,更有著支撐的作用。同時,農業能夠為鄉村人口提供大量的就業機會,除了種地、養殖之外,還能夠通過從事其他產業就業,例如進行草編、麥編、竹編等手工藝品及實用品編織,或進行木工家具制作,抑或紡織品、金屬、皮革的加工及其他的服務行業。
2.2.2 生態方面
農業的構成與生態環境息息相關,農業的種植與當地的環境脫不了關系,因此,也是當地生態構成要素的體現。農業當中包含著生態功能,因此,可以說農業經濟的發展離不開良好的環境,其關系著農業經濟的正常可持續運行,并且對于人們的生活環境改善及生物多樣性的維持有著非常重要的作用,還能夠分解消化人們日常生活中產生的廢棄物品及氣體。
2.2.3 文化方面
農業當中蘊含著很多的文化資源,其不僅包括古人留下的種植方面及氣候方面的知識,還包含各方面的知識,對于科技的發展有著重要作用;從另一個角度看,農業對于人們的三觀形成也有著一定的作用,如對教育、審美等起著積極作用,有利于人與自然的和諧發展。同時,它還承載著傳統文化,對于保護我國文化的多樣性、豐富性有著重要作用。
2.2.4 政治方面
農業的發展關系著人們能否填飽肚子、穿上衣裳,關系著我國人民的切身利益,因此,農業的穩定發展對于社會秩序的穩定非常重要,同時也對社會組織體系的風格有著決定性作用,關系著人民的政治選擇。并且農業所生產的農副產品也是我國的戰略儲備。
新型農業經濟體制對三農經濟的支持力度不夠。村鎮銀行、小額貸款公司、互助基金合作社等新型金融機構數量少,規模相對較小,信貸余額比例相對較低,作用有限。
在銀行中,涉農方面的信貸種類相對較少,因此,鄉村的評估體系并不完善,進行抵押、質押的部門并不明晰,產權處置困難,流通和變現的渠道相對缺乏。目前,尋找可以進行四權抵押業務的農民相對困難,而農民們的抵押品不足,增加了信貸困難。
在目前的保險市場當中,涉及社會管理方面的內容不多,并且缺乏深度與廣度;同時,目前的保險行業中,存在著許多問題,如銷售人員的自律意識缺乏等。保險市場的秩序問題,因此,需要加強對保險的建設干預。但保險公司與當地鄉村政府及鄉鎮銀行之間的合作關系并不完善,這也對保險行業在農村經濟中的發展產生了阻礙。
鄉村基層人員應當引導各種金融機構加入農業經濟體系建設,從而形成一個功能完善、多種金融共同發展的現代金融體系。并且引導其多在鄉村進行服務網點建設,從而為鄉村建立起一個現代化的網絡支付體系[2]。此外,金融服務機構還應當拓展業務,對農村資源進行合理分配,并對網店進行合理布局,以構建出一個有電子銀行和服務網點及服務窗口的農業金融布局,使農民能夠在進行轉賬繳費時可以不出家門,存取現金也可不出村,從而完善金融服務體系。
基層黨組織工作人員還應對農業銀行的貸款方式進行創新引導,開發出適合本村的產品,調整本村的產業結構,同時提供適當的全額貼息,以吸引銀行進行業務開展,同時依托于自身的資金、品牌及金融產品提高鄉村振興的金融水平。
鄉村應根據省政府的部署,建設新型鄉村合作金融試點、農民合作社信貸互助業務試點,推動信貸保險業務發展,同時,還應當在上級部門的指導下,對基層工作進行思路創新,探索不同的實踐路徑,從而推進金融試點的宣傳、啟動、組織和審批,確保工作的有序進行。
要想積極發展農業經濟,應對農業經濟機構進行鼓勵,引導其開展更多的金融服務,引導銀行積極放款下鄉,同時應當定期開展貸款推介會,加大對于此類機構的政策支持。還要加大對于相關機構的支持和鼓勵,使其進行跨區域經營,增加實體服務網點,做到金融服務圈兩公里,即農民和企業在離家兩公里之內就能夠解決金融問題,同時鼓勵相關機構設立網點,安裝自動提取款機,并且聘請專業人員幫助解決農民關于金融及提取款的問題,從而打造出多層次、寬覆蓋、功能完善的鄉村金融體系。
我國的鄉村振興,應加強與信用社的合作,擴大貸款的種類,并且擴大抵押物范圍,推進對大棚、林權等各類抵押物的抵押貸款。此外,還應發揮政府的作用,對整個融資活動進行擔保落實,做好對于小微企業的擔保人物,并優化完善鄉村振興的財稅扶持政策,使政府、銀行能夠與新的金融活動進行深入合作,并且落實對于融資擔保行業的風險補償。
農業經濟當中,傳統經濟的安全系數相對較低,在進行購銷時容易出現違約風險,農民在整個產業鏈中雖然是最底層,但是非常重要,相應的,競爭也非常大,因此容易導致惡性競爭,使農民遭受經濟損失。隨著互聯網技術的加強,現如今鄉村已然可以依靠物聯網進行農副產品銷售,從而有效提高安全系數,構建良性的生產供應鏈,打造出有著更高信譽度的交易環境。
在互聯網當中,生產者的實力非常重要,對資本的要求和技術的要求較高,需要全面了解和利用產品的信息,同時促進企業競爭,完善整個生產的環節,提高產品質量,并且優化生產到消費者這一過程,這也顯示了創新的重要性。同時,鄉村政府還應引入快遞行業,提供一站式服務,使得整個產業鏈變得完整,以實現新時代下的鄉村振興,同時提高農民收入,降低消費者的消費成本。
農業新型經營模式:通過實行新型管理模式,進行集中生產,向著現代農業邁開步伐。農民可以通過土地入股的形式進行分紅,通過集中的種植、養殖、管理提高農副產品的質量,使其達到綠色的標準,從而實現農民增收[3]。
生產管理方面:在鄉村振興的背景下,應當引入先進的管理措施和管理方法,通過對大數據進行分析,結合當地實際狀況確認農村種植生產的農副產品,從而有依據地進行生產;同時,還應通過各種精深加工有效提高產品價值,依托互聯網平臺進行農產品銷售,從而增加農民收入,激活農村經濟。
鄉村政府應支持金融體系的特色化,從政策出發,加大經濟投入,為群眾提供便利條件。政府應起到帶頭作用,發現當地的特色,并且因地制宜地進行金融體系開發,同時監督其有效實施。
人才培養是金融體系建設的前提,因此,需引入金融專業的人才,從而更好地為鄉村金融體系特色化服務,促進鄉村經濟良好發展。同時,加深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促進當地農產品深加工[4]。地方政府應率先推動農民與企業的合作,實施企業援助模式,深入挖掘農產品價值鏈,從而使村民能夠得到更高的收入。此外,鄉村政府還應對當地企業進行扶持,與其進行長期合作,打通銷售渠道,提供對農民和企業雙贏的政策,從而為當地的農村經濟注入資金,使其能夠在市場中活躍起來。
對于農業來說,優化資源配置是促進發展的基本要求,只有堅持綠色農產品種植,才能收獲更好的農副產品,同時也有利于改善當地環境。我國的土地資源相對于人口來說較為緊張,因此,對可利用耕地資源應當進行科學合理的開發及保護,特別是現如今快速發展的城市化進程對土地的占用下,只有對耕地資源進行有效的保護開發,才能夠實現農業經濟的發展[5]。
在耕地時,除了要對于當地的植被進行保護,還應注意對水資源的利用,提高灌溉的利用率,對耕地進行有效灌溉,并制定出相應的農業灌溉機制。
鄉村振興當中,政府作為主心骨應當全面了解本地的農業經濟形勢,同時據此制定有關政策,推動鄉村經濟發展,轉變經濟發展模式,關注鄉村的特色化金融體系,實現農資分配的優化,利用互聯網等新科技建立起農業經濟體系,進而推動鄉村振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