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聚源 綜述,駱天炯 審校
(1.南京中醫藥大學,江蘇 南京 210023;2.南京市中醫院老年病科,江蘇 南京 210001)
功能性便秘是老年人的常見疾病,是指排除全身器質性病變僅以功能性改變為特征的便秘。在羅馬Ⅳ標準中將其定義為排便困難、伴顯著的排便費力感與不盡感、糞質較硬、排便次數明顯減少、不符合腸易激綜合征的診斷標準等。功能性便秘一般病程較長,且表現出多種病因。焦慮、抑郁、失眠等情緒障礙與功能性便秘密切相關,睡眠障礙作為老年功能性便秘最常見的并發癥之一,相對于焦慮、抑郁等因素的研究受到的重視程度并不夠。有研究表明,便秘病程長的患者睡眠障礙在其中所占比例較高,可認為功能性便秘嚴重影響了患者的睡眠狀況,而睡眠障礙在一定程度上可影響或加重便秘[1]。隨著我國人口老齡化的社會問題日益嚴峻,便秘合并睡眠障礙患病率逐漸提高,現將老年功能性便秘伴睡眠障礙患者的中醫藥研究進展情況綜述如下。
功能性便秘屬祖國醫學“便秘”范疇。《中醫內科學》將便秘發病的病因歸納為飲食不節、情志失調、年老體虛、感受外邪等。古代醫家多認為“因虛致秘”,即便秘多由臟腑氣血陰陽虧虛所致。如《蘭室秘藏》曰:“若饑飽失節,勞役過度,損傷胃氣,食辛熱味厚之物,而助火邪,伏于血中,耗散真陰,津液虧少,故大便結燥。”李東垣認為,津液虧虛、真陰耗損使大便干結,從而發生便秘。張仲景將便秘與脾約聯系起來,認為脾虛津少腸道枯燥可致便秘,并創立了“增水行舟””法治療便秘腸燥津虧證,增液湯是代表方劑。又如《景岳全書·秘結》中曰:“秘結者,凡屬老人、虛人、陰臟人及產后、病后、多汗后或小水過多或亡血失血、大吐大瀉之后,多有病為燥結者,蓋此非氣血之虧,即津液之耗。”張景岳認為,津液耗傷過多者氣血虧虛從而大便秘結。現代醫家對老年便秘的病因有著更深刻的論述。邵教授認為,老年性便秘與肝、脾、腎三臟功能失調有關,病因病機為食滯、積熱、血虛、陰虧,此病多屬“虛秘”范疇[2]。李秘等[3]認為,老年性便秘以虛證多見,多由過勞耗精或久病積虛成損,從而導致氣血虧虛漸成虛性便秘。徐向等[4]認為,老年人便秘病因多為臟腑功能逐漸衰弱,氣血陰陽日益虧虛,氣虛或陽虛則無力推動腸道傳導糟粕,血虛或陰虛則精血不足無以潤澤腸道,故大便燥結不得下。大多數古今醫家均認為,氣血虧虛是導致老年功能性便秘的主要原因。
中醫學稱睡眠障礙為“不寐”。不寐的病理變化總屬陽盛陰衰,陰陽失交。正如《靈樞·邪客》曰:“今厥氣客于五臟六腑則衛氣獨衛其外,行于陽,不得入陰。行于陽則陽氣盛,陽氣盛則陽蹺滿,不得入于陰,陰虛,故目不瞑。”后世許多醫家對《內經》的陽不入陰之說進行了繼承與發展。祿穎等[5]闡明了失眠發生的內在因素是人體陰陽失調,其關鍵在于腎氣虛衰導致氣血臟腑失調,并與伴隨產生病理產物共同影響營衛的運行,從而使得天人陰陽關系失調,最終導致失眠。樊亞琦等[6]總結韓麗華教授治療失眠的經驗發現,失眠之陽不入陰可從3個角度考慮,即陽氣的多與少、陰液是否充足、陽氣與陰氣交匯是否出現異常。王慶其[7]主張陰陽消長失調是睡眠障礙的首要致病原因。陰陽失交的根本原因為氣血虧虛,老年人氣血不足、臟腑衰弱、功能失常、陽不入陰、陰不納陽從而晝不精、夜不瞑。
由此可見,氣血虧虛為老年人便秘與不寐的共同病因。氣虛,大腸傳送無力,糟粕內停,燥結不下;血液虧虛或陰津不足,腸失濡潤可致便秘。同時,年邁血少引起心血不足,心失所養,心神不安而不寐;素體陰虛不能納陽,陽不入陰而不寐。
2.1腦神學說 《醫學入門》載:“神者,氣血所化生之本也,萬物由之盛長,……主宰萬事萬物,虛靈不昧者是也。”《素問·移精變氣論》說:“得神者昌,失神者亡。”“神”是中醫理論中十分重要的一個概念,狹義之“神”指人的精神、意識、思維活動,廣義之“神”指人的一切生命活動的外在體現。
《顱囟經·序》中云:“太乙元真在頭,曰泥丸,總眾神也。”喻昌在《寓意草》中云:“腦為髓之海,主統一身骨中之精髓,而腦之上為天門,身中萬神集會之所,泥丸一宮,所謂上八景也,……誠知腦之自為一臟。”《靈樞·海論》云:“髓海有余,則輕勁有力,自過其度,髓海不足,則腦轉耳鳴,脛酸眩冒,目無所視,懈怠安臥。”古文中所述為“腦主神明”學說奠定了扎實的理論基礎,故可認為腦的地位凌駕于五臟之上,腦神為最高層次之神,進一步明確了腦神對諸神的統領作用。
2.2氣血虧虛,腦髓失養,始生百病 《內經》認為,氣血是形體、臟腑、經絡等一切組織器官進行生理活動以及神明活動的物質基礎。《醫林改錯·腦髓說》言:“靈機記性在腦者,因飲食生氣血,長肌肉,精汁之清者,化而為髓,由脊骨上行入腦,名曰腦髓。”王清任在此中指出,腦髓有賴于后天水谷氣血的充養。國醫大師顏德馨認為氣血病變是臨床辨證之本,也是心腦病證的辨證之本,總結辨病以“氣為百病之長,血為百病之始”。王建偉等[8]通過結合《內經》相關理論提出氣血是腦神的物質基礎,氣血失調則腦髓失充,腦神失用。
祖國醫學認為,老年患者素體虛弱,脾失健運,氣血生化乏源,腦髓失養;肝腎虧虛,精血不足,精血同源,氣血虧虛,腦神失用;肝氣郁結,疏泄失常,氣血運行不暢,腦神失常。以上均可導致腦神調控臟腑功能失常,從而百病皆生。
2.2.1腦神失調,便秘始生 腦與大腸關系早有古代醫家對其進行了闡述。《素問·六節藏象論》曰:“五味入口,藏于腸胃,味有所藏,以養五氣,氣和而生,津液相成,神乃自生。”食物被攝入胃腸,化生水谷精微,上益腦髓生神。腦神依賴水谷精微的滋養,間接說明了腦與腸有相關性。《靈樞·天年》曰:“胃滿則腸虛,腸滿則胃虛,更虛更滿,故氣得上下,五臟安定,血脈和利,精神乃居。”進一步證實了腦與腸有密切聯系。《靈樞·經脈》曰:“足陽明之脈,……是動則病善呻、數欠、顏黑,……甚則欲上高而歌,棄衣而走。”大腸屬陽明經絡范疇,陽明經絡受邪,最終可導致癲狂等腦系疾病,直接地說明腦與大腸息息相關。現代醫家對腦與大腸的研究也從未停歇。張思超[9]提出,中醫學中“腦-腸相通”的理論假說,其認為腦的位置在最上,是元神所居之處;大腸的位置在最下,是糟粕匯集之所。遲玉花[10]認為,腦腸之間通過氣機升降出入,維持人體正常的排便功能。
2.2.2腦神失調,夜寐不安 自古至今大部分醫家均認為,睡眠與“腦神”關系密切。如《景岳全書·不寐》曰:“蓋寐本乎陰,神其所主也,神安則寐,神不安則不寐。”明末清初王宏翰由于受到西醫生理病理學教育的影響,明確提出知覺和睡眠皆由腦所主,是早期主張腦神主睡眠學說的代表人物之一。現代學者鄭國慶[11]認為,腦主睡眠學說是指睡眠和覺醒由腦神主宰,失眠的病位主要在腦,病機關鍵是腦神失其所主,辨證施治當以腦神為主的一種理論。翟春暉[12]認為,人的精神、意識、感覺和運動最根本的物質基礎和控制中樞是在腦髓。王彥恒[13]提出,腦神的功能特點為喜靜惡躁、以通為本,腦神與睡眠障礙的病因病機為始發于肝、并發于心、失調于腎、上擾腦神,故原發性睡眠障礙的治療原則為調和陰陽、以靜腦神。章日初等[14]總結國醫大師顏德馨辨治失眠的經驗認為,失眠病機總由腦府陰陽失調、氣血不和所致。所以,調整腦府氣血陰陽、恢復其生理功能是治療關鍵。
郭榮等[15]通過分析臨床樣本將便秘大致分為4型,即心脾兩虛型、肝氣郁結型、脾腎陽虛型、肺腎氣虛型。戈學鳳等[16]發現,隨年齡增長各臟器功能逐漸衰減,老年功能性便秘的致病因素以氣機郁滯證為主,中醫證候主要有胃腸積熱證、氣機郁滯證、陰寒凝滯證和氣血陰陽不足證。《功能性便秘中西醫結合診療共識意見》[17]中將功能性便秘分為熱積秘、寒積秘、氣滯秘、氣虛秘、血虛秘、陰虛秘、陽虛秘。
李文超[18]對近現代名家治療老年人失眠的247例醫案進行證型統計分析發現,老年人失眠在臨床的證型以心脾兩虛、肝腎陰虛、心腎不交、瘀血阻滯、痰熱內擾、心肝血虛、肝郁氣滯為主。游秋云[19]認為,老年失眠可分為7種證型,實證有肝郁氣滯、痰火內擾、食滯內擾3種證型,虛證可分為心脾氣血兩虛、心肝血虛、心膽氣虛、腎陰虛火旺4種證型。李七一[20]將老年失眠分為6個證型,即肝郁化火證、心脾兩虛證、陰虛火旺證、瘀血阻絡證、痰熱內擾證。
由上可見,老年便秘和失眠患者中臨床常見的證型有心脾兩虛和肝郁氣滯,其中虛證以心脾兩虛多見,實證以肝郁氣滯多見。
中醫藥在分別治療老年功能性便秘及老年失眠癥方面具有方法多樣、療效顯著、不良反應少等優勢。便秘的內治法有中藥湯劑[21]、中成藥[22]、單方驗方[23]、自擬方[24]等,外治法有針灸[25]、灌腸[26]、穴位貼敷[27]、耳穴壓豆[28]、推拿[29]等,還有其他療法,如精神心理療法[30]、聯合療法、生物反饋治療[31]等,均可改善患者臨床癥狀,提高生活質量。失眠的治療主要以內治法為主,包括中藥復方[32],以及單味中藥,如酸棗仁[33]、半夏[34]、刺五加[35]、丹參[36]等,外治法有針灸、穴位埋線、刮痧等,對失眠患者的睡眠狀況也具有改善作用。但截至目前,針對老年患者便秘與失眠共病的治療方案較少。肖彥燕[37]將天王補心丹由丸劑改為湯劑治療習慣性便秘伴失眠患者,結果顯示,其較單純使用西藥療效更佳。王巧雀等[38]發現,采用溫陽通便推拿法治療老年功能性便秘合并失眠患者可改善其便秘和失眠癥狀。
現代醫學研究證實,老年患者功能性便秘與睡眠障礙密切相關。有研究發現,睡眠障礙可能是影響老年慢性功能性便秘患者臨床癥狀的重要因素,可增加老年便秘患者的便秘癥狀[39]。功能性便秘患者的入睡、睡眠維持、睡眠自評、 午休時間、睡眠總時間、睡眠時間比和夢記憶情況等因子評分和睡眠質量均較同齡和同性別健康者差[40],而老年功能性便秘患者的睡眠質量與睡眠信念及態度相關[41]。由此可見,健康睡眠對老年功能性便秘患者尤為重要。
老年功能性便秘與睡眠障礙多發同發,西醫學對其病理機制尚未有統一的說法,診斷標準及治療方案也未可知。祖國醫學認為,功能性便秘與睡眠障礙雖各屬“便秘”與“不寐”,但在中醫學理論整體觀的指導下動態掌握病因病機變化、辨證論治、平衡五臟調整陰陽可達到異病同治的效果。中醫藥理論在老年患者并存疾病的診治方面展示出了較大的優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