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 潔
“程門立雪”典故分布的核心地——延平區地處福建省北部,居亞熱帶中部,位于建溪、沙溪、富沌溪匯合處。總面積2659.7平方千米,人口50多萬人,隸屬于南平市。延平人文積淀深厚,文化遺物豐富。延平人民民風淳樸,性格正直內斂,辛勤善良,在當地歷史文化的影響下,人民群眾熱愛真理,對理學具有強烈的崇尚之情,當地人民的這種精神面貌與“程門立雪”典故中所反映出的思想、精神和情感是相吻合的。延平的人文文化為“程門立雪”典故提供了肥沃土壤,而“程門立雪”典故無形中又為延平人文文化平添了幾分文化內涵。“程門立雪”典故以游酢的故鄉——福建省閩北為分布核心地,向中國乃至世界各地廣泛傳播。福建省級重點文保單位延平區南山鎮的南平游定夫紀念館(祠)是現在僅存的游定夫專祠,南平游定夫書院為市級文物,這兩處至今每年仍舉行白露祭祖,多次舉辦兩岸千人大型活動。王臺鎮九坍村的游定夫立雪堂每年舉行冬至祭祖。他們向遍布五湖四海的游氏后裔傳講一代先賢游酢“程門立雪”典故及其傳說的某些內容。
當前,相關“程門立雪”典故的文獻資料主要來源于兩本古籍。一是《二程語錄·侯子雅言》:“游、楊初見伊川,伊川瞑目而坐,二人侍立,既覺,顧謂曰:‘賢輩尚在此乎?日既晚,且休矣。’及出門,門外之雪深一尺”。二是《宋史》中的《楊時傳》:楊時和游酢“一日見頤,頤偶瞑坐,時與游酢侍立不去,頤既覺,則門外雪深一尺矣”。其中,《侯子雅言》的作者是程頤的內弟侯仲良,對誰是尊師重道立雪程門的第一人,應該是更清楚、更明確,所以他把游酢放在前面,這也佐證了游酢是“程門立雪”典故最重要的人物之一。經過多年的發展,“程門立雪”典故已經演變成為成語,被千千萬萬的人所熟知,即主要內容是游酢求學的經歷[1]。“程門立雪”收入成語字典,家喻戶曉。福建省級文物南平游定夫祠中元朝的御史定夫游公祠堂碑記記載:游酢是程門四大弟子之一,載道南傳……。游酢各地的后裔中歷代游氏族譜均有詳細記載游酢“程門立雪”典故、受到宋理宗皇帝的嘉獎以及入祀孔廟等情節。其中所存游氏族譜中最為典型的是清朝游泗清主修的游氏族譜,直接以“程門立雪”典故隱喻命名為“廣平郡立雪世家歷代宗譜”。各游氏宗祠紛紛設有立雪堂,對聯中以“程門立雪”“載道南來”為內容者比比皆是。《延平府志》《建寧府志》《宋游酢文集》《安徽含山縣志》等文獻均有“程門立雪”典故記載。20世紀80年代,延平區文化館組織各村鎮對民間文學和文物進行全面挖掘搶救工作,“程門立雪”典故得到較系統的搜集。
“程門立雪”成語里的“程”是指宋代著名理學家程頤。程門是指在程家的門外,立雪是指游酢及友人站在雪中等待求教。“程門立雪”原意是指游酢及友人于雪中在程頤門口站立等待求學。后來逐漸引申為尊重老師,虔誠向其求教。程頤,字正叔,又稱伊川先生。1093年,已過40歲的游酢和楊時因仰慕程頤理學,特別喜好鉆研學問,到處尋師訪友。兩人官職和學問雖然相當高,但仍然謙虛謹慎,不驕不躁。兩人因對理學的某些問題有不同的看法,為了求得一個正確的答案,游酢攜同楊時一起去洛陽的伊川書院(后為嵩陽書院)登門拜見程頤。這天,時值隆冬,天寒地凍,天上飄起了鵝毛大雪,遠山呈現白茫茫的一片,樹林披上銀妝,寒風呼呼地刮著,盡管他們將身上的衣服裹得很嚴實,但在這樣冰天雪地里,寒風依舊鉆進他們的領口。好不容易到達了程頤家的門口,恰逢程先生在打盹,他倆不愿驚動老師,也不敢走開,便一聲不吭地、恭恭敬敬地侍立在老師身邊肅然等侯。過了許久,程先生睜眼一看,門外積雪已有一尺多厚。這就是中華民族優秀文化傳統中引以為傲的“程門立雪”典故,它在中國歷史上樹起了尊師重道、虛心求教的榜樣和楷模。現用來比喻求學心切和對有學問長者的尊敬以及學習要堅持不懈, 求學師門,誠心專志 信念堅定,不畏艱辛[2]。
“程門立雪”典故主要分布在幾個重要的文化區域:一是,以延平區為主要核心的閩北文化區域,具體指延平、建陽、建甌在內的南平市全境;二是除閩北文化區域外福建省、廣東省、江西省、浙江省、江蘇省、湖南省、湖北省、河南省、河北省等;三是全國其他地區的文化區域;四是東南亞文化區域,如日本、韓國和新加坡;五是世界各地華人的文化區域,比如美國和英國等。
自發端流傳至今,也就是說游酢在世時即產生,歷代口傳心授,至今已有900多年的歷史,已收入成語字典,家喻戶曉。在延平有每年白露、秋季的家祭及南山風池村正月十五的民俗紀念為依托。
以閩北文化區域為主要核心,華南地區盛傳,全國其他地區均有輻射,世界其他華人地區流傳。
在延平區流傳的游酢“程門立雪”典故數量眾多。
“程門立雪”典故涉及領域較廣,具體表現在文獻資料歷史記載、文化風俗、文學典故和人物傳記等方面。
“程門立雪”典故有很多形式進行傳承,比如,人們之間的口口相傳、歷史資料記載、族譜、陵園、立雪亭、塑像、壁畫、歌曲等傳承形式。
延平區現有南平游定夫紀念館,始建于1316年,已作為福建省級文保單位得到保護,成為傳承“程門立雪”的宣傳交流平臺。但相關的非物質文化——游酢秋祭及典故故事,盡管得到了政府相關部門的高度重視,然而隨著社會經濟的不斷發展和社會整體環境的變化,“程門立雪”典故歷史淵源及相關的實物已處于一種瀕危狀態:
近年來,我國提出文化自信,傳承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但在社會經濟發展過程中,一些專家和學者沒有親自去實地考察,查閱相關歷史資料,搜集和整理相關的史料。在電子游戲和短視頻大行其道的情況下,大部分青少年對歷史典故只知其一,不知其二,典故幾乎失去了傳承的對象。由于我國具有五千多年的歷史,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豐富,而“程門立雪”典故只是其中之一,現如今并不被重視,其自身未來發展空間越來越小。此外,“程門立雪”典故歷史文獻資料大多數均為20世紀80年代所整理,經過多年的發展,專家和學者對其有所忽視,現如今存在的相關歷史記載資料少之又少,甚至有一些歷史文獻資料都已絕跡。
延平區王臺鎮游墩橋(九坍村)古時為延平到順昌的官道,當時的地理交通優勢利于“程門立雪”典故的傳播。王臺鎮九坍村的游定夫立雪堂始建于1301年,宗祠原有前、中、后三進堂,堂內柱聯有:“立雪求師好學家風垂百世,勘毫執法為民祖德譽千秋”“游氏宗族家聲遠,酢公立雪美名揚”等多副楹聯。于1968年“文革”期間被拆毀兩進,祠堂中祖先塑像及牌匾、碑記全部被毀,正門被堵。現僅存的前廳也已破漏不堪,再不搶修即將倒塌。被毀部分的地基尚存,但是已經荒蕪。
現階段,熟知“程門立雪”典故的民間傳承人一部分人已經辭世,一部分人年事已高。經過實地考察發現,在延平地區,能對“程門立雪”典故較為完整系統地講述的人已不多,能夠將典故細節講得尤為精彩的人更是少之又少,并且他們的年齡都在60歲以上,宣講人才嚴重不足,已經出現了高素質宣講人才短缺的局面。
如文學劇本等,“程門立雪”典故在廣大鄉村中的展示平臺銳減。
“程門立雪”典故與地方實物及史實相結合,以獨特的意境,自然流暢的敘述方式,塑造了游酢作為一位著名的政治家、理學家、教育家、書法家的形象,傳達了閩北人民物質與精神文化的方方面面,也反映了我國人民的傳統文化心態和審美需求。其價值如下:
“程門立雪”典故具有非常深刻的哲理,這種哲理是廣大人民群眾經過長時間的實踐而得出的,對后來的思想起到非常重要的指導作用。人的思想并不在于集中關注世界的本原,也不在于通過讀書或實踐獲得基本知識和人生真理,而在于對生命和人生的思考,以更好地滿足人對現實生活意義的需要和自我價值實現的渴望。做到天地人和諧——大愛,萬物同一個理。做到學以致用,仁政愛民,做到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起教科書般的作用,有助于解決當今人們出現的越來越多的思想觀念、心理健康的問題。對我們認識自然、社會有著很好的借鑒意義。
“程門立雪”的故事在中國歷史文化5000多年的歷史長河中樹起了典型的尊師重道、虛心求教的榜樣。《呂氏春秋·孟夏紀·勸學》中說“疾學在于尊師”,意思是要想很快學到知識,重要的是尊敬老師。受到我國儒家禮和仁義思想的影響,自古以來,我國提倡尊師重道。禮儀屬于人的一種行為規范,通過禮儀的這種基本形式,表現出對他人的敬仰和尊敬。良好的禮儀是個人自身道德修養的體現,也是現代社會個人社會道德的體現。
在“程門立雪”典故中蘊含著極其重要的史學價值,由于在正史中對“程門立雪”典故中的主要人物游酢記載并不多,通過典故可以為我們提供相關的細節和線索。我國擁有5000多年的歷史文化,各門各派學說和理念眾多,其中對我國古代歷史發展和人民生活影響最大的是孔孟之道和程朱理學,其中理學最初產生于中原的程灝和程頤,因“程門立雪”主要人物游酢和楊時將理學向南方傳播,最后傳到朱熹這里,朱熹是集大成者,便產生了程朱理學。因此,游酢起到了承前啟后的作用。廈門大學哲學系主任、教授高令印評價說:“程門立雪”“載道南來”不僅僅是一個典故,更是中華文化歷史上的一個重大歷史事件,如果沒有“程門立雪”“載道南來”,中國思想文化現在完全會是另外一個文化格局。游酢主要思想是天理論,其以“理”作為哲學的最高范疇[3]。在研究理學過程中,游酢對很多歷史古籍提出了很多的見解,朱熹在其著作中多有采用。如大家耳熟能詳的“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就是出自游酢的《書道明先生行狀后》的“可以修身、可以齊家、可以治國、可以平天下”[4]。
中國古代人民群眾受到統治階層的封建統治時間太久,為了宣泄生產和生活中的不滿,從而特別崇尚擁有優秀才華和仁政清廉的人物。游酢以自身的經歷和人格魅力恰恰成為了當地人民群眾崇尚的對象,所以產生并流傳一系列傳奇故事。“程門立雪”典故基于事實,有的文學藝術家為了增強感染力,把本是在門內屋中“立雪”描繪為在門外立在雪中,然而表現民眾心靈的意愿卻是真實的,典故中所體現的是民眾的整個心靈世界的寄托。
在福建延平地區,游、楊、程后裔分布于世界各個地區。省級文物南平游定夫紀念館是福建省對臺交流開放的基地,南平市級文物游定夫書院作為“程門立雪”的宣傳交流平臺,也極大地凝聚了游子們的愛國愛鄉之情,有利于祖國的統一大業。
為了更好地對“程門立雪”典故進行全面地保護,使這個歷史典故得到更多的歷史文獻資料的佐證,相關人員應對該典故周邊的地區進行實地考察,搜集資料,并將這些資料整理成冊,使“程門立雪”典故向人民群眾展現更多的細節。此外,面向全國各地征集“程門立雪”典故故事,對這些典故進行辨別,以更好地充實典故內容。切實做好南平游定夫紀念館的景區保護,申報國家級文物保護單位,并及早做好實施;為保護“程門立雪”典故實物,需要恢復延平區王臺鎮九坍村已經被破壞的游定夫立雪堂,使其得以更真實地展現。
以福建省為主要區域,與省內各大高校進行合作,籌建游酢文化研究基地,以更好地研究“程門立雪”典故;每年定期邀請國內外專家和學者召開相關學術研討會,以更好地對該典故進行研究。為了使“程門立雪”典故得到傳承,必須建立傳承人隊伍,制定電子傳承人數據庫。對民間熟知典故的老人重點照顧,保護好這些活源頭;搭建人才交流平臺,定期開展培訓工作,培養高素質宣講人才,形成一支水平較高的傳承宣講人才隊伍。
在全區范圍征集與游酢有關的文物,為研究游酢文化提供強有力的史證。除有關文物部門的保護工作外,要做好南平游定夫祠秋祭及九坍村游定夫立雪堂冬季祭祀儀式記錄,做好遺產保護工作。不斷豐富傳承形式,以學術研討會和文化講座形式邀請國內外專家為“程門立雪”典故遺產出謀劃策,吸引全國各地人民群眾的注意力;以紀錄片、舞臺劇和文學劇本等多種形式記錄或改編典故,運用現代科學技術手段,通過視、音頻方式向人民群眾展現“程門立雪”典故。尤其以該典故所在區域的閩劇藝術形式進行創作,用民間藝術形式進行傳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