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婉萍
佛山是粵劇的重要和主要發源地之一[1]5?;泟≡诜鹕降陌l展已有四百多年的歷史[2]。佛山最早的粵劇歷史遺跡是明代瓊花會館的瓊花宮香爐和“瓊花水埗”石碑。除此之外,還有萬福臺,萬福臺位于佛山祖廟內,是專供演戲的戲臺,建于清順治年間,光緒年間才改名為萬福臺。佛山現存的最早的戲劇文獻有明代的《太原霍氏崇本堂族譜》和清代的《佛山忠義鄉志·鄉俗志》[1]1-2。這兩部文獻記載了當時佛山戲劇表演的空前盛況。
但是,曾經輝煌璀璨的佛山粵劇跟隨歷史的步伐走到20世紀80年代以后,也與全國各地的戲曲藝術一樣,不可避免地陷入了市場與觀眾的危機[3]。隨著佛山社會經濟的高速發展,人民群眾的經濟收入不斷提高,相應的各種娛樂形式也越來越多元,無論是活動場地、節目內容、游樂設施還是參與方式等都不斷推陳出新,各種娛樂方式充斥著人們的生活空間,如電影、電視、流行音樂、網絡游戲等。相形之下,粵劇不僅節奏跟不上時代,表演形式不符合年輕人的趣味,內容也無法反映當代人的想法。因此,粵劇的觀眾一直以原有的戲迷為主,對年輕群體,粵劇很難產生更多的吸引力[4]。
近年來,佛山十分重視文化建設,把滿足廣大群眾日益增長的精神需求作為政府工作的重要內容,努力完善公共文化服務體系,致力于建設高質量的文化導向型名城,大力打造佛山城市文化品牌[5]。佛山粵劇的傳承、發展就是其中重點關注的項目,并且已經投資3.5億元建設佛山粵劇院,計劃將其建設成佛山傳統文化以及大灣區的人文新地標,吸引全球粵劇戲迷。可見,佛山市政府充分利用和強化了佛山作為粵劇重要發源地的資源優勢去大力推動地方特色傳統文化的傳承和發展。政府的這些舉措,無疑給佛山粵劇的復興帶來了難得的機遇。
粵劇是佛山本土優秀的傳統文化,也是佛山地區重要的文化品牌,迄今已走過數百年。在現代社會的變遷中,佛山粵劇面臨著觀眾群的流失、表演人員的斷層、缺乏宣傳推廣等危機,亟待重新振興。對此,各界皆有共識。因此,我們抓住佛山大力推進高質量文化導向型名城建設的機遇,探討、尋求佛山粵劇破局、振興的對策,使佛山粵劇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時代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以期恢復往日的榮光。對此,筆者認為可以從以下四方面著力:
優秀傳統文化的傳承、發展關乎到一個民族的文化延續,是一個地區,甚至是整個國家文化發展的大事。進入21世紀以來,優秀傳統文化的傳承、發展問題越來越受到各界的關注,從中央到地方,各級政府和文化職能部門都在保護、發展優秀傳統文化方面下功夫,出臺了不少政策。就佛山粵劇而言,其深厚的傳統文化底蘊和獨特的藝術魅力,無疑是佛山地區的重要的對外宣傳的文化資源,對提升佛山的文化軟實力有重要作用,也能增強佛山的地區影響力。因此,佛山市各級政府職能部門應采取一些政策、措施,引導、扶持佛山粵劇的有序發展。具體而言,筆者認為可從以下三點來考慮:
傳統文化的推廣、發展,必須要有政府方面的推動、支持,因此,由佛山的政府職能部門牽頭,比如市旅游和文化局成立佛山粵劇促進會,以此推動佛山粵劇的推廣、保存、研究及發展。同時,佛山粵劇促進會也可以成為溝通政府部門、佛山各粵劇團以及觀眾的一個重要紐帶。另外,通過向社會各界募集捐款,設立佛山粵劇扶持基金。該扶持基金,一來可以配合佛山粵劇促進會的工作;二來也可以資助群眾性的演出活動、公益性活動和資助優秀粵劇劇本的創作;三來也能獎勵那些優秀的粵劇學員和對粵劇事業有突出貢獻的組織和個人。
通過調研,筆者了解到,佛山粵劇傳承、推廣過程中面臨各種困境,比如演出市場萎縮、演員逐漸流失等,但最大的困境是缺乏資金,無論是民營劇團還是改制后的國有劇團都是如此?;泟∽鳛橐环N表演藝術,并且是一種“瀕?!钡膫鹘y文化藝術,其傳承、推廣離不開資金的支持。因此,佛山市政府應加大對粵劇的資金投放和對粵劇團的經費保障,尤其是對市級的精品粵劇項目更應增加補貼力度,重點扶持。有了足夠的經費支持,劇團就不需要為了籌措經費頻繁進行商業演出。這樣,就有更多的時間、精力來創作、排演優質的粵劇作品,更有能力去升級、改良粵劇演出的樂器、服裝等相關設備。有了足夠的補貼、扶持,年輕的粵劇演員就不會因為演劇收入太低難以保障基本生活而放棄粵劇,從而留住人才,甚至吸引年輕人參與。
在文化淵源上,廣東、香港、澳門歷來是一體同源的?;仡櫥泟〉陌l展歷程,我們不難看到粵港澳地區間的緊密聯系[6]。香港、澳門是粵劇的重要傳演地,但港澳地區與廣東地區的文化環境有差異,這使得粵劇在港澳地區的發展有了更多的當地特征。這些都值得我們交流、借鑒、學習?,F今,國家大力推進粵港澳大灣區建設,佛山市政府各職能部門更應加大與港澳地區的合作、交流力度,共同推動粵劇的傳承和發展。比如,資助佛山當地的粵劇團前往香港、澳門進行考察或演出活動。
另外,“有華人的地方就有粵劇”,粵劇在海外有著廣泛的傳播[7]。海外的廣府籍華人聚居地,如東南亞的越南、新加坡、馬來西亞等,美洲的美國、加拿大、墨西哥等,歐洲的英國、法國、瑞典等,大洋洲的澳大利亞、新西蘭等,這些地區都有粵劇演出。歷史上,主要是在清朝中后期,廣東地區大批華工被騙往海外從事苦力工作。廣東籍的大批華工去往海外,也將粵劇逐漸傳播出國門。海外的粵劇,無論是劇團管理、從業人員、觀眾趣味還是劇作風格、演出生態等,都與佛山地區的有差異。這些,值得我們去交流、了解、比較,以借鑒適合佛山粵劇推廣、發展的路徑,藉此,也可向國外的主流觀眾介紹佛山粵劇藝術。
據調查,佛山粵劇現時的主要觀眾對象大部分是上了年紀的當地市民,但是,隨著粵劇成為“非遺”,外國人或我國其他省、市的人也會留意到粵劇。同時,隨著佛山市大力推動文化事業發展,打出粵劇文化名片,一些年輕人也可能會對佛山粵劇產生興趣。因此,向更多的潛在觀眾推介佛山粵劇也就十分必要了。
目前,佛山粵劇也有結合發展迅速的新媒體做宣傳、營銷方面的嘗試,比如開設了“佛山粵劇院”的微信公眾號、微博號等,以此發布佛山粵劇院的相關粵劇資訊。很明顯,這些新媒體,宣傳的主要是佛山粵劇院的相關動態信息,并沒有涵蓋整個佛山地區的粵劇資訊。另外,佛山市旅游和文化局開設了一個“佛山文化云”微信公眾號,這是佛山市公共文化數字服務平臺,是為佛山市民提供文化活動預約報名、文化場館約訂等服務的公共文化服務線上“自選超市”。從其簡介中我們看到,這是提供佛山五區各類文化信息服務的公眾號,并非針對佛山粵劇的。從以上分析可見,佛山粵劇的宣傳、營銷還是不足,尤其在各類資訊爆炸的今天就更顯單薄了。對此,筆者認為可以從以下三方面加強:
利用這個網站,向海內外人士介紹佛山粵劇的各種劇目、傳統劇本及各類重要元素,傳達最新的粵劇信息、近期的演劇安排等等。這樣一個網站,既是佛山粵劇的一個生動的數據庫,又能作為一個銷售平臺宣傳佛山的粵劇演出和產品。
當今,信息網絡已經滲透到每個人的生活,手機、平板、個人電腦等等都離不開網絡。世界各個角落發生的大小事情,都可隨時通過電腦或手機獲得,人們獲取信息的渠道已經從電視廣播、報紙雜志等媒體轉移至各類網絡社交App,如微博、微信、快手、抖音等,傳統的營銷手法已逐漸不能滿足現今消費者的需求。另外,各粵劇團的宣傳、營銷經費預算也有限,通過各類網絡平臺進行宣傳營銷,就使得劇團的預算能彈性控制,并且能追蹤成效。因此,對佛山粵劇的宣傳、推廣更應利用網絡及時下最流行的各類社交、通訊App來進行。這樣,既能讓佛山粵劇的信息即時公開流通,讓各年齡層的民眾更多地了解佛山粵劇,又能給戲迷提供一個交流心得、發表觀戲感想的空間。借由網絡的溝通交流,能夠為佛山粵劇打開知名度,并營銷粵劇周邊產品、演員特色,進行多元推廣宣傳。
各類商家及著名品牌需要以文化活動來包裝企業的形象,以宣傳自身的文化品位及服務大眾的公益形象,佛山粵劇也需要開拓各類資源,兩者正好可以加強合作,以達到雙贏的目的。同時,加強與社會各界的合作,也能擴大佛山粵劇的社會公益影響,讓各類人員更好地接觸、了解粵劇。與商界及社會各界的合作,香港的鳴芝聲劇團及福升劇團都有較多的成功經驗,我們可以參考借鑒。
這個時代,青少年朋友沒有太多機會接觸戲曲,不了解戲曲,認為戲曲藝術老土、艱深、難懂,缺乏戲曲品味。因為沒有建立充分的審美能力,從而失去判斷能力和體驗高雅藝術的審美旨趣。一來不能分辨出藝術的價值與高低,二來因為不了解而更不愿親近戲曲藝術。這樣的情況,正發生在大部分青少年中,這是我們不愿看到的。
不懂品味戲曲的人們其實并不是他們主動選擇漠視,而是缺乏足夠的參與戲曲活動的機會所造成的結果。目前,佛山粵劇的觀眾群老化與流失,使劇團難以生存、維持,年輕學生對粵劇的認識,只有唐滌生名劇《帝女花》之《香夭》開頭一句“落花滿天蔽月光……”或粵劇電影《鳳閣恩仇未了情》主題曲《胡地蠻歌》開頭的兩句“一葉輕舟去,人隔萬重山……”,并且也不知出處。這是何等淺薄!為拓展佛山粵劇的觀眾群,并導正青少年對粵劇的淺薄認知,應從學校教育往下扎根開始。比如,在音樂課程中增加粵劇導賞課程、開展專題講座、開展校園巡回粵劇展演、開設粵劇體驗營、粵劇表演工作坊等。通過這些活動,讓青少年學生能近距離感受粵劇表演藝術的魅力,培養學生對粵劇的鑒賞力,進而提高其審美能力。
近幾年,佛山市政府大力推動社會文化事業發展,提出將佛山建設成高質量文化導向型名城,實施公共文化服務高質量發展行動計劃。佛山粵劇院的建設就是其中的一個重大項目。根據佛山市政府提出的規劃,佛山粵劇院項目占地12 600平方米,總體建筑面積達34 000平方米,是一個“一站式”和“體驗式”的粵劇文化劇院綜合體,包含了粵劇文化的展覽、培訓、休閑消費等文化配套功能。
基于此,待佛山粵劇院建成啟用后,完全可以利用這個空間資源來推廣粵劇表演藝術,培養青少年的傳統戲曲興趣,提升其藝術欣賞能力。佛山粵劇院這樣的空間資源可利用的層面實在太多了,比如開設“劇場初體驗”研習活動,利用佛山粵劇院的劇場、排練空間等,了解粵劇表演的臺前幕后工作。入場前,教師指導學生觀劇前須預知演出內容、了解劇場禮儀,建立一人一票和憑票入座的觀念等。入場后,學生可欣賞專業劇團的表演節目以及安排粵劇導賞課程,了解粵劇表演的程序性、虛擬性和舞臺燈光、音樂、演員化妝、包頭、穿衣過程等等。借由這些體驗活動,引導青少年學生體會粵劇演員的辛勞與付出,了解戲曲不是只有臺上的演員表演,還有一大群工作人員在幕后奉獻、付出。又如:開設“粵劇一天課程”,課程可以設計為:上午,參觀劇場,讓學生了解劇場、布景、熒幕、燈光、音響等硬件設施;下午,參觀排練,了解何為技術排練、何為彩排、服飾化妝道具等;晚上,欣賞演出,學生跟著觀眾一起進場,增強劇場經驗。
筆者認為,一個優質的戲曲教育空間對藝術教育有重要的意義。學校通過粵劇藝術教育,可以培養青少年的藝術鑒賞能力,提高青少年的審美能力,既能擴大佛山粵劇的觀眾群,又符合全面美育的精神。
當前,佛山粵劇的“業務”范圍,主要是在劇院演出長劇、折子戲,以及歲時節俗時的演出。演出之外,部分著名演員會錄制光盤等出售,有些粵劇演員也會到學校開講座或培訓班。雖然粵劇本質上是一種綜合性的表演藝術,舞臺演出必然是其主要的產品,但開拓其他周邊文創商品,卻能達到推廣、宣傳粵劇之效。
最簡單、最直接的是,在粵劇現場演出時將其攝錄成光盤出售。這樣,不但可作記錄、保存之用,更可賺取銷售和版稅的收入。光盤設計制作足夠精美的話,銷量是不成問題的。據資料顯示,部分粵劇迷,對購買、收藏自己喜愛的粵劇演員的唱片是不遺余力、不惜重金的。香港粵劇名伶蓋鳴暉、陳寶珠等的粵劇光盤,制作精美的數百上千元一張,很多都是未經發售就已經搶購一空。
近幾年,佛山市的文化創意產業已得到初步發展,但大多都還無法被主流市場接受,以致難以推廣至全國,傳播至國際舞臺。佛山粵劇文化的推廣、發展必須要考慮大眾的接受度,在兼顧經濟效益的前提下,不斷研究年輕一代的新思維、新語言,以多元的文化呈現方式,著眼于將粵劇文化融入日常生活中,開拓粵劇周邊文創產品。比如:以粵劇文化為主題的電影、年節慶典;具有粵劇元素的Q版公仔、手機圖騰、數碼產品、飾品、擺件、文具、茶具、餐具、生活小電器、旅游紀念品,等等。這些文創產品,最能吸引兒童和年輕一代,足以讓他們愿意掏錢購買。文創產品,強調將文化和藝術融入公眾的生活中,并且具有地方風格特征[8]。相信融入到年輕一代生活中的各類粵劇文創產品,會對他們產生潛移默化的影響。
佛山市政府大力推動建設的佛山粵劇院項目,其定位就是將粵劇與文化、旅游相結合,打造一個集文旅、休閑、觀光于一體的劇院綜合體。因此,佛山粵劇院就是一個很好的推廣、宣傳粵劇的載體。待其投入使用后,可以開設粵劇主題餐館或茶餐廳,總體設計上融入佛山地域文化特色,兼在燈光、配飾、背景音樂、服務員裝扮、餐具、菜品等方面凸顯粵劇文化元素,以及提供差異化服務,比如提供粵劇選段或粵調小曲點播或點唱。這樣的主題餐館或茶餐廳,讓客人在享受美食之余還能感受一番粵劇文化的熏陶,相信不僅會受到粵劇愛好者、傳統文化愛好者的青睞,其他客人或游客也會被吸引。這樣的一種方式,既不需要專門的宣傳營銷經費投入,又能潛移默化、恰到好處地將佛山粵劇推廣、宣傳出去。
筆者認為,傳統戲曲是歷經數百年創作并積累地方藝術特色以及先人的智慧所傳承下來的結晶,應給予充分地關注、重視和保護。如果傳統藝術文化消失不見了,代表一個國家或民族的文化傳承沒有了,這是很可怕的。所以,當社會經濟在高速發展時,我們也應該好好地思考如何保留我們的文化資產。佛山粵劇歷經數百年來政治、社會、文化、經濟等變遷,傳承與發展已產生嚴重危機,解決困境必須借由政府職能部門、從業人員、專家學者、觀眾等社會各階層共同努力。而真正落實則須通過佛山政府積極推行有效而合適的政策、措施,劇團自身在傳統與創新之間做適度調整和努力、藝術教育的落實、推廣等方法才能改變民眾對粵劇的固有觀念,讓其在人民大眾的現代生活中留下記憶,成為休閑、娛樂生活的一部分。同時,只有培養足夠的懂得欣賞傳統戲曲藝術的青少年觀眾群,佛山粵劇才有廣大而普遍的支持者,才能鼓勵更多年輕人投入其中,才能擁有源源不斷的生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