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春燕 古利健 陳育娟
(一)問題緣起
文化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的靈魂。沒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沒有文化的繁榮興盛,就沒有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隨著經濟和社會的發展,我國城市化進程不斷加快,城市的現代化建設速度不斷提高,街區面貌日新月異。然而,舊城改造的大拆大建使街區的文化定位和歷史資源逐步喪失。大同小異的建筑和商業街區使各城市間的視覺區別越來越小,趨同性愈演愈烈,很多城市正逐漸失去自己的特色和標志。在2015年12月的中央城市工作會議上,習近平總書記明確指出,“歷史文化遺產是祖先留給我們的,我們一定要完整交給后人。城市是一個民族文化和情感記憶的載體,歷史文化是城市魅力之關鍵”。城市要結合自身歷史傳承、地域文化及時代要求,打造自己的城市精神,對外樹立形象,對內凝聚人心。當前,我國大部分城市已經開始自覺地對歷史文化街區進行保護,涌現了一大批特色街區,傳統和現代融合發展,成為城市商業區和旅游熱點。
(二)歷史文化街區
歷史文化街區又叫歷史地段,是指經省、自治區、直轄市人民政府核定公布的保存文物特別豐富、歷史建筑集中成片、能夠較完整和真實地體現傳統格局和歷史風貌,并具有一定規模的區域[1]。歷史文化街區的保護包含物質文化和非物質文化兩部分,不能只保護歷史建筑的軀殼,還應該保存它承載的文化,保護非物質形態的文化內容和保存文化多樣性[2]。
歷史地段保護的概念于20世紀60年代在歐洲形成。二戰后,歐洲的經濟恢復發展,城市開始大規模的住宅建設,當時普遍的做法是拆掉老城區,蓋起新樓房,其結果是改善了建筑,卻破壞了歷史環境,使城市特色消失。人們意識到歷史地段是城市文化發展的實物例證,最早進行立法保護的是法國,于1962年頒布了《馬爾羅法》,規定將有價值的歷史街區劃定為“歷史保護區”。日本在1975年修訂《文化財產保護法》時,增加了“傳統建筑物群保存地區”制度。隨著1976年《關于歷史地區的保護及其當代作用的建議》(內羅畢建議)、1987年《保護歷史城鎮與城區憲章》(華盛頓憲章)等條例的相繼出臺,在世界范圍確立了歷史文化街區保護研究的學術地位[3]。
中國在20世紀90年代正式將“歷史文化保護區”“歷史街區”作為保護對象,目前統稱為“歷史文化街區”。2002年修訂的《文物保護法》和2003年公布的《文物保護法實施條例》正式確立了歷史文化街區的法律地位、公布程序、保護措施和法律責任。2008年開始實施《歷史文化名城名鎮名村保護條例》[4]。2015年4月21日,國家住房城鄉建設部、國家文物局對外公布第一批中國歷史文化街區,北京市皇城歷史文化街區等30個街區入選。
(一)恩寧路
恩寧路位于廣東省廣州市荔灣區,是一條有濃厚西關(荔灣區舊稱)特色的道路,是《廣州歷史文化名城保護規劃》劃定的歷史文化街區之一。恩寧路命名源于“施恩栽藝,寧靜致遠”,誕生于1931年,是西關騎樓建筑的精髓,其與龍津西路、第十甫、上下九步行街騎樓連接,成為廣州市最完整和最長的騎樓街,被譽為“廣州最美老街”。街區內文化遺產十分豐富,物質文化遺產主要有粵劇八和會館、李小龍祖居、詹天佑故居、泰華樓、金聲電影院、西關大屋等,非物質文化遺產包括粵劇、西關打銅工藝、西關正骨、詠春拳等。2016年建成的粵劇藝術博物館成為新的文化地標。2007年底,恩寧路被廣州市政府納入舊城改造計劃,進行大規模的舊城改造(連片危破房改造項目),總面積81146平方米。
(二)永慶坊
永慶坊原為永慶大街,位于恩寧路中段,具有50多年的歷史,占地面積約11萬平方米,改造前遍布危房。2015年,永慶片區改造工作正式啟動,成為廣州市探索舊城“微改造”模式,用“繡花功夫”活化的第一個歷史文化街區,讓老街重新煥發新機。“微改造”是當前城市治理中的一個熱詞,也是各地在老舊城區環境治理中的一種新做法,強調的不是大拆大建,而是以修繕提升為主,通過綜合整治營造品質化、人性化的城市公共場所。2016年,萬科集團中標永慶坊一期改造項目,占地面積約0.7萬平方米,于同年10月運營,開放特色餐飲、文化體驗店、特色民宿、創意辦公、文藝展演空間等多類業態。2018年10月24日,習近平總書記視察永慶坊,沿街察看舊城改造、歷史文化建筑修繕保護情況,并指出,城市規劃和建設要高度重視歷史文化保護,不急功近利,不大拆大建。要突出地方特色,注重人居環境改善,更多采用微改造這種“繡花”功夫,注重文明傳承、文化延續,讓城市留下記憶,讓人們記住鄉愁[5]。2019年10月,永慶坊二期示范段、騎樓段開放。2020年10月,濱河段開放。
(一)微改造
廣州將舊小區改造稱為“微改造”,主要是將它與拆除重建的“全面改造”區別開來。2016年,廣州印發實施的《廣州市城市更新辦法》中創造性地提出“微改造”的城市更新模式,明確不再對老城區大拆大建,改為循序漸進的修復、活化、培育,讓其保留生機,讓老城老而不衰,魅力常在。微改造以綜合改造為目標,強調延續歷史脈絡,由政府主導、企業承辦、社會參與,以保留為主、允許必要新建等方式,實現人居環境、經濟、產業、文化等綜合協調。
(二)恩寧路SWOT分析
1.優勢(S)
(1)位于西關老城區,地塊具有深厚文化底蘊。
(2)屬于歷史文化街區,是廣州市重點規劃改造區域。
(3)既是騎樓街,又是銅器街,還有多處文物古跡,歷史悠久,特色明顯,代表性強,知名度大,旅游資源豐富。
(4)舊城改造對騎樓進行修復,既能排除危樓險情,又在一定程度上保護了歷史建筑和地方文化。
(5)改造后街容街貌煥然一新,新開了部分店鋪,加入流行、休閑、時尚元素,為街區增添活力,對經濟復興有一定的促進作用。
(6)永慶坊周邊開設廣東醒獅、彩瓷、琺瑯等體驗店,形成非遺文化區。
(7)交通便利,公交地鐵可達,開設永慶坊公交專線。
2.劣勢(W)
(1)人流集中在永慶坊區域,其他地段較少,主要是附近街坊和外地游客。游客大多是路過拍照,走馬觀花,停留時間不長。
(2)西關打銅工藝有上百年的歷史積淀,恩寧路銅器店雖多,但由于消費人群較少,產品的同質化和跟不上時代的審美,生意并不理想,傳統技藝生存堪憂。
(3)除了銅器店,原有商鋪大多是傳統餐飲店、百貨店、福彩店、地產中介、建材店等等。新開的商鋪有文化體驗店、中西式餐飲店、茶飲店、咖啡店、小吃店、連鎖百貨店等。店鋪類型雖豐富,但商業總體不景氣,活化效果欠佳。
(4)2007年改造后金聲電影院被拆除,削弱了歷史特色,羊城記憶逐漸消逝。
(5)騎樓經過修復后面貌煥然一新,整體效果和細節都不錯,但是“修舊變新”無法體現歷史的變化,無法展現滄桑感,破壞了恩寧路的歷史氛圍。
3.機會(O)
舊城改造使恩寧路的騎樓和商業也都改頭換面,整體物質環境優化,融入城市發展進程,居民生活也發生變化。永慶坊一期完成微改造后更是聚集了大量人氣,旅游業興旺,恩寧路開始煥發生機。面積更大的永慶坊二期改造工程正在分段進行中,完成部分業已開放,后續建設也在規劃中,前景可期,這些都會給恩寧路帶來新的發展和變化。
4.威脅(T)
恩寧路雖被譽為“廣州最美老街”,但是廣州的騎樓老街不止一條,根據《廣州歷史文化名城保護規劃》,廣州市將對全市40條騎樓街進行保護、修繕和逐步整治,這些騎樓街各具特色,會變成新的文化商區和旅游熱點,成為恩寧路的競爭對手。
(三)永慶坊SWOT分析
永慶坊緊鄰恩寧路主街,背靠粵劇博物館,街區內有民國大宅、李小龍祖居和粵劇鑾輿堂等歷史建筑以及傳統民居,生活氣息濃厚。永慶坊微改造采用分期建設的方式,已完成的一期區域保留了原有的“一縱兩橫”街區格局。其中,“一縱”為永慶大街,布置特色商業,引導人流進入;“兩橫”為永慶一巷和永慶二巷,保留原有歷史文化建筑,植入公共建筑及少量商業建筑。
1.優勢(S)
(1)永慶坊是在“政府主導、企業承辦、居民參與”的微改造城市更新模式下,用“繡花功夫”活化的廣州最著名的歷史文化街區,是一個“舊”和“新”充分有機結合,采用BOT模式,讓老街重新煥發新機的成功案例。
(2)在房屋修葺上基本保持原有建筑外輪廓不變,強化嶺南建筑整體風貌特色,保留傳統民居的空間肌理特點,修舊如舊、建新和諧,再現傳統建筑風貌和西關生活場景。
(3)致力創造新生活與老城區結合的全新體驗,塑造歷史文化與現代生活交融的獨特氛圍。店鋪類型多且內容豐富,如老字號、濱水休閑餐飲區、西關風情體驗區、創意店鋪等等,適合玩樂、觀光和旅游。很多場景清新文藝,非常適合拍照,成為網紅打卡點。
(4)街區內有“三雕一彩一繡”展覽館、荔灣非遺體驗中心及粵劇曲藝社,還定期舉辦和引入各種文化活動,在傳承嶺南文化的同時,以富有參與感與互動體驗的方式,為街區注入新活力。
(5)在各類宣傳的推動下,永慶坊已成為城市旅游熱點,據統計,日均人流量已達1萬人次,商鋪出租率達95%。這里不僅成為文藝青年的青睞之地,也是廣州街坊懷舊的好去處。
2.劣勢(W)
(1)永慶坊一期和二期店鋪類型有零售、飲食(正餐、輕餐)、民宿、文化體驗等,內容重復較多,產品同質化,例如各式茶飲店、咖啡店、精品店、服務定制類等,容易造成審美疲勞。
(2)大部分店鋪主題與西關歷史文化沒有多大聯系,缺乏“廣味”。永慶坊追求傳統與現代的融合,既有中西文化的兼容,如茶飲和咖啡,也有中日文化的并存,如廣式茶樓和日本料理店。雖為歷史文化街區,實際上是一個各國各地文化大雜燴。大部分店鋪沒有明顯的地方特色,嶺南文化感染力不強。運營模式過于商業化,忽視了應有的文化展示功能,地方原真性降低。
(3)復原和保留的老建筑(李小龍祖居、粵劇鑾輿堂)只有參觀功能,還停留在“博物館式保護”,趣味性和吸引力不強;一些傳統風貌建筑大門緊閉,不向公眾開放,在展示文化、傳承文化方面顯得不足。
(4)文創產品的吸引力不夠強,缺乏特色,游客購買欲不高。
(5)街區整體商業氣息過于濃厚,創新性不強。
3.機會(O)
永慶坊活化采取分步走的方式,項目一期定位為“個性工坊”,二期示范段、騎樓段定位為“最美騎樓街”,粵劇博物館西段定位為“人文小巷”,東段和濱河段定位為“慢調水岸”,三期吉祥路段定位為“時尚天地”,多寶路段定位為“創意部落”,四期金聲電影院段定位為“先鋒主場”。項目建設正在如火如荼地進行,發展空間和前景廣闊。
4.威脅(T)
永慶坊的業態引進與很多購物中心、購物街相似,店鋪類型在城市中隨處可見,茶飲店、文藝小店遍地開花,很容易成為“每個城市都有的一條街”,類似北京的南鑼鼓巷、上海的田子坊、廈門的曾厝垵和鼓浪嶼等等,特色不明顯,吸引力不強,會使游客審美疲勞,失去新鮮感。
歷史文化街區保護的原則是真實性、完整性、持續性。文化記憶是無形的存在,必須通過有形的載體來體現,即通過實物襯托出來[6]。當前消費文化盛行,街區活化要避免過度引入商業和旅游開發,這樣會破壞歷史文化街區的文物“原真性”,失去傳統的生活方式和習俗。不合理的定位、盲目追求新奇的感觀刺激和標新立異的轟動效應,會使老街變了味道。針對恩寧路的微改造效果,提出幾點建議:
(一)遵循“修舊如舊、新舊融合”的城市微改造精神,歷史建筑修繕應結合現代工程技術手段,修舊如故,減少干預,把建筑的生命延續下去,用一磚一瓦來講述城市的歷史和記憶。新建筑的設計應考慮所在區域的整體風貌,新舊共生,和而不同,不同而和。
(二)恩寧路的文化產業組群主要是藝術博覽業(名人故居)、培訓演出業(粵劇社團)、民宿業(傳統民居)及商品服務業(民間手工藝品),商業開發應為文化產業服務。
(三)不同地段應根據其商業定位采取適合的商業模式,保護和傳承傳統風貌和手工藝,結合現代人的生活方式和審美要求,活化創新,提升文化價值。
(四)商業元素與嶺南文化相結合,用現代手法來展示傳統文化和地域特色,避免文化大雜燴和旅游式布景,塑造獨特氛圍和鮮明特色,提升街區的文化底蘊。
恩寧路是西關騎樓建筑的精髓,記錄城市變遷;西關銅藝熔鑄著歷史與傳統,記錄民俗風情;永慶坊民居是街坊生活的印記,記錄永遠的鄉愁。這些都是老廣州的集體回憶,是這座城市的珍貴文化,應該好好保護和傳承。文化是城市的靈魂。城市歷史文化遺存是前人智慧的積淀,是城市內涵和品質的重要標志。要妥善處理好保護和發展的關系,注重延續城市歷史文脈,像對待“老人”一樣尊重和善待城市中的老建筑,保留城市歷史文化記憶,讓人們記得住歷史、記得住鄉愁,堅定文化自信,增強家國情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