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國志
縱觀中國幾千年的歷史,無論是在哪個時代,家族文化都是整個文化體系中的重要一環,對于整個社會的政治、經濟尤其是人事起著不可估量的作用。在舊中國宗法制背景之下,家族因素在整個中國社會環境、世俗環境、地理環境和文化環境中,家族文化構成甚至主導整個社會運行。“家族文化是中國社會生活的一個重要方面,是理解中國社會必不可少的透視角。中國社會歷史源遠流長,上下幾千年,家族文化始終是中國傳統文化的固有成分。分析家族文化不僅對認識 中國社會的過去和現在,而且對認識中國社會未來的發展都是不可或缺的。”家族文化連貫著整個社會、整合著所有零散的力量。在中國,家族文化延續著一個家族所有人的身心依托和思想脈絡發展的主線。家的概念和定位是非常重要的,很多時候一個個小的家庭組成了一個大家族,然后一個個家族組合成為一個群體,再由一個個群體組合成民族,最后多個民族組合成為一個國家。因為社會權力因素的存在,家族中掌握的政治、經濟上的權力不同,造成了家族文化的不同。在家族掌握權力所對應的不同階層中,出現階級差別,也出現不同層次的家族文化。各個家族的文化具有趨同性,也有自身獨特性。個性千差萬別,趨同卻是無論那個家族都是以“忠孝”立家。這基本無一例外,“忠孝”觀念貫穿整個中國歷史,影響到了現在。
無論思想潮流怎么推動,中國人生存依歸的“根源”永遠是家族。“家族文化屬于中華文化的重要組成,是文化基石,因此,中國文化基本是從家族觀念發展起來的。”[1]在中國文化的一體展現中,從中華民族的認同,到漢族群體走向,家族文化絕對是其中最主要的鏈接和組成。對于中華民族來說,家族文化的核心永遠是“忠孝”,在這之上,推崇“節義”,推行“清正”,推行“廉潔”,推行“道義”,推行“教化”。
中國家族文化中對于家族成員對于家庭的忠誠理念,與對國家的忠誠是一致的,這是中國傳統家族文化的核心所在、精華所在,也是中國的家族文化與國外的家族文化的最大不同所在。中國的家族文化認為家族是國家整體的組成部分,而家族的穩固、家庭的穩固保證了社會秩序的穩定。一個家族的家族文化是傳統“家天下”觀念的濃縮,對于國家所要求的舍生取義、殺身成仁、精忠報國,在相應的家族中就有明確要求,如岳姓家族。而對于為官所要求的清正廉潔、剛正不阿、公正廉明,在海姓家族中就有特別強調。而浙江金華的“鄭姓義門”,家族文化更是凝結著為將、為官、為人、為友、為親等所有的規范。這些家族文化是中國傳統文化的精髓,也是中國人靈魂的一部分[1]。
現代的家族文化在新穎的、多樣的社會文化思潮中,留住根本,合理拓展,符合社會發展的先進性,對于維護家庭、區域、國家社會秩序的穩定統一和行為規范的合法合規,有著重大作用。家族文化核心的“忠孝節義”作為道德節操,積極意義一直都在。這個道德節操的實現,需要家族文化長久的熏陶,不是一時一事的教育就能實現的,很多時候,只有整個家庭、家族文化的共情、共有才能徹底地固定這種節操。家族文化是家族中對于家族成員最重要的教育,這個教育可能與學校教育相互印證。當代社會具有的開放和自由,個人自我意識的強化,在處置社會和他人的行事時,個人需要一定的內蘊儲存,家族文化是這種內蘊的基本。只是在當代中國,這些家族文化內蘊需要根據實際情況活學活用,不應死板保守,不應墨守成規,必須靈活適用,取向高尚美好。中國家族文化中都基本要求“仁、義、禮、智、信、溫、良、恭、儉、讓”等節操,也是一種高尚、美好的行事趨向,是中國人為人為事的基本。家族文化對于家族成員的人格塑造、行為作風的養成、思想意識的改進有著至關重要的作用,這不僅僅是一種家族的熏陶和家庭的教育,更多的是一種民族精神的內在傳承,這種民族精神的傳承通過一個個家族,把整個國家緊密地凝聚在一起。這凝結是華夏民族共有的思想理念的共性所在,華夏民族因為這些共性的推動,團結一致,走向一致。
中國的家族文化中特有的“落葉歸根”理念,促使著每一個家族成員回歸尋根,無論走出家族多遠,都必須回歸,這就是家族文化的凝聚力。這種永遠不變的凝聚促使人和人、家和家、家族和家族抱成一團,實現整個民族的融合一體。
家族倫理和家訓規范有助于家庭穩定、家族和諧、社會平穩。舊社會的家族文化有一定的野蠻、落后、守舊的宗法制內容,因為階級統治必定會借助暴力。這些在當代中國基本已經不存在了,這也不是中國家族文化的意義所在,中國的家族文化的核心意義在于孝親和睦、仁義友愛、愛國愛民,這是中國的家族文化中一致的家族倫理。這些家族倫理在各個家族中以形式和表現不一的家訓,作為一個最基本的家族核心規范,在家族內部永世流傳[2]。
每個家族的家訓就是其家族倫理的核心,舊有的族規在當代社會已經極少有提及,家訓卻是永不過時的。家訓代表著家族倫理,代表著一個家族的行為規范和倫理取向,代表著一個家族的家族文化最為規范、最為基本的約定文本,基本上一旦約定,就會長期奉行。不同的家族因為其家族所從事的職業或者所在的區域特性的不同,家訓所約定的倫理和行事取向側重點不同,如好武的家族,家訓中會強調去惡從善、勿為奸為盜、勿賭博爭訟等;好文的家族,多有強調“厚德載物、自強不息”“勤奮讀書、高尚節操”。在中國家族中,無論家族中哪一個成員,都希望自己的家族能出優秀人才,都希望光宗耀祖,代代延續。這是中國的家族文化中不變的家族倫理,在這種倫理的推動下,家族成員一代接著一代,相互幫助,相互扶持,保證家族的繁衍和上升。優秀子弟會因家族文化得到強烈的鼓勵,也會推動家庭成員互促互進,不僅實現自己的人生價值,也擴大家族的整體內蘊。家族子弟,在光宗耀祖、出人頭地的家族理念的感召下,也會努力上進,取得相應成就。
在當代,家族文化對家族成員還是有著一定的約束力的,雖然這個約束是隱性的,但這無形的約束起到的作用很大。“我國家族文化的基本內涵是以家族的存在與活動為基礎,以家族的認同與強化為特征,注重家族延續與和諧并強調個人服從的文化體系。家族文化通常包括家族的結構、行為、功能、倫理、觀念、心理、精神和禮俗等層面,根深蒂固的家族文化及其釀造的家族精神,是我國社會有別于西方社會的基本特征。”[1]家族倫理促使家庭成員在行為處事上符合道德、符合法制,這不一定能夠讓家族成員完全遵守,但事實上的效應是顯而易見的,對于維護社會國家的和諧穩定有著重要作用。而家族倫理中約定俗成、家訓中明確規定的敬老養老、孝親節悌等,對于老人老有所養、老有所依的實現,有著明確的道德規范要求。其他如對于家族成員的守義、奉禮、求仁等行為規范的要求,對于人與人之間的精誠團結、互幫互助,實現美好人生,促使社會整體穩定發展,作用顯而易見。
在當代中國,家族文化已經全面復興和合理升華,這復興和升華依然圍繞著家族倫理,依然奉行世代傳承的家訓。奉行家族文化,必定會造成同姓相親的現象,而且這種現象世代相襲,很難改變。這會造成區域的團結,也會造成區域的某些獨立性。當代發展是第一要義,團結一致、共同利益的行為模式顯然對于實現發展目標有著極大的幫助。而家族文化復興中出現的續修家譜、重修祠堂、按時公祭等現象,有利于這種團結的實現,有利于家族倫理的推行。當然也有一些消極的成分,如一些家族觀念,個人姓名一定要入家譜,凡家族事務一定不遺余力,不然不為祖先認可等觀念。這些家族行為有助于家族間家族成員的聯合一致,但也會導致家族自身的狹隘自私、保守古板、排斥異姓。為了一個地區的利益和相應權力,異姓家族間的爭斗會有所發生,只是在現代法制環境下,會有所限制。如果一旦發生,就是群體事件,社會影響較大。但可以看到,隨著當代社會的文明發展,法制健全,思想提升,家族文化中的不良因素已經得到逐步改進。家族文化中有利的因素已經充分凸現,這些有利的因素得到推行,形成一種正義的道德力量,以一種習慣的道德規范維護家庭穩定,家族和諧,社會進步,進而以點帶面,實現全民族的文明昌盛,實現國富民強。
家族制企業文化是當代中國經濟發展中的一個特殊現象,不同于中國傳統家族宗法制度,但其中有著一定的延續和改進,是傳統家族制度在吸收西方企業管理制度后的一種經營模式的改造。“傳統的中國社會是一個建立在家族基礎上的社會,家族文化已深深地積淀于整個社會關系之中,成為影響和形成中國人價值觀的要素.所以企業經營在這種環境下,自然深受家族文化的影響。而家族企業的特點更決定了其管理理念必將秉承中國傳統家族文化的顯著特征,換言之,中國傳統家族文化構成了家族企業管理的文化根基。”當代的家族制企業文化正是基于此而建立。家族制企業文化立足家族血緣、親緣,參照西方企業管理體制,立足傳統家族文化,從而構建一種適應社會經濟發展競爭需要的企業經營文化。
家族制企業在19世紀的中國就已經誕生,歷經諸多社會興變,到了20世紀80年代后,因社會、經濟發展的大環境的推動,家族制企業猛然涌現,家族制企業文化也應運而生。從1980年到2000年,中國的家族制企業文化取向大致是崇尚超前、崇尚拼搏、崇尚求利,一般為了經濟利益、企業發展服務,整個企業的管理團隊以家族成員為主,以家族成員的血緣、親緣為主線,構建企業運營文化。這一時期的企業文化對經濟利益的獲得有所偏頗,企業文化的構建對傳統家族文化有所側重,對于西方先進的企業文化理念的吸收有所不足。2000年之后,家族制企業得到很大發展,企業規模排行靠前的大多為家族制企業,而家族制文化也得到了很大的豐富和拓展。但家族文化中倫理精神的內涵依然是家族制企業文化的核心所在,在這一倫理精神的基礎上,吸收西方先進的管理文化,建立適應21世紀的家族企業文化。這一時期的家族制企業文化已經不僅在于追求企業的經濟利益,而且全面推行企業的社會責任、國家責任,這是時代的進步[3]。
可以看到,無論哪一時期、哪個國家的家族企業文化,都是以血緣、親緣的穩定取得企業人事的穩定,然后才尋求企業價值、企業愿景的實現,這在中國也是如此。企業人事穩定決定了整個企業發展的脈絡,一般企業在家族中最適合領導的人士領導下,團結一致,精誠奮斗,建立家族制企業,形成家族企業文化,實現經濟利益和社會價值。這有任人唯親的意味,因此,初期的家族制企業文化都比較粗放。而到了2000年后,家族中各種人才的培養和先進學識的引進,各個家族制企業文化獨樹一幟,又殊途同歸,成為維持企業的基石,又成為適應社會發展的推動力。當代各個家族制企業文化大多可圈可點,精彩紛呈,是當代經濟文化發展中的一大亮點。
總的說來,家族文化在當代中國有其存在的合理性。家族文化對于國家團結、民族凝聚、社會穩定、家庭和諧、行為得體等等都有著重大的指向意義,對于維持民族精神、推動社會進步、實現經濟發展同樣有著重大的現實意義。家族文化在當代中國的存在意義和積極意義,顯而易見。家族文化在保持傳統內核的同時,也會緊隨時代發展逐步完善。傳統的封閉落后、保守死板、消極野蠻的家族文化的內容應該被摒棄或改進。積極向上、合理正確、優良先進的家族文化應該得到發揚完善。事物的發展有固定性和漸進性,家族文化的積極影響和相應的不良影響將會在長時期內大范圍存在。家,家人,這是應該而且必須深入思考的定位。圍繞著家和家人的生活,是永遠延續的,那么以家族成員和家庭為基本單位的家族也會永遠存在,相應的家族文化也會相應伴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