賈遇珍
(陜西師范大學平涼實驗中學 甘肅 平涼 744000)
疫情爆發(fā)以來,我們都得到告誡:“抵抗新冠肺炎的根本防線是提高免疫力”,“免疫力是最好的醫(yī)生”,提醒人們要加強體育鍛煉,養(yǎng)成良好的健康行為習慣。在這個過程中,我們就得重新審視體育的本體價值。那么,在后疫情時代的“體育強國”下,伴隨“終身體育”的思想和理念,我們要培養(yǎng)德智體美勞全面發(fā)展的人,就要實現身心和諧統(tǒng)一、真善美的人格統(tǒng)一、健康體質與精神層面協(xié)調統(tǒng)一等等,體育的始終目標都在于“人本身”,教育的最終目標也是回歸與“人”。因此,教育的本質離不開體育的存在,這是對肢體認知、身心健康與實踐真理性和現實性的前提基礎;體育的“育人”離不開教育潛在的層次理論,重視體育與教育“四合”,即“離合、配合、結合、融合”之間的相互促進作用與價值,對“人”的發(fā)展具有重要意義。
體育從西方教育學背景下產生了以歐洲為體系的教育理念,也締造了以北美為體系的教育理念。現如今,體育道路既有坎坷又有前景,在尋找方向的同時,在不同的教育理念與合理應用下,體育運動對身體的健康意義從古至今一貫如始。體育與教育的離合,既有體與教的“合一”,又有體與教的“分離”,兩者的整合,具有教育中的公平、公正和公開的嚴格,也具有體育參與中學生的主動性、興趣態(tài)度、學習行為能力等的綜合表現。
人的學習和生活本能是在成長與社會實踐中逐漸顯現出來的,通過人際的交往和環(huán)境的改變,將鞏固化的技能和經驗積累于人本身。動物生來就具有生存的本能,而人生存的潛能是在逐漸長大與學習、以及社會磨礪中聚集而來的,具有不相同性,兩者的差異使人的自由發(fā)展成為教育上必不可少的前提條件。人的某種潛能必須在運動實踐中體現出來,通過肌肉的條件反射,告訴人應該有什么樣的反應與活動。因此,人的心理潛能和肌體運動必須協(xié)調。傳統(tǒng)教育的錯誤觀點就在于人的身體在靜止情況下讓其發(fā)展智力,這種身心的分離導致了人的不正常發(fā)展。
體育對人體身心健康的發(fā)展具有重要的意義,對人的道德和智力的訓練具有很大的提高協(xié)同作用。如果人的身體虛弱,整個精神狀態(tài)也隨之削弱;如果要培養(yǎng)人的智慧,則要培養(yǎng)人的智慧所支配的體力。持續(xù)不斷地鍛煉人的身體,先使身體強健起來,身體擁有精力的情況下,在精力充沛的基礎上學習智慧,使其掌控感性與理性的大腦,讓大腦分泌多巴胺,促使人的能動性與主動性,去思考、去學習、去干活、去成為時間與實踐的主人。因此,身體的動力來源于體育鍛煉,體育的力量轉化為教育信念。
課程是教育的心臟,也是核心力量。實用課程來源于各種分科和學科,由不同的科群組成了教育課程。體育課程則是教育課程的一種,體育文化與文明的傳承都在教育的基礎上呈現。學問不僅是別人的事,更多的是體現在人為階層上,自我認識與接近知識的源泉要卓賦予真善美的教育之上。體育根植于教育的不僅是“健康第一,終身體育”的指導思想,也不是凝固不變的跑跳投,更多的是體育本身對學校教育與社會教育的積極推動作用與轉變換位功能。這意味著在體育不斷改革的情況下,學校教育也要隨之改變,課程也要脫離應試教育的傾向性和狹隘性。體育作為學校教育的重組成部分,在學校教育中發(fā)揮著獨特的作用。因此,在新的教學與教育環(huán)境下,后疫情時代體育的發(fā)展與教育的傳承要與適合學生的不同課程鏈相互配合,擦出異樣的火花,為學生打開一扇不一樣的教育理論知識與體育實踐之門。
人的智力與體力之間存在著內在聯(lián)系,智力的發(fā)展與體育運動息息相關,并依此發(fā)展。因此,教育的實踐性更趨向于日常生活的練習。體育與教育在一定情況下是理論與實踐,即認識論與方法論的存在關系,兩者之間不管是教育附載體育的內容,還是體育附載教育的內容,都是內在相互關聯(lián)的,體現“人本主義”,以人的能動性為主體,以內容為形式,達到促進與結合、改變與提高的目的。讓人們所創(chuàng)造體育與教育內容真正最大化地服務于所有學生,而不是只服務于部分人群。
現代教育的主線是“以人為本,教書育人”,體育與教育最終的本質回落點在于“人本身”。學校體育與學校教育怎樣培養(yǎng)人?培養(yǎng)什么樣的人?我國每所學校在課程安排、內容制定、方法采用上是否會更加清楚培養(yǎng)人的最終目的要干嘛?這為我們指明了“體教融合”的真正含義。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目前為止,體育與教育都是用理念的最優(yōu)化促進實踐的最大化,但很少用實踐的最優(yōu)化促進理論的最大化。中國的整個教育需要思考像這樣的問題。大量文獻研究發(fā)現,中國體育發(fā)展最好的地方不是在學校,而是在部隊、在軍校。現在的體育是由以前的“軍事體操”演變而來,但現代的體育轉變已經失去原有的本質和本色了。會玩的體育在美國和日本,他們有了“堅毅”,我們有什么?中國很多學校的學生在體育課上“玩”都不會,更不要說“會玩”,玩出新花樣了,無質量的體育課,怎么能提高學生的堅毅之軀和動商呢?這是我們作為體育教育者最失敗、也是體育課最大諷刺的地方,但這種現實存在的現狀是毋庸置疑的共識。
一直以來,社會對于體育的認識顯得較為功利化,很多人認為體育就是為了鍛煉身體,而忽略了體育的育人之效。體育之“育”,育在內觀己身、反求諸己,育在堅持不懈、堅忍不拔,育在“養(yǎng)乎吾生、樂乎吾心”。在各級各類教育中,必須進行教育理念更新,改變體育是“附屬”教育的思想認識,充分發(fā)掘體育的育人功能,將體育真正落實于育人體系。
體育是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是有計劃、有目的、有組織的體育教育活動過程。綜上所述,教育離不開體育,體育依附于教育。體育與教育,從離合、配合,到結合、融合,四者之間相互促進,相互作用,相互依存,相互依賴。后疫情時代對學校體育與教育的拐點提出了更高的綜合要求,對培養(yǎng)全面發(fā)展的人才給出了更高的定義,為了促進青少年健康發(fā)展,樹立健康第一的教育理念,就要深化體育與教育的“四合”機制,推動青少年文化學習和體育鍛煉協(xié)調發(fā)展,完善體育賽事體系,加強學校體育教育工作,幫助學生在體育鍛煉中享受樂趣、增強體質、健全人格、鍛煉意志,培養(yǎng)德智體美勞全面發(fā)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
體育的改革和體育與教育的“四合”,不僅能夠推動學校素質教育的進程,也能夠提高學生參與體育運動的積極性,促進學校教育、社會教育、家庭教育、學生自我教育的重視度,全面提高學生的身體素質和機能,增強學生體質是體育與教育的關注點,培養(yǎng)正確的身體姿態(tài),提高身體的靈活性與協(xié)調性,促進身體全面均衡的發(fā)展,樹立“健康第一、終身體育”鍛煉的意識和正確的三觀,以賦予“人”體育與教育精神的健身、健美、健心價值。
在體育與教育認知觀念中,通過鍛煉使肢體的感知覺形成人能動的意識與技術技能的記憶,在條件反射下,使肌肉成射出疼等癥狀,讓其人的心理、情感和情緒形成外部以及生理體驗,最終達成固定的思維動商模式和行為表現。而人的知情意行過程是逐漸上升為整體的,就像體育與教育的離合到配合,再到結合與融合。體育與教育對人的認知和觀念是正向的,傳遞于上層道德素養(yǎng)價值能量的本質就是人對于自身行為關系的主觀反映與主觀能動。在辯證關系中,體育與教育對知情意行具有統(tǒng)一性,它們相互滲透、相互影響、相互促進和轉化。“知”是體育與教育的基礎,沒有正確的認知就會出現行動上的盲目;“情”是體育與教育的動力,沒有內在情感的力量就很難發(fā)展堅定的信念;“意”是體育與教育的支桿,沒有持久的意念,認知易動搖,情緒難控制,行動難堅持;“行”是體育與教育的關鍵,沒有積極的行動,所有的實踐都檢驗不出真理的存在,行動既能加深和提高認知,又能增強情感,鍛煉人的意志品質,從而更快、更高、更強的提高個人道德素養(yǎng),加速社會的發(fā)展。
教育是把一切事物教給一切人的藝術,在生活需要儀式感的時代里,節(jié)奏快的生活則需要人做事的動作速度快、應變能力強,這就要求人體的肌肉和神經能量發(fā)展快、反應敏捷。節(jié)奏慢的生活,會使人的神經肌肉失去適度的緊張感,在松懈的環(huán)境下,人的身體姿態(tài)會變形,精神狀態(tài)會下降。不管在快節(jié)奏還是慢節(jié)奏的生活中,時間較長,都會使人感到心力憔悴、心理疲勞,不僅影響身體健康,還會引起疾病,削弱生活質量。而體育運動剛好對腦力和體力的提升最為顯著,也是最適合人們生活節(jié)奏變化的重要手段。經常參加體育運動,提高協(xié)調性與靈活性,以及身智與心智,能夠使人在完成各種工作、生活動作過程中更加準確的去進行判斷,也可以提高人對生活節(jié)奏的應變和耐受力,克服急躁、厭煩、恐懼等心理障礙,增加人們生活的勇氣與自信心。體育與人類的生存和發(fā)展密不可分,體育的競賽與時代的經濟和文化發(fā)展緊密相連,體育的不斷改革創(chuàng)新對人類生活的健康質量和教育水平息息相連。后疫情時代下的體育與教育必然是競技與藝術、形態(tài)美與心靈美、經濟與文明文化、感性與理性、科技與實踐等相結合的形態(tài)發(fā)展趨勢,歸根于社會生活,完善于實實在在的“人”。教育促進人的發(fā)展,體育促進人的健康,體育與教育都作用于“人”,對“人”具有可教性和必教性,只有擁有健康和力量的人,才會擁有更高格調的藝術生活,享受其生命的真諦與內涵,陶冶體魄之魂和育人之美。
讓教育歸回初心,帶著培育成長、成才、成人的使命,結體育而行,以體育與教育“四合”為育人路徑,發(fā)掘其相互的促進性與融通性的內在價值,實現體育與教育賦予受教育者的知識和能力,健全人格,塑造出能夠終身體育、服務社會的棟梁之才,培養(yǎng)出有幸福人生的人。后疫情時代下讓體育成為中國的“家風”,因為“體”中有“育”;讓體育項目成為運動場上的風景,因為體育訓練才能讓人明白團結合作、堅持不懈,才能共同面對失敗,共同贏得勝利,這是一種教育,對人的巨大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