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菁
(蘭州財經大學商務傳媒學院,甘肅蘭州 730020)
網絡語言指的不僅是以文字呈現的符號,還有音頻、圖片、影像等多種形態。從網絡誕生開始,網絡語言就被網友們廣泛應用并逐漸發展成獨特且較為固定的體系。廣義的網絡語言包括了一系列與網絡有關的語言符號,例如各個網頁的編輯和編程所用到的計算機語言,與網絡硬件設施、軟件設施、技術手段有關的專業術語等。狹義的網絡語言是指人們在聊天室內或者社交軟件上常用的詞語、 獨創性的只用于網絡聊天的語言[1]。這類網絡語言具有明顯的網絡聊天背景,有其自身的特殊表達方式,且這類語言生成速度非常快,在日常聊天的過程中使用頻率很高,更新換代較為頻繁。隨著網絡技術在各個行業的廣泛應用,許多只在網絡當中流行的語言已經逐步被用于報紙雜志,及人們日常生活的交流當中,也成為許多年輕人標榜流行時尚的語言交流方式之一。網絡語言的出現不但改變了人們的交流方式,而且對傳統文化產生了巨大的影響。
網絡的誕生使人們逐漸脫離了傳統紙張交流的方式,信息傳播主要依靠手機、電腦、平板等智能工具,現階段人們在網絡當中進行信息傳遞、辦公和娛樂也非常普遍。在互聯網上,購物、娛樂、交流不再有空間和時間的限制,全國各地的商品都能通過物流送到家門口,不同種族、 語言的人們都可以暢所欲言,在交流的過程中人們將一些常用的信息進行簡化,以一種雙方都能理解的方式展現出來。網絡語言也由此誕生。
網絡語言是人們交流過程中思想的一種外化形式,是人們思想的載體,它會隨著交流雙方語言環境的變化而變化,并且在不同的語體環境下衍生出不同的形式。因此,網絡語言也是各種文化的變異展示。我國對網絡語言的研究與應用從20世紀90年代開始,在虛擬的網絡世界當中,網名的組成方式更加多元化,這種多元的特點也使得信息在傳遞的過程當中形成了由數字、符號、漢語拼音、英文單詞等相互混雜的一種全新的信息載體方式。有時網絡語言也會通過改編原著作的方式來呈現,例如許多傳統文化當中的名詞名句被應用和改編成帶有其他含義的網絡用語在網絡上傳播。
(1)傳播快捷性:網絡語言特定的使用情景就是網絡上語言的交流與信息的傳播,因此其本身具有傳播快捷性。這種快捷性是其他任何一種語言都無法比擬的,當一種流行的網絡語言出現之后,通過網絡迅速傳播,在短時間內就能被世界各地的網民知曉。
(2)內容豐富性:在互聯網上,信息內容千變萬化,因此,能夠用來創造網絡語言的信息非常多元,網絡語言的內容較為豐富。
(3)形式新奇性:隨著人們物質生活的富足,人們對精神生活的追求越來越高,新穎的、創新性的詞匯更能引人注意,因此,網絡語言的形式花樣繁多,詞匯大多呈現出新奇獨有的特征。
(4)交流過程中的自由性:網絡是一個虛擬的世界,每個網民都可以選擇一個與真實世界不同的身份進行自由自在的交流。且每個人都是網絡語言的創造者和傳播者,每個人都可以根據自己的表達愛好,對信息進行整合,衍生出新的網絡用語。
(5)語言的交互性: 網絡語言具有極強的交互性,在互聯網上每個人都是信息的傳遞者與接受者,信息的傳遞也沒有太過嚴格的限制,因此,網絡語言在雙方互動交流的過程中是非常實用的。
中國是禮儀之邦,禮儀文化在傳統文化當中占據著非常重要的地位。從社會文化發展的角度來看,禮儀是人與人之間溝通的儀式,是個體在社會當中立身處事的準則。從表現方式上來看,在不同的場合與不同的時代,禮儀有著不同的表現方式,例如在古代社會表現為等級分明的禮法制度,在現代社會表現為社交當中的相互尊重。而現階段網絡語言在其表現形式與內容上很少反映傳統的禮儀觀念。這是因為:一方面,在網絡世界的交流當中,許多網民認為在虛擬的世界當中沒有必要過分講究現實世界的禮儀秩序;另一方面,虛擬的網絡世界能夠讓人們沖破現實生活的束縛,無拘無束地用網絡語言進行溝通。
我國傳統的倫理道德文化是在社會發展和民族進步的過程當中,通過社會實踐總結和積累起來的民族精神,這些倫理道德體系在歷史發展的過程當中被新的文化不斷影響。網絡語言誕生之后,在其體系當中既反映著中國傳統的倫理道德精神內涵,又有著更加新穎簡約的外在表現形式。在互聯網當中,網友們的身份不受束縛,彼此之間完全平等,老幼尊卑也很難從網名中被識別出,傳統倫理體系當中的身份意識被淡化,人們可以根據自己的喜好選擇那些與自己觀點相同的人進行交流,也能在評論區自由地暢談自己的主張、直白地駁斥他人的觀點,中國傳統道德文化當中的“含蓄”在網絡語言當中呈現得較為淡薄。但網絡語言的使用也對傳統的倫理道德文化產生著不良的影響,由于網絡具有極大的虛擬性與隱蔽性,道德約束感被降低,在交流的過程當中出現許多不文明、不道德的網絡用語,這并不利于倫理道德文化體系的更新與發展。
網絡語言作為伴隨網絡文化而產生的一種新的語言方式,其發展態勢之迅猛已經引起了語言學界的高度關注。網絡語言簡潔、輕松活潑、幽默風趣,這些語言借助互聯網的及時性和廣泛性,突破時間與空間的限制,在傳播上“落地開花”,這種驚人的傳播速度與影響對傳統的語言文化產生了重大的影響。現階段的網絡語言不再像發展初期那樣毫無章法,而是在網民們一次次的傳播當中不斷變得成熟,具有自己獨特的體系。網民們在創造、使用與傳遞網絡語言的過程中,也使其廣泛應用于現實生活,在人們日常生活的交流用語當中占據一席之地。可以說,網絡語言創新了人們日常交往的語言方式,也為傳統語言文化注入了新鮮血液[2]。
首先,網絡語言會造成傳統文化傳播障礙。在網絡語言產生的過程中,由于其是自發產生的,因此,用詞不恰當的現象非常嚴重,雖然這些網絡用語表達的意思是被大多數網民接受和認可的,但對于新接觸網絡用語或者不了解網絡用語的其他公眾來說,有些詞語與其所掌握到的傳統文化的意思是完全背離的,這種不規范用詞的現象會造成信息傳遞或者語言交流的障礙。例如“喜大普奔”這一詞語,將喜聞樂見、大快人心、普天同慶、奔走相告這些傳統成語的意思濃縮成一個新的4 字成語,在日常交流當中沒有接觸過這個詞的人完全無法明白其中表達的含義。這些網絡詞語只有資深網民才能非常熟悉其中表達的含義,不經常接觸網絡的人和一些老年人無法理解這些網絡新詞的意義,并不適用于整個社會大眾的日常生活交流。其次,網絡語言在擴大自身發展的過程中在很大程度上擠壓了傳統文化的生存空間。在網絡語言發展的過程中,其隨意性也對傳統文化造成了影響,使現階段的傳統語言體系越來越不規范,內容單薄,沒有深刻的內涵,這對于我國博大精深的語言體系來說是致命性的打擊。并且現階段的網絡語言追求更加簡潔、通俗的表達方式,內斂地表達言外之意、弦外之音的網絡語言非常少。這種隨意性與我國傳統文化體系當中所展示出來的縝密、謹慎、含蓄截然相反,形成了文化體系上的對立,這種情況對于青少年來說也會對他們學習和應用傳統的語言表達產生一定阻礙,拉低一代人的語言表達能力。
首先,網絡語言會為傳統文化注入新鮮活力。網絡語言的發展速度快、傳播范圍廣,且由于其被廣大網民所使用,因此具有一定的時代性,能夠一定程度反映當下的社會環境以及當下人們的思想文化。傳統文化在發展過程中所代表的是主流文化。但在社會環境發展過程中,人們對語言的表達需求是持續變化的。為了讓語言表達更加生動、更加鮮活,傳統文化也需要不斷創新、不斷發展。尤其是傳統文化中的漢語言文化需要緊跟社會環境的變化不斷完善。而網絡語言的出現與發展為漢語言文化,乃至傳統文化的進一步發展提供了突破口,給傳統文化注入了新的活力[3]。其次,網絡語言能夠助推傳統文化的傳播與發揚。現階段網絡語言的泛濫使人們越來越重視傳統文化的學習,許多在網絡語言中體會不到文化歸屬感的人開始自主能動地學習傳統文化體系。最后,網絡語言是傳統文化體系中時代精神的反映。每一個時代文化的發展和創新都與社會實際、時代熱點密切相關,網絡語言的形成與發展更是如此。許多廣泛傳播的網絡語言都是從新聞熱點話題當中衍生出來的,例如“房奴”“蝸居”“社畜”等詞匯可以看到人們對房價高、買房困難、工作壓力大等問題的關注,而這些熱點話題所衍生出來的文化價值與文化內容最終都會融入傳統文化體系當中。
任何事物的存在與發展都是對立統一的。在互聯網環境下人們的生活已經離不開網絡語言,因此要正確認識網絡語言與傳統文化之間的關系,通過建立健全相關規章制度,營造更加健康的網絡交流環境,使網絡語言朝著更加積極健康的方向發展,也要通過網絡語言對優秀的傳統文化進行傳承與發揚,使我國傳統文化在兼收并蓄的同時創新發展[4]。
首先,政府應該深入完善網絡管理機制,進一步加強對各類型文化的監測與評估。同時傳統文化研究者也應該對現階段的網絡交際與網絡語言進行深入的研究,分析網絡語言產生的規律和應用的特點,尋找出網絡語言傳播過程當中傳統文化的發展路徑。其次,相關部門應該對網絡開發者提出一定的要求,網絡技術開發人員在進行社交或者信息傳播類軟件設計的過程中,應該考慮網友交流過程當中的語言詞匯運用,在軟件中給予網民正向引導,提示網民文明理性交流。最后,宣傳媒體也要加大宣傳力度,倡導網民從自身做起,促進網絡語言健康發展。政府可以聯合學校提升學生素質,讓學生樹立正確的思想觀念,營造文明和諧的網絡環境,中小學教師也要讓學生們認識到網絡語言與現實交流之間的差異,認識到傳統文化的重要性,使學生在不同的環境下正確使用語言的能力得到提升。
傳統文化是民族的靈魂,無論時代如何更迭、信息如何變化,都離不開對傳統文化的傳承與弘揚。中國文化傳承幾千年,有著悠久的歷史和深厚的文化積淀,其中傳承下來的博大精深的思想觀念、傳統禮儀制度、道德文化理念、思維方式和價值取向、生活方式和民俗習慣、 宗教信仰和文學藝術等既要在當前網絡發展的過程中得以創新發展,緊隨時代的腳步,又要保有自己的獨立性。
社會當中的每個成員都應該認識到傳承傳統文化對于中華民族的重要性,網絡語言的創造者們也可以基于傳統文化當中的內容創造一些更有趣、更具內涵的網絡用語,讓這些網絡用語通過網絡這一媒介傳播到世界各地。各位網民在進行網絡交流的過程中,應該自發地維護本民族的文化主體,在紛亂復雜的網絡文化交流過程中保持清醒的文化主體意識。此外,中國傳統文化本身就具有“海納百川”的特性,這一特性更是檢驗網絡文化這種新興文化、獨特語言的“過濾器”,因此網絡語言更應該與傳統文化相互融合,在梳理檢驗網絡語言生成原因的過程當中,不斷挖掘網絡語言產生的內在原因和蘊含的文化原理,一方面使網絡文化更具特色,獲得健康的發展,另一方面也能為傳統文化開辟新的語言體系[5]。
網絡語言與現實中的交際語言一樣,都是一種溝通與傳播信息的工具,而工具都具有兩面性。因此網絡語言對于傳統文化就如同一把利器,找到正確的使用方法就會成為傳播傳統文化的積極工具。因此,要想使網絡語言對我國傳統文化產生積極影響,首先要熟悉網絡語言的應用情景,從根源上為網絡語言的產生提供傳統文化元素,才能保證傳統文化融到網絡語言體系中[6]。此外,還可以通過一些具有影響力的網絡大V 引導網民們在創造網絡用語時追求平衡、富于創新,使其代表時代精神的同時保有傳統文化的精華。還可以在網絡上舉辦以傳統文化為主題的網絡語言征集大賽,讓各位網友充分發揮想象力、創造力,在遵從網絡語言簡潔精煉、方便快捷、形象而直觀、 生機盎然的語言特色的同時繼承傳統語言,使網絡語言實現傳統文化元素的創造與再生。
綜上所述,信息化技術正在不斷發展,網絡信息傳播與交際是當前全球范圍內極受人們歡迎的交流方式,網絡語言更是深受人們喜愛的流行語體。網絡語言作為互聯網環境下產生的新興事物,給傳統文化帶來了創新與變革,也對日常生活中的語言交際產生了一定影響。容易使人們在頻繁使用網絡語言的同時,逐漸遺忘了傳統的交流方式與社交禮儀。基于此,我們應該正確看待網絡語言與傳統文化之間的關系,引導兩者相互促進,在對抗中相互融合、相互借鑒,使網絡語言和諧有序地健康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