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賈慧杰
(云南省食品藥品審核查驗中心,云南 昆明 650000)
藥食同源理念對社會大眾的身體健康產生了深遠影響。隨著現代人對養生領域的關注,藥食同源理念及物質也呈現出新的發展形式。藥食同源是我國人們在生產實踐中對藥物和食物關系的認識和概括,在中醫藥理論指導下應用于實踐,藥物和食物中代謝產物類型及比例的差異使得兩者的性味及功效有異,進而使得食物側重于養生、藥物多用于治病。在藥食同源理念的指導下,藥食同源物質的概念也得到明確。藥食同源物質本質為可食用中藥材,因兼具藥食兩用性,歷來以食療、食補和藥膳等形式應用于醫療保健。藥食同源物質是在國家現有的中藥材標準類別中,經過食品安全風險評估,認為長期服用對人體無害的動物和植物的可使用部分[1]。
近年來,我國相繼發布了《中醫藥發展戰略規劃綱要》《國務院關于促進中醫藥傳承創新發展的意見》等,明確要結合現代科學技術研發保健食品并充分發揮中醫藥的特色優勢。藥食同源理念及對應物質也會以此為契機,實現更為深入的發展。另外隨著人們健康意識的不斷提升,特別是新冠肺炎疫情爆發以來,中藥彰顯特色優勢,在救治患者中發揮了重要作用,中醫藥在疾病防治過程中所展現出的療效得到國際社會的高度認可和關注,全球幾十個國家和地區與我國簽訂了中醫藥合作協議,中醫藥的國際影響力正逐步提高。在西方社會對中醫藥學科的認可程度逐步加深的過程中,藥食同源的養生觀及中藥類功能食品在國際市場上勢必會得到進一步認可和發展。
藥食同源理論在我國的發展歷史相對久遠,《黃帝內經》《千金藥方》等醫藥理論記載中都有與中醫食療相關的內容。孫思邈重視食治并列專篇論述,指出治療疾病時應將食治列于藥治之前,隨著中醫理論的發展,醫家逐漸認識到性味平和食物的藥用作用與優勢,使食治得到迅速發展[2]。藥食同源的理論和應用隨著社會發展、醫療水平的提升而不斷成熟,在人們生活質量得到提升的同時,中藥治未病的理念得到更為廣泛的推廣,藥食同源的養生理念也受到了廣泛的關注,藥食同源產品、產業的發展在我國具有堅實的理論基礎。
藥食同源的應用和發展已成為現代養生保健的一大特色,基于藥食同源物質的特性,可以開發出功能多樣的產品。我國在藥食同源的理論指導下,實踐出“藥食同用”,如藥膳。其總的運用原則:選擇藥性平和、適口、有應用傳統的種類,大抵以補虛、強體、辟邪、應時為目的,運用的方式多種多樣,以廣大消費者所熟知的,如以清熱解毒為主體原料,配制成固定配伍并具有特定功能的各種涼茶[3]。具有保健作用類的藥食同源物質,可對亞健康人群的身體進行調節,可以在益智安神的同時促進身體機能的恢復,包括百合、山藥、茶和蕎麥等。另外,藥食同源物質本身是中藥材,能夠根據不同疾病實現治療以及輔助治療的作用,如蒲公英、紫蘇、薄荷等。藥食同源物質在中醫藥產業中的應用和發展對保障人體健康具有重要作用。
中藥是中華民族的瑰寶。一些地區集中資源培育綠色食品、大健康產業,政府部門對養生文化和中醫治未病等相關知識的普及,均使得藥食同源文化受到更多人群的關注。近年來,我國深化與世界衛生組織、藥監國際組織、藥典機構等交流合作,推動中醫藥標準國際化,在國內外中醫藥領域形成了較大的宣傳作用,藥食同源產品也因此受到了世界各國的關注。另外社會大眾的生活節奏加快,壓力變大,使得呈現亞健康狀態的人群增多。越來越多的人開始重視以食療來實現自身的營養保健。我國將中醫藥發展列入國家整體發展規劃當中,其中藥食同源產業的發展會對中醫藥產業起到重要的影響作用,也為其后續的產品產業化水平的提升奠定了良好基礎。
在藥食同源食品開發應用的過程中,缺乏中醫藥學理論中的配伍配方、物質組成及食藥用機制,都會對其后續的發展產生影響。另外在加工過程中,食性、藥性的提取精制和結構改造等工業化轉換也會影響產品后續的食用效用。在產學研方面的合作交流斷層也會制約產業技術的創新發展,雖然目前一些企業都開始重視研發投入,但在具體的應用過程中依然存在一些不足,加工產品的研發力度與國際市場還存在一定差距。
保健食品分為營養素補充劑產品和功能性產品。我國已批準的增強免疫力功能的保健食品在所有聲稱功能性保健食品中排名第1,而聲稱增強免疫力功能的保健食品配方中含有中藥的產品約占2/3[4]。保健食品中的大部分保健功能都以西方醫學及營養學為基礎,很難展現出我國中醫養生治未病的特色,對于藥食同源產品的定位和后續發展會有一定的限制。藥食同源物質細化來分具有補氣補血、滋陰補陽等多方面的作用,通過科學合理的搭配會最大化的發揮不同物質的最大效應。但在我國保健食品相關法規、政策的規定下,保健食品只能在《允許保健食品聲稱的保健功能目錄》下進行宣稱,難以精確展現出藥食同源物質更為全面、細化的養生保健作用。
作為大健康產業的重要組成部分,藥食同源產業的發展與其他藥用產業相比較,因標準體系的不足而呈現出相對滯后的狀態。通過分析國內外同類藥食同源產品的價格可知,我國的部分產品在國際市場上的價格會低于其他國家的產品。例如,我國的人參與韓國的高麗參,兩者品質幾乎相同,但高麗參的價格卻遠遠高于我國的人參。其中一個重要原因是我國人參產業長期以來存在重生產輕標準的現象,現行人參標準還不能覆蓋產業鏈的全過程,標準體系不健全、更新滯后[5],致使人參出口價格受到影響。部分小生產廠家、手工作坊對標準的執行不到位,直接影響產品的質量,對于產業規模化發展會產生不良影響。
隨著我國藥食同源管理新法規、政策相繼實施,國家監管力度不斷加強,對研發的實際性、重要性和數據的完整性提出新要求,藥食同源產業競爭局勢不斷加劇。我國藥食同源產品研發企業要不斷更新自身的技術開發理念,強化產品質量,實現產品結構的提升。需重視技術和服務的結合,在市場調研過程中要客觀分析以中醫理論為基礎的藥食同源產品的市場前景,根據消費群體的個性差別精準定位。立足于企業的長遠發展和產品持續的生命力,規劃設計并研發出能夠融合產品的成分功效以及人群定位的創新產品。
隨著人們生活物質水平的不斷提升,其生活消費習慣和健康理念也不斷發生變化,大部分消費者對于相同功效的產品會傾向于選擇具有較大品牌效應的產品,大品牌產品的質量和后續服務具有良好保障的觀念深入人心。藥食同源企業要從長期健康可持續發展的角度,強化品牌意識、加大宣傳力度、提升品牌價值,以質量求發展,在提高產品市場活力的同時打響品牌價值,提高自身的市場定位。
想要實現產業規模化的整體提升,就要從構建標準的體系入手,在全產業鏈的各個環節依照規范的標準,結合我國豐富的藥食同源資源,行業主動參與到藥食同源產品標準制定及細化工作中,及時調整布局策略,拓展產業開發思路,制定符合產業發展的標準體系,實現藥食同源全行業的良性發展,進一步拓展市場份額。實現產業的大發展,中醫藥養生文化可進一步得到宣揚,中醫藥文化在國際范圍內也能得到進一步發展和傳播。
政府部門在加強對產品質量監管力度的同時,需提高服務意識,助推行業發展。通過定期及隨機檢查相結合的模式來規范企業的生產經營行為,確保藥食同源產業健康有序的發展。藥食同源產業監管工作專業性較強,監管部門可通過培養專業的監管人員,利用行業和消費者的監督力量,保證產品從原料生產到后續流通及宣傳,各項環節能夠符合法律和標準要求。通過逐步細化和完善保健食品各項標準規定,規范產業和行業的發展,確保產品質量能夠滿足社會大眾的健康和消費需求,從而實現產業長遠可持續發展。
在經濟社會高速發展的今天,生活和精神壓力造成的亞健康人群逐步擴大,藥食同源的養生作用將會展現出較大優勢。但現有的藥食同源物質的相關研究及應用還存在不足,在今后的發展進程中要加強對藥食同源的理論宣傳,使更多人了解藥食同源的養生保健方式和理念,從產業發展的角度來提高藥食同源產品的質量,為藥食同源產品產業在國際市場上做大做強打下堅實的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