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曹慧珉
(天水市秦州區齊壽中學,甘肅 天水 741006)
食品安全關系到人們的身心健康,為提升食品安全檢測的有效性,保證人們吃上放心的食物,國家加大了檢測技術在食品安全檢測中的應用與引進力度。工作人員不僅研發及改進了諸多檢測技術、設備,還充分利用化學檢測技術優勢,順利完成了食品安全檢測任務,減少了市場中有害食品的流通[1]。由于化學檢測技術便捷性優勢較為突出,可從根源杜絕食品安全問題發生。基于此,本文對食品安全檢測中化學檢測技術應用進行分析,并給予切實可行的建議,希望為食品安全檢測工作的開展提供些許有價值的參考。
由于我國針對食品加工及工藝選擇方面沒有制定統一標準,導致生產時問題不斷發生,一些企業未嚴格依據國家相關規定生產,留下了較大安全隱患。為避免此類安全問題發生,針對食品安全方面開展相應檢測是非常必要的。此外,食品存儲、流通,都會因為諸多因素或條件的局限,造成食品安全問題的發生。特別是近些年,我國食品中化學添加劑過量等問題日益暴露,對人們健康帶來了較大的影響,為此要在食品問題明確的同時,積極引進先進化學檢測技術,將食品安全問題遏制在萌芽時期。化學檢測技術主要運用化學反應及反應現象對食品中的物質含量進行檢驗,進而判斷出是否存在危險因素[2]。當今社會科學技術發展速度較快,而新興食品的種類也越來越多,食品檢測要求也越來越高,化學檢測技術在食品安全檢測中的應用,不僅能夠確保食品安全,而且可以由源頭根除問題。
2.1.1 熒光分析法
熒光分析法是熒光光譜和原子光譜共同作用而形成的分析法,其以熒光物質含量為重要依據,進而構建與其相適宜的強度,完成分析,通過熒光線譜對食品安全進行判斷[3]。此技術具有高敏感度、強抗干擾性能、高檢驗效率和檢測結果較為準確等優點。
2.1.2 等離子發射光譜技術
等離子發射光譜技術對食物中諸多元素進行檢測時,不但可高效檢測食品中不同類型的元素,而且能夠保證檢測結果準確無誤,是當前食品安全檢測領域中應用較為廣泛的技術之一。
2.1.3 紅外光譜分析法
在農產品檢測中常用的方法是紅外光譜分析法,該方法主要采用紅外線功能針對食品物質成分進行檢測及分析,通過紅外線照射、部分光線分解吸收,進而完成檢測。此技術具有低成本、檢測中不會添加其他有害化學試劑等優勢。
2.2.1 氣相色譜技術
氣相色譜技術是比較傳統的化學檢測技術之一,最為顯著的特點便是分離效果。隨著此技術不斷發展及相關研究的逐漸深入,氣相色譜技術也越來越成熟穩定,檢測結果也越來越準確。
2.2.2 高效液相色譜技術
高效液相色譜技術是基于氣相色譜技術進行了相應的改進,采用新型分離方法,主要應用于食品添加劑的檢測、碳水化合物的檢測等方面。
食品安全檢測中,生物檢測技術具有良好的發展前景,是目前備受關注的化學檢測技術之一。該技術不僅普遍適用,可以檢測的食品種類較多,還可應用于食品加工、生產、運輸等諸多環節。在具體應用時,該技術與物理化學技術有效結合,不僅提高了食品安全檢測結果的準確性,還使檢測工作效率得到大幅度提升。
固相萃取技術常應用于液體食品檢測中,主要運用的是固體吸附劑功能。在檢測過程中,該技術發揮其輔助性作用,可有效吸附待測化合物,通過洗脫液將化學試劑洗干凈,完成分離及富集目標,在很大程度上減少了干擾性化學物所帶來的影響[4]。此技術不僅可對樣品進行針對性處理,還能借助目標物、干擾物分離技術,提高檢測結果的準確性,同時被檢測樣品回收率也有所提升。
由于當前我國并未出臺食品加工的統一標準,導致食品在生產、加工、流通過程中都存在較多安全問題。部分地區食品安全管理部門未針對食品生產、加工、性質等方面進行嚴格規范,使得很多食品廠家生產標準無法實現統一化,生產時主要依賴于自身經驗,導致市場中食品質量無法得到有效保障,食品問題層出不窮,甚至很多假冒偽劣產品頻繁流通于市場中。
食品檢測的重點在于確保檢查結果準確。很多檢測人員、審核人員在對食品中化學成分檢測時缺乏安全責任意識,實驗開展中對于數據準確性不夠重視,無法做到客觀分析及評價食品成分,甚至部分檢測人員為了趕進度、節約時間,會在檢測報告中直接填寫相關內容,導致一些食品報告中的相關數據缺乏準確性,失去了參考價值。這些都會導致食品安全問題的發生,嚴重時很難得到控制,因此檢測結果的準確性也是當前食品安全檢測中化學檢測技術應用面臨的較為突出的問題之一。
在食品安全檢測過程中,既要檢測添加劑含量,又要對影響食品安全的潛在隱患進行檢測,這就需要檢測人員在每次食品安全檢測時都應該用心完成、認真對待。同時,檢測人員應該具有較高的食品安全檢測技術水平。當前需要檢測的食品不管是在種類方面,還是在范圍方面,都日漸趨于多樣化,這表明了食品安全問題發生的環境也越來越復雜。而食品生產廠家自身水平參差不齊,很多供應商并沒有食品生產資格,因此食品安全檢測過程中,應用的化學檢測技術不夠科學合理,無法充分發揮其優勢。
化學檢測技術的應用需要檢測人員具備較高的技術水平,檢測人員不僅要掌握化學實驗技能、食品安全相關知識,還要具備較強的責任心及豐富的化學檢測經驗。當前個別檢測人員缺乏專業知識、責任意識淡薄,一些生產商在食品安全檢測中化學檢測技術的應用流于形式,與具體要求相差甚遠,這些都導致食品安全檢測工作難以落實,不但對消費者利益造成了損害,而且不利于食品行業長遠發展,無形之中也使得生產商經濟效益受損。
在食品安全檢測中,檢測工作人員是非常重要的參與主體,要想確保其檢測工作更加規范,就要制定統一化且有效的食品安全檢測工作標準。食品安全管理職能部門不僅要保證制定的標準和安全要求相匹配,還要保證此標準在執行時具備較強的操作性,能夠切實為化學檢測技術更好的應用奠定基礎。此外,檢測人員要嚴格按照標準執行,不同的食品要應用最佳的化學檢測技術,在檢測時要以此標準為重要依據。
完善的食品安全生產責任制可以增強檢測人員責任心,確保食品生產各個環節檢測工作的有序開展。這種制度在將各責任人職能進行明確的同時,使工作內容更加清晰,做到了責任到人,保證了安全檢測時檢測方法使用更具針對性、適用性。如果出現食品安全檢測中化學檢測技術應用不合理問題時,能夠及時發現,通過追究責任,促進化學檢測技術得到更好的應用,充分發揮作用。
食品安全檢測時,相關部門要保證實驗室環境條件與檢測工作需求相符,檢測環境完全滿足檢測任務完成的需求[5]。除此之外,檢測機構還要以先進、可靠、經濟實惠為重要原則,對實驗室內的設備進行定期維護與檢查,保證儀器設備的先進性、實用性,同時還要重視新化學檢測技術的引進與應用,將多種技術結合作用,實現檢測水平、手段及能力的提高,在技術支持下,保證食品安全問題的解決。
食品安全檢測包含的內容多種多樣,涉及類型廣泛,影響因素多,因此檢測人員應用化學檢測技術時,要以食品化學成分為依據,選擇合適的化學檢測技術。雖然當前熒光分析法、等離子發射光譜技術、紅外光譜分析法、色譜檢測技術、生物檢測技術和固相萃取技術在食品安全檢測中都是比較常用的方法,但是每種技術特點不同,因此需要檢測人員根據具體情況,采用最佳的技術,這樣才能保證檢測結果的準確率。例如,如果要求檢測結果精度較高,則可以選擇熒光分析法[6]。除此之外,在應用時檢測人員還要對檢測成本、難易程度等多種因素進行綜合性考量,進而做出正確的選擇。
在食品安全檢測中不管應用哪種技術,檢測人員都要對檢測流程、操作重點做到熟練掌握,這也是檢測工作順利開展的首要條件。因此,檢測人員要做好檢測之前的準備工作,不僅要嚴格按照檢測流程操作,還要做好樣品的預處理,嚴控實驗室內溫度、濕度等,檢查儀器是否調零、是否復位,將一切可能會干擾檢測的因素控制好,只有將這些準備工作做到位,才能保證檢測結果的準確性。
近年來,隨著科學技術快速發展,一些新型食品檢測技術得到了廣泛應用。為不斷優化與創新化學檢測技術,相關人員應加大技術研發力度,在提高檢測效率及準確性的同時,可以嘗試拓展檢測范圍,推動化學檢測技術朝著更高水準發展,更好地服務于食品行業,為嚴格把關食品質量安全奠定基礎。